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宗教信仰:猶太人的儀式性隔離發展與強化過程

2021-01-13 歷史情曝局

引言

離散猶太人裡的改宗運動法利賽派的潔淨一儀式主義首先導致了儀式限制的強化,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尤其是對內:艾賽尼派教團因為害怕和其他猶太人通過通婚、同桌共食和任何近身接觸而遭受汙染,所以自我隔絕起來,而他們是否是這類集會的唯一一種,不無疑問。

法利賽派的兄弟團也如出一轍地自絕於阿姆哈阿列次,耶路撒冷人與深受耶路撒冷祭司影響的猶太教,則自我隔離於撒瑪利亞人與未曾受到先知和耶路撒冷祭司階層影響且擁有地方性祭儀的所有其他殘餘的耶和華信仰者,此事發生在撒瑪利亞人被正式摒除在耶路撒冷的獻牲祭禮之後,儘管他們不是不喜歡來祭獻。因此,古老的耶和華信仰者形成了一個強固的組織,而且由於受到儀式性制約,就像是個種姓般的結構。

▲耶路撒冷老城

除此,在其內部裡,祭司與利未人氏族的世襲性特權仍繼續存在,而且他們雖然並不完全排斥與其他猶太氏族通婚,但的確信守上嫁婚的命令。另外也出現儀式性的拒斥,亦即把某些行業視為禁忌或加以非難,從而成為宗教身份建構的要素。遭到鄙視且被視為卑下的行業,除了趕驢趕駱駝人與陶器商人之外,還有陸上與海上的貨運業者及倉庫業者,所有這些人之所以遭受鄙夷,無疑是因為禮儀潔淨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似乎是不可能的,而前者當然也是因為他們原先都是異族出身的客居勞動者。此外還再加上受到《申命記》詛咒的一切種類的魔術師與佔卜者的職業。

不過,就禮儀上的潔淨而言,同樣被認為是有卑汙之嫌的,尚有以下諸行業:小販、理髮匠、獸醫、某種石匠、皮革工、擠乳者、梳羊毛工、織工與金匠。對某些這類行業所提舉出來的理由,是他們在從事業務時經常會讓他們與女人有可疑的接觸;然而,除了傳統的評價之外,具決定性的在此顯然還有一般對於職業是否能與禮儀的嚴正相結合所抱持的不信任,再加上其中一些人(譬如金匠)是移民者出身也有關係。一個大祭司是不容許出生於投入這類職業的家族。不過,所有這類行業未必盡然,或者未必在整個猶太聖典的時代裡全都置身於法利賽派教團之外,至少我們在著名的拉比中就發現到一個鞣皮工,而且如先前注意到的,甚至是一名佔星者。

▲佔星

我們也發現在猶太聖典的文獻裡有提到,為某些古老的王室工匠(銅匠與銀錢收支者)所設的猶太會堂,而在一般猶太會堂裡按照職業分別坐席也是常有的事。實際上正是王室工匠的職業(除此也有其他職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世襲性的氏族職業,而且工匠本身是由國王引進的外族出身者,這很足以說明他們的特殊地位。在受質疑的行業裡有一些是後來中世紀時猶太人大量從事的行當,所以對那些職業的拒斥態度也並不表示古猶太教裡的一種真正像種姓般的隔離。雖然如此,後期古猶太教的內在結構顯示出此種隔離的重要特徵。

不過,尤其是對外方面,猶太民族愈來愈呈現出,首先,儀式上被隔離的客族的類型。而且,他們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願,而不是在外部排斥的強制之下。「反民族主義」在古代的一般性擴展是個事實。不過,同樣的,對猶太人的這種起初緩緩增長的拒斥,與猶太人本身愈來愈嚴重拒斥與非猶太人交往的情形,完全同步進行。在古代,對於猶太人的這種排拒,再怎麼也不能說是「種族的」反感:改宗運動的強勁幅度我們很快會談到一就十足是個反證。猶太人本身的拒斥態度才正是雙邊關係的關鍵所在。怪異與看似荒謬的儀式,在古代是罄竹難書:這當然不是原因所在。

▲猶太教徒祭牲

猶太人對於各城邦的神祇明顯的漠不關心,儘管他們享有城邦的客人權,必定會讓人感覺既目無神明又無禮。不過這也不是關鍵重點。追根究底來看,猶太人的「憎惡他人」,才是一而再受人指責的終極點與決定點。這包括他們原則上拒絕通婚、同桌共食、任何種類的兄弟關係締結或無論何種方式的進一步交往-即使是在商場上;這點在連結上,不可加以低估的,任何法利賽派的猶太人都可以在兄弟團裡得到團體所提供的極其強大的支持這樣一種契機的經濟影響力,自然逃不過異教競爭者的法眼。猶太人的社會孤立,就字眼本身最為內在的意義而言的這種「Ghetto」,根本全然是自我選擇與自我所欲的,並且逐步越演越烈。

首先是在索佛的影響下,然後是法利賽人。如先前所見,前者致力於原則上維且尤其是代表一種(儀式主義的)教理:一種宗派,而不至少就第一義而言一種國族性。他們義無反顧地與儀禮不淨者隔離開來,與此同時,又極其熱烈地對外進行宣傳自己教團的工作:改宗運動狂。「你們這些假冒偽善的,走遍海洋陸地,勾引人入教!」耶穌是這麼指控他們的。可能的話每年造出一個改宗者,在最為狂熱的法利賽人看來確實是討神歡喜的事。重點看來,猶太教的宣教,正如同使徒時代之後的古基督教的宣教,是通過自願性的個人活動來進行,而不是通過官職權威。

▲耶穌油畫

後者的立場與官方文獻的態度有所轉變。律法的古老傳承仍帶有時代的痕跡:當時,誓約共同體的耶和華宗教是通過鄰近部族與「格耳」氏族居住在以色列當中的護衛親屬,亦即寄居者與客納入到完全市民團體當中而擴展開來的。寄居者的法律地位不僅有所規制,而他們唯有通過割禮才能獲得哪些儀式上的權利也確定下來(同上出處)。先知預言外族出身者將與光復故土的以色列聯合「緊貼雅各家」。這個段落,連結上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及許許多多的提示,包括期待地上萬民的來歸以色列並崇拜他的神,似乎都證明了宣教是為神所喜的,並且恐怕就是為彌賽亞的到來時刻預做準備的一個手段。然而,即使是聖經文學裡也分成種種見解。

路得與約拿的故事是決定性地有利於改宗運動,然而像以斯拉這樣一個重要的權威卻加以反對:他所著手進行的同種族編制,不管是祭司階層或是新建構的城邦耶路撒冷的這種編制,至少擋住了個人加入這個團體的進路,並且為了讓神的子民達成所致力追求的隔離,以斯拉將決定性的重心擺在此種血統的純正上。所有這些在法利賽的小市民階層來說全然是兩回事,並且在法利賽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在外頭的離散猶太人的代表人物裡,秤砣又再度往有利於宣教的這邊下沉。將一個異教徒引進「shekinah」(「神的家」),在大半的教師看來是絕大的事功。

▲法利賽人

一徑如此進行的結果是,在古老的寄居者概念的運用下,這樣一種宣教的方式也被認為是挺有價值的,亦即在某些情況下放棄將要改宗者馬上全盤接受一切的儀式義務尤其是割禮,並且致力於讓他們光是當個「朋友」也就是半猶太人般地暫時加入團體因為,割禮的要求,很可以理解的,對於成年人的宣教工作上是個相當重大的阻礙:在完全的改宗者裡,婦女的人數也因此而遠大於男子。

加入團體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半改宗者:接受一神論的神的信仰與猶太教的倫理(十誡),而非猶太教的儀式,其儀式行為仍然完全不受規制,並且與教團未有形式的關係;理論上是服膺猶太裁判權的古老寄居者:在三名兄弟團成員面前起誓,絕不崇拜偶像,必須遵守七大利亞命令、安息日、豬的禁忌、儀式性的齋戒,但不包括割禮,可以有條件地參與猶太會堂的祭典與慶祝活動,是教團的準成員;最後,在完成割禮與接受儀式義務之後被接納到完全成員的教團裡:其子孫在第三代時方成為具有完全資格的猶太人。

在這種做法下,很可以期待的是,半改宗者尤其是入門改宗者儘管自己不願行割禮,但仍然下決心讓其子孫行割禮以成為完全猶太人。而且多半情況下這樣的期待當然並未落空。因為,此種措施大大迎合了周遭世界尤其是希臘人的利害關懷。吸引他們入猶太教的,當然不是猶太教的儀式:相應於希臘世界的宗教意識的整體性格,唯有當這種儀式能夠提供秘法的或巫術性的救贖手段與奧義神秘式的許諾時,亦即提供了非理性的救贖之道與救贖狀態時,才能因儀式而吸引人入教,而這在猶太教裡根本不可能。

▲割禮

發揮吸引力的毋寧是顯得極為壯大且莊嚴的神觀,是激烈排除讓人感覺不真實的神祇崇拜與偶像崇拜,尤其是作用純正且強大的猶太教倫理,除此還有素樸與清晰的未來應許,也就是猶太教理性的構成要素。換言之,在這些點上,亦即在倫理的純正與神觀的力量上找到其宗教滿足的人,受到猶太教的吸引。由儀式所提供的這種生活的強固秩序本身,就是一股強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如此的時代裡必定特別的強烈:在希臘的各民族國家崩解之後,見證了城邦裡市民生活自古以來強固的軍事秩序就此沒落。知性的理性主義的時代,及其日漸高漲的希臘宗教意識的「市民的」理性化時代,尤其是在羅馬共和的最後數世紀裡,也是猶太教改宗運動的偉大時期。

舉凡按其本性或命運而傾向於非理性的、神秘的救贖追求者,都會與猶太教離得遠遠的,而日益追求非理性的救贖狀態的時代,不會有利於猶太教,而是有利於神秘宗教與基督教。猶太教的完全儀式可能最常被那些與法利賽派的兄弟團組織具有利害關係的階層人士所接受,不管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子女,換言之,就是小市民階層,特別是手工業者與小商販;可資利用的證據顯示,事實就是如此。雖然猶太教信仰屬於「合法宗教」但根據羅馬的官職法,完全改宗者會喪失出仕「優先權」,而且猶太教的律法也使他無法擔任官職,因為律法不許他參加國家祭典。

不過,離散的猶太人不僅對增加其成員有強烈的興趣,而且也極為關注於對外贏得「朋友」,尤其是在具有影響力且能夠擔公職的圈子裡;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式,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完全是目的取向的。實際上,這意味著在宗派原則與種族原則之間的一種妥協。

▲猶太婦女在打麻將

天生的猶太人與三代以來都過著嚴正生活的猶太人,在教團裡要比改宗者及其子女與孫輩享有身份上的優先權。在教團之外的,是未行割禮但依誓言負有宗教義務的改宗者,以及單是「朋友」,就好比在印度相對於比丘的「在家眾」。對天生的猶太人與行過割禮的改宗者而言,儀式是無條件要遵守的,對於依誓言而負有義務的改宗者則部分如此,對於「朋友」就全無約束。不過,有時也出現本質上更為自由的觀點。

結語

有人便懷疑,猶太民族受命所行的割禮,對於非天生猶太人要改宗而言,是否真的是不可或缺,而且難道不是舉行個儀式性的潔淨沐浴(亦即洗禮)也就夠了。與(未行割禮的)改宗者通婚,依照拉比的解答,好像有時也是被正當化的。然而,這總之是些孤立的見解。

相關焦點

  • 動蕩時期的猶太人,宗教信仰可曾變過?
    例如,猶太人就是這種情況。經過一系列的變化,例如國家毀滅,聖殿被毀和流放到異國,它們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國家存在,因為它們保持了最低的底線信仰。沒有這個國家,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然就成為維持自己的特色的最重要部分。特別是在兩個條約之間動蕩的中東地區。
  • 猶太人的猶太文化、猶太宗教
    宗教信仰猶太教(Judaism)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綜述:猶太語,舊稱挑筋教、藍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猶太教的成年禮在十二歲(女)與十三歲(男)。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
  • 【走進以色列】猶太人的歷史(附歷史表)
    前140年「第二猶太國」的建立哈斯摩尼王朝(馬加比家族)從敘利亞贏回了政治的獨立自主,建立起自由獨立的猶太國,並展開一段版圖擴展、人口增長,宗教、文化與社會各層面革新與發展的時期。前63年龐貝佔領耶路撒冷羅馬統治時期開始,政治與宗教上的限制隨之而來。
  • 猶太人背離了基督教?你怎麼知道的?
    從《聖經》和基督教的說法來看,猶太人背棄了基督教,可是,我們又是怎麼知道的?公元1世紀後半葉,基督教蓬勃興起時,其信仰的主要成員,仍然是猶太人,哪怕是在公元2世紀至5世紀,非猶太基督徒與猶太基督徒因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越來越惡化的爭吵時,基督教仍然不能徹底擺脫猶太教的影響。
  • 世界信仰最隨意的國家:同時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都有宗教信仰。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多信仰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和印尼等國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等國信仰印度教。對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來說,宗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他們對一個宗教基本上從一而終,就是開始時信仰哪個宗教,到死一直是信仰這個宗教。
  •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來源:鳳凰佛教 2015/09/10 核心提示:多元共存且兼容並蓄是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徵。雖然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但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 猶太人社區,一邊忙著重生,一邊維持信仰,順便拿幾個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和他們的教育有關,還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成長環境和歷史文化有關。而這些,都濃縮在特定的猶太社區內。 猶太社區即世界各地猶太人聚居的地方,它們曾散落在全世界,漂泊不定、命運坎坷,但是生命力頑強,團結而且富有創造力,是猶太民族走向振興的源泉。
  • 猶太人靠什麼維繫彼此間關係的?不是宗教,也不是社會團體
    猶太人在漫長的苦難史中是怎樣維繫彼此間關係的?宗教?還是社會團體?這兩樣當然都很重要,共同的信仰可以讓彼此之間沒有隔閡,社會團體可以使大家產生共同利益,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至少對於一個流浪近三千年的民族來說,既能保持獨立的文化不動搖,又能保證彼此間團結始終如一,只靠宗教和社會團體是很難達到的,那麼,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呢?
  • 愛因斯坦有宗教信仰嗎?
    本來愛因斯坦有無宗教信仰,與他的偉大成就和高尚品格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經常有宗教徒、宗教網站甚至邪教人員大談愛因斯坦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等,以此來論證宗教的偉大和合理。當然,也有很多文章駁斥這種說法。那麼,愛因斯坦到底有沒有宗教信仰呢?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但是他的父母並不是猶太教徒,就像很多西藏人不是藏傳佛教徒,而是共產黨員一樣。愛因斯坦中晚年生活在美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參加基督教生活。
  • 形散而神不散則可不亡:猶太人做到了|百家故事
    猶太民族是源自於西亞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歷經萬難而頑強地活下來了,並且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兩千多年的流散過程中,猶太人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實現了千年散而不亡。(以色列)已經完全定型的猶太民族具備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他們的地域觀念開始逐步形成。公元前11世紀,以色列統一王國建立,王國的建立和統一為猶太人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生活環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文的交流,以色列民族完全形成。
  • 猶太人作為上帝的「選民」,為何會被信仰基督教的歐洲排擠?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們充滿了智慧,而且堅韌不拔。在歷史上,猶太人曾遭受多次屠殺,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民族和信仰,一直努力著復興自己的國家。而且,在宗教傳說中,猶太人還是上帝的「選民」。按理說,這樣歷史坎坷卻堅韌不拔,而且充滿智慧的民族,還是上帝的「選民」,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應該很受歡迎和尊敬才是。可實際上卻非如此,猶太人不僅不受歡迎,還一直飽受排擠和打壓。在古代,猶太人一直顛沛流離,境遇悽慘。
  • 猶太教以及猶太人的矛盾
    這裡特別特別要注意的是,二元並非二神,猶太人所信仰的就是一個神,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將二元理解為二神教,這是原則問題。在猶太教中,二元的其中一個就是雅威,而另一個就沒有具體的名字了,這哥們比較虛幻,它可能是一種信仰,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具體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宗教,反正一句話總結就是:誰是猶太教現實中發展的敵人,誰就是站在雅威對立面的那個神。
  • 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猶太教的經典聖經,以及一些猶太人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佛教是在西漢的時候從印度傳過來的,然後在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下,一點點的發展壯大,在最鼎盛的時候,就像現在的泰國,緬甸一樣,全國無數人都信仰佛教。當然了,還有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雖然道教的影響力好像沒那麼大,但是它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了。簡單的聊了一下我們國家的宗教,現在就來說說西方最古老的宗教,猶太教。
  • 「愛情聖戰」與印度跨宗教婚姻
    該法律禁止以跨宗教婚姻為目的而改變信仰,當事人可能因此受到刑事起訴。尤為惡毒的是,該法律認為所有改變宗教信仰都是強迫或帶有欺詐性質的,而印度人很容易受到影響,以至於失去行使自由意志的資格。愛情聖戰神話中的這種不對稱性表明:它既妖魔化了穆斯林男子,也強化了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過去的印度人民黨,與在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領導下的印度人民黨表現的最大區別在於:今天該黨願意利用法律來推動「印度教信仰(Hindutva)」,這是一種咄咄逼人的、印度教的身份政治化。印度人民黨的支持使「印度教項目」獲得了法律上的認可和合法性。
  • 中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主導的話語語境之下,中國完全就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主流宗教,也沒有類似西方宗教的超乎於人的「一神教」宗教存在,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找到自己想像中的上帝,去有規律有系統地參拜,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宗教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具有精神救贖地位,或者精神引領的功能。
  • 猶太教的極端正統派-哈西德教派的堅守:猶太人最後的執著
    哈西德派是屬於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在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上,他們都以嚴格恪守早期的正統派猶太教信條為準則,拒絕與現代社會做任何妥協。雖然處於現代社會,但是哈西德派依然一成不變,保持著數世紀之前先輩的裝扮。
  • 社會|撕裂以色列的宗教問題
    總體來說,宗教力量約束了以色列人(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從生老病死到吃喝住行的方方面面。安息日禁令以色列的周六又叫安息日,在安息日裡,全國99%的商家不允許營業(擅自營業算違法),包括餐館,商場,超市,甚至公共設施維修部門。
  • 蒂利希是傑出的宗教神學家,根據哲學的角度,提出了宗教的信仰
    因此,所謂的宗教信仰並非人類精神的一種特殊功能,而是其所有特殊功能的根基。在蒂利希看來,這個論斷對理解宗教信仰的本性太重要了,有必要對它的多重意思展開分析首先必須意識到,宗教信仰不是人類精神的某種特殊功能。歷史告訴我們,宗教信仰千百年來曾從一種精神功能轉向另一種精神功能,結果卻幾經轉移幾經挫折。這說明宗教在歷史上始終處於尋覓家園、爭取地盤的狀態。
  • 美國為何沒有猶太人做總統,這三點制約著猶太人
    畢竟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總統掌握重大權力,對世界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很多熟悉美國總統的人都能發現,當過美國總統的人還是比較多的。有黑人、有德裔、有英裔等,不過卻唯獨沒有猶太人。要知道,美國的猶太人影響非常大,掌握著大量的金錢。為何卻卻沒有猶太人能做總統呢?我們看美國的發展能看出來,猶太人確實起著重要作用。這些人控制著美國的經濟,影響重大。
  • 以色列:猶太人自己的「大熔爐」
    「我6歲時祖母就去世了,我父親是猶太人,可事實上,他從未去接觸猶太相關的東西,從未去過猶太教堂,從沒研究過猶太教。我在此前,也從未覺得自己是一個猶太人。」Dima說,或許自己生長在葉卡捷琳娜地區,遠離東歐,他的成長過程中,並未因為猶太人的身份遭受過任何排擠。他唯一的猶太證明,是曾經俄羅斯護照文件上的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