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房地產帶鹽人」的第203篇文章,這次非常希望購房者、房企從業者看完了能轉發一下,看完了你自然就懂得為什麼,同時文章不確定能存在多長時間。
之前有個各種刷屏的二手車平臺廣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那麼用一句話總結2020年樓市就是只有中間商賺差價,開發商拿地沒利潤,但是購房者卻未必拿到實惠,包裝後的各種折扣只不過是噱頭,多個城市的樓市膠著之下,背後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和問題。
那麼誰拿走了利潤?誰在綁架市場?
今天這篇文章很直接,也會有很多聲音不認同我的觀點,但且看完,尤其是購房者。然後我也提個醒,給做地產的渠道經紀人,也請你們看完,任何平臺公司最後是什麼情況。線下我也跟很多經紀人聊過,也有很多人指出過一些階段性的實施情況,無論好壞,我後面客觀的列出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我們先從最近大家都在說的網際網路企業平臺化企業說起,幸好有之前的滴滴快滴之爭,又有近日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進入買菜社區團購市場。經過這兩件事,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平臺化的網際網路企業是做什麼的。
最近大家都在憂慮網際網路企業進入社區買菜市場,快遞上門還給補貼,似乎大家都賺到了實惠,但是經歷過之前一輪輪補貼大戰後,很多人已經足夠的警惕,在一家獨大,消滅掉傳統供需方式之後,平臺企業會怎麼樣呢?就如同現在大家都擔心,如果菜販們被補貼幹掉了,菜市場蕭條了,這條供應途徑衰落之後,我們去哪裡買菜?我們買菜多少錢是不是就由平臺企業說了算呢?
好,這其中的道理有很多文章解釋了,也有很多人都了解是怎麼回事,那麼我接下來說說房地產市場,咱們樓市上目前最大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的貝殼找房。
一樣的道理,通過一方面建設線上平臺,一方面高補貼線下經紀人(這是曾經的手段,目前這股補貼潮在大多數城市已經過去了,因為它已經控制了市場渠道端入口)來獲取市場份額。
本來貝殼依託的是鏈家的線下門店,但目前它已經獨立,而且已經線上線下體系化了,早在去年鏈家整合貝殼,反過來鏈家併入貝殼,這是資本操作這裡不展開多說。其後貝殼的線上和線下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
1、線上看房平臺,包括移動端APP、網站,這一點跟淘寶差不多在線各個樓盤入住,這個階段各房企的項目就如同淘寶的商戶一樣,還屬於跟平臺是互相藉助,但隨著入住商家增長,後來在這方面貝殼的手段跟淘寶對商家是一樣的。
2、貝殼上線「理房通」,這是一個線上訂房通道,不同的是,購房者的訂金是打入貝殼,而不是給開發商,貝殼給開發商的結款是有些條件的。這個涉及的內容就可能存在擦邊球了。因為購房成交也好,退房退款也好,按說是不該由第三方參與掌控的,咱不說開發商,對購房者本身也存在風險。
而且在很多地方,開發商如果不願意配合使用理房通,貝殼也是各種推薦,甚至在引流上會有談判的籌碼,這個後面再展開說。
3、線下貝殼藉助平臺公司的網際網路低成本,大規模進入各個城市,主要的手段有兩個:其一是鏈家自己的中介門店(包括收購的德佑的門店,德佑早已經是鏈家旗下的了),其二是其他二手房中介門店的加入。
到了這一步要重點說一下,憑什麼其他品牌的二手房中介願意加入貝殼平臺?
這個其實用其他各種燒錢做規模的平臺網際網路企業模式一套,是一樣的——靠補貼。而且這個補貼還挺有手段,到這裡很多中介經紀人先別急著吐槽,有些城市目前補貼已經過去了,貝殼在收割經紀人和購房者,有些城市貝殼為了佔據絕對壟斷,還在搞,所以各地的進度不同,人們看到的情況也不同。
4、這部分對購房者而言比較隱蔽,貝殼通過讓利補貼之外還有大幅度的砸廣告,這個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手機端的推送和地鐵等公共運輸、廣告媒體上的貝殼廣告。
例如蝗災,一般跟氣候有關係,你不能只盯著蝗蟲過境而忽略了造成蟲災被後的先天條件。
沒有平臺公司和有平臺公司差異究竟在哪裡?
是平臺公司造成了銷售方讓利麼?不是,只是造成一種新的壟斷,隔絕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直接聯繫,把持了市場供需,進而就是價格和利潤。這個跟目前熱議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軍社區團購買菜是一個道理,大家對這件事警惕性是很高的,所以即使是有大規模的補貼,網上輿論的聲音仍然有很多反映出大家明白,一旦菜市場、菜販被競爭擠壓沒了,反過來就會是之前的補貼全部要轉回去的。
貝殼的成交規模
為什麼到了樓市的渠道分銷平臺這裡,很多人就選擇性的忽略了呢?我認為這其中有一條需要澄清的誤解:
誤解:渠道分銷能給買房者讓利,而開發商不會。
這是樓市最大的誤會,而且就是渠道分銷公司一手早就出來的。很多購房人甚至就因此特別信賴渠道公司,因為分銷渠道平臺例如貝殼這樣的,其經紀人似乎可以幫客戶拿到更大折扣。
價格讓利來自於市場競爭,而不是中介銷售代理,目前分銷渠道的佣金在市場尚好的城市在1~2.5%之間,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城市是3~5%,甚至更高的7~10%。你能想到麼,房價的百分之幾是被分銷渠道拿走的,你告訴我本質上這是不是成本的上升?它如何給你降低購房成本?
實際上真正再給市場讓利的是房企,是競爭逼著房企打折,而平臺公司只是在利用這種市場供應量帶來的競爭,攫取利潤。那什麼造成了房企的競爭呢?是市場供需的失衡,例如過去這兩三年很多城市經歷的一輪房地產市場循環:市場好的時候,大量推出土地,然后土地價格上漲,房企同時在進行規模擴張,拿地很激進,由於房地產市場有開發周期的滯後性,往往一年後這輪大量供地的階段的項目,開始集中入市,而房價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且之前拿地的價格水漲船高,房企必須儘快銷售以回籠資金。
這時候自然是價格優惠讓利較大的時候,這個各行各業都一樣,供應少價格就高,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商家就會讓利促銷以支撐銷售速度。這個渠道分銷本沒有什麼關係,是競爭導致的。你可能會有疑問:之前房企怎麼不優惠呢?我想這麼問的人是忘記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以及2011年至2013年這兩輪房價波動,很多地方(時間段可能跟上述時間略有不同,因為各地的周期發生有差異)都出現大範圍的商品房價格優惠,我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城市9折促銷樓盤不少,甚至有的樓盤是85折促銷,只不過時間過去久了,很多人不記得,或者當年並不是買房的年紀不知情而已。
我之前很多文章分析各地樓市,基本上房價走勢預期下行的城市典型特點:產業發展局限,創造就業和收入有限,因此人口吸引力有限甚至是淨流出,與此同時財政收入主要靠賣地,因此推出的項目特別多,自然價格會下降。就好比之前很多人都聽到的鶴崗,最便宜2萬元一套房子,那是以為你分銷渠道給你讓利的麼?那裡根本就沒有分銷。
由於持續的對房企的一些不好的印象,造成大家認為開發商唯利是圖,房地產都是暴利,然後渠道分銷可以幫購房人從開發商那裡要回一些折扣。在這種誤會裡更多是因為立場,而不是理性,我不說開發商,我就說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貝殼就先當月房地產領域的電商平臺差不多,甚至比之前網約車平臺、團購平臺的手段更狠,今天接著很多人對網際網路平臺公司的壟斷警惕,我來提醒一句:
「你們都知道其他網際網路平臺不搞高科技,而是在通過模式和業務、以及補貼等手段來獲取壟斷,之後博取利潤,怎麼就偏偏覺得貝殼在房地產領域不會這麼做呢?」
幾斤菜和水果,一單打車才幾個錢利潤,你自己想想你一套房,被拿走1%是多少?更何況大部分地區的渠道分銷拿走的要遠遠高於這個比例。
渠道分銷平臺跟其他平臺公司一樣的地方是,他們都在做流量,然後通過引流來換取收益,平臺公司不生產產品,只是在買賣雙方之間做博弈,這其中有階段性的有利於消費者的地方,但一旦形成壟斷,後果可想而知。
貝殼找房已經在大多數城市形成了壟斷地位,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感受不那麼強烈。
畢竟房地產消費頻次低,而且大家隔行如隔山,這個跟普通人整天打交道的團購、外賣、電商、網約車等領域相比,沒有那麼直觀。再加上大家習慣的假想敵是開發商,往往忽略了渠道,而且大家喜聞樂見開發商吃虧,而忽略了實際上購房人也吃了大虧。
所以說,理性和獨立思考判斷很重要。
好了,我們再來直觀的扒一扒分銷渠道的手段——控制房地產項目的價格折扣體系。
1、第一步很簡單,跟所有平臺公司一樣,大規模補貼獎勵,獎勵誰呢?經紀人,你在街頭巷尾現在看到那麼多中介門店,現在實際上主要在代理一手房,因為利潤高,例如一單業務80~90%的提成給到門店或者直接給經紀人,要知道剩餘的部分連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自己的運營成本都不夠,各位經紀人先別著急吐槽我說的數據,我馬上做個解釋:
這是新進入市場時候的策略,跟滴滴快滴當年差不多,很多經紀人可能說,沒有啊,我沒拿到過啊。注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大多數城市目前貝殼的佔有率已經很高了,早就過了那個補貼階段了;其二,有些城市有點階段是補貼中介公司門店,不一定都給到經紀人,這裡面有個層層關係。
注意這個階段渠道分銷平臺公司不會像做社區團購、外賣的平臺那樣補貼商品價格,因為房子跟快餐、買菜不一樣它補貼不起,所以主要是補貼經紀人高佣金,佔領渠道帶訪,也即是到售樓處的客戶的途徑。
還有的城市最初市場好,房子不愁賣,貝殼甚至採取低佣金策略,跟開發商要的佣金很低,先把其他競爭對手堵死,然後自己出錢補貼給經紀人帶訪客戶。
(這一步是不是很眼熟?跟其他領域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如出一轍)
2、房地產市場跟其他大家熟悉的團購、網約車、外賣快餐不同的是:其各個城市是獨立的,不互相影響,定價、佣金標準都可以不同,不需要天下一刀切政策。拿下一個城市之後,可能平臺公司的佣金結算政策立馬就可以變化,對開發商在售項目的要價和談判博弈也隨時變化。
3、接下來最重要的兩步來了,當貝殼在一個城市取得了優勢地位,它開始要求項目跟它籤訂獨家代理協議,因為其他小的本地中介公司沒有辦法像它這樣補貼,被擠佔了市場。然後,貝殼開始要求在售項目給它的流量(帶訪的客戶)額外優惠,同時增加佣金。
但是開發商本來的價格體系裡就有優惠,例如一次性付款98折,貸款99折,按時籤訂合同99折,認購折扣98折,特殊促銷和特別審批權限優惠(為了激勵客戶成交)等等。但是由於貝殼一方面要求提升佣金帶來了成本上升,一方面要求開發商優惠折扣(這步看似對購房人有好處,你聽我接下來說),這時候開發商的價格體系已經無法覆蓋這麼多讓利了,只能選擇將自己銷售接待客戶的優惠折扣取消掉,把折扣讓給貝殼。
之後不但開發商的成本上升了,貝殼的佣金上升了,而且由於開發商沒有優惠空間,都給了貝殼,這時候貝殼開始自己對外釋放優惠折扣給客戶,客戶一看,哎,你看開發商都不給我折扣,貝殼能給我,就被眯了眼睛。
看到這裡如果還不明白,我舉個例子:
例如一套房子買10000元/平米,你是一個客戶正常來訪,我粗略算開發商自己銷售給你認購折扣+籤約折扣+成交折扣=1萬×0.98×0.99×0.97=9400元/平米成交價(粗略概算不精確,別抬槓,不影響分析)。這時候優惠約等於6%
獲得壟斷的貝殼來找開發商要求,給它6%的折扣優惠,專屬它的帶訪客戶途徑,同時給它4%的佣金(這還沒算要的多的),開發商一算帳6%+4%=10%,自己的營銷費用負擔不起這麼大的讓利,那怎麼辦呢?只能被動的把購房折扣減少,也就是說你自己去售樓處,反而拿不到9400元的價格,你通過貝殼經紀人帶訪才可以拿到跟之前同樣的價格。
這時候你可能說我這不是沒虧麼,管你開發商還是貝殼,都給我6%的優惠啊?你別忘了,還有4%的佣金誰出啊?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時候開發商一般只能通過兩個手段來補:一個是自己利潤降低,補貼佣金,但遠遠不夠,然後就是上翻售價,說白了就是提價以覆蓋貝殼的高佣金。
最後1萬元/平米的房價可能提到,10500元/平米,然後開發商利潤可能更低,然後還是給客戶6%的優惠,你想想這就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很多城市的房價構成比我舉得例子要更讓你吃驚。
而且隨著開發商越是沒有折扣空間,就越是以來渠道分銷帶訪客戶,被渠道分銷平臺綁架的越深,如果購房者仔細留心一下,會發現很多的售樓處甚至專門設置了給經紀人的休息區,提供茶點、禮品,給包銷路費,注意那可不是給你客戶的,是給分銷渠道公司的。
4、隨著貝殼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或者某個城市的土地供應量大,項目競爭激烈,房企為了銷售速度,只能向貝殼妥協。這時候貝殼開始要求開發商給帶訪獎勵,成交額外激勵,就是變相提升佣金,但這裡又有新的學問,有的佣金是給貝殼團隊的,而不是給經紀人的,注意是經紀人自己帶訪的,這個經紀人很可能根本不是貝殼的經紀人,而是加盟註冊的經紀人,因為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註冊成為貝殼的經紀人,你可以是一家門店的經紀人,一二十家的連鎖,也可以是個人。然後經紀人的帶訪匯聚成很大的流量,被貝殼拿去作為跟開發商談判的籌碼,開發商每個月要根據來訪,給貝殼的駐場經理、片區經理、區域負責人等等各個崗位獎勵,不僅有成交,還有帶訪,注意是按一組客戶或者一套成交算的,這可不是個小數,而且其中很多是不會給到經紀人的。
5、最後一步,不斷地要求開發商讓利折扣由貝殼來對外釋放,甚至打廣告以「貝殼購房節」的名義吸引客戶。你想想看,一個沒有建設一套房子的平臺在搞購房節。
此時,開發商的價格、經紀人的努力、客戶三方都被平臺公司貝殼控制了,而作為平臺公司,貝殼既不建造房子,也不給客戶什麼,但是拿走了一大塊利潤。就跟網約車平臺既沒有司機、也沒有車,外賣是外賣員和餐館在做,但是外賣平臺拿走了利潤,導致外賣員疲於奔命,而餐館賺不到錢還得不斷的刷榜,做優惠特價,然後消費者拿到的外賣質量越來越差,因為成本高了。
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平臺公司的本質,在某些領域可能商業模式帶來了效率,但是未必帶來實惠,大家不要對其他網際網路平臺保持警惕,而因為對房地產行業的一些意見,就忽略了這個領域的平臺公司在做的事情,它們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最後我不但要提醒購房者,羊毛出在羊身上,壟斷會造成什麼你該心裡清楚。房子供應多了,金融銀根收緊的時候,房價促銷打折很正常,並不是平臺公司帶來的。同時我也要提醒房產中介的經紀人,請有點危機意識,你跟滴滴網約車司機、送餐小哥一樣,在一家獨大的平臺形成之後,被各種扣費用,分走越來越大比例車費,最後你起早貪黑只能賺口飯錢,不信打車的時候好好跟滴滴司機們聊聊看。
更多地產專欄文章和行業資訊、樓市分析,歡迎留言評論、提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