搖滾,是什麼?在很多人眼裡,搖滾最初的印象,或者說一直的印象都是撕心裂肺的吶喊,沒完沒了的跳,重重的架子鼓,瘋狂的電吉他,是的,這是搖滾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並不是所有搖滾都是這樣,搖滾於我來講,不是一種音樂形式,更多的是在音樂上的一種精神追求,勇敢、批判、真實、吶喊,這才是搖滾。
回想起來,我可能算是聽搖滾比較早的孩子,因為恰好家裡的表哥是學音樂的,上個世紀90年代的搖滾熱,好像是所有學音樂的人的夢想,我自然而然的也就跟著聽起搖滾樂,那時的我大概也就上小學2、3年級的樣子,在所有人都聽劉德華、張學友的時候,我聽的東西始終跟身邊的人格格不入,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每天聽的是什麼黑豹、唐朝、超載、鄭鈞、花兒、張楚、竇唯這些「黑社會」,要知道,當時的我也不明白,這些人個男人,為什麼要留著一頭長髮、穿個皮夾克,唱個歌弄得自己跟個黑社會一樣,不過不管怎麼樣,就是覺著他們的歌好聽。
直到2000年周杰倫的橫空出世,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到處都是《龍捲風》、《簡單愛》,你不知道這是什麼歌,也不知道這是誰的歌,但是在當時的年代,這樣的歌確實好聽而且特別,讓人們有了新鮮的音樂類型,隨後的十年,到了華語流行樂壇的巔峰時刻,周杰倫、陶喆、王力宏、林俊傑、蔡依林、孫燕姿、梁靜茹等一大批量的巨星誕生,這是一個幸福的十年,因為有了這麼多的優秀的音樂人和音樂作品,讓我們這一批人的青春都有了幸福的記憶點。
再之後到現在,對於華語音樂的水準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哎」。無窮無盡的選秀節目,泛濫的明星夢,再也沒有了對音樂的初心,想想當初的我們,每一年的特定日期都在數著盼著某某某的新專輯問世,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人,用一年的時間細心打磨的十多首歌,那樣的時光是音樂,那樣的時光也是青春。跟一些90後甚至00後的孩子聊天,也想知道年輕人的青春是什麼樣的,是否也有什麼屬於他們青春的東西,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歌手,沒有什麼特別記憶深刻的事情,聽到這樣的答案,真的是唏噓感慨,這樣一個看似繁華的年代,有些東西不知不覺的已經消失不見了。
在這流行音樂稱霸的十年,你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搖滾樂隊、搖滾歌星,已經悄悄的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曾經的魔巖三傑,一個杳無音訊,一個瘋了,一個成仙了,現在唯一一個還活躍在大眾視野,一個曾經也被稱為天才少年,花兒樂隊的主唱——大張偉,已經變成了娛樂大咖,好像已經沒人再記得花兒曾經那些優秀的作品,甚至可能連大張偉自己都記不起曾經為音樂奮不顧身的樣子。
流行音樂的崛起,標誌著其他音樂類型的消亡,雖然這幾年,像趙雷、李志、陳粒、郝雲、宋冬野等一批非流行歌手的湧現,但依然還是沒有打破流行音樂的壟斷性,當然,並不是說流行音樂不夠好,只是之於我們聽眾,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或者說,給其他類型的音樂更多的機會,不管大眾還是小眾,市場都要給他們一些空間,我們現在聽音樂的路子太窄了,甚至不知道其他音樂類型的魅力,流行樂好聽,爵士、朋克、雷鬼、布魯斯、soul,放克等等也一樣有魔力,你要讓人們有機會聽到這樣的音樂,他們才能知道自己也會喜歡上別的類型,有些時候,不是我們不愛,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還有別的可以愛。
最近看了《樂隊的夏天》,重新喚醒了內心沉寂已久的情愫,本以為搖滾早已隨著青春隨風遠去了,不曾想,數次紅了眼眶,這裡有十幾歲的孩子,也有幾十歲的老炮兒,看著一個月拿著1000塊,苦苦在北京支撐的孩子,看著已經組建30年的面孔樂隊還在唱著,看著唱了幾年卻沒有登過臺,不知道耳返怎麼用的孩子,還有很多做了很久卻不為人知的樂隊,這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也許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懂。
這個時代給他們這樣真正的音樂人的機會太少,流量、流量、流量,音樂本不一樣是這個樣子的,真正的音樂,應該是我在臺下隨你瘋狂的跳著,而你在臺上為我玩命的唱著,我愛你的音樂,而你也珍惜每一位聽眾,我為你的每一首歌平靜而痴顛,你為我的每一次聆聽而心存善念。我們需要動人的愛情故事,靜靜地聽,默默的流淚,我們也同樣需要,在吉他、貝斯、架子鼓之中的宣洩,看著《樂隊的夏天》中的樂隊們,仿佛又聽到了那個才華橫溢的竇唯,看到了那個星光閃耀的黃家駒,那時的音樂還是一種信仰,那時的巨星還是一座燈塔,那時的青春還是青蔥歲月。
不知道這樣的一個節目是否能拯救這些苦苦掙扎的音樂人,也不知道這樣的時代他們還能堅持多久,願所有的音樂唱的都是初心,願所有真正做音樂的人都有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