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縹甜大蒜
甜大蒜是保山傳統名特產品,以蒲縹鎮產的最為出名。
醃製甜大蒜一般都在農曆臘月進行,以鮮大蒜、紅糖、米醋為原料,加上草果、八角、茴香等佐料。鮮大蒜要選用保山特產的「離殼蒜(又名香蒜)」。這種蒜白色,瓣大,均勻一致,辛辣適中,有香氣。先將鮮大蒜割除根須,剝去外皮(留下1-2層內皮),洗淨;把紅糖、米醋和佐料合在一起放入鍋內,加上清水,熬成湯汁,倒入缸內;待湯汁涼後,把大蒜放進缸內,湯汁要淹過大蒜;然後用布蓋住缸口,用麻線紮緊,加上木蓋。醃製至少要經過8個月,中間還要換湯2-3次。醃製時間越久,色香味愈佳,久存不變質。
蒲縹甜大蒜,保持大蒜整個原形,色澤黑紅光亮,清香脆嫩,甜酸適度,味美可口,是佐餐佳品,有開胃、助食之功效。
潞江小粒咖啡
咖啡是一種世界性的主流飲料,主產於保山市潞江乾熱河谷的「潞江小粒咖啡」則是咖啡家族中的寵兒,早在50年代末即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
潞江壩種植咖啡,始於1956年。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環境及特殊的栽培方法,所產咖啡豆產量既高,品質亦十分優異,經加工後香味醇和,口感奇佳,深受海內外尤其是西方客商及消費者喜愛,故常常價位甚高仍十分搶手。近些年來,既是一方特產又是世界性王牌產品的小粒咖啡已成為發展熱區經濟的一項骨幹產業,其種植規模和經營效益均大勝於前。如今,潞江壩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潞江小粒咖啡」生產基地和良種基地。據統計,1997年總產量達140萬公斤。
保山透心綠
外地人到保山,總喜歡到街頭大包小箱地買上些被他們稱作「保山綠豆」的土特產帶回去饋贈親友。這種「保山綠豆」為地產的保山特有品種,在其他地方是見不到的。與一般蠶豆相比,它小巧玲瓏,不僅顯得十分精緻,而且顏色也十分奇特:未經加工之時,豆殼潔白光亮,豆瓣卻通體翠綠,直透於心,十分惹人喜愛,故保山人給它取了個十分形象的名字——透心綠。
保山人種植透心綠並用透心綠加工炮製特色零食泡炒豆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以往炮炒豆均為農家自種、自炒、自銷,經營規模不大,90年代後,一些廠商瞅準了這一土特產已有的知名度和潛在的開發價值,且現代設備和工藝相繼開發出了「森力神」、「同心」等品牌的透心綠深加工系列產品,從而使這一傳統風味小食身著「時裝」直四方,成為人見人愛的一方佳品,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
保山透心綠,無論是傳統方法炒制還是現代工藝加工,均以殼閃金輝、內沁碧光、口感酥脆為其顯著特色,享用之時「咯嘣」有聲,滿口流香,不愧為獨具風味的「綠色美食」。
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緬古道上的重鎮,從漢代至清代,曾設立過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區。永昌的名字為國內外所熟悉。因此,這裡出產的板鴨,以「永昌」命名。永昌板鴨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遠銷港、澳地區和緬甸等國家。永昌板鴨是選取飼養3-4個月的本地良種麻鴨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鴨站籠填餵15-20日,使其達到標準重量。
加工時先將肥鴨宰殺,將鴨毛褪淨,修邊整形,達到色白光潤、造型美觀的要求。然後,扎針上鹽,醃製2日,取出洗淨,放在平板上定型,讓其日晾夜露,直至風乾,忌暴曬。
永昌板鴨具有形態優美,色白鮮亮,肉質酥嫩,味道芳香等特點。
保山大燒
大燒,即火燒全豬,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是省保山一帶具有傳統風味的美食。保山大燒以保山市河圖鄉供銷社加工的大燒最為有名,俗稱「河圖大燒」。
大燒選用當地產的細骨豬為原料。細骨豬屬溫帶小型豬,體型似泡漲的大豆,群眾稱之為"豆圓豬"。加工方法是:取飼養至35-40公斤的半膘豬屠宰後,去毛洗淨,撐開腹部平放在專用的爐灶上,用木炭火燒去表皮水份,然後扎針,塗上醬油、薑汁、食鹽等調料,使之滲入肉內,再放在爐火上,腹背輪番烘烤至豬皮焦黃,刮去麥皮焦質。如此再扎針,塗調料,烘烤,刮皮,反覆三遍。
食用時,將大燒切成方塊,用醋、醬油、辣椒油、芫荽末、蒜泥等制調料蘸食。也可將大燒切成絲,與酸醃菜相拌,加上調料,別具風味。 保山大燒外酥內嫩,香脆酥潤。肥肉透明,食之不膩;瘦肉細嫩,色味俱佳。
下村豆粉
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裡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號的「豆粉專業村」去了,但仍有上百戶人家繼承祖業,既家且商,擔兒悠悠地定時定點出現在城街村巷。他們各有各的主顧和「地盤」,很少相互較勁,雖發不了大財,小日子倒也不愁過。
正宗的下村豆粉系用豌豆磨漿熬製,曰「澄漿豆粉」,其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如人人稱道的「駝子豆粉」及「董叫雀」、「一撮毛」等諸家所制豆粉,劃出的粉線細可繞筷,質地、刀工均在同行中傳為美談。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鮮紅的辣椒漂油、斑白的芝麻油、焦黃的花椒油、翠綠的芫荽、乳白的蒜泥、烏黑的醬油、棕色的米醋……五彩紛呈,香氣撲鼻。據說,每一碗豆粉的成本之中,作料即點了半數。下村豆粉之為一風味美食,也就不足不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