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交通線是英國的生命線,不僅軍事與海軍力量,甚至經濟命脈與整個國家的存亡,均與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和鞏固休戚相關。因此,德國海軍的基本兵力,應用於破壞這些交通線,即——擊沉、擊傷或者癱瘓英國及其盟國的商船……」
這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首任海軍司令埃裡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於1927年至1928年發表的《外海巡洋戰爭》一書中所闡述的他所構想的海上戰略,即有關下一場戰爭中德國海軍應當採取的基本戰略。而就如何貫徹這一策略,雷德爾接著寫道:
「實現這一任務的決定性手段之一,應以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進行大膽而堅決的作戰行動」。在當時,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在德國海軍內不算少數。「今後,具有強大巡航能力的現代巡洋艦所起的作用,可能將大大地超過潛水艇,巡洋戰役的規模和它對整個戰爭的戰略意義,將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更為廣泛和重要」,這是雷德爾的同僚格勞斯在他的名為《根據世界戰爭經驗論海戰》一書中的觀點。
雷德爾的觀點在德國海軍內引起了廣泛的共鳴。格勞斯在他的著作《根據世界戰爭經驗論海戰》中這樣寫道:「……唯有『巡洋戰爭』才能使海戰區域擴大到整個海洋,以突擊敵人海上交通線的手段,來動搖敵人的軍事和經濟力量」。而發起這種「巡洋戰爭」的武器,並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潛水艇,因為在今後,現代巡洋艦可能會比潛水艇起到更大的作用。根據馬漢式的經典海軍戰略思想,海軍的價值在於控制海洋、奪取並保障制海權。強大的海軍力量將有助於其所屬國家對於海洋的有效支配,並在有效支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帶來的利益。在這一思想中,奪取制海權才是海軍戰略的根本目的。馬漢的理論只是近代海軍思想中的一家之言,雖然在諸多場合內被奉為金科玉律,但卻是一個執行起來代價高昂的戰略原則。事實上,德國海軍在戰前(也是在之後的戰爭中)採取的海上戰略,與19世紀末曾一度盛行的海軍「新學派」思想頗有幾分相似。
「新學派」思想主張以大量輕型雷擊艦擔任海上力量的中堅,魚雷艇在負責海岸防禦的同時,還承擔著突破敵方海上力量近程封鎖、協助己方巡洋艦突破封鎖執行破交作戰、掩護主力艦隊和敵小規模艦隊交戰的任務。當然,大量集中使用輕型雷擊艦艇亦能起到封鎖特定海域的效果,進而掌控局部海域的制海權。「新學派」出臺自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正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慘敗於德國,對外肩負巨額戰爭賠款、對內承擔各種社會重建重任。法國方面對繼續投入巨資到海軍建設上已經心有餘而性低的作戰計劃及戰略準則,以應對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這也是國家武裝力量存在的根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