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毉祝由

2021-02-16 藏亼門

巫術在古代又被稱為祝由之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本法在中國廣為流傳.多稱謂:「巫毉」多由師傅帶徒弟的方法,口傳心授。


一、祝由術初探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廣,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療法、心理療法、催眠療法、音樂療法等,並非僅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這說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藥物治療。

 

祝由之術存在已久,幾可遠溯上古。《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一"歷代聖賢名醫姓氏"五帝"苗父》:「上古神醫,以菅為席,以芻為狗。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聖濟總錄"卷第四"治法"由》:「周官瘍醫,掌眾瘍祝藥劀殺之齊,必先之以祝,蓋醫之用祝尚矣。」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但據張介賓所說,「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而上溯直至《黃帝內經》,通篇不言鬼神邪祟,認為「因知百病之勝,先知百病之所從」是祝由取效的原因,王冰的注文也僅「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幾個字,說明祝由一直處於中醫體系的邊緣。歷代醫家或有信者,或有疑者,或有兩存者,以之為臨床權變之術。即便著有四卷《祝由錄驗》的趙學敏,對待祝由的態度也是「禁法之大莫如水法,次則祝由,茲錄其小者,絕擾屏囂,均無妨於大雅。其有近於巫、覡所為者,概在所擯。」(見《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凡例》)

 

單從字面意思來說,祝同咒;由,病所從生也,正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對「祝由」所作的注文:「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但這過於簡單的釋義並未說清楚祝由的對象是什麼,如何進行祝由等細節性東西,並且似乎存在曲解的傾向,很容易使人理解為「對病人講清楚得病的原因所在」,但這距離歷史上真正存在的祝由相距太遠了。《幼科折衷"記錄十四科》認為祝由就是道教中存有的「符祝禳禱」,而從「上古神醫,以菅為席,以芻為狗。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可知,在祝由的時候,並不是對病人解釋病情,而是對冥冥之中的第三者說話作法。這種理解更接近於祝由之真面目。

 

1、巫術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中國醫學的演進,始而巫,繼而巫和醫混合,再進而巫和醫分立。以巫術治病,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級時代的普遍現象。」

 

巫術醫學正是原始社會巫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產物,也是中國傳統醫學早期發展的一個歷史形態。巫術醫學在中國傳統醫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曾經起到古代醫藥知識的積累和傳承作用,這從殷墟卜辭中也得到充分的佐證。正如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所說:「官方的醫學把植物藥材和礦物藥材編成條目,有關這些的知識,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醫們和女巫們傳授下來。」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巫醫→方士醫→道教醫學。

 

2、巫(祝)識

 

巫,《說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說文·礻部》:「祝,祭主讚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玉篇·礻部》:「祝,祭詞也。」《尚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讀策告神謂之祝。」由此可見,「祝」有三義:⑴祭主讚詞者:祭祀時司祭禮的人,即男巫,亦名覡(音席xi)。⑵祭詞:祭神的祝禱詞。⑶讀祭詞者,即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的人。

 

祝通鬼神。《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鄭玄註:「祝,接神者也。」

 

祝,乃與巫同類職業者,故《易》曰「為巫」,而有巫祝之稱。

 

巫祝者,皆乃上古時期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曉天文、懂地理、知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能與鬼神相通,故有「神職官員」之稱。

 

《周禮·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祇(示),祈福祥,求永貞。一曰順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鄭司農云:「筴祝,遠罪疾。」

 

《周禮·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彌災兵,遠罪疾。」鄭玄註:「禳,禳卻兇咎,寧風旱之屬。」賈公彥疏:「寧風旱、彌災兵、遠罪疾,三者即是禳……雲『禳,禳卻兇咎,寧風旱之屬』者,『之屬』中兼有彌災兵、遠罪疾,三者是兇咎之事,故設禱祠禳卻之。」

 

《易·巽》:「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孔穎達疏:「史謂祝史,巫謂巫覡,並是接事鬼神之人也。」

 

巫分男女,女巫稱巫,男巫稱巫與覡。《周禮·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賈公彥疏:「按:《外傳》云:『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與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覡,在女曰巫』者,男子陽,有兩稱,名巫、名覡。女子陰,不變,直名巫,無覡稱。」

 

據《周禮·春官》記載,巫祝之多,有「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者等,他們有明確的分工,其中祝的「神職官位」比巫高。凡王、後、貴人等之喪禮祭祀、國家之祈福安災、自然災害、外交戰爭及王、後、貴人之草藥沐浴、身體康健者等,皆由巫祝掌管。

 

3、巫醫識

 

巫祝有知醫者,謂之巫醫。他們通曉醫術,具有「遠罪疾」之禱祠及醫術,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毉者,或從巫」之說。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巫醫,以巫而替醫,故曰巫醫也。《論語》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子嘆人不可以無恆,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當也。夫醫之為道,始於神農,闡於黃帝,按某病用某藥,著有《內經》、《素問》,所謂聖人墳典之書,以援民命,安可與巫覡之流同日而語耶?但學醫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異。精於醫者曰明醫,善於醫者曰良醫,壽君保相曰國醫,粗工昧理曰庸醫,擊鼓舞趨祈禳疾病曰巫醫。是則巫覡之徒,不知醫藥之理者也。故南人謂之巫醫者,此也。今世謂之端公太保,又稱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師婆,雖是一切虛誕之輩,則亦不可以無恆也,矧他乎?」

 

醫乃醫之簡化字。《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同醫。《集韻·之韻》:「醫,《說文》:『治病工也……或從巫。』」

 

《廣雅·釋詁四》:「醫,巫也。」王念孫疏證:「巫與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從巫作毉。」

 

清·俞樾《群經平議·孟子一》:「是巫、醫古得通稱,蓋醫之先亦巫也。」、「巫、醫對文則別,散文則通。」

 

醫,上古時期或本源於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說,故「醫」字,古作毉。《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諸巫療窫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十巫》:「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李今庸《讀古醫書研究·略論『巫』的起源和《黃帝內經》中的巫祝治病》:「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太平御覽·方術部二·醫一》引《世本》說:『巫鹹,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醫』,《韓詩外傳》卷十第九說:『吾聞上古有茅父。矛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載齊桓公說:『常之巫審於生死,能去苛病』。是醫在戰國以前,被操之於巫覡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故『醫』字從『巫』而作『毉』者,又恆以『巫醫』為稱。……是巫本掌握有醫藥知識,並常採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並不完全是消極,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楚國風俗志·巫覡篇·巫覡的醫療活動》說:『以巫術為手段治療,並非沒有積極作用和效果。問明病由後,巫師向鬼神祝禱,並對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發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於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師象徵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諒或驅使某鬼遁逃的過程中,病人內在的防禦機能便被充分的誘發出來,這也就是《素問》所謂移精變氣,與此同時,因生病而產生的憂鬱、恐懼心理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排解。對於心理障礙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術療法往往比較靈驗,但對於大疾病和沉痾,巫術療法則難以見效。』」

 

春秋戰國時期則巫、醫有別,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史記·扁鵲傳》)及「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的教導。

 

4、巫彭傳說

 

《說文·酉部》:「醫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段註:「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巫彭乃古代傳說中的神醫名。

 

《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諸巫療窫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yayu)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註:「皆神醫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靈山十巫》:「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勿躬》:「巫彭作醫,巫鹹作筮,此十二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古今醫統》:「巫彭初作周醫官,謂人惟五穀五藥養其病,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用五毒攻之,以藥療之。」(按:《古今醫統》未見有「巫彭」二字,疑陳氏等所加)

 

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巫彭,《路史》:『黃帝命巫彭、桐君處方盄(zhao)餌,湔浣刺治,而人得以盡年。』《逸周史》:『巫彭初作醫周官,曰:五穀五藥養其病,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觀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五臟之動,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藥,療之以五氣,養之以五味,節之以祛百病。』」(按:個別句讀有誤)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巫彭,上古時代巫醫。相傳為黃帝之臣。」

 

5、祝由考識

 

明·虞摶《醫學正傳·醫學或問》:「或問:古者醫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問》祝由科也。立教於龍樹居士,為移精變氣之術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廟驚惑成病,或山林溪谷衝斥惡氣,其證如醉如痴,此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證,可以借咒語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龍樹咒法之書行於世,今流而為師巫、為降童、為師婆,而為扇惑人民、哄嚇取財之術。噫!邪術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祝由」一詞,見於《素問·移精變氣論》,云:「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對「祝由」的解釋,古今醫家所釋不一。

 

5.1醫家注釋

 

楊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時有疾,但以祝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為由,移精變氣去之,無假於針藥也。」

 

王冰註:「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宋·林億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張介賓《類經·論治類》:「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為癘者。」

 

高士宗《素問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來,以告於神也。」

 

張志聰《素問集注》云:「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已。」

 

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卷五》:「吳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從出也。……祝由,詳告以病之所有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細體變風變雅,曲察勞人思婦之隱情,婉言以開導之,莊嚴以振驚之,危言以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爾後可以奏效入神。」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祝由科論》:「祝由之法亦不過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導氣,以釋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輕者,或有感應之理……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

 

5.2學者注釋

 

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祝由,用符咒和語言祈禱除疾驅病的方法。」

 

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釋》:「祝由:古代通過祝禱治病的一種方法,後世稱用符咒禳病的為祝由科……所謂祝由,表面上看來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實際上卻是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療法。」

 

蓋建民《道教醫學》:「祝由治病帶有心理療法的醫學底蘊,即通過祝說病由來『移精變氣』。『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療的機制,即『移易精神,變化藏心,導引營衛,歸之平調而已』。」又云:「道教醫家在為人治病時,其『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的心理醫療的手段及其實際醫療作用通常被淹沒在道教祁神上章、齋醮祈禳、畫符念咒的宗教活動氣圍之中,不易為世人所覺察。」

 

傅景華《黃帝內經素問譯註》:「祝由:古代的巫師不用藥方,而用符咒治病的方法。《靈樞·賊風》:『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通過符咒祝禱,改變精神狀態,所以會有治療作用。巫醫盛於商代,為『大祝』、『大卜』、『司巫』等神職官員中,有以宗教活動形式佔卜祝由、醫治疾病。但他們也匯集民間醫藥知識及治療經驗,故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的醫巫混雜時期。……春秋時期,巫醫衰敗,進入中華醫道的變革和創新階段。」

 

綜上所述,對「祝由」的解釋,其義有⑴祝也。如楊上善。⑵祝說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說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張志聰等;②向病人祝說病由。如吳鞠通、丹波元簡、徐大椿、蓋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張介賓、馬蒔、《內經詞典》等。那麼,哪種說法合理呢?

 

5.3考證

 

按:「祝由」一詞,其中「祝」之音義有二:⑴讀「zhu注」音,義指男巫用言語向神祈禱求福的祝禱詞,巫祝之屬也。如①《說文·示部》:「祝,祭主讚詞者。」王逸註:男巫曰祝。鄭玄註: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詞也。」③《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讀冊告神謂之祝。⑵讀「zhou咒」音,義同咒,詛咒、禁咒、符咒也,道教醫學之巫術耳。如①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祝,《說文》作詶。詶,詛也。今皆作咒。」②《類經·論治類》:「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義又為何呢?

 

「由」之本字當為「礻由」、「礻留」,「祝由」當為「祝礻由(礻留)」。《說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註:「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為「由」也,乃古文一種用字現象矣。可見「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禱、求福之義。祝,應讀「zhu注」音,非讀「zhou咒」音。

 

《素問·移精變氣論》:「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醫家王冰注云:「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生氣通天論》曰:『聖人傳精神,服天氣。』《上古天真論》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根據經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學派的養生方術。道家(教)認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導「虛靜無為」,即「恬淡虛無」。如此則精神內守,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身體健康無病。「移精變氣」者,即轉移精氣、變換精神、轉移精神、轉變意念之義。「移精祝由」者,即通過轉變意念、專意注念,向神祈禱、求福愈病之一種原始的精神、心理療法。此正上古時期「祝由」原始之本義,亦即道教醫學養生方術中之吐納服氣、導引之法。

 

蓋建民《道教醫學》云:「吐納服氣是道門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納即吐故納新,是一種呼吸鍛鍊。其功法以吸入外氣為主,故稱服氣、食氣;並且當氣吸入體內後,往往要閉息,並以意念引導氣在體內運行,故又稱行氣……行氣治病的關鍵一點是『以意領氣』,即專意注念人體某一部位,使行氣到達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從而攻治所患……行氣治病要存想病灶,發揮意念能動作用,調動真氣攻之。」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之「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者也。傳,當為「專」。傳精神,當為「專精神」,即精神專一、專意注念。服天氣,即服氣、食氣。

 

由此可見《素問·移精變氣論》之「祝由」療法實際上本是上古時期一種「移精變氣」的自我吐納服氣、導引療法,或並通過向神祈禱祝願的方式來達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屬。

 

又按:《靈樞·賊風》:「黃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醫學之巫術—祝由術而已。因「巫」已知疾病發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癒百病之法術,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術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於《素問·移精變氣論》之「移精祝由」。而實則發展為後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時期之「太醫院」則設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張介賓和馬蒔時代,已失傳。如張介賓:「按:國朝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疾,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屬,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張介賓所云「巫祝之屬」不同於筆者所論上述之義。馬蒔云:「按摩,以消息導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為癘者。二科今無傳。」

 

巫術即做法。「就巫術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擬式、接觸式、詛咒式、靈符式、禁忌式和佔卜式。」詛咒式,即用詛咒、謾罵、鞭撻、驅趕等手段,驅除邪惡鬼神,治癒疾病。此乃後世道教醫學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種方法。何謂道教醫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藥學的組成部分。」簡言之,道教醫學是包括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的醫學,而道教醫學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術醫學。此法雖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載錄,但民間確有此法實行,而且間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術中暗含有很深的醫藥學底蘊。符咒,是道教符籙和咒語的合稱。

 

符是指用硃筆或墨筆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以屈曲筆畫為主,點線合用,字畫相兼。而道符在製作過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藥。道符又稱桃符,即用桃木製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書寫的顏料常用的是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道符書寫的黃紙是專用薑黃染色製成的專用符紙。製作時還經常加入一些名貴中藥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紙中包含有多種中藥成分,用於治病自然就很靈驗了。另外再送符過程中,多是用藥湯送符。如《肘後備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鵲治忤有救卒符並服鹽湯法。」等記載

 

咒是指口中誦念的帶有一定節律的口訣,即咒語、咒詞。巫醫(師)的咒詞亦稱祝,故云「祝,咒同。」此讀zhou咒音,非讀zhu注音。主要是用詛咒、禁咒、謾罵、鞭撻、驅趕等法術,以驅除惡鬼或將蠱毒排除體外。

 

鬼神有善惡之分。對善神(鬼)可用巫祝(zhu注),向其祈禱、求福祝願、祈求保佑;對惡鬼則用詛咒、謾罵、鞭撻、驅趕等手段,此祝即咒,應讀zhou咒音。

 

5.4結語

 

綜上所述,祝由之義有二。⑴通過轉變意念、專意注念,向神祈禱、求福愈病之一種原始的精神心理療法。此正上古時期「祝由」原始之本義,亦即道教醫學養生方術中之吐納服氣、導引之法。⑵道教醫學之巫術—祝由術,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為道教符咒治病術中暗含有很深的醫藥學底蘊,故輕淺小疾,間或有效。由於時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義,即道教醫學養生方術中之吐納服氣、導引之法並向神祈禱、求福愈病之一種原始的精神心理療法,發展到後來的祝由術,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間仍在使用,間或有效。

6、禍祟邪氣病因與治療探討

 

病因,指凡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病因》云:「病因種類繁多,諸如六氣異常、癘氣傳染、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持重怒傷、跌僕金刃、外傷及蟲獸所傷等,均可導致發病而成為病因。」筆者認為尚缺「禍祟邪氣」之病因。因「禍祟邪氣」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故諸多教材或恐誤導而不錄。

 

6.1禍祟邪氣概念

 

禍祟,《現代漢語詞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帶給人的災禍。」何謂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稱謂。鬼者,人死後之靈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後其精靈也。禍祟,乃禍祟邪氣之簡稱,又名邪祟,即鬼神邪氣。人世間從未有鬼神,相信科學的人絕不承認有鬼神之說,何來鬼神邪氣致病說?

 

6.2禍祟邪氣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說,最早見於《內經》,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是致夭亡。」《本病論》:「人氣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幹人,致有夭亡。」《靈樞·賊風》:「黃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惡,及有所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未聞,故似鬼神。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其治法採用道教醫學之巫術—祝由術。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祝者,巫祝之屬,即祝由也。」和《類經·論治類》:「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謂非鬼神而何?」

 

後世醫家或多認同「鬼神」致病說者。如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得鬼擊方》云:「今巫實見人忽有被鬼神擺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觸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負所貽。」該書乃「周流華夏九州之中,收拾奇異,捃拾遺逸,選而集之。」其「備急方」多是從民間「捃拾」,其名詞稱謂亦源於民間,可見民間確有「鬼神」說,而對其治療亦多採用道教醫學之「巫」祝耳!

 

隋·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該書有「鬼邪」、「鬼魅」候。在《鬼邪候》云:「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癲狂惛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及《鬼魅候》中云:「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夢寤喜魘,或與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此魅之所持也。」根據症狀描述,多是神誌異常的表現。而對其病因,

 

宋·陳言則認為是「精神不全,心志多恐」,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疰忤中惡證治》中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為邪鬼所擊,或復附著,沉沉默默,寢言譫語,誹謗罵詈,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見人,其狀萬端,如醉如狂,不可概舉。此皆鬼神及諸精魅附著惑人,或復觸犯忌諱,土地神靈,為其所作。」

 

元·朱震亨則認為乃冒犯「不正之氣」,吊死問喪、入廟登冢者多患之,如《丹溪心法·厥》云:「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冢,多有此疾。」

 

上述臨床表現,皆是神誌異常之症狀,與癔病(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發、痴呆、精神病等似同。

 

而清·莫枚士則直言「鬼神」致病病因學說,其在《研經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屬,有衝擊,有喪屍,有精魅,有禍祟。」清·徐大椿則認為「神氣虛則受鬼」,其在《醫學源流論·病有鬼神論》中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處……凡疾病有為鬼神所憑者,其愚魯者,以為鬼神實能禍人;其明理者,以為病情如此必無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猶風寒暑溼之邪耳。衛氣虛則受寒,榮氣虛則受熱,神氣虛則受鬼。蓋人之神屬陽,陽衰則鬼憑之。《內經》有『五臟之病,則現五色之鬼』,《難經》云:『陽脫者見鬼』……若神氣有虧,則鬼神得而憑之……治鬼者,充氣神而已……其外更有觸犯鬼神之病,則祈禱可愈。」

 

據上所述,歷代醫籍確有「鬼神」致病說,即禍祟邪氣病因學說。中醫是實踐、經驗醫學,其理論來自實踐,源於民間。故歷代醫籍中所記載的「鬼神」致病說,亦即民間之「鬼神」之說。

 

6.3禍祟邪氣乃中惡、客忤、中客者

 

中惡、客忤者等,首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該書有《救卒中惡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記載。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門門外得之……所謂中惡者,與卒死鬼擊亦相類……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謂客氣犯人也。此蓋惡氣……雖是氣來鬼魅毒厲之氣,忽逢觸之氣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惡氣治之。」《諸病源候論·中惡候》:「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為鬼神之氣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謂邪客之氣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厲之毒氣,中惡之類。人有魂魄衰弱者,則為鬼氣所犯忤。喜於道間門外得之。」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來氣息忤之,一名中人,是為客忤也。雖是家人,或別房異戶,雖是乳母及父母,或從外還衣服、經履,鬼神粗惡暴氣,或牛馬之氣,皆為忤也……中客為病者,無時不有此病也」此等皆穢祟邪氣也。

 

中客,即撞客,或名祟病。撞者,中(zhong第四聲)也、遇見也。客者,客氣也,即惡氣、邪氣(指禍祟邪氣、鬼神邪氣、穢毒邪氣,非四時不正之氣的六淫、癘氣)。所謂撞客者,民間稱「中邪」了。「撞客」一詞,見於《紅樓夢》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兒孫康寧,再無撞客邪祟之災。」第102回:「前日母親往西府去,回來是穿著園子裡走過來的,一到了家就身上發燒,別是撞客著了吧。」撞客者,指撞見死人之靈魂或禍祟邪氣、穢毒邪氣等而突發昏迷、神志不清、言語錯亂、悲喜無常、狂言驚恐、乍寒乍熱或以死人的語氣說話等神誌異常之情志病。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醫案》有載,云:「祟病:同裡朱翁元亮,僑居郡城,歲初其媳往郡拜賀其舅,舟過婁門,見城上蛇王廟,俗雲燒香能免生瘡腫,因往謁焉。歸即狂言昏冒,舌動如蛇,稱蛇王使二女一男僕來迎……此亦客忤之類也,非金石及通靈之藥,不能奏效。」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現,亦系撞客發作時的一種類型。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6.4禍祟邪氣非「鬼神」乃神志衰弱之情志病

 

人世間從未有鬼神,何來「鬼神」致病說呢?這是因為吊死問喪、入廟登冢,此等多與死人有關,而人死後之靈魂曰鬼。「鬼神」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體「正氣不足,神虛則受鬼」的緣故。如《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刺法論》:「人虛即神遊失守,邪鬼外幹。」、「中惡者,是人精神衰弱。」、「精神不全,心志多恐。」、「神氣虛則受鬼」等。若人體正氣不足、心神虛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當、所願不遂,此時出門吊死問喪、入廟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氣而入則正不勝邪,致禍祟邪氣或鬼神亡靈附體。禍祟邪氣擾心則心神失守,神不歸位,人體就會精神不定、魂魄游離、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蕩、心中煩悶,或神志恍惚、迷濛、痛癢不知,或痴癲發狂,或以死人的身份如語言進行日常活動等似「鬼神」纏身,莫可名狀,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素問·遺篇》、《靈樞·賊風》等之「鬼神」,似是而實非,故名之曰「似鬼神」,非「鬼神」。張介賓曰:「夫曰似鬼神,言似是而實非也。曰所惡所慕者,言鬼生於心也。曰知其勝、知其所從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釋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於好惡,好惡偏用則氣有偏並,有偏並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復居之,則鬼生於心,故有素惡之者則惡者見,素慕之者則慕者見,素疑之者則疑者見,素畏忌之者則畏忌者見,不惟疾病,夢寐亦然,是所謂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故似鬼神也……心有所注,則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則邪鬼生矣,是所謂知其病所從生也……鬼從心生,而實非鬼神所為,故曰似鬼神也。然鬼既在心,則誠有難以藥石湊效,而非祝由不可者也……巫祝之用,雖先王大聖未始或廢,蓋藉以宣誠悃,通鬼神而消災害,實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傳,如……邪祟、神志等疾,間或取效。然必其輕淺小疾,乃可用之。設果內有虛邪,外有實邪,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虛無,鮮不誤事!」、「張介賓從形與神、情志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入手,精闢的分析了祝由治病的心理醫療機制。張介賓認為,祝由治病主要是針對『邪祟神志』這類情志疾病有效……運用祝由法治病,首先要查明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加以疏導排解,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疑慮……消除了導致生理疾病的不正常心理因素,就可以愈疾。」

 

6.5情志病概念及治療

 

6.5.1情志病概念「情志病,病名首見於明·張介賓《類經》,係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誌異常表現的病症。」而「情志是中醫學對情緒的特有稱謂,即是對現代心理學中情緒的中醫命名……是對包括七情在內的所有情志特徵與屬性的抽象和概括……除七情之外,愛與恨、自豪與羞澀、尊嚴與蔑視等,也是人類基本的情志表現。」由神志衰弱導致的情志病,主要以「神誌異常」為表現,此等與西醫的神經症性障礙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慮症、特定恐懼症、抑鬱症等,皆屬心理障礙性疾病。經儀器檢查,未發現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屬於功能性神經症。

 

6.5.2情志病治療--祝由術民間百姓認為,此等疾病屬「虛病」,正規醫院很難治癒,從而多是求助於「香門」醫治,即道教醫學之巫術--祝由術,間或有效。誠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云:「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只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正此之謂也。縱觀古今學者對祝由的理解,祝由之法有兩說。

 

符咒禁禳之法《類經·論治類》:「祝,咒同。由,病所從生也……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巫祝之用,雖先王大聖未始或廢,蓋藉以宣誠悃,通鬼神而消災害,實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傳,如……邪祟、神志等疾,間或有效。」明·馬蒔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為癘者。」張介賓和馬蒔都是明代大醫學家,當時太醫院就設「祝由科」,故對祝由即符咒禁禳之法皆認同。時賢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也云:「祝由,用符咒和語言祈禱除疾驅病的方法。」因有《素問·五臟別論》所云「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及《史記·扁鵲》「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的論述和怕遭致封建迷信思想輿論的詆毀或恐誤導,此法雖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載錄,但民間確有此法實行,而且間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術中暗含有很深的醫藥學底蘊。符咒,是道教符籙和咒語的合稱。

 

符是指用硃筆或墨筆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以屈曲筆畫為主,點線合用,字畫相兼。而道符在製作過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藥。道符又稱桃符,即用桃木製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書寫的顏料常用的是硃砂,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道符書寫的黃紙是專用薑黃染色製成的專用符紙。製作時還經常加入一些名貴中藥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紙中包含有多種中藥成分,用於治病自然就很靈驗了。另外再送符過程中,多是用藥湯送符。如《肘後備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鵲治忤有救卒符並服鹽湯法。」等記載

 

咒是指口中誦念的帶有一定節律的口訣,即咒語、咒詞。巫醫(師)的咒詞亦稱祝,故云「祝,咒同。」主要是用祈禱、尊敬、祭祀、詛咒、鞭撻、驅趕等法術,以祈求先祖的庇佑、鬼神的寬恕,或將蠱毒排除體外。

 

6.5.2.2祝說病由--心理療法祝由之法,即後世的心理療法,指通過語言疏導解釋、解說病情等方法來改變消除、緩解調整病人的情緒和心理障礙。如道教醫家唐·王冰注云:「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醫學源流論·祝由科論》云:「祝由之法亦不過因其病情之所有,而宣意導氣,以釋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輕者,或有感應之理……近所傳符咒之術,間有小效。」丹波元簡《靈樞識·卷五》:「介按:吳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從出也。……祝由,詳告以病之所有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細體變風變雅,曲察勞人思婦之隱情,婉言以開導之,莊嚴以振驚之,危言以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爾後可以奏效入神。」蓋建民《道教醫學》云:「祝由治病帶有心理療法的醫學底蘊,即通過祝說病由來『移精變氣』。『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療的機制,即『移易精神,變化藏心,導引營衛,歸之平調而已』。」又云:「道教醫家在為人治病時,其『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的心理醫療的手段及其實際醫療作用通常被淹沒在道教祁神上章、齋醮祈禳、畫符念咒的宗教活動氣圍之中,不易為世人所覺察。」

 

6.6結語

 

綜上所述,禍祟邪氣是中醫病因之一,中醫經典《內經》及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由於怕遭致封建迷信輿論的詆毀或恐誤導,故現代中醫工具書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載,但並未遏制禍祟邪氣即「鬼神」致病說之存在。對其治療,民間多採用「祝由術」之法,間或有效。

 

7、孫思邈《千金翼方·禁經》

 

「是以醫方千卷,未盡其性,故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術也。……且此書也,人間皆有,而其文零疊,不成捲軸,縱令有者,不過三章兩章,既不精專,探其至賾,終為難備。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採,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曉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於意表,不有所輯,將恐零落。今編為兩卷,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經》。」

 

禁經:《千金翼方》卷二十九、卷三十之《禁經》,多為道符秘咒,流於民間,行於方士,語雖荒誕,亦有可觀。故北宋林億等云:「《禁經》上下兩卷,二十二篇,其間詞語鄙野,蓋出俗傳。思邈切於救人,實錄其文,不加刪潤。」作為古禁咒之術史料觀之,尚有一定認識意義。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亦自為序。其末兼及禁術,用之亦多驗。」

 

祝由十三科的原理破譯

 

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於風寒暑溼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黃帝曰:「其無所遇邪氣,又無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除了七情、六淫外,還有尚未被認識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說」,所謂鬼神致病,其實是一種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鬼神是不存在的。

 

古人云:「吾心無鬼,鬼何以侵之,吾心無邪,邪何以擾之,吾心無魔,魔何以襲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療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襲之。有很多種病,是間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於心。祝由治療腫瘤是大家公認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腫瘤,而並非所有的腫瘤都可以治。

 

有很多器質性病變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這些器官或組織產生的病變祝由亦可治。從氣功的角度講,人體患病無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療的範圍,部分身病也屬於祝由治療的範圍,但祝由並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僅僅是醫學的補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很多種病,已經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這也是祝由科流傳幾千年仍未滅絕的原因。

 

二、練功與祝由治病療效

 

祝由治病不用藥或少用藥,而主用祝由師的意念、符咒產生的場來治療各種疾病,因此祝由科對祝由醫師要求很高、很嚴,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這些要求實際上就是現代氣功訓練的要求。祝由要求

 

祝由醫師清淨齋戒百日,目的是使內心平靜,心無雜念,意念專一,以達到祝由場純正,沒有邪念濁氣幹擾,以提高療效。氣功師較佳的功態就是。

 

祝由醫師治病的先決條件,只須看一看,就可以手到病除,咒出病癒,符進病出。

 

祝由醫師必須練氣功來提高自己的人體場,才能藉助咒語,符圖使大自然的能量衝射病變部位,排出病邪、濁氣,補充元氣,疏通經絡,調和臟腑功能。沒有相當的氣功底子,用祝由「畫符念咒」為人治病,無疑是騙人的。學習祝由法必須練氣功,可以任選合適的功法。以前有功夫底子的可以堅持練以前的功法,尚未學習者或發放外氣不明顯者,就應該練習下面的:

 

對祝由醫師的要求

 

1、心正無邪,功德高尚,醫風正派,不圖名不圖利。

 

2、操作時應全身放鬆,處於氣功狀態,或站或坐,要身體端正。心無雜念,目不旁視。

 

3、操作過程應儘量簡單,不要帶有神秘色彩或封建迷信動作,要靈活變通,讓人易於接受。

 

4、應懂得中醫基礎理論和一般內科學、解剖學,以便準確地診斷,治療疾病。

 

對病員的要求

 

1、不信氣功,不信祝由者,懷疑祝由醫師和氣功師者不治,勉強者效果亦不理想。

 

2、重病,外傷嚴重者,晚期擴散性癌症、遺傳性疾病、心臟病急性發作者,精神病患者不宜治,以免貽誤。

 

3、患者全身放鬆,便於調理和溝通信息,尋找病灶,或暴露病灶。

 

4、辯證施法,若長期無效,則不要執著,應變通法術,再無效,請轉中醫醫院治療,以免延誤。

 

祝由科禁法初探

 

禁者即禁止、防止泛濫發展、控制之意。禁法是以咒語產生的能量、次聲波來限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現代醫學也是這個原理。如抗菌素不是直接殺死細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長,久而久之病菌就會死亡,這也是西醫藥的禁法。祝由科中禁法即是

 

祝由醫師用自己良性生物場抑制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使病灶逐漸消退病癒。

 

祝由符圖初探

 

祝由科的內容極為豐富,在古時候,在缺醫少藥的環境中,以圖示意,以咒代藥,以符接通信息是最簡單的醫療保健方法。這是古人發現的一種人與宇宙相溝通的能量符號,掌握了這種神秘的能量符號,就可以定向調動宇宙場,為人類身心健康服務。符圖的主要特點:

 

1、有很多是以象形文字構成。

 

2、以文字中的篆體構圖。

 

3、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構圖如脾胃、水溼病圖中多用「土」字形,心臟、肝臟、肺臟病圖形符中多「火」字形,因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溫煦心臟,可以克金,與中醫的五行取類比象有很大關係。

 

4、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話說的「鬼使神差」,其實都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

 

5、這些符圖構造滲透、儲存、連接了古代高功夫師、醫學家的高能信息,是宇宙中的物體能量符號,是人與宇宙能量交換的開關。

 

6、符圖中呈圈狀、點狀、線條狀、直線、豎線、S線、口字等,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號,「同氣相求」,開關一打開,宇宙能量就會定向定目標的射入患者病灶。

 

祝由咒法初探

 

祝者咒也,詛咒就是說最不好聽的話,發出的信息也最不好,可以幹擾一個人的場,場受到幹擾,大腦就易於失控。所以說咒語威力是相當大的,是最神秘的。

 

祝由醫師要用咒語詛咒病魔,將病魔趕出人體,咒語是具有攻擊性,驅散性的。咒語是練功人練到一定程度時,所發出的特定聲音,這些聲音,以次聲波為多,對人體可以產生共振,共振效果好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剛開始可以按照特音(咒語)來治病,熟練後,能量高了,就不要特音了(咒語好比拐杖,可以丟掉拐杖),而隨便講的話,講的任何語言都可以治療疾病。但語言必須是良性的,不要有邪念和惡意或病變意念。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相傳祝由科是古代軒轅氏為救民間百姓沉痾所制的符章、符咒。因其療效神響,久流傳於民間沒有湮滅。

 

祝由十三科計有大方脈、諸風科、胎產科、眼目科、小兒科、口齒科、金簇科等十三門類,可謂對人體諸種疾病無所不包、無所不醫。

 

祝由十三科主治:

 

大方脈科(主治:傷寒、痰喘,一切內症兼雜醫)

諸風科(主治:麻木、癱瘓及一切中風)

胎產科(主治:胎前、產後及婦科諸症)

眼目科(主治:眼病及時疫眼病)

小兒科(主治:小兒驚、疳等諸症)

口齒科(主治:牙痛、骨鯁及喉科諸症)

內外科(主治:療毒、淋濁、痔瘡及一切惡候)

傷折科(主治:跌打壓傷及諸蟲獸傷)

耳鼻科(主治:耳聾、鼻衄及一切耳鼻病)

瘡腫科(主治:惡瘡、癩疥、無名腫毒等)

金鏃科(主治:金屬所傷及消針化刺)

書禁科(主治:鎮邪、驅鬼、闢毒、截症)

砭針科(主治:癲癇,筋骨疼痛)

 

因祝由涉嫌「符章」、「神咒」,難免被籠上了某種神秘色彩,尤其篇首的「太上戒語」規定的「五不治」,即:「不誠不敬者不治,毀謗天醫者不治、疑信不決者不治、重財輕命者不治、符咒不合不全者不治」等。因此,被人視為異瑞邪行,斥之為迷信。實際祝由十三科乃是古代人民在未能「詳乎脈理、深原五行、詳察五臟」的情況下,「貧不能參苓」而將天象運轉,地脈俯和,神歸氣伏,返還太極,納氣功於圖形(符咒)字樣(符字)之中,運氣幹箋,運氣於口舌,或噀水或布氣以暢發真陽、驅病療疾。

 

玉書曰:「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祝由科緣於陰陽五行,窮精數理。其祝水咒中曾稱:「天以一生,地以六成,一六既合,活潑澄清,在天為雨露,利萬物而不窮,在地為江湖,會一元而歸宗……」這講的是自然界的盈虛消長、天地造化之道。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以五行來看,又分陽五行、陰五行。所以孔傳一直說到「天一……地十」,一為元精屬水,行天布氣孕育萬物屬陽五行之列,六為濁精屬癸水,濁者下降行坤道而託質以載於上者謂陰五行。「在地為江湖,會一元而歸宗……」乃是「地以坤索幹而還於天中」。

 

祝由科施術前講究祝水、祝墨、祝紙、祝筆、祝文,後叩齒三通念誦懺悔文……。施術者、患者斂心神,息雜念,做到相互神氣交流,移氣於紙,移氣於墨,移氣於水,木者元氣動極,患者引之而歸。《性命圭旨》曾寫到:「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空而能靈;心誠而能明;心虛而能覺」,心地清靜,天人感應、聖帝祖師天賜照靈,威力更大。祝由十三科是中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被重視,被研究、被推廣。

 

學符咒注意的問題

 

大家也可能發現有些人寫有效,有些人沒效果或者有些人的見效快,有些人見效慢,者是有差異的就像同一個班出來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教育,醫術也有高低。

 

學符咒最好要有師父親自教授,他傳給你了,很快就能與宇宙通靈獲得法術的能力,寫符咒是有專門的咒語才有效,你寫任何是真實的符,只要一邊寫一邊念者師父的咒語,想起你的師父的樣子,否則效果差或者沒效果。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祝由術
    什麼是祝由?祝,祈禱的意思;由,原由的意思。祝由,又稱祝禁、禁咒、符禁、禁法、越方等。 祝由之術存在已久,幾可遠溯上古。祝由術在古代又被稱為巫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
  • 祝由術
    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 鮮為人知的技術——祝由
    祝由之術存在已久,幾可遠溯上古。《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治病方法,是上古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今醫統大全》有記載:「上古神醫,以菅為席,以芻為狗。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
  • 祝由術簡介
    一、祝由的產生和發展簡史祝由這個詞的出現,最早是在《黃帝內經•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隨著巫與醫的分離,祝由術也逐步變成了單獨的學說,而祝由的應用又必須通過一定的修煉才能進行,這樣,祝由術就被穿上神秘的色彩,但祝由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直在部分中醫和民間流傳。 實際上,祝由與醫的分離是一個逐步的緩慢的過程:首先,醫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黃帝內經》的產生應當說是這個分離的重要分水嶺。為什麼這麼說呢?
  • 祝由十三科
    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 祝由術有沒有依據
    《素問·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聖濟總錄·卷第四·治法·祝由》:「周官瘍醫,掌眾瘍祝藥剎殺之齊,必先之以祝,蓋醫之用祝尚矣」,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日大方脈,日婦人,日傷寒,曰瘡瘍,日針灸,曰眼,日口齒,日咽喉,日接骨,日金鏃,日按摩,日祝由。」單從字面意思來說,祝同咒;由,病所從生也。
  • 祝由治療疾病的類別
    祝由術,在傳統醫療應用的歷史長河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在醫療領域可用治療多種疾病。  1.《千金翼方•禁經》所載祝由手法,內容豐富,應用範圍極為廣泛。《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所載祝由手法涉及的疾病範圍,約成書於公元1460年(明代),其書所載祝由手法涉及到的疾病範圍極為廣泛,廣泛幾乎無所不包。且書中所載祝由手法,在應用之中與中醫的理論體系相吻合。  如:書中所載「天醫神書」部分,先列上、中、下三部符篆為君藥,次對疾病情況運用中醫五行理論加以分析,設木火土金水五行符篆為臣藥,最後設諸隨症符篆為藥,三部合用治療相應疾病。
  • 中醫祝由術...
    《聖濟總錄"卷第四"治法"祝由》:「周官瘍醫,掌眾瘍祝藥劀殺之齊,必先之以祝,蓋醫之用祝尚矣。」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 祝由十三科1
    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 推薦讀書 祝由十三科
    祝由十三科 祝由術——驅邪符(二) 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祝由術——順產符 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順產符就是用以祝願婦女順利分娩的符籙。 祝由術——婦產科催生符 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催生符就是用以催促婦女分娩的符籙。
  • 祝由術符咒圖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聖濟總錄·卷第四·治法·由》:「周官瘍醫,掌眾瘍祝藥劀殺之齊,必先之以祝,蓋醫之用祝尚矣。」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
  • 祝由術:中醫的「核武器「!
    《黃帝內經》曰:「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炁,可祝由而已……」.說明祝由術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治病方法,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治病的形式是向神靈祝說患病的原因並祈禱神靈的加持。由於某種歷史原因,祝由療法已經斷代了近二百年,瀕臨失傳。但由於祝由的療效神奇顯著,在民間星星點點的一直在流傳,也被許多資深人士譽為「中醫的核武器」。
  • 掀開道醫祝由術的神秘面紗!
    時至清明,中國人多有祭祖、掃墓、踏青之習,亦有鬼神禁忌之說,古代人們神蒙未開,鑑於鬼神信仰多有祝由說病,本文講述何為祝由,病由心生,解開祝由治療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的神秘面紗。依據張介賓的理解,「祝,咒同。由,病所從生也。」
  • 揭秘古代最神秘的科室——祝由
    站在專業立場 講述通俗中醫這是書生第736篇原創文章漢字中的「醫」,常被寫作「醫」或「毉」,因為在古代,巫與醫常常不分家,祝由曾作為「巫」的代名詞,其作為一種古老的心理治療手段,在我國已有4 000餘年的歷史。從身份到價值,祝由自古以來都爭議不斷,今天書生就帶大家介紹一下曾經最神秘的科室——祝由科。
  • 祝由術,道醫精髓都在這裡!
    隨著巫與醫的分離,祝由術也逐步變成了單獨的學說,而祝由的應用又必須通過一定的修煉才能進行,這樣,祝由術就被穿上神秘的色彩,但祝由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直在部分中醫和民間流傳。實際上,祝由與醫的分離是一個逐步的緩慢的過程:首先,醫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黃帝內經》的產生應當說是這個分離的重要分水嶺。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黃帝內經》關於祝由的描寫。
  • 祝由術教材(密藏)
    祝由術密受教材(珍藏) 道炁開脈輪一、祝由術初探巫術在古代又被稱為祝由之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 神奇的皇帝祝由術到底是什麼?
    本人所收藏的祝由科書籍,有各種版本數十種之多,敢自稱是天下第一的祝由書收藏。但經本人核實,這本《祝由治病秘法》的內容均與其他版本有較大差異。所運用方法與符咒也與其他版本相差甚遠。3 祝由吹氣治病法(並附練氣法)4 練氣法5 天醫吹氣符6 天醫吹氣咒7 祝由咒手治病法:咒手治毒法乃祝由術中之小技,凡人毒蛇惡蟲咬傷,受毒深者竟有性命之憂,則為極平常之事,不書符,不念咒,隨時隨地只須以手擦之,立見神效,豈不神奇!……只須口誦:「....」吐口水於左手,搽之立見神效。
  • 慶陽籍中醫談中醫祝由術
    作為最有代表性之一的祝由術淵源悠久。《普濟方》、清代《醫學源流論卷下.祝由科論》等歷代數百本醫著、典籍也都有大量記載。祝由術自古以來用於醫藥,亦為法術之一種,其效果肯定,同其他中醫療法一樣,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炎黃子孫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歷史功績彪炳千秋。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學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祝由術已被冷落,少有人去研究探究,近百年沉睡在古書中基本上無人問津。今天我們在這裡談討祝由術一個敏感的話題,其療效是否那樣神奇,需要用事實說話,先不要一概予以否認或扣上迷信的大帽子。
  • 祝由術密受教材(珍藏)
    祝由術密受教材(珍藏)一、祝由術初探 巫術在古代又被稱為祝由之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的受人尊敬。祝由術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 祝由術密授教材公開
    歷代以來中醫體系都有祝由一脈,及唐"王燾《外臺秘要》收載「祝由科」,說明最遲在唐代,祝由已成為中醫體系獨立一科,例如明代太醫院設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