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朵 是大榜好吃群的粉絲,雲南蒙自人。在去年大榜嗝嗝局上,我們給她頒發的封號是:雲南推廣大使。
蒙自出米線,所以,碰到好吃的米線、石屏豆腐,她都會不遺餘力地挨個給我們發連結,安利,並且用圖片和文字,附上最詳盡的烹製教程。
調料、火候、什麼狀態該如何操作……貼心和細膩的程度,絲毫不亞於來你家敲門、進廚房,直接幫你做好的那種。
我問@貓耳朵 成都到底有沒有地道的雲南味道?她的回答是:我在成都,基本上沒有怎麼吃過雲南菜,因為看菜單就曉得正不正宗。
我想約她去鑑定一家,她反問我:該不會是xxx吧?我鬆了一口氣,因為不是。她也鬆了一口氣:主要是我怕我大肆批評xxx,你們不好寫。
我說我找的是小雲南,@貓耳朵 的第一評價是:可。成都的雲南菜不少,但像這種專賣雲南小吃的攤攤屈指可數。@貓耳朵 說她印象中也就三家:小雲南算一家,天回鎮有一家,還有一家在339,叫:來趁熱吃。
雲南小吃無非就是些土豆、豆腐、米線類的,咋個把這些簡單的食材做到精妙?我有點好奇。
於是,一個工作日,我們在這家名叫小雲南的鋪子,見了面。
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小雲南算不上是一家店,只是貓在商場背後的一個攤點,因為統一規劃,才有了獨立的門面。
一到傍晚,屬於東三環的亮光次第亮起,平鋪在這條小道上的小攤賣得熱火朝天,也就有了些夜市美食的感覺。
老闆小郭,標標準準的雲南人,店裡的大部分食材,也都是他專程從那邊運來的。
有了這樣純正又厚重的雲南血統,加上@貓耳朵 這個雲南小機靈鬼看菜單的獨到審美,再加上她刁鑽的舌頭。小雲南出品的雲南小吃,不得拐。
剛抵達,小郭老闆就跟@貓耳朵 拉起了家常,用雲南話。
大概意思是說,上一次@貓耳朵 來小郭的攤上吃涼米線,出於一個蒙自人對米線的嚴格要求,她覺得小郭給的酸度不夠,於是就建議小郭,可以在涼米線裡放入一些蘋果醋。
這回,小郭給了一個熱情的反饋:就是要加蘋果醋,我咋記成檸檬汁了,嘿嘿。
@貓耳朵 客氣地問我吃什麼,我呢,還是按照老規矩——請這位當地人自行安排。她點了兩碗小鍋米線,一個小卷粉,方才坐下。
那邊,不到一米的距離,小郭已經把小鍋架上灶,放上湯,沒幾句話的功夫,湯就沸得咕嘟作響。然後他依次放入白菜、酸菜、米線、肉末,起鍋之後,問了吃不吃辣椒,遂又放入一勺熟油海椒。
我覺得好吃。湯底呈一種清爽的酸味,它既不會讓人的味覺在冬日裡感到蕭瑟,又會在一種層疊而上的包裹之下,讓人覺得溫暖。
喝一口,酸菜的香氣和濃鬱的暖意直上心頭,胃口像是見了一把萬能鑰匙的鎖扣,開了。
講真,我一個成都人,鮮少在吃麵、吃米線的時候嗦出聲音,雖然大家都說那樣才暢快。但是在那天,在那盞暖黃又熾熱的燈光下,我把這碗來自雲南的小鍋米線,嗦出了它該有的爽朗。
一口米線一口湯,酸菜和肉末會隨著你嗦米線的節奏間或加入,口感也隨之堆疊。米線沒有虛假的彈牙,只是會在你牙齒咬下的第一瞬間自覺爆破,浸泡著洶湧而來的湯汁,雖談不上是上上程的人間美味,但至少會讓成都市面上的絕大部分本地米線黯然失色。
@貓耳朵 在一旁安靜又鎮定,她大概是不知道,我這個成都人已經在心底,對她們雲南美食,有了幾分敬仰。作為一個標標準準的蒙自人,眼前這碗米線在她看來,也只是合格。
@貓耳朵 說,雲南人在這小鍋米線裡加入的酸菜,就是靈魂一般的存在。通常情況下,一個雲南人去當地菜市場購買酸菜,店家會發一個勺子給你,然後分別讓你嘗試各種不同味道的酸菜,試吃之後,你再進行選擇。
小鍋米線裡的酸菜,屬於酸中帶甜。它不似其他酸菜那般冶豔,倒是有些清水芙蓉之意。就是那種,在你反應過來此乃酸味之後的下一秒,馬上翻出一絲清甜,那種回口之甘,著實有些精妙。
正說著,小卷粉來了。小雲南家的小卷粉裹的是香菇餡,兌一個蘸水,蘸水裡的紅油和香菜,就是最完美的附加項。
小卷粉表面的米皮和內裡的香菇一起融化在唇齒之間,方才蘸取的紅油和香菜便開始散發香氣,然後相互交裹攀援而上,那是一種讓人捨不得就此囫圇吞下的味道。用成都話說:你吃完之後,打個飽嗝,都覺得是香的。
小郭老闆說,按照雲南人的習慣,這個米皮其實現攤現做的是最好的。取一口蒸鍋,上面鋪墊一層細密柔軟的紗布,然後倒入米湯,蓋上蓋子,不過幾秒鐘的時間,米皮就成了。
小郭說到這裡,自覺有些遺憾。一來,米皮的製作過程繁瑣,要把如此輕薄透光的米皮挑起來,也是一件難事;二來,他每天忙著備料開攤,實在沒有時間來現場製作。所以只能請來雲南老母親在家裡坐鎮,把米皮做成半成品,然後現場再加工。
@貓耳朵 也說,小郭家這個米皮略微有些厚了,入口不夠輕巧。她又現場交給了小郭一些訣竅,小郭頻頻點頭。
小郭一直說,他媽媽是個做菜很厲害的雲南人。媽媽是雲南紅河人,以前給村子裡的人做飯,就是我們這邊理解的「九大碗」。那麼大的陣仗,淬鍊出了媽媽老道又精絕的手藝。
我問小郭為什麼會開個雲南小吃攤,又為什麼賣得如此便宜?小郭只是撓頭笑笑,他說他就是想把雲南的美味,都推廣出去。
我嫌@貓耳朵 點得太少,於是又在她的指導之下,相繼點了燒洋芋、石屏小豆腐和餌塊。
最先上來的是餌塊。還在攤餅的時候,雪白的餅皮上熱氣升騰,醬料的鋪底,讓它看起來金燦燦的,再撒上花生、肉末和酸豆角,最後裹上一截油條,那種直面而來的誘惑,讓人坐立難安。
@貓耳朵 說,餌塊裡加入了雞樅,而且,在我們吃到的很多蘸水裡,小郭老闆都放了些雞樅油。她一邊嗔怪小郭捨得,一邊在雞樅香的懷繞下,露出滿意的表情。
和我在雲南當地吃到的不太一樣。小郭家的餌塊卷吃起來更具層次感。餌塊沒有米皮輕柔,但也不似麵餅一般笨拙。
很大程度上,它增加了咀嚼的力度,以及你在咀嚼的時候,挨個蹦出來的佐料,會讓這場咀嚼變得更加活色生香和有趣。
燒洋芋是我最期待的,用一種不太專業的解釋,我覺得它恐怕是「雲南版的鍋巴土豆」。
一整坨土豆,烤至金黃,表皮微微有些燒制後的虎皮,內裡翻細沙,看起來就軟綿。取出來之後,小郭才把它切成小塊,然後依次放入佐料,最後再撒兩顆嫣紅的水蘿蔔泡菜。
我是沒有想到,這樣複合性極強的味道會這麼順口。絲滑軟綿之中,還會有花生、雞樅和折耳根的香脆,最後,泡蘿蔔的酸甜盤旋而來,也算給了這道燒洋芋一個完美的收尾。
關鍵這哪裡像是收得住的尾巴,面對這樣的美味,你只能一筷子接著一筷子,直到……盤子裡再沒有東西可以供你伸筷子。
見石屏豆腐還不上桌,@貓耳朵 便站起來,對著烤爐伸出了手。我有點疑惑:你們雲南人都不怕燙的嗎?她一個一個把豆腐翻了面之後,才安心坐下,只說:不燙不燙。
此時,烤爐上的豆腐包已經鼓成幾個飽滿渾圓的泡泡,那種充盈的程度,我總覺得下一秒鐘就會:嘣!
@貓耳朵 說,真正在雲南,吃石屏豆腐都是自己圍著爐子烤。然後老闆會給你一些玉米粒和山楂核方便計數,你吃一塊豆腐,便往自己碗裡放一粒玉米粒或山楂核,最後,按照你碗裡的數量結帳。
圖-@貓耳朵
小郭烤出來的豆腐很是漂亮,他們管這叫臭豆腐,但直到它上桌,我都沒聞到哪怕一絲的臭味。豆腐的蘸碟裡,小郭放了些蒜油,把豆腐撕開來,用雪白柔軟的部分蘸一點,然後一口吃掉,蒜香和豆製品特有的香氣相得益彰。
我湊近聞了一下,感覺他們雲南人所說的「臭」,應該是一種豆腐發酵之後的幹香味。我覺得像豆腐乾一樣香,吃起來也確實是口口生香。
小郭抱怨說,這個豆腐太難捂了。@貓耳朵 倒是雲淡風輕地說,你就那樣捂嘛,捂之前,在豆腐上撒一把鹽,哪有什麼好難捂。在她這個蒙自人看來,捂豆腐也好,攤米皮也好,都不是事兒。
臨走,小郭和@貓耳朵 終於加上了微信。想必,這位雲南老闆和雲南推廣大使,在往後的對話框裡,會有更多業務上的切磋。
回程的路上,@貓耳朵 還一直在跟我講,她做紅三剁的故事。
做菜,特別是做雲南菜對她來說,左不過就是三言兩語和三下五除二的事。
圖-@貓耳朵
有了這位味覺審美和技術雙雙居高不下的雲南通的肯定和傾情指導,我想,小郭老闆的小雲南,制霸成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