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意思是即使在兩軍交戰期間,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的使者,他們只是來傳達信息的,通常手無寸鐵,要殺了這樣的人,是要被唾棄、看不起的,而且我國古人歷來以禮待人,各國都會尊重這個規定。
然而在我國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派使者去日本,欲解決當年兩國的問題,日本非但不聽,還斬殺了明太祖派去的使者,這可是一件大事,朱元璋聞言大怒,決定起兵攻打日本,結果到最後又不打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了解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日本在幾千年前就跟我國有聯繫了,公元57年,來自九州的倭奴(日本福岡縣的一個小國)國王接受漢光武帝賜的金印,並向漢朝朝貢,這枚金印至今存世,是日本第1次向中國朝貢的鐵證。
發展到唐朝時期,日本舒明天皇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習俗、發明等各個方面的東西,先後任命 19次遣唐使,走上了260多年的學習之路,這就是為什麼日文裡常常夾雜了漢字,學就學吧,結果學到東西的日本沒多久就「翻臉不認人」了。
當年朝鮮半島區域還是我國大唐的附屬國,學到東西以後國力增強的日本趁機對朝鮮發起了進攻,被唐軍狠狠收拾了一頓,史稱「白江口之戰」。
公元663年,倭軍準備背水一戰,開著1000多艘戰船、集結了4200多人,與百濟聯手,準備攻打新羅,作為唐朝的附屬國,新羅立馬向我方求助,唐朝開始下詔勸和,對方根本不聽,於是派出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唐軍非常聰明,決定先打散倭軍和百濟的合作,百濟被滅後,倭軍也坐不住了,在百濟白江口與我方展開激烈海戰,在劉仁軌的指揮下,船隊速速變化陣型,包圍了倭軍,最後將日軍戰船全部焚燒,倭軍被燒的被燒、跳海的跳海,死傷慘重。
經此一役,日本意識到了雖然自己學習了中國許多東西,但實力遠遠不及中國,在此後的幾百年裡,都與中國交好,又繼續派遣唐使來我國,本著大國風範,唐朝並沒有跟他們計較,誰知道,這是養虎為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建立國家以後,朱元璋為彰顯大國威嚴,便派使者去周邊的小國要求他們以後每年進貢,眾國皆答應,結果「養精蓄銳」已久的日本直接拒絕了,還斬殺來使,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件事。
那麼一向雷厲風行、殺人不眨眼的朱元璋為什麼沒有攻打日本呢?1988年,一位日本學者公開了祖來和尚的3封遺書,才讓當年的事實浮出水面。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這位祖來和尚曾經4次出使明朝,他的遺書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原來當年朱元璋不是不想打日本,而是不能打: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有多達44次的「倭寇入侵」事件,作為皇帝,朱元璋肯定是生氣的,但根據調查,這些倭寇並不是日本的軍隊,而是一些流寇海盜,甚至其中一半都是明朝人士,要是出兵攻打這群人,顯得有些不智。
其次,北方的蒙古人一直虎視眈眈看著明朝,日本遠在海上,資源匱乏,根本沒什麼好打的,而且聯想到以前忽必烈出兵日本,元軍因為颶風而全軍覆沒、葬身大海,風險實在太大。
於是朱元璋放棄了進攻日本的念頭,還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同時永遠不準日本來中國搞貿易,寫進了《皇明祖訓》裡。
當然了,對於日本祖來的遺書,很多學者表示質疑,但無論這3封遺書是真是假,當年朱元璋確實沒有攻打日本,而且他當年確實也面臨了這些困難。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資料:《皇明祖訓》《新唐書》《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