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大家都知道,竹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編制工具的主要材料。比如:竹籮筐、箥箕、竹筷、竹椅、米篩、儲糧用的纏蓆,等等,在過去農村,使用廣泛。這些材質,主要是來源於高大的楠竹。
而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吃飯時,沒有肉類作為美味佳餚而食。但居住的地方,不可無竹相鄰或相伴。實際上,可能存在誤區,這裡的竹子,一般是指矮小的叢竹類,比較有觀賞性的竹子。而且是一叢一叢的,絕對不是大面積的,或是高大的楠竹類。
由於竹子,四季長青。有高風亮節之喻,又用途廣泛,向來被人們讚美。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更是將竹子的形象推至完美之境。比如:宋代一一王安石: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清代一一鄭燮: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而「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北宋文豪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於是對竹子的追捧,熱情高漲。便有很多人,在居所旁種竹,附庸風雅。應該認清的是:人們在居所旁種的竹子,是觀賞性的一叢一叢的。絕對不是成片的大面積的、高大的楠竹之類。
二、門前不栽竹,是指不栽高大的楠竹之類。高大的楠竹,既遮擋陽光。而且風吹竹搖,噪聲不停,影響安靜,破壞清悠的環境。再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並沒有說不可門前無竹啊。事實上,那些富貴人家的清雅小院中的竹子,也不是種在門前的。
總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裡的竹,是指觀賞性之類的矮小竹子。並不是高大成片的楠竹,而且不可居無竹,並不是種在門前的。所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與「門前不栽竹」,沒有矛盾。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留下寶貴意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探討三農問題,敬請關注三農創作者:英山人餘夢雲。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