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的科學性體現在哪裡?除了冬天,另外三個季節也要進補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我們怎樣保持和增加免疫力?日前,上觀新聞·健面談在直播間作了關於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的冬令進補話題,引起大眾密切關注!記者特整理直播間專家著重科普的18個問題,以饗觀眾和讀者。
訪談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明瑜。出身於中醫世家,為清代御醫黃元御先生第七代傳人,身兼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調劑與合理用藥分會副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
冬令進補的科學性
問:很多市民都覺得,我平時健健康康無病無災的,為什麼要進補,而且是在冬天?它的科學性體現在哪裡?
答:冬季氣候嚴寒,自然界的動植物均處於收藏蟄伏狀態。同樣,人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入冬藏季節,而且,這個時候是養精蓄銳的好時期。因為冬天的時候,適合閉藏,攝入的營養物質就容易貯藏起來,人的食慾也比較旺盛,所以正是進補的最好季節,冬至以後尤為相宜。
冬天注意顧護陽氣,「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而春天陽氣萌動生發,吃了容易上火。夏天天氣炎熱,大家胃口不好,易多汗,而且吃了大補的更是口乾舌燥,所以也不適合。冬季進補還包含看「預防"的意思,就是通過進補,預防疾病的發生,以達到養生健體的目的。
所以大家都適合冬令進補,年輕人可以強壯身體,好孕育下一代;中年人可以強身祛病;老年人可以延年益壽。慢性病也可以通過膏方調補,進行治療,還能預防以後再發。中醫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問:我們冬令進補之後就能滿足第二年身體的全部需求嗎?用什麼方式來進補?
答:《黃帝內經》提出四時養生,其原則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只不過冬天進補,人體能更好地吸收營養精華,有助於增強體質。這就是民間說說的「今年冬令補,明年可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主要用膏方,膏方也被稱為「冬令膏方」,一般都是在冬天服用。當然,還有中藥調補、督脈燻蒸、艾灸、穴位貼敷、泡茶飲等冬令養生方式,都能起到驅病祛邪,使體內陰陽氣血津液得到補充,身體能夠重新進入平衡狀態的作用。
問:從中醫角度來看,除了冬天,另外三個季節需要注意什麼,也要適當進補嗎?
答:一年四季,自然規律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規律。從中醫學傳統的理論來看,季節不同,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明顯不同。《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所以,根據季節的不同,每一個臟器的養生調理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從臟腑來講,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總之,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於身體的各種生理需要,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誰補誰受益
問:哪些人最需要進補?一般大家都認為是老人和孩子,是不是也得格外關注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打工人」?
答:進補主要分為食補和藥補,是指補充人體的營養物質,調節和改善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合理進補可使兒童健康成長,中青年人增強體質,老年人延緩衰老,精力旺盛。概括來說,凡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後、術後及虧虛早衰者,都可以進補,提高生活質量。現在的中年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不少人體力和腦力都嚴重透支,力不從心,很適合冬令進補。中年進補可以預防老年病,以強壯的身體去應對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壓力,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問:有句話叫「藥補不如食補」,民間很多人也信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我們是不是補充好日常需要的營養就可以了?
答:《黃帝內經》裡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說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要保證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食物來源應多元化,儘量保證食物的天然屬性。但要吃對,要適合自己。
藥食同源,很多食物有補益作用或者治療疾病的作用,比如冬天可以多食用羊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聽起來就很好,很補。但羊肉因為溫熱之性,一些容易上火,血壓高、尿酸高等患者就要謹慎食用。其他如核桃、大棗、山藥等食物都可以適當食用補腎養血。
問:進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點,或者說是誤區呢?
答:大多數以為進補就是大吃大喝。實際上,進補也要科學合理。如果不顧身體條件,一味大吃大喝,容易導致能量過剩,會帶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健康問題。中醫養生講究「三因制宜」,簡單理解為因證用補、因人而補、因地而補。只有正確進補,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切不可盲目進補。有損缺者需補,有疾患者才補。最好在有資質的醫師指導下科學合理進補。
到底該怎麼補?
問:科學的進補還需要順應天時,針對冬天的氣候特點,我們怎樣從起居習慣、運動、心情這些方面全方位進補?
答:《黃帝內經》中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百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養生貴在養藏。包括了起居、情志、飲食、運動等方面。在寒冷的冬季裡,不應當擾動陽氣,因此要早睡晚起,早睡養人體的陽氣,晚起養人體的陰氣。多睡眠、多休息,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
冬季運動原則:運動和緩,以藏為本,建議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和避風的地方做一些輕鬆的運動,如慢跑、騎車、太極拳、氣功等。不適合做劇烈運動,一般人群不建議參加冬泳。還要保持安靜自若,不要妄事操勞,精神要飽滿。否則,損傷腎臟,腎精不足,影響來年春天的生發之氣不足及未來的身體。
問: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我們怎樣保持和增加免疫力?
答: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論述。
首先要保證飲食營養,要蛋白質豐富,熱量充足,適當鍛鍊身體。其次儘量要避免去密閉場所,有感染病毒細菌的風險,所謂「賊風虛邪,避之有時」。另外,家裡每天也要保持通風,至少半小時以上。如果要外出,在人多的地方必須佩戴口罩,一般3~4個小時就需更換。這段時間人們的日常生活,要注意禦寒保暖,儘量不要感冒,感冒的時候抵抗力就容易下降,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和細菌。穿衣服要達到手足溫暖的程度,並且活動起來能出微微汗為佳。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衛生,禁食生冷不潔的食物。最後,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有利於提升免疫力,要保持積極樂觀,開朗向上的情緒。
問:臨床上有很多疑難疾病,比如像腫瘤、肝硬化等,聽說您用中醫方法也能進行治療和調理,這方面的信息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
答:中醫藥確實在腫瘤、肝硬化這些疑難病方面有很好的療效。我的恩師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是中醫腫瘤界的泰鬥,恩師的扶正治癌理論對治療惡性腫瘤有很好的療效。有些晚期腫瘤失去了手術或者放化療的機會,或者老年患者不適合手術的,中藥都有很好的效果。早中期的腫瘤術後,中藥也有扶正和減輕放化療副作用,防止復發的作用。其實疑難雜症並非絕症,雖然其外在表現撲朔迷離,但和普通疾病一樣,都是對病機的反映,要辨證分析,抓住內在本質,判定疾病的病機,辨證施治。恩師劉嘉湘教授反覆強調要治療生病的人,要以人為本,而不是只治療腫瘤。
肝臟是最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其血運豐富,又是最大的消化器官。所以發病機制比較複雜,不適單靶點單基因疾病,所以肝硬化目前還沒有被批准上市的西藥和生物藥。而清代御醫黃元御先生的天人合一,一氣周流,土樞四象的理論對治療肝硬化這種複雜疾病,有很好的療效。中藥在改善肝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無論是酒精、病毒和藥物、血吸蟲等引起的肝硬化,中藥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很多失代償期的患者都能肝功能恢復正常,最終實現了肝硬化的逆轉。
網友代表性問題摘錄
問: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怎麼破?需要開膏方嗎,還是要吃點什麼食補?
答:西醫認為是身體血液循環不好,末梢循環差。中醫講,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有運行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中西醫是相通的。這個容易治療,中藥很容易改善這個症狀。可以通過膏方來調補。這些女生也要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問:天一變冷,超市賣場裡就瀰漫著芝麻核桃粉的味道,他們把很多種食物混合一起打粉讓人每天一勺兌水食用,請問到底有用嗎?
答:黑芝麻有滋補肝腎的功效,為延年益壽佳品。核桃有美白肌膚、潤澤頭髮的功效。另外,核桃所強化腳部、腰部力量的作用,特別適合產後婦女恢復體力,提神健腦。五穀類絕不能生吃,因為五穀種子裡含有植酸鈣、鎂等礦物質,除非烹煮過,否則不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
問:冬天吃芝麻核桃粉,裡面的成分多的話,會引起食物相剋嗎?
答:一般堅果和穀物相剋的不多。但是食用也要注意,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的人不適合。另外有些粗糧,也不適合有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人食用,有可能導致大出血。一些慢性病患者在恢復期也不適合吃粗糧,要吃軟爛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則也加重病情。嬰幼兒因為牙齒沒有發育完全,脾胃功能弱,腸道也嬌嫩,不適合吃粗糧,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食積,反而發育不好。人的體質不一樣,食物也是有寒涼溫熱屬性的,所以不能吃一樣的食物。比如熱性體質的人,就適合吃寒涼點的食物,如果經常吃熱性食物,容易熱上加熱,引發熱性的疾病等。食補也需要辨證論治,還是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補才好。
問:小孩子一到冬天就容易咳嗽、感冒,經常吃鹽蒸橙子、燉梨水也沒有明顯效果,請問還有哪些預防方略嗎?
答:在中醫裡面,咳嗽分為兩種,一種是外感咳嗽,一種是內傷咳嗽。無痰不做嗽。現在生活好了,很多小朋友主要是食積比較嚴重,感冒後就容易遺留咳嗽。所以說感冒時要吃得清淡點是有道理的。小孩脾胃功能比較弱,不太適合吃燉梨子的,梨子滋陰是好的,但容易傷害脾胃,反而越吃咳嗽越厲害。這時候吃點健脾的食物就效果很好,比如山藥粥、花生米粥、冬瓜薏仁湯等。這個川貝燉雪梨,一般是在感冒已經好了,剩下肺燥咳嗽的時候用。或者是內傷陰虛燥熱咳嗽,總是纏綿不愈的情況,用了效果較好。但如果感受外邪,寒邪剛剛進入體內,此時需要發散外邪。如果用了梨子,則會把寒邪閉在體內,而且損傷脾胃,導致外邪總是出不去反倒脾胃傷了。
那麼,怎麼預防呢?首先要保持居室內空氣新鮮,及時增減衣被,睡眠要充足,加強鍛鍊,儘量少去公共場所,飲食以清淡為主,給孩子吃易消化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如溫開水、果汁、粥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提高孩子的正氣達到抵抗病邪的目的。
問:自從體檢查出甲減後,我一直服用一種西藥,幾年來發現有心跳加快和掉頭髮等症狀。請問能否吃中藥進行調理?
答:甲狀腺功能減退要看具體情況,有些是可逆的,有些不可逆。對這兩種患者,中藥都可以治療,提高機體的代謝水平。針對甲減的身體情況和藥物的副作用,中藥都有作用的。不可逆的甲減,西藥是激素補充,不能盲目停藥。中藥可以進行治療。
問:請問人參該怎樣服用?參的分類還有很多,有哪些講究?
答:人參入藥的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人參列為上品,並有「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的記載。
人參的品種很多,有根據產地不同而命名的,如吉林人參、高麗人參、西洋參,也有按照栽培加工方法而命名的,如野山參、生曬參、紅參、白糖參等,它們的功用有一定差異,一般認為吉林人參作用最強。由於人參價格昂貴,中醫臨床上也將桔梗科的黨參作為人參的代用品。人參一般入藥、也可以泡酒、煮粥、煲湯等作為食療的一部分。如果用參來補,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來進補。特別是人參,根據不同的體質,掌握相應的尺度和火候,適當進補對身體是有很好的調養作用的。
問:冬天的時候家裡老人喜歡熬製阿膠膏,但是有時候吃了會有上火症狀,請問該怎麼辦?
答:阿膠味甘、性平,歸三經,阿膠膏有補氣養血,滋陰潤肺。有些人身體強壯,不需要進補,吃了之後滋膩太過會容易上火,需要停止服用,同時飲食要清淡。《神農本草經》就有阿膠「久服輕身益氣」的說法,但並不是適合所有人,因為阿膠比較滋膩,脾胃不好的人慎服,可能容易導致結節增生或者增大。而且阿膠一味藥補益作用也有限。來門診找專業醫師,辨證論治針對個人定製膏方,會根據身體狀況加一些藥進去,全方位考慮,多臟器氣血津液都補益,還能夠祛邪治病,精巧的、配伍,能夠避免這些副作用。
問:女,43歲,白頭髮多,且皮膚不像以前那樣緊緻。請問孫醫生可以開美容膏方嗎?
答:《黃帝內經 上古天真論》裡記載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到了一定年齡,臟腑功能不足,就會出現一系列衰老的徵象。中醫美容學也認為,人體的美是建立在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充足的基礎之上的。人體內部各個系統的衰老,直接影響並表現為肌膚的衰老,如果調整好身體內部機制,以內養外,肌膚才會健康青春,換一句話就是只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擁有美麗的容顏。也就是中醫上常說的"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所以,氣血充足調和是人體健康美麗之本。我們可以通過中藥調理人體的營養氣血,顯著地延緩衰老。當然,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悅。
問:我母親68歲了,她一到冬天就有喝白酒和藥酒的習慣,說喝了之後感覺身體很舒服。請問這算進補嗎?
答: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中藥泡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內經素問》記載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醪醴」就是治病的藥酒。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澀滯,治療時常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物以增強療效。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故更有益於慢性疾病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藥酒也要專業醫師來配置。隨意搞些藥材來做藥酒飲用,若配方不合理不但飲用無益,嚴重的還可能引起中毒。
酒本身也易傷肝傷胃,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胃潰瘍、其他嚴重胃病等患者都不適合喝藥酒,腫瘤患者更不適合喝酒。一些藥物會跟酒發生嚴重反應,比如大家說的「頭孢就酒,說走就走」,真的挺可怕的。所以也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