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猶太人在漫長的苦難史中是怎樣維繫彼此間關係的?宗教?還是社會團體?這兩樣當然都很重要,共同的信仰可以讓彼此之間沒有隔閡,社會團體可以使大家產生共同利益,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至少對於一個流浪近三千年的民族來說,既能保持獨立的文化不動搖,又能保證彼此間團結始終如一,只靠宗教和社會團體是很難達到的,那麼,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呢?
對此,猶太人的回答是家庭。越是處於險惡的社會環境中,和睦家庭中的溫馨親情,越能使流落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感受到「共同體」的溫暖,從而產生強烈的向心力,這是宗教和社會團體所無法替代的,一股股的向心力匯聚在一起,便是整個猶太民族的凝聚力。
為了更好地維繫這種強大的向心力,猶太智慧之書《塔木德》和聖經《託拉》中,都有大量有關家庭的故事和道理,把家庭中男人、女人、子女、兄弟等關係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對相處之道做了大量的舉例說明。
比如《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很久以前,有兩個猶太兄弟,哥哥已經結婚,弟弟還單身,父親死前把財產平均分給兩人,兄弟倆則把每年的收成平均分配,藏在自己家的倉庫。
到了晚上,弟弟擔心哥哥結婚後開銷大,就從自己的收穫中拿出一份,悄悄搬到了哥哥的倉庫中,哥哥則擔心弟弟單身,以後的日子不好過,就也從自己的倉庫中拿出一份,搬到弟弟的倉庫。
兩人在夜裡就這樣互相搬東西,直到有一天在路上相遇,兩兄弟擁抱大哭。現在在耶路撒冷,產生這個傳說的地方,一直是最受猶太人歡迎的場所,很多猶太人會不約而同地來到這裡,傳誦這個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維繫家庭,就是維繫民族,關於這個道理,猶太教的拉比也頗為贊同,他們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為了挽回家庭的和睦,要盡一切力量。
《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對此加以說明:從前有個名叫梅厄的拉比擅長演講,有一回,他在安息日給幾百人的演講中拖了些時間,導致其中有個猶太妻子回家晚了些,無法及時做好安息日晚餐,這讓她的丈夫大為惱火,聲稱除非妻子向梅厄拉比臉上吐口水,否則絕不原諒她。
拉比有自己的尊嚴,不容信徒們隨意侮辱,但又不能就這樣讓一個家庭失去和睦,於是梅厄拉比想了個辦法,他說自己的眼睛裡進了灰塵,需要有人朝眼睛裡吐口水清理,這是以前沙漠地帶的人常採用的辦法,因此化解了一場家庭失和的危機。
通過這則故事,《塔木德》向世人表明,哪怕是讓眾人尊敬的拉比,也有義務和責任為維護信徒們家庭和睦盡一切力量,這比用什麼清規戒律來約束信徒都來得有效。
在孝敬父母方面,猶太人也做了大量的舉例,猶太教教義《託拉》中,甚至把父母的地位與上帝等同,拉比們也並非只是侍奉上帝的僕人,對他們的道德考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拉比們對待自己父母的態度。
在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中,猶太人重視家庭,家庭與家庭之間有了聯繫的紐帶,由家庭產生了向心力,根據吸引力法則,最終發展成為民族的凝聚力,只要家庭還在,猶太民族就還在,這也是他們歷經千年磨難都不消亡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