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2020-12-17 澎湃新聞

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學習黨史

★★★★★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實際上就是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黑格爾和馬克思恩格斯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又都不約而同地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聯繫了起來,當作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當作論述他們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例證。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當下,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曾經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闡述過世界歷史觀。他認為,歷史不是雜亂無章的歷史事件的堆積,而是一個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它的演化中,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規律性。衝破狹窄的地域範圍,由民族歷史匯成世界歷史,就是其中的規律之一。

黑格爾用他唯心主義的「世界精神」來解釋歷史,認為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的外化。世界精神的本質是自由,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精神」的自由發展。他認為,在每一個歷史時期裡,世界精神只選擇一個民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東方民族是曾經被選中而後又被拋棄的民族,因而停滯不前了。因此,世界歷史同太陽的行程一致,從東方的中國開始,經過希臘、羅馬,到日耳曼結束。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他們的世界歷史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確實奔湧著一條世界化的洪流,這就是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是驅動這股歷史洪流的,不是什麼精神和觀念,而是在生產力普遍發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馬克思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都取決於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交換的擴大,衝破了地域的壁壘,把各個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聯繫和交往中。

接下來,馬克思恩格斯便舉例論證了他們的這一思想。尤其值得注意並令我們驚喜的是,他們在例證中提及了中國,並把中國作為世界歷史中相互密切關聯的一個組成部分:

「例如,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並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麼,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得出結論:「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為,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

黑格爾和馬克思恩格斯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又都不約而同地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聯繫了起來,當作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當作論述他們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例證。

所不同的是,黑格爾把他的世界歷史觀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做了臆想式的界定。而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觀,則建立在客觀的物質運動基礎之上,建立在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動基礎之上。

中國,正是在勾畫世界歷史進程的宏觀構架中,進入了思想巨匠的視野。

世界歷史的進程和方向

宏大的世界歷史,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並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怎樣才能把握住這樣的世界歷史?怎樣才能洞見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呢?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他們的世界歷史觀,科學地研究和分析了社會生產方式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他們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發展變化的邏輯的時間進程,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發展變化的邏輯的空間進程。

他們認為,世界市場的發現,對於社會生產方式的飛躍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闢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正是世界市場的發現,擴大了商品的需求,促進了從工場手工業到現代大工業的轉變;世界市場的擴大,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巨大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工業的擴展;從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主義而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

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大,並衝破民族、地區的藩籬,將整個世界連為一體。世界歷史的這一發展,「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新的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它的產品也不僅供本國消費。「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徵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在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面前,「那些幾千年來沒有進步的國家,例如印度,都已經進行了完全的革命,甚至中國現在也正走向革命。事情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今天英國發明的新機器,一年以後就會奪去中國成百萬工人的飯碗。」

但是,資本主義所開創的世界歷史,還只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初始階段。它並未終結世界歷史,而只是為世界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世界歷史必然繼續向前發展和進步。

所以,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觀中,中國並不是孤立的中國,而是世界歷史進程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既是東方社會的標本,同時又受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中國所發生的事件,與西方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西方世界。研究世界,就要研究中國;研究中國,才能更好地研究世界。

這種博大深遠的世界歷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注中國問題的思想背景;也只有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世界歷史進程的思維模式和宏觀架構中,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他們關於中國問題論述的真諦。

全球化不會終結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實際上就是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馬克思恩格斯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

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世界已在相當意義上發展成一種「利益共同體」。任何國家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單打獨鬥。任何國家的行為不僅事關自己,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解決各種複雜問題,各種各樣的峰會越來越多,不同形式的對話也越來越多。

在全球化大潮中,也出現了一些利弊共生的新變化。對於不同的國家來說,全球化的利弊得失不完全一樣。總的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而機遇則大於挑戰。

美國曾經在全球化中發揮了領頭羊作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利用全球化為自己謀取了相當不菲的利益。但是川普上臺後,卻不斷開打貿易戰,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輪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浪潮。

川普把美國國內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美國民眾的某些不滿歸咎於全球化,尤其是歸咎於中國,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160多年前所說,英國發明的機器,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無數工人的飯碗,並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這是當年全球化發展的一種結果;而今天,中國逐步發展起來,並在低端消費品方面具有了比美國更強的競爭力,甚至被指責使美國工人丟失了好多飯碗。這是一種頗有諷刺意味的倒轉。但這種倒轉完全是市場的作用,是消費者的選擇和市場競爭的結果,完全怪不得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代表了對於全球化有著清醒認識的所有國家和人們的心聲。全球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時代大趨勢,這個趨勢有著客觀的世界歷史基礎,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的發展也不會一帆風順,有時出現一些曲折也是不奇怪的。某些人反全球化的動作再大,也不過是洶湧大浪中的一朵浪花。

所以,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當下,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李忠傑: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原標題:《「學習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恩格斯的思想及當代價值
    恩格斯的思想及當代價值——「第十二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暨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20」部分發言摘要李忠傑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恩格斯與馬克思不僅共同創立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直接對中國問題發表過許多重要意見。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這裡,馬克思清晰地闡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積累和膨脹必將進一步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世俗家庭與神聖家族之間的矛盾,而「改變世界」的唯一途徑只能是革命的實踐,即深入而廣泛的社會革命。  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進一步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論證了共產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合歷史規律性,並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因此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  3.科學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人能否認識自然?人何以認識自然?是人類分析人與自然關係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
  • 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170多年來不僅未曾消沉,反而隨著時代命題和世界境遇的變遷令人一次次矚目,更多的人為其所指引光榮而正確的道路所深深折服,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與篤行者。
  • 恩格斯與馬克思的故事
    馬克思對此持堅定的反對態度,並與「自由人」決裂。而恰在此時,馬克思與恩格斯進行了第一次會見。由於恩格斯曾一度和自由人團體關係密切,馬克思誤將其視為「自由人」團體中的一員。這便導致馬克思「冷淡地」會見了他。儘管當時的恩格斯已經和馬克思一樣發生了類似的思想轉變,斷絕了同自由人的一切聯繫,但是他與馬克思的初次相見仍然不是很愉快。
  • 南哲思享丨張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思想史方法及其限度——與西方...
    第三,思想闡釋需要回到社會歷史語境,但歷史事實的細節也絕非越多越好。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創造、發展起來的,所謂文本也都是在這種社會歷史語境中被創作出來的。因此,要想更好地把握文本,不能僅僅以文本為中心,還需要回到文本得以創作的歷史語境中去。怎樣才能回到過去的社會歷史語境呢?這就需要基於充分歷史細節的歷史語境重建。
  • 火種: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共產黨宣言》既有大航海時代以來人類逐漸形成同一部世界歷史的宏大視野,又有資本主義發展進步的時代特徵;既有對資本主義進步的充分肯定,又有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以及工人階級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使命的論證。《共產黨宣言》以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呈現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指明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並明確了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進部隊的屬性。
  •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豐富性、系統性與科學性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雖未曾使用民生一詞,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民生思想。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生活狀態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雙重製約。
  • 馬克思恩格斯筆下的中華文明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司法部紀檢監察組
    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高度讚揚了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充分肯定了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挖掘和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思想,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傳播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80年前便開始提及和介紹中華文明的成就  文明,是一個亮麗、悅目,又多彩、凝重的字眼。
  • 恩格斯思想的時代價值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來斌認為,《永遠的恩格斯》以充分的論證和翔實的史料證明了恩格斯在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過程中的卓越貢獻,深刻反映了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崇高的歷史地位;有力論證了恩格斯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作的突出貢獻;生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的研究特色、學科特色。只有深入探討恩格斯思想,才能科學把握馬克思思想。
  • 去馬克思恩格斯的故鄉 享受德國冬日午後的一場散步|德國 馬克思...
    德國人以哲學和研究精神聞名世界,而我所認識到真正的德國,它背後卻是諸位偉人,由馬克思、恩格斯、尼採、歌德……串聯起來的傳奇國度。哲人說,有時候要忘了自己才會發現世界。忘了那些世界上所有聞名於世的title,那些不過是對城市的附加值與包裝物,煢煢一身開始獨自步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旅程和路線,於是一段關於「光影德國」的行程開始展開。
  • 公元182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在海格特墓地,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170多年來不僅未曾消沉,反而隨著時代命題和世界境遇的變遷令人一次次矚目,更多的人為其所指引光榮而正確的道路所深深折服,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與篤行者。
  • 初創時期的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
    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立的眾多科學研究機構中,設在莫斯科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佔有重要地位。該機構初創於1920年12月,在其後短短的10年間不僅發展成為世界公認的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而且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歷史研究機構之一。就其影響而言,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把它同歐洲許多老牌研究機構相提並論。
  • 王俊峰:論馬克思恩格斯對宣傳思想工作方式中三種錯誤傾向的批判
    馬克思對恩格斯說這本小冊子不過是把工人日常宣傳中的口語表達記錄了下來,這種做法不僅卑劣而且庸俗。由於拉薩爾狂熱而簡單的宣傳鼓動缺乏科學理論基礎,導致了德國工人運動的宗派現象和分化分裂。「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用幾部著作加以闡述,一切就仍然處於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摸索。」
  •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概覽及精華吸收方法
    馬克思(1818-1883年,65歲),恩格斯(1820-1895年,75歲),在馬克思25歲之前,主要都是以學習為主,25-30歲,也就是馬克思有了系統性思想成果的第一個時期,因此,這1843-1848年中的所有作品,就構成了該十本套書的第一冊。
  • 傾聽恩格斯內心獨白,《卓越的恩格斯》洞見「第二小提琴手」的人生樂章
    正是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鮮活地串聯起恩格斯與馬克思攜手共建科學社會主義偉大理論的基礎,並自此成為其偉大思想的生動載體。 ▍以人為鏡,名家釋義解讀偉人思想現實價值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
  •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兩種形式及其意義
    在這裡,馬克思區分「歷史的評論」即經濟思想史的兩種形式:一是以「政治經濟學家們以怎樣的形式自我批判」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形式,之前馬克思對經濟理論原理闡述到思想歷史闡述序列的理解就是這種經濟思想史的基本邏輯,這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的邏輯;二是以「政治經濟學規律最先以怎樣的歷史路標的形式被揭示出來並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主題的經濟思想史,這是以經濟思想自身發展為主線的經濟思想史的演進和過程的邏輯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他和馬克思是合二為一的人物
    但是,絕大部分基本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經濟和歷史領域內),尤其是對這些指導思想的最後的明確的表述,都是屬於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馬克思沒有我也能夠做到,至多有幾個專門的領域除外。至於馬克思所做到的,我卻做不到。認為恩格斯在這裡有些過于謙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恩格斯確實在馬克思職業生涯開始的階段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 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
    世界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人類文化交往頻繁,交往從「地方性聯繫」到「世界性聯繫」,驗證著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交往理論中所言世界歷史時代的到來。總之,我們可以看到,發展不斷地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      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不斷深入研究,交往這一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 薦讀|今天我們應該向恩格斯學習什麼
    今天,我們紀念和緬懷恩格斯,就要向他學習,從他的光輝業績、光輝思想、光輝品格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堅定自覺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恩格斯是勤勉學習、終身學習的典範,是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的典範。馬克思選擇恩格斯作為事業合作夥伴、成為思想上精神上靈魂上的伴侶,被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