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
校內承辦單位:土木與交通學院
級別:B 級
競賽目的意義: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 的學科性競賽。該競賽為高等學校開展創新教育和實踐教學改革、加強高校與企 業之間聯繫、推動學科創新活動起到積極示範作用。該競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 識、合作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加強高 校間的交流與合作。
競賽主辦方: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工程教育專業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 員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和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環境與土木水 利學部
參賽對象:
在校本科生
覆蓋專業:
全校各專業
參賽形式及作品要求:
參賽作品在比賽現場展示或演示,供專家評審和其它人員觀摩。2.申報參賽作品以小組申報,每件作品參賽者不超過 3 人。
賽事舉辦周期:每年舉辦一屆
競賽時間及流程安排:
1.當年 4 月,學校進行校內選拔賽的宣傳、報名工作。
2.當年 6 月上旬前,完成各省(市)分區賽。
3.當年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舉行全國總決賽。大體流程是:報到、舉行 開幕式、進行時長為 18 個小時的現場模型製作、模型提交及稱重、專家評分、 現場模型加載比賽、閉幕式及頒獎會。
官方網站:
www.ccea.zju.edu.cn/structure
評審原則:
結構評分按總分 100 分計算,其中包括:
1.理論方案分值:5 分。
2.模型結構選型與質量分值:10 分。
3.現場陳述與答辯分值:5 分。
4.加載表現分值:80 分。
獎項設置:
1.競賽設立等級獎、單項獎和優秀組織獎三類獎項。
2.等級獎設特等獎一項(可空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參賽獎若干 項。一、二、三等獎的獲獎比例由競賽委員會根據參賽規模和隊數實際情況確定。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
校內承辦單位:土木與交通學院
級別:B 級
競賽的目的意義: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NACTranS)是國內首個由諸多交通運輸工程領域 擁有優勢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參 與者的全國性、學術性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項目。
競賽主辦方:
交通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競賽宗旨:科學、創新、協同
參賽對象:
在校本科生
覆蓋專業:
土建相關專業(道路交通工程、交通運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道路、橋 梁、隧道)或交通與橋梁)、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物流工 程、管理工程等專業。
參賽形式及作品要求:
1.報名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限定為 2-5 人,大賽不接受個人報名。各參 賽高校應在校內選拔賽的基礎上推薦 1-3 組作品參賽。承辦學校名額可適當放寬 至 1-4 組。
2.作品可以是相關學科規劃設計類作品或論文類作品。每屆大賽組委會也可 根據需要,提出參賽作品專題。所有參賽作品是本年度(學年)完成的成果。
賽事舉辦周期:
每年舉辦一屆
競賽時間及流程安排:
1.前一年 11 月下旬,承辦學校發送大賽邀請函。
2.前一年 12 月上旬,承辦學校分階段發布參賽學校信息。
3.前一年 12 月底前,參賽學校發送大賽邀請函回執。
4.當年 3 月上旬,參賽學校報送參賽作品進展資料。
5.當年 3 月中旬,承辦學校分階段發布參賽學校參賽及作品進展情況。
6.當年 4 月中旬,參賽學校報送參賽作品電子說明文檔。
7.當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承辦學校開始對參賽作品進行初審。
8.當年 5 月中上旬,參賽學校準備作品說明書及相關文檔。
官方網站:www.nactrans.com.cn
申報作品類別設定:
根據作品研究領域分設 4 個競賽小組,分別為:
1.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3.載運工具運用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及其它。
4.大賽指定主題:大數據下的交通仿真。
評審原則:
1.競賽組委會組織專家對報送的參賽作品按照競賽小組分類進行匿名遠程 評審,評審過程中綜合考慮參賽作品對大賽主題的響應程度和作品自身質量。
2.決賽評審採取公開答辯方式分組進行,各答辯小組的答辯評委原則上由 5-7 位專家組成,所有專家應對本校參賽作品實行迴避制,並且,不得有來自同一高校的 2 位或 2 位以上專家在同一答辯小組擔任評委。
獎項設置:
決賽作品設特等獎 1 名;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分別按決賽作品的 8-10%、 30-35%、40-45%設獎,獲得一、二、三等獎的作品總數不超過 60 件;其餘進入 決賽的作品將獲優秀獎。
材料來源:大學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編輯:李浩
審核:徐曉丹
監製:崔毅
大學生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