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脾氣相當不好的人,對待敵人和對手,可謂冷血至極,歷史上不少有名的酷刑,都出自他手,朱元璋手段之狠辣,令人膽寒。然而就這樣一個暴脾氣的主,還真有人敢來惹,那便是日本。
當年明朝剛剛建立,一切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日本的懷良親王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倭寇趁機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剛開始朱元璋還算理智,派了使者前去談判,結果對方竟然殺了使者,打破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然後繼續騷擾明朝百姓。
別說暴脾氣的朱元璋忍不了,隨便換個皇帝那都忍不了,差點就要派兵東徵,踏平這個蕞爾小國,然而眼看著箭在弦上,朱元璋卻突然改變了心意,甚至在《皇明祖訓》中,把日本列入「永不攻打的十五國」之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時間回到公元1335年,此時的朱元璋不過7歲,正過著艱苦的農民生活,而整個國家,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日本也分裂成了「南北兩朝」,北部以室町幕府為主,南部以吉野朝廷為主,雙方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打得不可開交,其混亂程度絲毫不亞於我國的戰國時代。
當日本人得知中國也處於混亂時期後,便把歪心思動到了我們頭上——他們組織武士、浪人等,跑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還進行走私貿易,搞得民不聊生,由於他們的行為和強盜沒有區別,故而被我們稱為倭寇。由於此時的我國也同樣混亂,所以根本顧不上倭寇的騷擾,就這樣,來到了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既然國家統一了,那麼自然要和日本人算算舊帳,但此時的北元勢力還在虎視眈眈,國家也處於百廢俱興的時刻,貿然出戰恐怕不妙,經過深思熟慮後,朱元璋決定先暫且緩一緩。
於是他一邊加強沿海地區的防守,一邊派人和日方聯繫,希望通過書信警告他們收斂一點,結果靠著倭寇發財的日本人,根本不給朱元璋面子,繼續讓倭寇搶劫,朱元璋還是強忍怒火,派出楊載和吳文華二人作為使者,前去日本談判。
結果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日本南朝掌權者懷良親王也是個暴脾氣,他甚至直接殺掉了使者團中的5個人,破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接著還讓活著的2位試著回去帶話給朱元璋,表示「你儘管出兵,我們奉陪到底」,如此囂張的行為,實屬罕見。
看到懷良親王的回信,朱元璋頓時怒不可遏,身為「明朝開國六國公」之一的李文忠更主動請纓,表示自己要帶兵踏平這個囂張的蕞爾小國!看著同樣憤怒的大臣們,朱元璋卻突然冷靜下來了,懷良親王作為統治者,絕對不是傻子,他敢說出這樣的話,也絕對不是說大話,於是朱元璋忍了,並且想出了新的對策。
他又派人去和日本北朝的室町幕府聯繫,希望他們管管倭寇,室町幕府倒是挺客氣,不但答應了明朝的請求,還表示願意出兵和明軍一起打海盜,這下子,南邊的懷良親王急了,第二年就表示願意稱臣上貢,與中華交好。
其實朱元璋這樣的舉動,是非常明智的,因為當年日本南方勢力本來就不如北方,懷良親王被打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朱元璋根本不需要在他身上耗費過多的精力。
於是乎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明朝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國內,一邊北伐,一邊清掃元朝殘餘勢力,還要休養生息,發展國家,最重要的是,他不斷增強我國海防實力,在遼東至廣東的漫長海岸線上,設置了58個衛,部署30萬大軍與大量艦船,倭寇再也不敢侵犯。
朱元璋的部署,為日後明朝空前強大的海上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鄭和下西洋」的保障,與此同時,日本北朝勢力也打敗了南朝勢力,朱棣見狀,立馬對日本恩威並施,讓日本幕府主動「捕倭」,就此,結束了倭患。
參考資料:《倭寇戰爭全史》《重談洪武時期的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