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樓市:只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渠道分銷之年

2020-12-16 房地產帶鹽人

本文為「房地產帶鹽人」的第203篇文章,這次非常希望購房者、房企從業者看完了能轉發一下,看完了你自然就懂得為什麼,同時文章不確定能存在多長時間。

之前有個各種刷屏的二手車平臺廣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那麼用一句話總結2020年樓市就是只有中間商賺差價,開發商拿地沒利潤,但是購房者卻未必拿到實惠,包裝後的各種折扣只不過是噱頭,多個城市的樓市膠著之下,背後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和問題。

那麼誰拿走了利潤?誰在綁架市場?

今天這篇文章很直接,也會有很多聲音不認同我的觀點,但且看完,尤其是購房者。然後我也提個醒,給做地產的渠道經紀人,也請你們看完,任何平臺公司最後是什麼情況。線下我也跟很多經紀人聊過,也有很多人指出過一些階段性的實施情況,無論好壞,我後面客觀的列出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我們先從最近大家都在說的網際網路企業平臺化企業說起,幸好有之前的滴滴快滴之爭,又有近日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進入買菜社區團購市場。經過這兩件事,大家已經很容易理解平臺化的網際網路企業是做什麼的。

最近大家都在憂慮網際網路企業進入社區買菜市場,快遞上門還給補貼,似乎大家都賺到了實惠,但是經歷過之前一輪輪補貼大戰後,很多人已經足夠的警惕,在一家獨大,消滅掉傳統供需方式之後,平臺企業會怎麼樣呢?就如同現在大家都擔心,如果菜販們被補貼幹掉了,菜市場蕭條了,這條供應途徑衰落之後,我們去哪裡買菜?我們買菜多少錢是不是就由平臺企業說了算呢?

好,這其中的道理有很多文章解釋了,也有很多人都了解是怎麼回事,那麼我接下來說說房地產市場,咱們樓市上目前最大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的貝殼找房。

一樣的道理,通過一方面建設線上平臺,一方面高補貼線下經紀人(這是曾經的手段,目前這股補貼潮在大多數城市已經過去了,因為它已經控制了市場渠道端入口)來獲取市場份額。

本來貝殼依託的是鏈家的線下門店,但目前它已經獨立,而且已經線上線下體系化了,早在去年鏈家整合貝殼,反過來鏈家併入貝殼,這是資本操作這裡不展開多說。其後貝殼的線上和線下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

1、線上看房平臺,包括移動端APP、網站,這一點跟淘寶差不多在線各個樓盤入住,這個階段各房企的項目就如同淘寶的商戶一樣,還屬於跟平臺是互相藉助,但隨著入住商家增長,後來在這方面貝殼的手段跟淘寶對商家是一樣的。

2、貝殼上線「理房通」,這是一個線上訂房通道,不同的是,購房者的訂金是打入貝殼,而不是給開發商,貝殼給開發商的結款是有些條件的。這個涉及的內容就可能存在擦邊球了。因為購房成交也好,退房退款也好,按說是不該由第三方參與掌控的,咱不說開發商,對購房者本身也存在風險。

而且在很多地方,開發商如果不願意配合使用理房通,貝殼也是各種推薦,甚至在引流上會有談判的籌碼,這個後面再展開說。

3、線下貝殼藉助平臺公司的網際網路低成本,大規模進入各個城市,主要的手段有兩個:其一是鏈家自己的中介門店(包括收購的德佑的門店,德佑早已經是鏈家旗下的了),其二是其他二手房中介門店的加入。

到了這一步要重點說一下,憑什麼其他品牌的二手房中介願意加入貝殼平臺?

這個其實用其他各種燒錢做規模的平臺網際網路企業模式一套,是一樣的——靠補貼。而且這個補貼還挺有手段,到這裡很多中介經紀人先別急著吐槽,有些城市目前補貼已經過去了,貝殼在收割經紀人和購房者,有些城市貝殼為了佔據絕對壟斷,還在搞,所以各地的進度不同,人們看到的情況也不同。

4、這部分對購房者而言比較隱蔽,貝殼通過讓利補貼之外還有大幅度的砸廣告,這個我想很多人都看過手機端的推送和地鐵等公共運輸、廣告媒體上的貝殼廣告。

例如蝗災,一般跟氣候有關係,你不能只盯著蝗蟲過境而忽略了造成蟲災被後的先天條件。

沒有平臺公司和有平臺公司差異究竟在哪裡?

是平臺公司造成了銷售方讓利麼?不是,只是造成一種新的壟斷,隔絕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直接聯繫,把持了市場供需,進而就是價格和利潤。這個跟目前熱議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軍社區團購買菜是一個道理,大家對這件事警惕性是很高的,所以即使是有大規模的補貼,網上輿論的聲音仍然有很多反映出大家明白,一旦菜市場、菜販被競爭擠壓沒了,反過來就會是之前的補貼全部要轉回去的。

貝殼的成交規模

為什麼到了樓市的渠道分銷平臺這裡,很多人就選擇性的忽略了呢?我認為這其中有一條需要澄清的誤解:

誤解:渠道分銷能給買房者讓利,而開發商不會。

這是樓市最大的誤會,而且就是渠道分銷公司一手早就出來的。很多購房人甚至就因此特別信賴渠道公司,因為分銷渠道平臺例如貝殼這樣的,其經紀人似乎可以幫客戶拿到更大折扣。

價格讓利來自於市場競爭,而不是中介銷售代理,目前分銷渠道的佣金在市場尚好的城市在1~2.5%之間,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城市是3~5%,甚至更高的7~10%。你能想到麼,房價的百分之幾是被分銷渠道拿走的,你告訴我本質上這是不是成本的上升?它如何給你降低購房成本?

實際上真正再給市場讓利的是房企,是競爭逼著房企打折,而平臺公司只是在利用這種市場供應量帶來的競爭,攫取利潤。那什麼造成了房企的競爭呢?是市場供需的失衡,例如過去這兩三年很多城市經歷的一輪房地產市場循環:市場好的時候,大量推出土地,然后土地價格上漲,房企同時在進行規模擴張,拿地很激進,由於房地產市場有開發周期的滯後性,往往一年後這輪大量供地的階段的項目,開始集中入市,而房價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且之前拿地的價格水漲船高,房企必須儘快銷售以回籠資金。

這時候自然是價格優惠讓利較大的時候,這個各行各業都一樣,供應少價格就高,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商家就會讓利促銷以支撐銷售速度。這個渠道分銷本沒有什麼關係,是競爭導致的。你可能會有疑問:之前房企怎麼不優惠呢?我想這麼問的人是忘記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以及2011年至2013年這兩輪房價波動,很多地方(時間段可能跟上述時間略有不同,因為各地的周期發生有差異)都出現大範圍的商品房價格優惠,我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城市9折促銷樓盤不少,甚至有的樓盤是85折促銷,只不過時間過去久了,很多人不記得,或者當年並不是買房的年紀不知情而已。

我之前很多文章分析各地樓市,基本上房價走勢預期下行的城市典型特點:產業發展局限,創造就業和收入有限,因此人口吸引力有限甚至是淨流出,與此同時財政收入主要靠賣地,因此推出的項目特別多,自然價格會下降。就好比之前很多人都聽到的鶴崗,最便宜2萬元一套房子,那是以為你分銷渠道給你讓利的麼?那裡根本就沒有分銷。

由於持續的對房企的一些不好的印象,造成大家認為開發商唯利是圖,房地產都是暴利,然後渠道分銷可以幫購房人從開發商那裡要回一些折扣。在這種誤會裡更多是因為立場,而不是理性,我不說開發商,我就說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貝殼就先當月房地產領域的電商平臺差不多,甚至比之前網約車平臺、團購平臺的手段更狠,今天接著很多人對網際網路平臺公司的壟斷警惕,我來提醒一句:

「你們都知道其他網際網路平臺不搞高科技,而是在通過模式和業務、以及補貼等手段來獲取壟斷,之後博取利潤,怎麼就偏偏覺得貝殼在房地產領域不會這麼做呢?」

幾斤菜和水果,一單打車才幾個錢利潤,你自己想想你一套房,被拿走1%是多少?更何況大部分地區的渠道分銷拿走的要遠遠高於這個比例。

渠道分銷平臺跟其他平臺公司一樣的地方是,他們都在做流量,然後通過引流來換取收益,平臺公司不生產產品,只是在買賣雙方之間做博弈,這其中有階段性的有利於消費者的地方,但一旦形成壟斷,後果可想而知。

貝殼找房已經在大多數城市形成了壟斷地位,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感受不那麼強烈。

畢竟房地產消費頻次低,而且大家隔行如隔山,這個跟普通人整天打交道的團購、外賣、電商、網約車等領域相比,沒有那麼直觀。再加上大家習慣的假想敵是開發商,往往忽略了渠道,而且大家喜聞樂見開發商吃虧,而忽略了實際上購房人也吃了大虧。

所以說,理性和獨立思考判斷很重要。

好了,我們再來直觀的扒一扒分銷渠道的手段——控制房地產項目的價格折扣體系。

1、第一步很簡單,跟所有平臺公司一樣,大規模補貼獎勵,獎勵誰呢?經紀人,你在街頭巷尾現在看到那麼多中介門店,現在實際上主要在代理一手房,因為利潤高,例如一單業務80~90%的提成給到門店或者直接給經紀人,要知道剩餘的部分連網際網路平臺公司自己的運營成本都不夠,各位經紀人先別著急吐槽我說的數據,我馬上做個解釋:

這是新進入市場時候的策略,跟滴滴快滴當年差不多,很多經紀人可能說,沒有啊,我沒拿到過啊。注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大多數城市目前貝殼的佔有率已經很高了,早就過了那個補貼階段了;其二,有些城市有點階段是補貼中介公司門店,不一定都給到經紀人,這裡面有個層層關係。

注意這個階段渠道分銷平臺公司不會像做社區團購、外賣的平臺那樣補貼商品價格,因為房子跟快餐、買菜不一樣它補貼不起,所以主要是補貼經紀人高佣金,佔領渠道帶訪,也即是到售樓處的客戶的途徑。

還有的城市最初市場好,房子不愁賣,貝殼甚至採取低佣金策略,跟開發商要的佣金很低,先把其他競爭對手堵死,然後自己出錢補貼給經紀人帶訪客戶。

(這一步是不是很眼熟?跟其他領域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如出一轍)

2、房地產市場跟其他大家熟悉的團購、網約車、外賣快餐不同的是:其各個城市是獨立的,不互相影響,定價、佣金標準都可以不同,不需要天下一刀切政策。拿下一個城市之後,可能平臺公司的佣金結算政策立馬就可以變化,對開發商在售項目的要價和談判博弈也隨時變化。

3、接下來最重要的兩步來了,當貝殼在一個城市取得了優勢地位,它開始要求項目跟它籤訂獨家代理協議,因為其他小的本地中介公司沒有辦法像它這樣補貼,被擠佔了市場。然後,貝殼開始要求在售項目給它的流量(帶訪的客戶)額外優惠,同時增加佣金。

但是開發商本來的價格體系裡就有優惠,例如一次性付款98折,貸款99折,按時籤訂合同99折,認購折扣98折,特殊促銷和特別審批權限優惠(為了激勵客戶成交)等等。但是由於貝殼一方面要求提升佣金帶來了成本上升,一方面要求開發商優惠折扣(這步看似對購房人有好處,你聽我接下來說),這時候開發商的價格體系已經無法覆蓋這麼多讓利了,只能選擇將自己銷售接待客戶的優惠折扣取消掉,把折扣讓給貝殼。

之後不但開發商的成本上升了,貝殼的佣金上升了,而且由於開發商沒有優惠空間,都給了貝殼,這時候貝殼開始自己對外釋放優惠折扣給客戶,客戶一看,哎,你看開發商都不給我折扣,貝殼能給我,就被眯了眼睛。

看到這裡如果還不明白,我舉個例子:

例如一套房子買10000元/平米,你是一個客戶正常來訪,我粗略算開發商自己銷售給你認購折扣+籤約折扣+成交折扣=1萬×0.98×0.99×0.97=9400元/平米成交價(粗略概算不精確,別抬槓,不影響分析)。這時候優惠約等於6%

獲得壟斷的貝殼來找開發商要求,給它6%的折扣優惠,專屬它的帶訪客戶途徑,同時給它4%的佣金(這還沒算要的多的),開發商一算帳6%+4%=10%,自己的營銷費用負擔不起這麼大的讓利,那怎麼辦呢?只能被動的把購房折扣減少,也就是說你自己去售樓處,反而拿不到9400元的價格,你通過貝殼經紀人帶訪才可以拿到跟之前同樣的價格。

這時候你可能說我這不是沒虧麼,管你開發商還是貝殼,都給我6%的優惠啊?你別忘了,還有4%的佣金誰出啊?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時候開發商一般只能通過兩個手段來補:一個是自己利潤降低,補貼佣金,但遠遠不夠,然後就是上翻售價,說白了就是提價以覆蓋貝殼的高佣金。

最後1萬元/平米的房價可能提到,10500元/平米,然後開發商利潤可能更低,然後還是給客戶6%的優惠,你想想這就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且很多城市的房價構成比我舉得例子要更讓你吃驚。

而且隨著開發商越是沒有折扣空間,就越是以來渠道分銷帶訪客戶,被渠道分銷平臺綁架的越深,如果購房者仔細留心一下,會發現很多的售樓處甚至專門設置了給經紀人的休息區,提供茶點、禮品,給包銷路費,注意那可不是給你客戶的,是給分銷渠道公司的。

4、隨著貝殼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或者某個城市的土地供應量大,項目競爭激烈,房企為了銷售速度,只能向貝殼妥協。這時候貝殼開始要求開發商給帶訪獎勵,成交額外激勵,就是變相提升佣金,但這裡又有新的學問,有的佣金是給貝殼團隊的,而不是給經紀人的,注意是經紀人自己帶訪的,這個經紀人很可能根本不是貝殼的經紀人,而是加盟註冊的經紀人,因為理論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註冊成為貝殼的經紀人,你可以是一家門店的經紀人,一二十家的連鎖,也可以是個人。然後經紀人的帶訪匯聚成很大的流量,被貝殼拿去作為跟開發商談判的籌碼,開發商每個月要根據來訪,給貝殼的駐場經理、片區經理、區域負責人等等各個崗位獎勵,不僅有成交,還有帶訪,注意是按一組客戶或者一套成交算的,這可不是個小數,而且其中很多是不會給到經紀人的。

5、最後一步,不斷地要求開發商讓利折扣由貝殼來對外釋放,甚至打廣告以「貝殼購房節」的名義吸引客戶。你想想看,一個沒有建設一套房子的平臺在搞購房節。

此時,開發商的價格、經紀人的努力、客戶三方都被平臺公司貝殼控制了,而作為平臺公司,貝殼既不建造房子,也不給客戶什麼,但是拿走了一大塊利潤。就跟網約車平臺既沒有司機、也沒有車,外賣是外賣員和餐館在做,但是外賣平臺拿走了利潤,導致外賣員疲於奔命,而餐館賺不到錢還得不斷的刷榜,做優惠特價,然後消費者拿到的外賣質量越來越差,因為成本高了。

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平臺公司的本質,在某些領域可能商業模式帶來了效率,但是未必帶來實惠,大家不要對其他網際網路平臺保持警惕,而因為對房地產行業的一些意見,就忽略了這個領域的平臺公司在做的事情,它們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最後我不但要提醒購房者,羊毛出在羊身上,壟斷會造成什麼你該心裡清楚。房子供應多了,金融銀根收緊的時候,房價促銷打折很正常,並不是平臺公司帶來的。同時我也要提醒房產中介的經紀人,請有點危機意識,你跟滴滴網約車司機、送餐小哥一樣,在一家獨大的平臺形成之後,被各種扣費用,分走越來越大比例車費,最後你起早貪黑只能賺口飯錢,不信打車的時候好好跟滴滴司機們聊聊看。

更多地產專欄文章和行業資訊、樓市分析,歡迎留言評論、提問、關注。

相關焦點

  • 瓜子二手車,只有中間商賺差價?買家投訴被套路了
    瓜子的宣傳工作做的挺好的,各種廣告轟炸,無論是電視上還是電梯間,小眼睛的孫紅雷一直在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車主多賣錢,買車少花錢」,後來是雷佳音在喊,「哪裡價格低,幫你買哪裡」。話說的太滿,總是要遭到反噬的,一個買賣,交易的三方都能賺,是挺好的,卻並不大可能實現,如果你信了這套賺錢邏輯,就先掉進了價格坑裡面了。
  • 從錦上添花到獨佔鰲頭 渠道分銷動了誰的奶酪?
    壟斷成交 渠道分銷令房企既愛又怕從2015年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一輪高速發展,依託金融槓桿成長起來的眾多地產大鱷紛紛實現銷售數千億、數百億的目標。時至今日,靠金融槓桿成長起來的眾多地產巨鱷償付期接踵而至,房企對回款、銷售業績的考核不斷加碼。
  •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昌平開啟扶貧新模式!
    近日,京蒙扶貧協作·阿魯科爾沁旗特色農畜產品走進昌平系列活動在未來科學城濱水公園舉行,該活動旨在為貧困群眾打開扶貧產品銷售新渠道,助其脫貧致富。雖然每年當地通過消費扶貧等渠道銷售了大量小米,但政策紅利卻大部分被中間商賺走,銷售利潤無法真正惠及貧困戶。面對這種情況,阿旗扶貧辦解放思想、創新路徑,利用其下屬的國營扶貧企業——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利民扶貧開發管理有限公司,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穀子進行收購,並統一加工銷售。
  • 葡萄牙人是怎樣擺脫中間商賺差價,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文史宴
    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前,東西方的海洋貿易裡,充滿了賺差價的中間商,正是這些賺差價的中間商接力傳遞,才讓東方的商品能夠進入遙遠西方。海洋貿易在東方大致有兩個起點,一是東亞沿海地區,主要商品是茶葉、絲綢和陶瓷;二是馬魯古群島,商品主要是胡椒、肉桂、豆蔻、丁香這些香料。東方商品從這兩個起點向西出發,匯聚於馬六甲。
  • 還在被「中間商賺差價」?這10種文玩一手貨源在這裡,沒有中間商
    所以說玩家說文玩燒錢,其實並不是文玩真的燒錢,而是我們要付錢去養那麼多層級的中間商,差價都被中間商賺走了,那麼如果我們知道各種文玩的一手貨源,沒有了中間商,是不是購買文玩就便宜很多呢,那是當然的,今天墨軒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玩圈十種文玩的一手貨源在哪裡,告別中間商,為文玩燒錢正名。
  • 騎手裝備還有中間商賺差價?男子很後悔,對方公司卻不以為然
    如今生活節奏加快,不少人在日常工作之餘也想要找一份兼職,各種外賣軟體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不少人都會選擇動動手指點個外賣。所以應聘應聘外賣騎手對於很多人而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外賣業發展迅速,也有一些外包公司看準了機會準備中間商賺差價來分一杯羹。
  • 關注阿膠,關注燕窩,正臻阿膠-自播模式不讓「中間商賺差價」
    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阿膠功效與主治1、血虛諸證:本品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質潤,為補血要藥,多用治血虛諸證,尤以治療出血而致血虛為佳砍價成了網紅的賺錢利器對這種情況,企業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降低造價,迎合網紅的利潤需求。
  • 無良電商轉賣其他平臺商品,中間商賺差價?
    這是赤裸裸地中間商賺差價啊。這還不算,我為大家去扒了一下真相,發現,除了某寶,還有一個平臺在赤裸裸地賺差價—鹹魚。鹹魚大家都知道,是某寶背後的公司做出來的,可是裡面賣的可能不是二手貨,可能會有從商家發出的一手貨,只是可能,還是從PDD直接下單的。
  • 不讓中間商賺差價:深刻影響日本歷史的千歲丸上海之行
    中日之交往,源遠流長。正史外國傳中,多有記述。至遣隋使、遣唐使,更使得文化、經濟交流越來越深入。據說,要看真正的唐風建築,往京都是最好的。明朝倭寇之患,一大原因是海禁政策之下、十年一次的勘合朝貢無法滿足人們擴大貿易的需求。正常之路難行,旁門左道便生。平定倭寇之後,明朝對日本的貿易,有所增長。
  • 拒絕中間商賺差價?剛果取消澳企採礦權,澳媒:又和中企有關?
    防止中間商賺差價?為何澳大利亞媒體會認為這件事和中國企業有關係呢?其實,在去年的4月份的時候,剛果就打破常規,第一次出口了2.3萬噸鐵礦石,而出口的國家正是我們。要知道,我國一直和剛果有著不錯的關係和貿易合作,再加上我國目前取消了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進口,這麼一下剛果鐵礦企業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 討論 |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存在的!德甲「黑店」也不少
    德甲中型俱樂部經營之道:加工新星,待到烏鴉變鳳凰,瘋狂賺取差價。
  • 瓜子二手車被指充當中間商賺差價 :多位用戶被坑 公眾印象已轉負面
    2017年10月,對於瓜子二手車的印象多為「創業者」、「最大」、「中國」、「新車」等積極詞彙,而到了2017年11月及以後,對其印象轉變為「索賠」、「噱頭」、「不正當競爭」、「不滿」、「違背」等負面詞彙。瓜子二手車能實現「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的初心麼?
  • 居行獨家:渠道進化論之殤―殺外渠
    #居行# #邯鄲樓市# #房產網際網路#經常關注邯鄲樓市的朋友一定留意到了,美的的幾個項目與外面渠道的合作停止了;恆大更是憑著全民經紀人大火了一把,碧桂園、榮盛也早已走在自渠建設的陣列中。就拿剛剛過去的5月來說,首次進入邯鄲市場的房企據業內透漏也要開始組建自渠。
  • 2020年樓市或創「雙17」新紀錄
    直播賣房、打折賣房、渠道帶客,線上線下等各種花式營銷,「回籠資金是第一要務」為2020年房企的第一共識。 「疫情期間,居理新房平臺純線上成交了1600多套房,多是剛需項目,這是供應端和需求端的雙向匹配。」居理新房CEO王鵬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並沒有讓購房需求消失。
  • 專題 |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一場挑戰轉會市場百年傳統的革命!
    Transfer Room(轉會屋)的創始人和CEO喬納斯·安克森年僅34歲,來自丹麥,2016年設計了這個在線轉會平臺,2017年正式上線:「我想給俱樂部控制轉會市場的機會,因為經紀人讓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了。」Transfer Room目前球員數量有限,身價也不算高,一般都在1500-2000萬歐元。
  • 八大關鍵詞回首2020年樓市
    一季度,疫情突發,全國樓市按下暫停鍵;二季度,樓市重啟,復工復產,加速回暖;三季度,調控趨嚴,各地新政頻出落地;四季度,去槓桿,降負債,以加快銷售回款,收緊融資渠道成主線,成為房企營銷的關鍵節點。結合本地房地產市場情況,本報記者梳理了2020年度石家莊樓市八大關鍵詞,跟著這些關鍵詞,一起回顧2020年這一年的樓市變化。
  • 90後小夥花式賺差價,年銷過億
    受使命感召喚,解跨境人焦慮,幫引流,挖爆款,爆猛料,代吐槽…… 2020-12-21 09:48
  • 2020樓市大年!哪裡漲了?哪裡跌了?
    2020年接近尾聲。 今年樓市有什麼新變化,哪裡漲了?哪裡跌了?明年又要怎麼買? 想必這些都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 信用卡代償套現產業鏈:中間商「賺差價」日入上萬,還有人提供微信...
    值得一提的是,小李對記者表示,客戶刷卡費率為0.55%,代理商結算費率最低為0.485%,可以掙中間的差價。此外,小李還負責信用卡代償業務,最高分潤萬24(代還信用卡1萬元的額度,可以拿到24元的利潤)。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了POS機套現、代還信用卡等,還有人提供微信加粉和推廣服務,這已然成為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 破解2020年樓市真相
    2020年,世界風雲變幻,國內樓市也是跌宕起伏,再加上自媒體的輿論導向,很多人根本無法看清現在的樓市走向。 今天我想深度剖析一些典型事件,為大家破解當下的樓市本質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