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誠然,人們在關注這些事件的同時,慢慢地,開始追尋中朝關係的歷史淵源。那麼,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大家的答案幾乎都是三個字:「一家人」。

美國教授艾澤曼20多年前在《美國人眼中的韓戰》這本書中曾指出:「在朝鮮的大部分歷史中,中國在東亞地區佔據著統治地位。朝鮮的語言、經濟、政治系統、宗教都留下了受到中國影響的深刻痕跡。部分時期,中國曾直接統治著朝鮮半島,其他時間裡則間接地統治著這個地區。」

而據多部歷史著作記載,這個論斷「千真萬確」。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中,朝鮮半島北段有1200多年(古朝鮮、統一新羅時期)由中國直接統治,半島全域有近800年(漢四郡、三韓、三國時期)由中國直接統治,半島全域有近1000年(高麗王朝、朝鮮王朝時期)、南段有268年(統一新羅時期)與中國是宗藩關係。就是說,歷史上的朝鮮半島有2/3的時間全部或一半是中國領土,1/3的時間全島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可謂淵源頗深。

當代朝鮮半島簡圖

考慮到朝鮮半島的歷史段落比較清晰而相對簡潔,這裡按照朝鮮半島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分六個時期分別進行概略敘述。

撰文/郭志福

編輯/博雅

第一個時期——古朝鮮時期

在有文字記載的1018年中(前1120-前107年)

朝鮮半島北部(佔全島一大半)屬於古代中國管轄範圍

據史書記載,古朝鮮包括檀君朝鮮、箕(ji)子朝鮮、衛滿朝鮮3種古老政權形式。檀君朝鮮類似於神話故事,不再細說。有文字記載的朝鮮第一個政權是「箕子朝鮮」(前1120年-前194年),存續926年。我國的《尚書大傳·洪範》裡說:「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轉錄於《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第76頁)就是說周朝取代殷商時(公元前12世紀),周朝釋放了被商朝關押的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箕子遠走朝鮮後,被武王封侯。由此看來,「朝鮮」這個封號的「著作權」應該是周武王。後來箕子將檀君後裔趕向朝鮮南部,在北部建立了被周朝承認的諸侯國。當代韓國政府編印的《韓國手冊》也認可這個說法。當然,箕子的地位要高於其他諸侯。「《史記》、《尚書大傳》、《後漢書》等書中所說的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含義是武王不僅承認建立在朝鮮的箕侯國的合法性,而且任命箕子為東北地區的諸侯長。」韓國有「箕子方鼎」出土文物也是個物證。就其性質來看,箕子朝鮮是具有中原特點的奴隸制邑落(類似於部落)聯盟,其首都在現今的平壤一帶,南部邊界初期在現朝鮮南部邊界以南,後又大幅度南擴,最盛時「箕氏朝鮮的面積遠大於三韓地區的面積」,統治整個半島一多半疆域。這裡說的三韓地區,早期稱為辰國、馬韓地區,是當時半島南部3個聚落聯盟的統稱。後來,箕子朝鮮發展800多年,直到秦統一中國後,繼續確立了對秦的臣屬關係。也就是說,「自西周至秦統一,箕氏朝鮮的性質與同一時期內中原各諸侯國的性質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古朝鮮的第二個政權是衛滿朝鮮,存在86年。據《史記》記載,東周燕國的將軍衛滿於公元前3世紀率千餘移民進入朝鮮,古朝鮮王箕準(箕子後裔)「拜以博士」,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公元前194年衛滿推翻箕子後裔政權,在大同江流域(平壤)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政權向西漢稱臣,並向南繼續擴張,鼎盛時統治半島大約五分之四的疆域(南部邊界到北緯37度與36度之間),公元前107年被漢武帝剿滅,引入郡縣制(設立漢四郡)進行管理。

上述從箕氏政權過渡到衛氏政權,相當於古代中國地方管理機構更迭。從性質上看,兩個政權當時都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標準,被歷史學家稱為「方國」,也就是準國家形態。那個時期的國家機制、國家邊界、國家功能都比較模糊,這是我們研習古朝鮮歷史需要考慮的大背景。

在以上兩段共1018年時間裡,朝鮮半島北段一大半都是中國周朝、秦朝和漢朝初年管轄的疆域。這在朝鮮歷史典籍裡也得到了認可。

那麼,古朝鮮時期半島南段(大約佔半島一小半到1/5)是誰家天下呢?簡而言之,是諸多變動不居的小部族、城邦的天下,先後統稱為辰國、馬韓地區、三韓地區。據《三國志》、《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到我國東漢時期,這個地區還有78個城邦。由此向上推,這個地區在古朝鮮的方國時代估計有200多個政權。隨著其中的馬韓、辰韓、弁(bian)韓3個部族逐步脫穎而出,這裡被稱為三韓地區。往後發展,三韓演變成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與北部的高句麗一起三足鼎立,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這是後話。

第二個時期——漢四郡與三韓時期

古代中國政權直接統治朝鮮半島420 年(前107年-公元313年)

由於這個時期是基於「郡縣制」討論問題,所以首先要對這個概念略作說明。

郡縣制是古代中國「集權制」取代「分封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主要標誌是郡縣官員(甚至基層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中央集權體制發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成型於秦漢時期,貫穿於整個封建時代,斷斷續續實行了2000多年,對確保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漢時期,中國對朝鮮半島的管理,就採用了與中原地區相同的郡縣制。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燕昭王派大將秦開擊破東胡(古代東北三大部落聯盟之一)就在中國東北設置了與朝鮮相鄰的遼東郡,東部邊界到了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線)。「當時燕與古朝鮮皆為周之侯國。」到了西漢,「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自遼西,這是西漢王朝決定在東北亞拓展郡縣體系的標誌。兩年後,公元前108年,西漢滅掉不肯聽命的衛氏朝鮮,設立樂浪、玄菟(tu)、真番、臨屯四郡」。這幾個被史家合稱的「漢四郡」及其所屬縣級官員,均由漢朝中央派漢人擔任。韓國政府編的《韓國手冊》裡所說的:「古朝鮮被打敗,中國在滿洲南部和韓半島北部設立了四個都督府」,指的也是這段歷史。當然,把「漢四郡」說成「都督府」不夠準確。

漢四郡設立後,「漢武帝任命漢人為四郡及各縣之首領,同時對原衛氏朝鮮之貴族進行封爵,令其參與統治。」還將當地改造為與中原地區郡縣制同樣的政權。漢四郡並存20多年後,漢朝「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tu)」。以及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時期,皆保留樂浪、玄菟這兩個郡,存在近400年時間。疆域最大的玄菟郡,後來將首府內遷到遼寧新賓,而樂浪郡首府一直在平壤。

西漢末年,我國東北另一個地方政權高句(gou)麗在鴨綠江流域的玄菟郡逐步崛起,並於公元313年(中國西晉時期)吞併漢四郡的最後一個樂浪郡,控制了遼東和朝鮮北段,至此漢四郡全部滅亡,共存續420年。

其實,在半島北段的「漢四郡」時期,南端還存在著許多部落聯盟,比較大的有馬韓、辰韓、弁(bian)韓,史稱「三韓」。這些聚落聯盟,大部分是由箕氏朝鮮滅亡時南遷遺民建立的,箕子後裔箕準曾任馬韓王,而「作為箕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南部延續的馬韓政權,以及辰韓地區的古辰國,都是隸屬於中原王朝的。」這裡隱含的弁韓,是從屬於辰韓的更小的聚落。

由於樂浪郡位於朝鮮半島核心地帶,一時成為西漢朝廷管理朝鮮半島事務的最高機構,因而朝鮮半島南段郡縣區以外的地區,實際上是通過樂浪郡統治的。之後的東漢也是這樣,據《魏志》「韓傳」和《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東漢時期中朝關係表現為東漢與三韓之關係。這一時期,三韓皆歸服於東漢之樂浪郡管轄。」

公元210年前後,東漢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之南增設一個帶方郡,作為管理朝鮮半島南部郡縣區以外各民族的機構,位置大致在當今韓國京畿道和忠清道。在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就有曹魏初「倭、韓遂屬帶方」的記載。倭是日本,韓是三韓。由此可見,此時三韓地區已經納入中原王朝郡縣制的管理之下,屬於直接管轄性質。

可能有人問,當時中國是東亞國際體系中唯一的成熟國家,綜合實力也足夠強大,為什麼漢四郡南部邊界就止步於朝鮮半島4/5的地方,不把三韓地區全部納入郡縣體系呢?專家的結論是,當時未能將郡縣制進一步向朝鮮半島南部推廣,主要原因是距離過於遙遠,超過了當時的交通條件,達到了郡縣制延伸的極限,而並非其他政權的阻力。

綜上所述,「在郡縣階段,中國一度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郡縣體制,並通過郡縣間接地控制朝鮮半島南部,以這種方式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統治之下。」 西漢極盛時,其勢力範圍甚至達到了有些日本島嶼,也就是上面引文中的「倭」,這裡不展開表述了。

第三個時期——朝鮮三國時期

中國統治朝鮮半島355年(313年-668年)

所謂的「三國」,指的是朝鮮半島上最早形成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它們在朝鮮諸多小國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這個時期,主要以313年高句麗吞併「漢四郡」中最後一個樂浪郡為起點,以668年高句麗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殲滅為終點,跨度為355年。由於他們都是在漢四郡轄區內興起的國家,「朝鮮半島雖然南、北存在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但都被納入中國的統治之下。」

期間,這三個國家在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的主導下,合縱連橫,徵伐兼併,最終由後起之秀新羅「乞師」唐朝先後剿滅弱小的百濟和強大的高句麗,成為朝鮮半島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

不過,我國史學家並不認可「朝鮮三國時期」的說法。《中國高句麗史》等著述都指出,高句麗是我國歷史上東北邊疆的民族政權,應該被理解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其歷史也應納入中國歷史範疇。事實上,在漢武帝時代,朝鮮北部就是大漢王朝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漢朝廷在此建立了四個郡來管理,當時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才是「朝鮮人」的地盤。

首先,說說三國中的「超級大國」高句麗(前37年—668年)。高句麗起於西漢末年,當時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朝廷鬆弛了對東北邊境的控制,原本是「漢四郡」之一玄菟(tu)郡所屬的高句麗縣(今遼寧新賓縣境內)卻趁機建立了一個獨立部落,並將地名作為部落名稱。高句麗是個「戰鬥的民族」(軍隊最多時達60萬人),在戰爭中壯大,也在戰爭中滅亡。高句麗當時半島漢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同時引入和流行儒、釋、道三教。

在早期,戰爭主要來自中原王朝勢力的打壓。因為,高句麗建立數百年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蠶食中原王朝東北領土的歷史,「從東漢(25年—220年)中期,到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與後來控制遼東的曹魏政權,與剛剛形成的高句麗國家幾乎一直處於戰爭狀態。」

在中期,戰爭主要來自高句麗的擴張。高句麗先後與控制遼東的東漢、公孫氏政權、曹魏、西晉、前燕和後燕(北燕)發生兼併戰爭,並最終從後燕手中奪得了遼東地區大片疆土。「313年,高句麗入侵樂浪郡;314年,高句麗南侵帶方郡」。「公元410年,原東晉管轄之遼東、玄菟郡地域亦為高句麗佔領」。「475年,高句麗大舉南下,攻佔百濟都成漢城」。高句麗剛獨立時疆域僅限於中國境內,首都剛開始在中國吉林集安,後來多次遷移最終定都朝鮮平壤。鼎盛時南部邊界到了漢江流域,超過現在的韓國首爾(原名漢城),大致在北緯37度上下,疆域最大時為半島南部新羅、百濟兩國總和的兩倍左右,約佔半島面積三分之二還多,是名副其實的地區強國。

在後期,戰爭來自隋唐兩朝的持續剿滅。隋朝581年建立,完成其它統一全國任務後,從589年起連續4次攻打高句麗,在首尾僅37年中就有16年在啃高句麗這個「硬骨頭」。每次都從洛陽出發,水陸並進,勞師遠徵,持續半年,糧盡兵疲,大敗而歸,最終導致了隋朝的覆滅。唐太宗627年繼位後,630年徹底滅掉了東突厥,在東亞的唯一對手就成了亦臣亦敵的高句麗,所以他說「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先後用24年時間將高句麗剿滅。從此,這個存在了700多年的東北霸主,被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接著,我們說說百濟(前18年—660年)。百濟在我國東漢後期由東北扶餘人建立,最初是半島西南三韓中馬韓的一個部落,主要佔據以漢江下遊為中心的地區。從我國東晉開始(317年—420年),百濟發展到全盛階段,為擴張領土與高句麗、新羅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三國之間不斷上演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拉鋸戰」。百濟於371年攻佔了樂浪、帶方兩郡的故地,佔據了半島最為發達的地區,軍隊一度打到高句麗的平壤城。一個世紀後的475年,高句麗南侵攻克了百濟首都慰禮城(今首爾)。百濟於551年聯合新羅攻打高句麗收復了慰禮城,553年又被高句麗奪走,無奈被迫先後遷都到熊津(今公州)、泗沘(今扶餘)。554年又聯合大加耶(附屬小國)攻打新羅慘敗。唐朝為協調解決百濟和新羅的矛盾,651年致書百濟勸其退還所掠新羅城池,使兩國「解愚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三番無戰爭之勞。」但百濟置若罔聞,於655年聯合高句麗奪取新羅33城。導致新羅於659年「百濟頻犯境,王將伐之,遣使入唐乞師」,並在唐軍支持下於660年攻滅百濟,之後唐朝在百濟故地設立5個都督府進行象徵性統治。都督府名義上是唐朝的地方政權,實際上類似於「獨立王國」。

最後,簡要說說新羅(前57年—992年)的情況。據朝鮮《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是公元前57年在朝鮮半島東南部三韓地盤上的金城(今韓國慶州)建立起來的小國。由於新羅地處半島東南一隅,山海阻隔,與大陸王朝交往比較晚,503年定國號「新羅」時才開始使用漢式「國王」尊號,521年也才「遣使於梁,貢方物」(南北朝《梁史》)。但這個「後起之秀」加快兼併擴張,國力不斷壯大,漸漸與西鄰百濟、北鄰高句麗形成對峙局面。新羅的不斷擴張也招致了高句麗和百濟的進攻,在危急之時請求唐朝出兵幹預。「唐羅聯軍」先於660年滅了百濟,後於 668年滅了高句麗,半島南部進入統一新羅時代。新羅王朝是世界上最長命的王朝之一,從前57年建立到935年被高麗王朝(與高句麗無關)取代,共延續992年,比我國最長的周朝(共791年)還要長一些。這是題外話。

第四個時期——統一新羅時期

268年間(668年至936年),半島北段

為中原王朝疆域,南段的新羅是中原王朝附屬國

上面說到,新羅借用唐朝的力量先後殲滅夙敵百濟、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期」。但是,新羅的北部邊界直到公元676年才確定下來,因為新羅對唐朝軍隊繼續留在朝鮮不滿,與唐朝之間又圍繞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統治權打了7年領土爭奪戰。

當時,唐朝軍隊駐留朝鮮(精準地說是新羅)是通過在佔領地設立「都護府」和「都督府」來實現的。在新開拓的民族地區設立「都護府」起源於漢朝,類似於現代的特別行政區,後來被各朝廢棄,唐朝恢復設置,其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主要官員由朝廷任命(三至二品),意味著唐朝正式管轄該地。由於唐代大肆開疆拓土,最多時邊疆有9個都護府。而「都督府」名義上是新拓疆土的地方行政機構,實際上是獨立王國,因為都督由唐朝任命當地首領擔任,類似於現在的大英國協國家。

回頭再說「唐羅戰爭」,這是兩國關係史上唯一的一場戰爭。對此,中國方面史料很少,而韓國方面相對豐富。之前,唐朝於661年聯合新羅打敗百濟,在百濟舊地設立5個都督府,後都合併為一個「熊津都督府」,皆為象徵性管轄;唐朝又於668年聯合新羅打敗高句麗,在高句麗舊地設立「安東都護府」,進行實質性管轄。新羅不甘於西部、北部兩面被唐控制,先後從局部反唐鬥爭逐步上升為全面驅逐唐軍戰爭。在北部,經過多次交戰,新羅最終把疆域推進到大同江南側(平壤附近),唐朝的「安東都護府」只得從平壤遷回遼東。在西邊,新羅與唐軍也展開了非常激烈的戰爭,特別是676年唐將薛仁貴率領50萬大軍對新羅的決戰失利,百濟舊地及其西海岸制海權被新羅奪走,所有都督府自行消亡。唐朝當時雖然非常強盛,但因為受西北強敵吐蕃牽制,不得已對東北方的朝鮮實施退守策略。

之後,唐朝與新羅結束交惡,並在冊封—朝貢體制下恢復和平友好關係。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以至誠事中國,梯航朝聘之使,相繼不絕。」不僅承認唐朝為宗主國,奉其正朔,用其年號,走上了「全盤漢化」的道路,而且對外以唐朝諸侯國自居,國名前往往冠以唐朝國號,自稱「大唐新羅國」等。同時,還效仿唐朝的九州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九州。

同樣,中國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也非常深厚。漢字在西漢初年就傳入朝鮮半島,朝鮮三國時期已廣泛使用漢字、書寫漢文,而且正規文書一律用漢字書寫,學者或士大夫都以會寫漢字為榮,這種狀況一直到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王朝。

從歷史地位來講,新羅是第一個統一朝鮮半島的獨立國家,具有裡程碑意義。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原王朝(包括入主中原之前的遼朝、金朝)與朝鮮半島開啟了長達1200多年(668年—1895年)「宗藩關係」(也有短時間空窗期)。其中,統一新羅(668年至936年)存在的268年間,包括新羅晚期衰弱分裂的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朝鮮半島北段屬於中原王朝主要是唐朝(668-907年)的疆域,而南段的「統一新羅」為中原王朝的附屬國。

由於下文要用到「宗藩關係」概念,這裡提前對這個問題作個說明。宗藩關係是東亞歷史上特有的國家之間的保護與依附關係。這裡的「宗」是宗主國,「藩」是附屬國。附屬國只能設國王,不能設皇帝。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起始於宋朝,成熟於遼朝,終結於清末。宗藩關係有兩個制度性標誌:第一是「冊封」,就是宗主國朝廷批准委任附屬國的中央主要領導人,保證附屬國王室權力正常交替,宗主國派出的使者還有調解、傳教、宣慰等類別;第二是「朝貢」,就是附屬國定期派使者朝見宗主國君主、敬獻禮物,以及朝賀、求請、謝罪等等。實際上,通常情況下朝貢大多是「薄來厚往」,成為官方貿易的主要形式。宗主國保證附屬國不受外來侵略,同時也有權幹涉附屬國的內政外交。

第五個時期——高麗王朝

(936年至1392年)

與中原多個王朝保持456年宗藩關係

朝鮮半島經過「後三國時代」53年的分裂,於936年被高麗王朝第二次統一,並建成了統治朝鮮456年的成熟國家,因而「高麗人」也就成為全世界朝鮮民族的別稱。由於高麗王朝一直由王氏政權世襲統治,因而也稱「王氏高麗」。高麗首都在開京(現在的開城),疆域範圍剛開始與新羅時期接近,11世紀中葉後以千裡長城與遼和金為界,西北12世紀睿宗時上推到鴨綠江沿岸,東北在高麗末年恭愍王時擴張到現在的甲山郡、吉州郡一線(見下圖)。期間,中國大陸交替或同時並列了許多封建王朝,高麗先後與五代十國(907—979年)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遼朝(契丹)、金朝(女真)、元朝(蒙古)、明朝保持宗藩關係,或者同時與幾個大陸強國保持朝貢關係。

需要說明的是,「高麗」的前身並非有些史書所說的「高句麗」。因為918年高麗王朝初建時,距高句麗滅亡的668年已過了250年時間;高句麗的疆土在朝鮮半島北段,而高麗的疆土在南段,兩者只有極小部分重合;高句麗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平壤,高麗的都城則位於現在的開城。所以,兩者根本不存在承襲關係。那麼,國號為何叫「高麗」呢?據有人推測,這可能與高麗開國太祖王建曾任後高句麗(國號高麗)首席大臣有關。

多種史書指出,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高麗的影響非常大,高麗國史就說「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於唐。」據《韓國手冊》記載,高麗王朝先後執政的34位國王中,第二位光宗「開始實行中國式的科舉制度」,第三位景宗「給官吏分配土地和山林」,第四位成宗「按唐朝體制設立官制」、「用儒家國家模式治理國家」,從多個側面提供了論據。

在高麗王朝存續期間,與中原王朝和大陸國家的關係,主要體現為與北宋、遼朝(契丹)、金朝(女真)、元朝(蒙古)、明朝等5個王朝的宗藩關係。

(1)高麗與北宋的宗藩關係。鑑於隋唐兩代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失敗的教訓,宋朝開始調整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在北宋政權存在的167年間(960-1127年),與高麗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和平友好的。問題是與高麗相鄰的遼朝強勢崛起並對宋朝、高麗連續發動侵略戰爭,導致高麗與北宋的宗藩關係時斷時續。其中,僅1031年後「絕不通中國者43年」。期間,高麗一部分時間還與北宋、遼朝同時保持著朝貢關係,而且與相鄰的遼朝更為熱絡和頻繁。遼朝衰落後,高麗與北宋的友好交往得以繼續發展,直至北宋滅亡。之後的南宋(1128-1279年),因與高麗距離更為遙遠,且長期處於被金朝、蒙古侵掠之中,與高麗的交往更為稀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由此看來,高麗與北宋和南宋都沒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的宗藩關係。

(2)高麗與遼朝(契丹)的宗藩關係。遼朝(916-1125年)憑著契丹民族的勇猛彪悍,逐步發展成佔我國半壁江山的地區強國,鼎盛時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南到河北中部白溝河(位於現雄安特區),總面積達400多萬平方公裡。中亞、西亞、東歐認為,唐代滅亡後,遼朝就代表中國,因為北宋疆域才有280萬平方公裡。遼朝實行「5京制度」,首都上京臨璜府在內蒙巴林左旗,4個陪都分別在今天的北京、遼陽、大同和內蒙寧城,說遼朝屬於中原王朝名副其實。

當初的契丹族以殘忍野蠻著稱,高麗太祖王建就多次拒絕近鄰契丹的通好請求,堅持與北宋保持宗藩關係。在遼朝存續的209年間,有131年(從994年始)與高麗保持具有強制性、掠奪性的不融洽、不平等的冊封、朝貢關係。據《韓國手冊》記載,遼朝於983年、985年、989年3次發兵襲擾高麗。1004年遼朝與北宋訂立「澶(chan)淵之盟」,遼朝的南部邊界推進到現在的河北中部白溝河,達到鼎盛時期。在此前後,遼朝還對高麗發動 了3次大規模入侵,分別是992年出動80萬大軍進攻高麗,雙方議和時遼朝逼迫高麗稱臣納貢、行契丹年號並與宋朝斷交;1010年發兵40萬東徵高麗,並佔領了高麗首都開京(現開城);1016年至1019年發兵10萬連續進攻高麗慘敗而被迫撤軍,雙方談和並在相對平等的宗藩關係下維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友好相處,直到1125年遼朝被金朝、宋朝聯合剿滅。後來契丹族融入其他民族,本民族則杳無蹤跡。金朝剿滅遼朝2年後的1127年又剿滅了北宋,高麗與中原王朝的宗藩關係遂轉移為與金朝的關係。

(3)高麗與金朝(女真)的宗藩關係。金朝(1115-1234年)由遼朝的女真族起事成功,1115年在今哈爾濱的阿城立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並首次提出了「中華一統」思想。金朝鼎盛時統治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國遠東,西北與西夏並立,南邊與南宋對峙,邊界到淮河一線。金朝於1125年殲滅遼朝,1127年發動「靖康之變」殲滅北宋,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夾擊而覆亡,因南宋瘋狂報復一年內使700萬金朝人只剩下10萬人。

由於金朝前期強盛時徵伐遼朝、北宋,而後期國勢轉衰又與西夏、蒙古、南宋三方對峙,為免遭腹背受敵的困境,在其王朝存續的119年間,長期與「後院」的高麗保持和平朝貢關係。更為深層的根據是,從1129年開始,高麗在給金朝的《進誓表》中有「誓以君臣之義,世修藩屏之職」表態,也就是說,兩國關係已轉成「君臣」意義的宗藩關係。

(4)高麗與元朝(蒙古)的宗藩關係。從高麗與蒙元關係角度看,需要分為蒙古國、元朝兩個階段來說。在蒙古(1206-1271年)階段的65年間,1218年與高麗建立朝貢關係,1231年蒙古分兩路入侵高麗,高麗與蒙軍統帥議和並達成協議「尊蒙古為宗主國」,蒙古派官員到高麗各級政府(京、府、縣)監督國政,同時發重兵駐紮高麗首都開京(現開城),不僅幹涉高麗內政,而且勒索大量財物。此外,蒙古還不顧高麗王廷的激烈反抗,多次發兵徵伐擴張領地,到1247年「高麗國土已損失過半」,後來還將太子送到蒙古「親朝」(當人質)。在這個階段,由於蒙軍多次野蠻入侵,高麗遭受很大傷亡與災難,維持的是一種掠奪性、強制性宗藩關係。

進入元朝(1271-368年)後,與高麗的宗藩關係也同樣是建立在軍事侵略基礎上的不平等關係。因為元朝的國力更加強盛,疆域已經超過漢唐盛世,其東南方與高麗以「慈悲嶺」(在現平壤以南的黃海北道的黃州)為界。成吉思汗提出了「凡內屬之國,納貢、助軍、輸糧、設驛,編戶籍、置長官」的統治原則,核心思想不外乎政治上幹涉和控制,經濟上掠奪。主要做法是,與高麗王室和親,任意廢立高麗國王;在高麗設置行省,與高麗國王共同管理國政;派遣元軍駐守高麗各地;脅迫高麗參與東徵日本。對高麗的物資掠奪、經濟壓迫、殺戮百姓也異常殘酷。

第六個時期——朝鮮王朝

(1392至1910)

與中國明、清兩代保持503年(1392至1895)宗藩關係

朝鮮王朝是由於是李氏世襲,也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這個朝鮮半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陪同了中國的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時長大致等於中國的明朝+清朝,共延續了519年(1392-1910年),其疆域也大致等於現在的朝鮮+韓國。朝鮮王朝初期,將全國劃分為8個道(省級),為後世留下「朝鮮八道」這個名詞,朝鮮王朝後期將其中的5個道拆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延續至今的朝鮮半島13個道。

朝鮮王朝時期出現了一位具有顯赫文治武功的國王「朝鮮世宗」李裪(1418-1450年在位),他不僅在東北部擊敗女真奠定今天朝韓版圖,發兵東徵倭寇,重視發展經濟和科技,把朝鮮王朝帶到鼎盛時期,更重要的是創製了朝鮮文字《訓民正音》(1446年,稱為諺文),被朝鮮族民眾譽為最偉大的國王,韓國還將他的頭像印在紙幣上。

當然,朝鮮文創製出來五百年未得到廣泛使用。直到二戰後,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漢字才正式退出半島歷史舞臺。

歷史上,朝鮮王朝先與中國的明朝保持276年友好宗藩關係關係(1368-1644年),後與清朝(後金)保持了259年(1636-1895年)不太密切的宗藩關係,直到中日《馬關條約》籤訂之後。上世紀80年代,韓國電視臺播出的歷史劇《朝鮮王朝500年》,演繹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故事。

(一)先說明朝與朝鮮王朝的關係。明朝(1368―1644年)初建時定都南京,1421年遷到北京。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國力達到鼎盛時期。1449年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萬曆中興」有所恢復。晚明政治腐敗,國力衰退,農民起義頻發。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爾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權,1662年徹底覆滅。明朝與朝鮮王朝的宗藩關係大致分為明朝初期、中期、晚期三個歷史段落。

明朝初期,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中葉的100年左右,中朝兩國關係非常友好。明朝和朝鮮建立起點大致相當(相差20多年),兩國太祖確立的立國原則都是「睦鄰友好」。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聖訓》明確的15個「不徵之國」中就包括了朝鮮。朝鮮太祖李成桂登基之初也確定了「事大主義」國策,上書朱元璋請求天子賜予「朝鮮」國號。明朝要求朝鮮的朝貢「三年一朝」,而朝鮮則主張「一年三貢」,實際上平均每年朝貢次數有6至8次之多。朝鮮歷史上一直以「屬國」自居,尊歷代中原王朝為宗主國,但他們最心悅誠服的是明朝,自始至終保持著對明廷的忠誠。

明朝中期,16世紀末,明朝「抗日援朝」將中朝友誼推進到新的歷史高度。1592年4月,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20多天使朝鮮「三京陷落」(開城、漢城、平壤)、「八道盡沒」(所有8個省全部淪陷),日軍「旦暮且渡鴨綠江」,朝鮮王廷退到中朝邊界鴨綠江邊的義州。朝鮮向明朝告急,請求出兵援助。明廷以「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為由出兵,與朝鮮軍民一起進行了長達7年的抗日戰爭。當然,期間還進行了為期5年毫無結果的和談。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兵大舉入侵朝鮮,明朝動員全國水陸軍入朝,與朝鮮軍隊共同在朝鮮南部同日軍展開決戰,特別是「露梁海戰」對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為保證朝鮮200多年和平局面奠定基礎。據《明史》記載,在這場被稱為「東洋大捷,萬世大功」的戰爭中,明朝「喪師數十萬,糜餉(消耗軍費)數百萬」,萬曆皇帝可以說是傾國相助。但是這次抗日援朝卻拖垮了明朝,朝鮮國王肅宗甚至發出「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東徵」的自責。當今的韓國政府也承認,這場戰爭「對明代中國來說,後果是災難深重的。在戰爭中所受到經濟上的挫折後來導致明朝的覆滅。」

明朝末年,十七世紀初,朝鮮出兵幫助明朝攻擊後金(清朝前身)。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爾後肆無忌憚地侵犯明朝邊境,屢次挑起邊境衝突。搖搖欲墜的明朝政權,調集8.8萬大軍分四路攻擊後金,朝鮮根據明朝要求也派出萬餘人助戰。努爾哈赤調集8萬兵馬,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在薩爾滸(今撫順東南)將明軍各個擊破,最終以「明、朝聯軍」慘敗而告終。

後世認為,明朝與朝鮮的關係達到了宗藩關係最高境界,而清朝與朝鮮的關係卻差強人意。朝鮮人認為,明朝是「天朝」,而清朝只是個「大國」,私下稱清朝皇帝為「胡皇」,內部公文一直沿用崇禎年號,說明朝鮮對清廷存在著深層疑懼和對抗心理。

(二)再說清朝(後金)與朝鮮王朝的關係。清朝建立的1636年至甲午戰後的1895年,共259年。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與之前的金朝同屬女真族)起共延續296年,而從皇太極改國號大清(改民族名為滿洲)起算則有276年。從1644年清兵入關(趕走李自成)後的20年裡,清朝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等政權,平定三藩之亂,攻克臺灣,完成全國統一。1662年後通過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多民族(50多個)世界大國地位,綜合國力遠超漢唐時期。1840年鴉片戰爭後走向衰落,多次遭受列強入侵和欺凌,直到辛亥革命後清帝於1912年退位。

期間,清朝與朝鮮的關係大致分為威壓、緩和、友好、控制四個時期。

威壓時期,主要事件是清朝(後金)兩次發兵侵略朝鮮。第一次是1627年,皇太極派出3萬八旗兵進攻朝鮮,逼迫朝鮮籤訂「江都合約」,朝鮮雖然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但不得不與後金也建立了「兄弟之國」關係。第二次是1637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後,即率領12萬大軍橫掃朝鮮北部各個城池,包括首都漢城和陪都江華島(國王避居地),朝鮮國王率眾臣投降並被迫籤訂「丁丑條約」,標誌著清朝取代明朝與朝鮮建立宗藩關係。這種建立在軍事徵服基礎上的關係,具有很大的欺壓性、掠奪性。

緩和時期,說的是1644年清兵入關到1735年雍正去世的近100年時間裡,清朝定鼎中原,取得全國統治地位,清廷對朝鮮從壓榨掠奪、粗暴幹預內政,逐漸轉為大量裁減歲貢,並在多方面優待這個首先臣服的藩屬國。隨著清廷對朝政策調整,兩國關係日趨友善,1654、1658年朝鮮還兩次派兵到黑龍江援助清朝抵禦沙俄侵擾。當然,由於歷史積怨較深,朝鮮對清朝的恐懼和仇恨雖然有所緩解,但仍然存在較深的疑懼。

友好時期,說的是從1736年乾隆繼位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100餘年裡,清朝國勢日益強盛,遊牧民族習俗淡化,對外睦鄰友好,對朝鮮的朝貢堅持「厚往薄來」。這個時期雖然朝鮮名義上是清朝的附屬國,但清朝實際上很少幹涉朝鮮的內政。經過長期努力,朝鮮不再敵視清朝,雙方最終形成了穩定的宗藩關係。

所謂控制時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5年中日籤訂《馬關條約》的55年時間裡,中國由於鴉片戰爭戰敗,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也逐漸變成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清政府為保全朝鮮的附屬國地位,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與幹涉,在兩國貿易章程中規定「清朝在朝鮮享有治外法權」;派駐朝鮮「監國」的袁世凱(駐朝12年)不僅參與鎮壓1882年的「壬午兵變」、1884年的「甲申政變」,而且被清廷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清朝與日本在朝鮮爭奪日趨激烈,最終演變成清軍完敗的甲午戰爭。1895年中日籤訂的《馬關條約》,第一款不是最重頭的「割地賠款」,而是承認朝鮮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此後朝鮮完全「廢絕」向中國的朝貢。中國與朝鮮1200多年的宗藩關係,從此畫上「休止符」。

綜上所述,按照中國的歷史脈絡,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年裡,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是:

商朝(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6年)、西漢(前202-公元8年),直接統治朝鮮半島北段的箕子朝鮮、衛滿朝鮮1018年(前1120-前107年)。

西漢(前202-公元8年)、東漢(公元25-220年)、三國(220-280年)、西晉(265-316年),直接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漢四郡與三韓時期420年(前107年-公元313年)。

東晉(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直接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355年(313年-668年)。

唐朝(618-907年)、五代(907-960年),直接統治朝鮮半島北段268年(668-936年),間接統治(宗藩關係)南段的統一新羅268年(668年至936年)。

大陸王朝北宋(960-1127年)、遼朝(含契丹,916-1125年)、金朝(含女真,1115-1234年)、元朝(含蒙古,1206-1368年),間接統治(宗藩關係)高麗王朝456年(936年-1392年)。

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36-1911年),間接統治(宗藩關係)朝鮮王朝(1392-1910)503年,截止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

籤訂馬關條約第3年的1898年,清朝與朝鮮王朝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關係。1910年,沒有宗主國呵護的朝鮮遭日本侵略吞併,二戰日本戰敗後,朝鮮分為北南兩個國家至今。

主要參考書目:

1.《中國與朝鮮半島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2.《中朝關係簡史》,遼寧民族出版社,1992年

3.《青丘漢潮》,中西書局,2017年

作者簡介

郭志福:現任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黨支部書記,曾出版《筆是思考的武器》文集。

鳳凰網青島原創

本帳號現已全網多平臺運營,歡迎搜索「鳳凰網青島」訂閱

◎ 青島城市精英資訊第一微刊

相關焦點

  •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戰略關係
    可以說在地緣政治史上,但凡朝鮮半島有點風吹草動,中國都有可能捲入其中,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相關戰爭,比如,1400多年前的隋唐東徵,兩朝四天子前後用兵十餘次,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國家和政權都捲入其中;又如明代萬曆年間的壬辰援朝抗倭戰爭,自1588年打到1598年;近代還有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如果不從大歷史角度來分析,說不清楚朝鮮半島和中國密切的戰略關係。
  • 韓國歷史上與日本有什麼關係?
    因為我國的山東省與韓國只有一海之隔,現在有一種說法:大量韓國人知道我國控制疫情較好,紛紛坐飛機跑到山東的青島、煙臺、威海,這些城市現在如臨大敵。其實看新聞就知道,這種說法有些誇張,從韓國飛到我國山東的更多的是我國國籍的人,韓國人並不是很多。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韓國是我國人最為熟悉的幾個國家之一,歷史上有太多的恩怨。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煙臺,日本、韓國、朝鮮相望,是京津海上門戶
    一、基本概況煙臺市位於山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渤海之濱,北面隔海與遼東半島及日本、韓國、朝鮮相望,是京津海上門戶,山東半島中心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度假勝地。煙臺是明清時期的海防重鎮,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既是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我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國務院批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朝鮮半島到底有什麼誘惑力,為何總是被日本「青睞有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拋開先前的歷史時期不談,現代社會的局部動蕩和不安定因素似乎都在幾個半島國家上,比如朝鮮半島、巴爾幹半島和索馬利亞半島。另外一個規律就是,除了印度之外,幾乎也很少有完全統一的位於半島上的國家。
  • 朝鮮新義州和丹東隔江相望,兩岸百姓各自忙什麼?
    朝鮮和我國隔江相望,鴨綠江作為兩國界河,中朝遊客都可以乘船遊覽。遊客乘船遊覽鴨綠江,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越境。鴨綠江一邊是我國地級市丹東,一邊是朝鮮平安北道首府新義州。兩座城市雖然相隔很近,但兩岸百姓彼此交往並不多。
  •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朝鮮半島歷史上拖累中國
    可是在歷史上,這個方向往往發展成主要戰略攻防方向,常常對中央政權形成威脅,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隋唐時期就是難啃的骨頭秦漢及前,在朝鮮半島相繼有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漢武帝平朝鮮,在半島和遼東建置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史稱「漢四郡」。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從地緣關係上看,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
  • 我國辣椒起源與早期傳播考:起源山東,來自朝鮮半島
    我國辣椒的最早記載不是明代浙江人高濂《遵生八箋》,而是山東人王象晉《群芳譜》,我國地方志最早的辣椒記載也見於山東。我國辣椒不始於浙江,而始於山東,來自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傳入時間在明萬曆後期。山東人最初稱辣椒為「秦椒」,後來浙江人稱辣椒為「辣茄」,辣椒屬茄科植物,浙人命名更為科學。
  • 僅有兩江之隔的朝鮮半島,為啥沒有納入中國版圖?背後是何緣故?
    它與中國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首先小八要跟大家說一下,朝鮮半島可不只是指如今的朝鮮,它包括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不過朝鮮半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才被一分為二的,雅爾達會議後,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劃分給了美國和蘇聯,但是兩邊又無法達成協議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所以在1948年,美國在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在那之後不久蘇聯也在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吧
    從地緣關係上看,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
  • 為什麼中國歷代王朝沒將朝鮮半島納入統治?難道嫌棄它太窮?
    朝鮮半島,位於太平洋西部。與我國東北地區就相隔了一條鴨綠江,隔黃海與我國山東半島相望。可以說無論是從陸路還是海路從我國東北或者從我國華北都能夠到達近在咫尺朝鮮半島,中央政權按道理應該能夠對朝鮮半島實施有效的統治管理!
  • 歷史上中原王朝曾統治過朝鮮半島嗎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歷史上不止一次曾把朝鮮半島納入版圖:目前朝鮮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公認的本民族起源被定義為公元前2333年由天神桓雄和「熊女」所生的檀君王儉開創的檀君朝鮮。然而這一說法始終未能得到考古學的證明,目前朝鮮半島上有明確考古證據顯示的最古老王朝是箕子朝鮮王朝。事實上箕子朝鮮王朝一開始與朝鮮半島並沒什麼關係,而是一個起源於中國的王朝。
  • 他們都位於朝鮮半島,為何韓國是旅遊目的地大熱,朝鮮則無人問津
    大家都知道韓國和朝鮮都位於亞洲的朝鮮半島上,其中朝鮮和我國吉林省接壤,和韓國位於朝鮮南部,兩國以北緯38度線分界,所以韓國也是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總的來說從距離上兩國都和中國相距不遠,所以大家普遍對於韓國和朝鮮都不陌生。
  • 讀朝鮮半島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的東亞地區,半島東北部和北部分別於俄羅斯和我國相鄰,半島往西隔黃海與我國山東半島相望,南部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東部隔日本海與日本相望。朝鮮半島上主要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北部的朝鮮和南部的韓國。
  • 朝鮮歷史上的北進擴張:讓中國的疆域退出了朝鮮半島
    古朝鮮就不同了,它是中國東北邊疆出現的一些民族政權。古朝鮮《山海經》中說「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這個就是古朝鮮。古朝鮮大致位於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一帶。商朝滅亡後,箕子帶領殘餘勢力到達了遼東一帶,建立了第一個古朝鮮國家,史稱「箕子朝鮮」。
  • 一篇文章看完朝鮮半島歷史
    檀君朝鮮傳說首次出現於高麗僧侶一然所著野史《三國遺事》中,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熊與「熊女」的兒子檀君在遼河和大同江之間的廣闊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鮮,管轄朝鮮半島北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前400年左右,遷都到今朝鮮平壤。這僅僅是韓半島後期的野史著作,中國歷代正史均無檀君的記載。
  • 歷史上朝鮮日本恩仇錄:六次大戰勝負3:3,曾打到日本投降納貢
    文/元氣少女QMQ 日本與朝鮮隔海相望,歷史上,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思想上,兩個國家的交流都十分頻繁。其中,佛教就是通過朝鮮才東傳到日本的。然而,熟悉歷史的人們也不陌生,日本和朝鮮同時也是死對頭。
  • 王洪光:朝鮮半島問題在歷史上就拖累中國的統一發展
    儘管美國政府在1950年6月重新支持蔣介石政權有多種考量,但韓戰的爆發,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共高層當時對出兵朝鮮也是有重大分歧的,確為不得已而為之。韓戰已過去60多年,但它對中國的拖累,至今還在影響著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 我國大陸第一美岸,和韓國隔海相望,唯一的秦始皇廟也坐落在這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中國最特別的景區,與韓國隔海相望,你們知道嗎?一起看!它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成山鎮成山風景區,聽著很繞遠路,名字不怎麼吸引人,但這裡的景色絕對能讓你震撼。地理位置優越,三面環海,一面與陸地相接。另外,從這裡可以看到韓國,也是第一個可以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被稱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也被稱為「中國的好望角」。
  • 6張地圖看完朝鮮半島的歷史演變,李白和韓國還真沒任何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今天,小佛就用6張歷史地圖告訴大家,我們和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韓國人要查自己的歷史,真的只有來翻我國的史書。根據歷史記載,朝鮮半島最早出現在我國歷史上需要追溯到商周時期,周武王滅殷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一支避難去了朝鮮半島,這也就是小佛說的韓國人是華夏族後裔的原因。春秋戰國結束之後,燕國百姓同樣也是為了避難去了朝鮮半島,並從箕子後代的手中搶到了統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