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10周年、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年。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以下分別簡稱第17屆東博會、峰會)於11月27至30日成功舉辦。本屆盛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充分展示了中國—東協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全方位深化了中國—東協友好關係和經貿等領域交流合作。
碩果纍纍
第17屆東博會成果豐碩。據11月3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介紹,本屆會議首次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辦展形式,實體展總展位5400個,線上參展企業1600多家。在27日的籤約儀式上,各方共籤訂86個國內外投資合作項目,總額2638.7億元,同比增長43.6%,增幅為歷年東博會之最。
11月30日,第17屆東博會、峰會組委會在廣西南寧舉行閉幕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第17屆東博會、峰會的主要成果。據組委會介紹,東博會展覽和經貿活動呈現以下特點:線上線下參展參會踴躍,項目籤約規模和質量創新高,推動了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東協信息港建設、中國—東協衛生防疫合作等重點領域合作。
峰會秘書處副秘書長丁元龍表示,峰會著重把產業、企業、項目有機結合,延伸價值鏈,提高附加值,增強品牌力,辦成了生產商、貿易商、投資商「三商」滿意的峰會。
潛力巨大
「當下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東博會取得豐富成果,達成許多共識,表明中國和東協合作擁有巨大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相互需求是東博會連續成功舉辦的最大動力,東博會是雙方貨物、服務貿易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臺。
許利平指出,疫情期間,中國和東協貿易投資不降反升,逆勢增長,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據媒體報導,今年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跨國貿易帶來的影響,中國與東協國家積極加深合作,建立了人員「快捷通道」和貨物「綠色通道」,恢復直飛國際航班,推動區域金融安全網建設,維護地區供應鏈、產業鏈和金融穩定。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莊國土表示,中國和東協都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經濟存在強大互補性。中國與東協的資源和產業互補,給雙邊貿易注入強勁動力。這種互補空間一直在擴大,給後疫情時代雙方的經貿合作留足了空間。
前景廣闊
寮國駐華大使坎葆·恩塔萬表示,2020年是東協—中國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將擴大在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以及數字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這將把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推向更高階段。
「歷屆東博會舉行了眾多論壇,使很多倡議逐漸變成共識,共識逐漸變成加速區域合作的具體行動。」許利平分析稱,本屆東博會從服務於「10 1」拓展到服務於RCEP,可見,東博會對區域一體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潤滑劑和助推劑的作用。
許利平表示,中國和東協的合作是構建更加緊密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和周邊合作中最成功、最富有內涵的一對關係。隨著RCEP的籤署,中國和東協的商品、服務貿易會更加便捷,更加價廉物美。「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化,未來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