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吧

2021-02-22 歷史真相大揭秘

導讀:為什麼要打高麗?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是打遼東,當時「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個部分。遼東沒有統一進來,國家的統一就沒有最後完成。所以說,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個皇帝都打遼東。為什麼要打?就是要完成國家的統一。對一個帝王來說,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鞏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從地緣關係上看,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

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遼東考古發掘,發現戰國燕國明刀錢,分布特為廣泛,明刀錢於朝鮮鴨綠江渭原附近、清川江寧邊附近等地,同樣多有發現,齊刀也有見出,明刀出土例且波及韓國全羅北道務安,都是半島地理因素決定追隨中國東北歷史的開端。

秦漢之際,燕人衛滿在朝鮮半島稱王,以王險(今朝鮮平壤)為都城。漢惠帝時,衛滿與漢約定,為漢外臣保塞。衛滿逐漸徵服真番、臨屯,疆域達數千裡。傳王位至孫子右渠時,拒絕入朝,並大量引誘漢朝逃亡的人。

漢四郡與三韓形勢圖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年),漢發兵從海陸兩路攻入朝鮮。次年朝鮮大臣殺右渠降漢,漢設立真番(治今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臨屯(治今江原南道江陵)、樂浪(治今朝鮮平壤南)、玄菟(治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四郡。

朝鮮半島歷史轉折的一頁, 起自經歷魏—晉交代,中國由短暫的統一以至再分裂, 而且是史無前例的極端波動,四世紀 「五胡亂華」 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久的混亂局面展開,中國北方全面崩解形勢形成,政治急激陷入最低潮, 鑄定了中國勢力從四面八方總撤退的形勢。

歷史上半島支配基地、中國長期的東方政治與文化中心、以及中國文明照耀東方異民族的強力燈塔,而於其時已成「孤島」的樂浪郡,乃以中介切斷與遼河流域連繫的高句麗勢力南進, 頓被消滅。

中國大分裂時期高句麗統一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

隋及唐初, 朝鮮半島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隋王朝再次統一中國之後,便開始了對故土遼東方向的經營。598 年,隋文帝就曾派漢王楊諒率三十萬大軍反擊了高麗與靺鞨對遼西的聯兵進犯。大業七年(611 年),隋煬帝決心徹底解決遼東問題,這年二月,楊廣下詔討伐高麗。

為什麼要打高麗?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實際上是打遼東,當時「朝野皆以遼東為意」,因為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個部分。遼東沒有統一進來,國家的統一就沒有最後完成。所以說,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個皇帝都打遼東。為什麼要打?就是要完成國家的統一。對一個帝王來說,國家的統一與邊疆的鞏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東徵高麗這個決定最終拉開了隋王朝空前危機的序幕,當然,也是他個人悲劇的開始。隋煬帝三徵高麗耗盡了富強一時的隋朝的元氣。

薛仁貴是在唐初對高麗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名將

唐朝貞觀末年,由於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太子李治懦弱無能,便決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解決邊疆問題。於是,在貞觀末年,對外戰爭就頻繁起來:貞觀十八年(644 年)平滅焉耆;十九年(645 年),出徵高麗;二十年(646 年),滅薛延陀;二十一到二十二年(647 —648年),在東北,唐軍又兩度泛海進攻高麗。

唐太宗親徵高麗最後以失敗告終,等到他失敗而歸時,無限感慨地說:「要是魏徵還活著,他一定不會讓我去徵討高麗的,我也就不會落得這樣的失敗。」於是,之前被推倒的魏徵的墓碑被重新豎立起來,而魏徵之子與公主的婚姻也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666 年,唐王朝以李勣為統帥,取得了對高麗的最後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薛仁貴再次立下了卓著戰功,於是被任命為安東都護,留守新徵服的高麗故地。

7 世紀中葉新羅與唐聯合,先後滅掉百濟和高麗,唐高宗儀鳳元年(676 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最終,唐王朝與新羅形成冊封與朝貢的關係,新羅每一位新君即位,甚至立王妃、太妃,都需要經過唐朝的冊封。

白江口之戰,4倍兵力的日軍輸得褲子都不剩

日本古稱倭國,唐朝始改稱日本。隋煬帝時,日本派小野妹子為大使出使隋朝。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 年),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第二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 年) 九月,唐朝水軍在朝鮮半島中部的白江口與救援百濟舊部的日本水軍遭遇,爆發了大規模海戰,結果日本慘敗而歸。戰敗的日本親身體會到唐朝的強大,也開始認識到唐朝制度、文化的巨大優越性,於是開始全面效法唐朝制度。這種情形,類似於明治維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大規模學習西方文明的過程。

明末時期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統治下,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592—1597 年)間,經歷了著名的壬辰衛國戰爭。日本在17 世紀前處於割據戰國時代,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成為關白。為了解決日本國內各階層的矛盾,豐臣秀吉制定了野心勃勃的侵略計劃,意圖假道朝鮮, 進攻明朝, 從而達到一統東亞的目的。

日本戰國三大武將(左起):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兵全面入侵朝鮮,不到四個月,朝鮮國土大部淪喪,國王宣祖出奔義州,朝鮮緊急向明朝求援。歷史上,朝鮮與明朝有著密切的藩屬關係,因而明朝兩度派兵援朝,明、朝軍隊配合作戰,經過七年的戰爭,終於取得了戰事上的勝利,將日本侵略軍趕出了朝鮮半島,豐臣秀吉憂病而死。朝鮮李氏王朝通過不斷派出朝貢與通報消息的「燕行使」與明朝保持著戰略上的聯繫。

在明朝末年,在明、後金對峙時期,明朝毛文龍部駐紮在靠近朝鮮半島的皮島,給予後金以很大的牽制。但隨著政治力量的變化,明、朝之間「互為掎角」的關係也難以維繫。後金於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1627 年)發兵攻破朝鮮,通過《江都合約》,約為兄弟之國,迫使朝鮮斷絕與明朝的關係。而在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 年),已經改元為「清」的滿洲政權,再次發兵攻入朝鮮,將朝鮮變成自己的臣屬國。

1853 年7 月,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率領一支艦隊停泊在日本的江戶灣,將美國總統米勒德· 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轉交給幕府,信中提出開放雙方貿易等要求。日本汲取中國鴉片戰爭的教訓,一年後美日《神奈川條約》籤訂,英國、俄國聞訊而來……日本被迫向西方開放,「明治維新」隨後開始了。

黑船事件——美國軍艦強迫德川幕府打開國門

在短短的幾年中,日本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國家制度,從而使日本在東亞地區第一個走出了傳統王朝的模式,走上了近代社會的道路。明治維新時期,正值西方列強殖民主義的高峰時期,弱肉強食的殖民思潮甚囂塵上。走上了現代民族國家道路的日本也立即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

起初對琉球和臺灣的侵略,只是日本對外擴張的一個試探性行動,通過佔領朝鮮進而入侵中國,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實施大陸政策的主要目標。朝鮮是中國傳統王朝最重要的藩屬,每年三次、四次派往中國的貢使從未中斷。明朝政府在萬曆年間曾經不顧國庫空虛,兩次派出重兵支援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朝鮮對中國也懷有深厚的感情,主動承認中國的「上國」地位,主動維繫著中國的宗主地位。

光緒元年(1875年),日本派出艦隊侵略朝鮮,同時派遣使者森有禮前往中國試探總理衙門的反應。但中國卻聲稱朝鮮雖為中國藩屬,但內政外交悉聽自為,中國概不幹預。這一軟弱無知的態度,無異於同意日本的侵略。光緒二年(1876 年)二月,日本逼迫朝鮮籤訂《江華條約》,規定朝鮮脫離中國獨立並且向日本開放口岸、享有領事裁判權等。清朝對這一條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使得中國失去了朝鮮的唯一宗主國的身份。

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收復新疆

光緒八年(1882 年),在李鴻章的推動下,朝鮮與美國籤訂《美朝條約》,使朝鮮向美國開放。但朝鮮依然單獨發表聲明,自稱為中國的屬國。李鴻章的意圖是引入西方列強勢力進入朝鮮來對抗日本的影響。隨後,英、法、德等國陸續與朝鮮籤約,朝鮮被迫向西方開放。

光緒十年(1884 年),朝鮮發生親日派策劃的「甲申政變」,朝鮮國王在清軍幫助下平定了政變。日本政府為此派出伊藤博文前往中國,要求賠償日方損失。正忙於中法戰爭的李鴻章迅速妥協,於光緒十一年(1885 年)籤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朝鮮日後發生重大事變,中日兩國如需出兵,必須通知對方。這個協議實際上為日本出兵朝鮮提供了依據。

中法戰爭,馮子材鎮南關大捷

光緒十二年(1886年),日本參謀本部派出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進入中國搜集情報。次年制定《清國徵討方略》,開始計劃全面入侵中國的戰略規劃。

朝鮮向列強開放後,日本意識到難以獨自對抗西方各國,因此轉而實行了一個新的策略,就是鼓勵中國在朝鮮逐步佔有優勢地位,意圖依靠中國的力量對西方列強的勢力加以削弱。引入列強進朝鮮本來是李鴻章用來對抗日本的一步棋子,在日本表面上從朝鮮退縮的情況下,李鴻章抓住機會命令袁世凱為駐朝大臣,全面掌握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將西方的力量加以削弱。

但對未來面對日本的危險,李鴻章卻缺乏預見,沒有做出相應的準備。日本在這一時期加緊了國內現代化步伐和擴軍備戰,已經充分做好入侵朝鮮和中國的準備。此時,在朝鮮面對的只是中國一支力量,這正是日本想要達到的目標。

經過長期精心策劃和擴軍備戰,日本完成了侵華戰爭的準備。日本國內激進組織玄洋社開始在朝鮮策動東學黨叛亂,以此為日本出兵朝鮮尋找藉口,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海戰

日本政府為這場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戰前日本大本營制定了完整的作戰方案:日軍總目標是最終在華北平原與清軍主力進行決戰,迫使清軍投降。達到此目標的關鍵是海軍作戰的勝負,所以日軍部署第一階段派遣一部分兵力進入朝鮮牽制清軍,在海上與北洋海軍進行決戰,爭奪制海權;第二階段驅逐清軍出朝鮮,進入中國決戰。

與此相應,清軍採取的是陸軍集結於平壤採取攻勢;海軍扼守渤海灣門戶掩護陸軍進駐朝鮮,採取守勢的戰略。九月十五日,日軍大舉向平壤進攻,以七千八百名士兵的兵力向只有兩千九百名守御的清軍發起猛攻。雖經總兵左寶貴率部頑強抵抗,但由於葉志超下令棄城,導致清軍全軍覆沒。十六日,平壤陷落。

十七日,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外的黃海海面相遇,雙方展開激戰,經過五個小時海戰,中國損失四艘軍艦,一千餘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一艘軍艦。日本取得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隨即,日軍按照既定方案,從朝鮮侵入中國遼東,十一月二十一日,攻佔旅順。從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日軍對旅順進行了三天大屠殺,中國無辜群眾兩萬多人被殺害。

日軍強渡鴨綠江侵入中國

目睹慘案的英國人艾倫在著作中詳細記述了日軍刺殺懷孕婦女、槍挑嬰兒的殘暴罪行。美國報紙強烈譴責日本「披著文明的外衣,實際上是野蠻的怪獸」。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二月,日軍從陸路攻陷威海衛軍港,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十一艘戰艦被日本掠奪。自此,經過三十年自強運動的中國,在陸上、海上均遭到最慘重的失敗。日軍將李鴻章的淮軍趕出朝鮮後,成立了以朝鮮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權,宣布朝鮮獨立,進而全面佔領中國遼東地區。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東亞兩個最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之間的一場重大較量。在這個近代化的過程中,清政府只是被逼無奈地在西方列強的一再打擊下亦步亦趨地在有限領域進行著改革與整頓,社會整體與政治體制卻頑固地堅守在舊體制之中。相比之下,日本的改革卻是根本的。明治維新為日本建立了現代政治制度,在此框架下開始商業、科學領域的改革,這與清朝的洋務運動有著本質區別。

此外,人的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朝最高統治者缺乏遠見,對外部事件的認識流於表面,不能預見未來的重大危機。同時又過度關注個人權力和派系勢力,缺乏大局觀念,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這些都影響著這場較量的結果。

中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分水嶺。被同屬東亞的一個與中國在同一時期被迫開放的小國日本徹底打敗,這一事件給予中國士大夫心理上的震動是根本性的。從此以後,中國人心裡的「華夏中心主義」開始解體,維新與革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題。

相關焦點

  • 朝鮮半島何以重要?看看歷史上中國在朝鮮半島的進擊與防禦
    從地緣關係上看,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公元前3世紀左右,中國人(漢族或前期漢族諸集團的燕人、齊人)既到遠東,活力已必然滲過鴨綠江,移民源源進出,中國政治、經濟力開始伸入朝鮮半島。
  • 王洪光:朝鮮半島問題在歷史上就拖累中國的統一發展
    儘管美國政府在1950年6月重新支持蔣介石政權有多種考量,但韓戰的爆發,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共高層當時對出兵朝鮮也是有重大分歧的,確為不得已而為之。韓戰已過去60多年,但它對中國的拖累,至今還在影響著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朝鮮半島歷史上拖累中國
    中國歷代王朝,對外防禦或進攻,分若干個戰略方向。為對付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向北一般是戰略防禦方向;向西新疆(古西域)、中亞方向,歷來是中原政權的主要戰略方向,強盛時取攻勢,衰弱時取守勢;向南對嶺南諸國,一般取攻勢。東亞朝鮮半島方向,因戰略縱深不深,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經濟落後,內戰不止,對中央政權威脅不大,理應不是主要戰略方向。
  • 朝鮮歷史上的北進擴張:讓中國的疆域退出了朝鮮半島
    此後這個政權逐漸強大,吞併了漢四郡,發展到了朝鮮半島北部。扶餘的另外一支勢力進入了朝鮮半島南部,徵服了當地的韓族人,建立了百濟國。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和高句麗都是中國東北的邊疆政權,是中國人建立的,都是古朝鮮。而韓國(今朝鮮)的歷史起源於韓族。在秦漢時期,朝鮮半島南部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個部族,統稱為「三韓」,三韓就是韓族的起源。
  • 幾張圖看完朝鮮半島歷史,與中國一直唇齒相依
    7世紀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註:朝鮮半島三國時代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北方始以大同江一線同中國為界,後不斷向北推進。經過高麗王朝的漫長歷史形成朝鮮民族。1392年,被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
  • 朝鮮半島古代史
    【朝鮮半島古代史】2016年,中韓關係成為兩國關注的焦點,從部署薩德到樸槿惠閨蜜幹政事件,中韓關係跌宕起伏,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韓國與中國的複雜關係,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從敵對到友好,從依賴到獨立,韓國的歷史,與中國密不可分。今天,《今日經濟》將介紹朝鮮半島的古代歷史。
  • 幾張地圖看懂朝鮮半島歷史
    箕子朝鮮,公元前1120 ~公元前194,按照韓國歷史地圖(上圖),包括了如今的山東半島等地。周初,商朝遺臣箕子東遷至今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箕氏侯國」,被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衛滿朝鮮時代,在公元前194年~前107年(中國西漢初期),燕國人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
  • 一篇文章看完朝鮮半島歷史
    檀君朝鮮傳說首次出現於高麗僧侶一然所著野史《三國遺事》中,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熊與「熊女」的兒子檀君在遼河和大同江之間的廣闊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鮮,管轄朝鮮半島北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前400年左右,遷都到今朝鮮平壤。這僅僅是韓半島後期的野史著作,中國歷代正史均無檀君的記載。
  •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戰略關係
    可以說在地緣政治史上,但凡朝鮮半島有點風吹草動,中國都有可能捲入其中,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相關戰爭,比如,1400多年前的隋唐東徵,兩朝四天子前後用兵十餘次,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國家和政權都捲入其中;又如明代萬曆年間的壬辰援朝抗倭戰爭,自1588年打到1598年;近代還有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如果不從大歷史角度來分析,說不清楚朝鮮半島和中國密切的戰略關係。
  • 歷史上中原王朝曾統治過朝鮮半島嗎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汗國之後一度使疆域達到1470萬平方公裡,然而到了近代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蠶食鯨吞了大片中國領土。由此可見今天中國領土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複雜的歷程。既然存在領土變動的現象,那麼歷史上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邊界就並不完全與今天的國界線吻合。歷史上的新疆就比今天更大:1864年10月7日沙皇俄國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新疆44萬平方公裡領土。
  • 關於朝鮮半島的歷史-簡單了解下
    朝鮮半島原來是同一個國家,由於二戰後被兩大集團佔領,於是分裂為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了解朝鮮半島的歷史。商朝被西周滅後,商朝貴族箕子(商紂王的親戚)率領5000中國移民在朝鮮建立了第一個政權:箕子朝鮮。箕子朝鮮領土大概在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首都平壤。前後存在了1000多年。箕子朝鮮是第一個文明。
  • 朝鮮半島的歷史及東北朝鮮族的由來
    朝鮮民族(朝鮮文:조선민족,英文:Korean),又稱韓民族(韓字:한민족)、朝族、高麗族等,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是朝鮮和韓國的主體民族,兩國共有七千多萬人口。除了朝鮮和韓國,朝鮮民族人口過百萬的國家有中國和美國,根據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中國朝鮮族約有183萬人,根據2012年美國人口調查局的調查,韓裔美國人約有170萬。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2020朝鮮半島局勢最新消息情況 當前朝鮮半島局勢分析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國際觀察)聯絡大樓被爆破 半島局勢陷對峙  新華社記者  朝鮮16日炸毀了位於開城工業園區的朝韓聯絡辦公室大樓。朝方稱,此舉是為了順應民心,讓「脫北者」及其「縱容者」付出代價,實施了這一反制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朝鮮近來一系列對韓強硬舉動既是表達不滿,也有以壓促談之意。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1.松商的起源松商指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城市開城的商人,之所以稱為松商,源於開城的地名歷史。新羅時代的開城地區還叫叫松嶽。高麗王朝改稱開城,因「開闢京城」之意,常被稱為開京。
  •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那些事
    新羅趕緊向中國告急,中國政府就命令高句麗立刻停止一切軍事行動,泉蓋蘇文拒絕了。李世民大帝御駕親徵,楊廣沒打下的城市都被李世民拿下。但到了安市城遇到了守將楊萬春,楊萬春百般防守,唐軍始終攻不下來。天氣已是冬天,北方天寒地凍,唐軍缺少禦寒裝備,李世民決定撤退。楊萬春在城上對李世民拜別致意,而李世民也賜給他綢緞一百匹表示對他的敬意。從這點看,楊廣和李世民的氣度還是有差別啊。
  • 為什麼古代的中國的政權一直沒有徹底佔領,永久統治朝鮮半島呢?
    為什麼古代的中國的政權一直沒有徹底佔領,永久統治朝鮮半島呢?朝鮮半島,也叫做韓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一面與中國比鄰。朝鮮半島有主半島和3300對個大小島嶼構成。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分裂成南北兩塊勢力,1950年韓戰爆發,1953年最終籤署停火協議,沿北緯38°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原政權曾經有很多次都全部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並於此設立郡縣,為何始終沒有長期的維持半島的統治,而半島上的政權卻屢屢崛起,獨立穩定了自主的政權呢?
  • 朝鮮半島:從大韓帝國到日本殖民地
    近代的朝鮮半島風雨飄零,整個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別國手中。因此,無論是現在的朝鮮,還是韓國,在實現獨立後會不斷強調獨立自主,朝鮮主體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是強調獨立自主。朝鮮半島長期是中國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作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日本在歷史上對朝鮮半島也一直有覬覦之心,多次入侵朝鮮。
  • 亂舞春秋——初唐的朝鮮半島攻略(上)
    在介紹唐朝的朝鮮半島戰略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歷史。
  • 果因悟道No.6:朝鮮半島上的朝鮮與韓國為什麼會分裂?
    實際上朝鮮和韓國同屬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歷史大致可分為9個時代:史前時代(從考古學上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古朝鮮時代、漢四郡與三韓、三國時代(麗濟爭雄、新羅崛起、三國統一)、統一新羅時代、高麗王朝時代、朝鮮王朝時代、日本殖民時代、南北分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