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專業立場
講述通俗中醫
這是書生第736篇原創文章
漢字中的「醫」,常被寫作「醫」或「毉」,因為在古代,巫與醫常常不分家,祝由曾作為「巫」的代名詞,其作為一種古老的心理治療手段,在我國已有4 000餘年的歷史。從身份到價值,祝由自古以來都爭議不斷,今天書生就帶大家介紹一下曾經最神秘的科室——祝由科。
關於「祝由」二字的含義,唐代王冰在《素問注》中解釋為「祝說病由,蓋亦取義於祝說神明也」,按照現代的理解,祝由就是乞求神靈護佑,令身體康寧的意思,其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出現、發展和衰落的過程。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與祝由相似的醫療活動。《尚書》中記載:「周公禱武王之疾而瘳」。《史記》中載:「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成王病有瘳」。從典籍中推測,最初用於對患者的祝福、祈禱,後來在語言及動作等形式上逐漸規範起來,就形成最早的祝由。
在漢代,張仲景「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則「欽望巫祝」,以及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均涉及到了祝由,而《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祝由治病的方法達30條,涉及病症13個。可見祝由療法已經很盛行。
隋唐時期,祝由已經發展成為正式的中醫科目。隋朝太醫署設「祝禁博士」。唐代太醫署設醫、針、按摩、咒禁四科。這一時期受宗教的影響,祝由的內容中摻雜有不少佛教、道教的符咒;在宋代,太醫院將中醫分為十三科: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第十三科「書禁」即是祝由,因此說祝由歸屬「中醫十三科」是從宋代開始的。元明時期基本延續十三科的設置,只作了輕微改動。
到了清代,西方的思想、藝術、科學、醫學進入中國,受外來文化衝擊,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醫日漸式微。至光緒年間,已僅剩下大方脈、小方脈、瘡瘍科、咽喉口齒科、眼科五科了。而官方對祝由持否定態度,此後也只在民間流傳,後逐漸銷聲匿跡。民國年間,上海錦章書局出版的《黃帝醫學祝由十三科》一書記載符咒療法,說明仍有人在研究祝由。
祝由的內涵很廣,包括咒法、祝法、禁法、符法、掐決、步罡等。
咒法即咒語,古人認為「鬼神」有善惡之分,對善良的鬼神可用祝法,向其祈禱、求福祝願、祈求保佑;對惡鬼則用詛咒、謾罵、鞭撻、驅趕等手段。使用咒法可以驅除惡鬼或將蠱毒排除體外。
禁法的「禁」是指限制、控制之意,是借咒語來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漸縮小、消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咒法、禁法只是一個形式,實質上都是通過語言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心。
符法是指用硃筆或墨筆書寫的字,或畫的一種圖形,或字畫相兼,作為儀式的媒介。由於祝由的過程是要與「鬼神」溝通,所以,符上書寫的字多帶有「鬼」字作為偏旁。因為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本身就可以通過視覺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而祝由則通過文字組合的方式,利用了象形文字對人心理的影響。
掐訣和步罡均為道法和行持時的基本的形體動作。掐訣是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間結成某個固定的姿勢,步罡全稱踏罡步鬥,是步法按照一定程式進行走步。均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
誠然,我們不否認祝由的神秘色彩中,包含古人對未知自然的迷信,秉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原則,從現代角度來分析祝由解除疾病的積極意義,祝由的主要治療手段為語言與行為。
與當代精神分析療法類似之處在於,祝由希望在意識與無意識(即潛意識)自我之間搭建起一種更為本質而確定的關係,幫助人們接近潛意識,喚醒潛意識的修復。恰如《素問·移精變氣論》所言:「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祝由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施加影響,誘導患者不經理性考慮和判斷,直覺地接受醫生和其治療意見,主動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念,同時修正其不良情緒和行為,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通過行為訓練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行為療法對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怖症等心身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受隨意神經系統控制的「隨意肌肉」反應,則可由人們的意念來操縱,這可能就是氣功「意念」做功的機制所在,祝由在實施過程中,也藉助了近似於氣功的「禹步」來調整放鬆身心。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醫患雙方自身的特點和他們二者之間互動。越來越多的治療者把注意力從治療技術轉向患者的人格特點、需要、治癒的願望。在生產力低下、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和幹預能力的局限和對超自然力的信仰,催生了祝由療法。施術者往往是氏族的首領或精神領袖,在族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病者在患病後虔心求助,有強烈的康復意向,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好。
不良認知容易導致極端的情緒和非適應性行為,認知過程對行為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影響著人的情緒、動機和行為。所以通過認知重建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修正其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類經·祝由》就提到韓世良治一女思母成疾案,女子因其母亡而大慟,諸藥罔效,醫者假借其母之口激怒女子,使之不再過度思慮,則病已。這正是通過改變認知的不合理成分來影響其行為。
祝由中除了有心理學方面的治療,還包含了氣功、方藥等非心理學的治療。
在咒禁儀式中,治療雙方都處於思想高度集中的狀態下,摒除雜念,進入類似於氣功修煉的「入靜」狀態。如《千金翼方·禁經》要求巫師和患者「靜思靜念,勿生異想」,再加上用念咒的方法加以心理暗示,往往使患者很快進入催眠狀態。《千金翼方·禁經》中,氣功最古老的呼吸術式之一的「六字訣」,即「用禁六法」中的「氣道禁」,出現在祝由術中,同時配合三步九跡的「禹步」,達到協同的功效;在《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祝由多採用祝藥協同的方式,藥物主要有桐本、黎(藜)蘆、茈(柴胡)、白茝(芷)、菌(肉)桂等,同時還配合推拿和沐浴等多種治療形式。
祝由作為古代幹預疾病的方法,蘊含了一些心理學思想,與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存在共通之處。雖這種傳統的治療方式被現代科學療法取代,但在現代社會依舊喚起了我們治療疾病是對於心理幹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