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明清時期,徽商、晉商等以地域為紐帶的商人群體一直活躍在古代經濟領域。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
1.松商的起源
松商指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城市開城的商人,之所以稱為松商,源於開城的地名歷史。新羅時代的開城地區還叫叫松嶽。高麗王朝改稱開城,因「開闢京城」之意,常被稱為開京。由於首都位於以松嶽為中心的城牆裡面,也有「松都」之稱,開城的商人被叫做松都商人,簡稱「松商」。開城商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在朝鮮半島各地開設「松房」,積極進行商業活動。松房是開城商人特有的組織體系,可以快速溝通商業信息,主要從事商品中介、批發以及高利貸等活動。
高麗王朝時期,開城作為朝鮮半島的首都,是全國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人口的集中本身就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加之朝貢貿易的發展,中央與地方的貿易往來等等,開城商人群體迅速崛起。由於這些大商人活躍在流通領域,與統治階層又有密切的往來,漸漸地以代理人的方式掌控了朝鮮國內的貿易活動。到了高麗王朝後期,商人的身份有所提高,可以進入官場,憑藉著金錢與權力,再次擴大了自身在國內外貿易領域的影響力。
進入朝鮮王朝時期,首都已經由開城遷到了南邊的漢城,高麗時期的開城商人作為首都商人,以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為基礎獲得了財富。隨著首都的遷移,開城商人遠離了權力中心,從首都商人的位置一下子落到了地方商人,失去了原來政治經濟特權的支撐。開城商人的商業影響力並沒有因此削弱,「拋棄過去松都的自豪感」、「只有全力從商而成功」的信念在開城商人之中逐漸確立,使得開城商人在朝鮮王朝時代大放異彩。
開城商人主要以設置在首爾和開城的市廛為舞臺展開商業活動,又在朝鮮各地開設松房,把朝鮮商業界連結成全國性的行商活動。開城人如此熱衷於商業活動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地理位置上靠近首都,方便貿易;二是朝鮮王朝建立後的歧視政策,朝廷不錄用開城人,相當一部分人被迫棄學從商。
2.松商的對外貿易
開城商人積極從事對外貿易,中國是朝鮮半島的重要對象,主要有公貿易和私貿易兩種。公貿易主要是在朝貢體制下進行的貿易,朝鮮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要向中國進貢人參、馬匹、南草等朝鮮半島特產,中國作為宗主國,要回賜絲綢、金銀等產品,朝貢貿易主要是「厚往薄來」,獲利頗豐,開城商人積極參與其中,潛入來往於中國的使臣團。
使節在開展公貿易的同時,會利用朝貢的機會開展私貿易,私貿易不同於走私貿易,是在國家的管控下進行的合法貿易。
除此之外,還有走私貿易,雖然朝鮮王朝早期就制定了禁止走私貿易的政策,但開城商人也積極地投身於走私活動。開城商人除了人參之外,還買入朝鮮的高麗紙後直接出口到中國,反過來從中國進口針線、帽子、採蓮皮、白三升、雜貨等貨物。開城商人曾獨霸對中國的高麗紙貿易,高麗紙大多由各地的寺廟製造,開城商人從僧人手中收購,由於開城商人看中高麗紙貿易,在經濟上掌控了全國的寺廟,獨佔上等品質紙物的出口。同時,開城商人也積極與日本開展以人參為主的貿易。
通過國內的商品批發和對外貿易積累起來的開城商人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後,又逐漸滲透進生產製造領域,主要是人參的種植和加工。18世紀以前,人參還是以自然參為主,後來開城商人開始大規模進入栽培參領域。
3.蓑翁說
開城商人作為朝鮮半島國內重要的商人群體,與京商、灣商等群體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他們在朝鮮王朝內部商業流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鄭鬥音:《開城商人與浙江商人比較研究》
2.樸藝丹:《朝鮮時期使行譯官貿易活動的興起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