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騤 王思成
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正在廣西南寧舉辦。多位長期研究中國與東協關係的專家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認為,在百年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疊加的大背景下,本屆東博會的舉辦意義特殊,向當前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的中國-東協合作注入了提質升級的新動力,為支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力量堅定了信心,也給東博會舉辦地廣西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
菲律賓綜合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陳興利教授認為,2020年是中國-東協關係意義深遠的一年。從聯手合作對抗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提升經貿合作,到加快地區經濟全面復甦、今年東協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成功籤署,再次說明多邊合作共贏是中國和東協的共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提出了「提升科技創新,深化數字經濟合作」和「提升戰略互信,深入對接發展規劃」等倡議,增強了各方合作信心。
「在當前情況下,東博會繼續如約而至,向外界傳遞出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的信心和決心,表明本地區人民在危機面前沒有退縮,而是共同化危為機,創造更多的合作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許利平說:「這也向外界表明中國是一個遵守承諾、履行大國責任和義務的國家,主動為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中國路徑與方案,同各國一道共克時艱。」
廣西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東協信息港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範祚軍認為:「克服重重困難,如期舉辦本屆東博會,傳遞出中國與東協國家同舟共濟攜手戰勝疫情以及堅持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信心與決心。這也展示了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願同更多國家開展自由貿易,助力區域經濟快速復甦,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特殊時間節點上的一次國際經貿盛會,本屆東博會的舉辦恰逢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再次升級,以及涵蓋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RCEP正式籤署。這是支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力量在本區域內的一次重要勝利。「無論是RCEP,還是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升級版,均體現了中國和周邊地區已經走上區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不斷擴大和升級的路徑,是歷史性的變化。」北京大學東協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說:「周邊國家未來將進一步熟悉並運用地區主義、多邊主義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發展,擴大地區利益,促進地區認同。」
「RCEP的籤署和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一體化,促進貿易和投資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有效配置資源,穩定地區產業鏈和供應鏈。」許利平分析說:「在互聯互通方面,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有利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在服務貿易方面,有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各國的服務業現代化水平;在人文交流領域,中國與周邊人員往來將更加方便和密切。」
中國-東協自貿區升級和RCEP的正式達成給區域內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對東博會的主場廣西南寧來說,這種機遇早已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有眾多中外企業合作籤約,南寧市民也可以更方便地購買各國優質商品。在周末兩天的東博會會場上,從東南亞咖啡、水果乾、大米,到價值不菲的寶石、玉石,很多觀眾都是買到拿不動方才罷手。
對此,範祚軍深有感觸,他說:「本屆東博會的舉辦,為廣西帶來了大量的投資項目、經貿信息,在疫情背景下有助於恢復廣西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促進區域產業復甦,拉動消費市場,暢通區域供應鏈,實現後疫情時代區域經濟快速復甦。作為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會址,廣西是我國唯一一個享有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開放政策、少數民族政策和邊境地區開放政策的區域。多年來,依託與東協海陸相連的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支持下,諸多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得以搭建,暢通了貿易投資渠道,推動了廣西與東協國家在基礎設施、商貿物流、投資、金融、科技、人文交流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為廣西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30日 12版)
[ 責編:楊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