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的曾孫。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無嗣,大司馬霍光擁立的昌邑王劉賀在即位的27天後被廢掉。後擁立陽武侯劉詢繼位,這就是宣帝劉詢。
而漢宣帝時代成語故事不少,首先要說的是「芒刺在背」。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霍光傳》,霍光是西漢有名的大臣,漢武帝很器重他,封為大將軍。漢武帝臨終,令他輔佐幼主昭帝劉弗陵,朝廷裡的大事都由霍光決定。霍光權傾朝野,排斥異己,專橫霸道,對反對自己的人絕不相容。他將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殺掉,迫使反對自己的燕王等皇親國戚自殺,朝廷裡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怕他。
此時的漢宣帝深知霍氏勢大,自己的生死存廢都取決於霍光。所以,才坐上皇位的宣帝,心中惶恐,極為不安。
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車往高廟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與他同坐一輛車,宣帝非常緊張,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難以忍受。後由車騎將軍張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禮。這個「芒刺在背」,十分準確形容了初登大位的這個年輕皇帝的處境和心情。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圖廢掉宣帝,擁立霍光的兒子霍禹為帝,結果陰謀敗露,已今非昔比漢宣帝得知消息後,立即行動,以雷霆手段一舉蕩除霍氏集團勢力,並 將其家族滿門抄斬。
此後,據《漢書·魏相丙吉傳》載:「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這個「勵精為治」表現了漢宣帝勤政治國的能力與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由於他的勤政努力,原來衰敗的西漢王朝重新強盛了起來。
成語「勵精圖治」由「勵精為治」演變而來,表示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
宣帝劉詢能取得成功,重要原因有,他幼年遭遇變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受過牢獄之災的皇帝,歷經磨難,讓他心性堅韌而沉穩。加之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下層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著明唽的了解,這直接體現在他施政的英明,決策的正確。他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的景象,史稱「宣帝中興」。而宣帝劉詢能創造中興盛世,一定受益他的「勵精圖治」。
成語故事「黨同伐異」,出自《後漢書·黨錮傳序》 「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漢宣帝時為了進一步統一儒家學說,加強思想統治,又於甘露三年(公元前51)詔蕭望之、劉向等儒生,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的故事。
《後漢書》作者宋代的範曄把爭論的現象稱之為 「黨同伐異」。意思是把和自己見解相同的人,看作是同一派別;而對和自己見解不同的人,就指責、攻擊。也就是偏袒同黨,攻擊異己。「黨」是古代的一種地方居民組織,「五百家為黨」,「黨」指集團時,在古代一般只用於貶義,有「袒護、偏袒」義。「黨同伐異」必然和結私營黨、誅除異己、朋比為奸相勾連。
還有「賣劍買牛」成語,故事發生在西漢宣帝時期,渤海一帶農民因饑荒被迫當上了強盜,漢宣帝劉詢派70多歲的龔遂任渤海太守。他上任後大力宣傳只要從事農業生產不再做強盜的一律不咎既往,他開倉借糧,救濟饑民,於是這些百姓紛紛賣劍買牛,改邪歸正,走上從事農業生產,形成一種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的和平時期。
「賣劍買牛」成語,出自《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棄武歸農,用以比喻壞人改惡從善。與「賣劍買牛」類似的成語有偃武修文、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鑄劍為犁等。
再有「丙吉問牛」,也叫「丙吉問喘」的成語典故,說漢代名相丙吉,出長安城巡視,見有人打架並不理會,卻圍著五月天裡喘粗氣的牛轉了好幾圈。別人不滿,他解釋說:打架之事有地方官按律處理,牛喘粗氣則說明可能會流行瘟疫,是影響農耕的大事,是我該管之事。出自《漢書·丙吉傳》。到了明代,程登吉編著的《幼學瓊林》第四卷則有:「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牛為耕農之本,「丙吉問牛」是從耕牛的異常想到天氣變化,影響農事,影響國計民生的大事,體現一位賢良之臣對天下百姓疾苦的關心。
唐代韓滉繪畫《五牛圖》上乾隆題詩:「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齙詎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借用漢代名臣丙吉問喘的故事,表示願得賢臣扶佐,關心農事,為民為國。
丙吉這個人不簡單,他對漢宣帝劉詢有大恩,宣帝剛出生五個月,就因祖父的謀反連坐,於襁褓中系獄,到五歲方才出獄,其間丙吉救過劉詢的命。據《漢書·魏相丙吉傳》記載:「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上親見問,然後知吉有舊恩,而終不言。上大賢之,制詔丞相:『聯微眇時,御史大夫吉與朕有舊恩,其德茂焉。』」
確實,丙吉不言對皇帝之大恩,真正是漢宣帝口中的大賢之人,其德茂焉。「茂」指美。《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可以用到丙吉身上:「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丙吉無疑是漢宣帝一生的大貴人。
西漢老將趙充國
而「百聞不如一見」成語,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巨計議,詢問誰願領兵前去拒敵。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就說了上面這一段話。「百聞不如一見」,意指聽傳聞再多,都不如一次親見,因為親眼所見,實地考察,才更真實,更可靠。這也成為後世調查研究必須遵循的一種原則,還有什麼微服私訪,都是因了「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
「驕兵必敗」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魏相傳》「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驕兵,指恃強輕敵的軍隊。驕傲的軍隊必定打敗仗。
西漢時期,漢宣帝劉洵派鄭吉率軍攻打匈奴,並在車師附近屯田與駐軍。匈奴舉兵反擊。漢宣帝召集群臣商議,丞相魏相不主張增兵,仗著國大人多就會成為驕橫的軍隊,軍隊驕橫必定滅亡。漢宣帝聽了丞相魏相的話,遂決定不派兵。
這裡需要專門講一下鄭吉,班固《漢書·鄭吉傳》載:「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正是漢宣帝派鄭吉出使西域,破車師,降日逐王,再次「威震西域」,始取得對匈奴之勝利。於是,始有西域都護府之設置,其形式實際上是建立了軍事化與行政化統一的一級政府。西域都護府治所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的野雲溝附近,處於西域諸國的中心地區。從此,絲綢之路的南、北兩條道路,都由鄭吉來領護。鄭吉因功被封為安遠侯,還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
與漢宣帝有關的成語典故眾多,上面提到的「芒刺在背」「勵精圖治」「賣劍買牛」「黨同伐異」「丙吉問牛」 「百聞不如一見」「驕兵必敗」等,都很有名,內蘊豐厚,對人有所教益,傳之二千多年而不朽。
這些成語典故,可以說貫穿了漢宣帝時代全過程,了解這幾個精彩的成語典故,也就大致了解了宣帝中興這一段歷史。
2017年7月20日至8月5日未央龍首苑
朱文杰:1948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杰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創作者)
---
長按上圖二維碼識別關注
-
往期連結
朱文杰:柳宗元故裡在昆明池畔
文杰遊記:秦嶺的厚畛子
朱文杰:雨中貴清山
朱文杰:霧中金佛山
朱文杰:為梁耘山水扇面畫配詩
朱文杰:鍾情山水寫自然——記梁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景龍池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寶慶寺華塔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碑林旁邊的府學巷(二)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碑林旁邊的府學巷(一)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南馬道巷(二)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南馬道巷(一)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冰窖巷(三)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冰窖巷(二)
朱文杰 || 記憶老西安:冰窖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