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一面寫有「矢志為民初心不改,精準幫扶功業千秋」的錦旗,一尊印有「人民公僕,情系百姓」「矢志為民,黨員楷模」的獎盃,一封籤滿稻地村村民姓名、言辭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飽含著大傢伙兒誠摯的不舍與感激之情。
    近日,東麗區金橋街稻地村、穆家臺村幾位黨員幹部和村民代表風塵僕僕趕到市委辦公廳,送上這三份「心意」,紅著眼眶說:「太感謝幫扶組了!捨不得讓『書記們』走啊!」
    自2017年8月駐村幫扶工作組進入兩個村子起,韓興雷、陳忠華、韓放、朱冠明就一直與村民們在一起,大傢伙兒親切地稱他們為「韓書記」「陳書記」和「小韓書記」「小朱書記」。兩年的朝夕相處,他們早已成為鄉親們心中的「家裡人」。今年10月,因工作需要,幫扶組不得不離開兩個村子,赴薊州區開展新工作,村民們的不舍之情溢於言表。
    「感謝信」中一字一句樸實無華,卻是村民們心裡最熾熱的表達──「感謝及時為村民飲用水的淨水器濾芯進行維護」「感謝對在大風中損壞的村委會房頂進行修繕」「感謝幫扶幹部讓我們體會到親人般的關愛」……幫扶組時時以村民為上,處處為村民著想,件件為村裡所做之事,大傢伙兒都牢牢記在心上。
    「韓書記他們剛來沒幾天,就趕上咱們村拆遷的大事,他們馬不停蹄挨家挨戶走訪,不到一周就把村裡近500戶基本情況都摸清了,誰家有什麼困難他們都心中有數,盡心盡力幫著解決。」回想起幫扶組剛駐村的時光,稻地村黨支部書記郭慶偉覺得,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兩年間,幫扶組協助稻地村完成拆遷、集體經濟產權改革、清產核資、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理事會選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土地流轉、推動土地綠化租賃促集體和村民增收等諸多關係村民生活的大事,讓大傢伙兒的日子越過越好。
    用村民們的話說,真是「想想都高興」。「咱們村現在叫股份經濟合作社了,韓書記帶咱們把地都租出去植樹造林了,既環保還能有收益,多好的事兒!」村民劉殿起興奮地說。
    而對村民王寶琴大姐和張世榮奶奶來說,幫扶組的貼心幫扶更是把溫暖送到了她們心坎兒上,讓她們對生活重新有了盼頭兒。
    王大姐說,她永遠忘不了前年冬天,大雪紛飛的那天,她過得多麼「溫暖」。「老頭兒前兩年癱瘓了,家裡日子過得緊巴,天那麼冷他身體難受,我心裡也不舒服。韓書記他們特地帶著東西來看咱們,又幫著我給老頭兒翻身加衣裳,真是讓我這心裡暖和和的。」
    張奶奶歲數大了,腿腳不利索,兒子又失蹤了,這些年過得不容易,情緒也越來越低沉。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幫扶組便隔三差五給老人送生活必需品,陪老人聊天,一堅持,就是兩年。
    「書記們對咱們村真是掏心掏肺的好。我媽媽說,他們就像陪親娘一樣陪著她,她覺得跟我兄弟又回來了一樣。」老人女兒郭慶鑫對幫扶幹部充滿了感激。
    幫扶組離開前,稻地村召開了座談會,許多村民聽到「書記們」要離開的消息時,都抑制不住難捨的心情,幾度哽咽落淚,哭著目送他們的車漸行漸遠。
    在稻地村如此,在穆家臺村也是如此。兩個相距十餘公裡的村子,因幫扶組的到來,緊緊聯結在了一起。
    「韓書記他們負責咱們和稻地兩個村幫扶,事兒多的時候,來回往返咱們倆村協調各種問題,有時一天得開車跑上百裡地。」穆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殿喜說,「看著他們那麼賣力幫咱們村,真不知道怎麼感謝好。」
    從駐村的那天起,逢年過節自掏腰包慰問困難群眾是常有的事兒,放棄節假日與村幹部一起為村民服務更是常有的事兒。為使穆家臺村村民們更順心便捷地辦理還遷房入住手續,幫扶組成員連續3個月沒休息過一天。
    800多個日夜無怨無悔的付出,感動了無數村民的心,也結出了累累碩果──
    聯合其他幫扶村向東麗區政府申請軍糧城新市鎮(二期)道路掃保、綠化養護、公建物業項目,截至目前,由10個困難村和濱麗公司聯合成立的眾成物業公司已產生經濟效益60餘萬元,解決村民就業30人,大大提高了村裡的收入。
    聯合兩個村黨支部,借力愛心企業家,兩年「六一」兒童節開展「以愛潤愛,扶助成長」民族共建和宣傳踐行《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小手拉大手 同做文明人」活動,向兩個村在學兒童捐贈圖書230套、生活用品230件。
    聯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辦精準扶貧義診活動,聯繫慈銘體檢中心為兩個村70歲以上老黨員免費體檢。組織黨員參觀天津博物館、周鄧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東麗博物館,開展綠化植樹、清理社區環境衛生、清明祭掃烈士陵園等活動。
    ……
    如今,幫扶組雖已轉戰薊州區展開全新工作,但「家裡人」始終牽掛著他們。
    稻地村還遷房開始選房入住了,村民們選好房子的第一時間,會發微信與「書記們」分享這份喜悅。下個月就是新年了,不少村民已經開始預約「書記們」的新年檔期,想趁著假期跟他們好好聚一聚、說說話,等著他們「回家」團圓。(津雲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