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齊,走而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子皮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隨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乃相銜負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子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因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韓非子·說林上》)
鴟夷子皮在齊國執政大臣田成子手下做事。田成子為避禍而離開齊國逃往燕國,鴟夷子皮背著通關所用的符信跟隨田成子逃亡。到瞭望邑,子皮說:「先生聽說過涸澤之蛇的故事吧?水窪裡的水幹了,在裡面生活的水蛇無奈要遷往別處。有條小蛇對大蛇說:『您先行,我跟隨在後,人們看到了,覺得不過是蛇在爬行,一定有好事者殺您。不如咱倆相互用嘴銜著,我在您背上,這樣前行,人們看到後一定會把我看作神靈。』於是兩條蛇相互用嘴銜著,大蛇背著小蛇經過大路前行。人們看到後都趕緊避開,說:『這是神啊。』如今您儀表堂堂而我相貌醜陋;如果能用您這樣的人物做我這樣的人的上等門客,那人們肯定以為我會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的君主;如果能用您做我這樣的人的使者,那人們看我怎麼也得是萬乘大國的執政大臣了。您不如就扮作我的侍從吧。」田成子答應了,於是自己背著通關所用的符信跟隨在鴟夷子皮後面上路了。傍晚到了一家客店,客店的掌柜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地招待他們,還向他們奉獻上酒肉。
這篇短文中包含了兩個完全平行的故事。涸澤之蛇的故事啟發田成子主僕想出了安全逃亡的策略,還意外地免費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不過,兩個故事中包含的情理有差別。涸澤之蛇的故事,說明人們對待常見現象和罕見的怪異現象會有完全不同的認識,因而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對超出生活經驗之外的現象,人們往往朝神靈的方向聯想,所以荀子在《天論》中就說到當時「星隊木鳴,國人皆恐」;天上有流星墜落、樹木因氣候乾燥等原因發出嗶剝的聲響,這本是自然現象,可生活在國都裡的人都對此驚恐萬狀,視為「妖怪」。荀子說,這些現象只是「物之罕至者」。小蛇正是利用了人們對「物之罕至者」的神秘化心理,導演了一出兩蛇「相銜而負」出行的戲劇化場面,結果有效地避免了路上可能會被人打死的危險。
田成子主僕「去齊之燕」,算是叛逃行為,一路上的風險自不必言。鴟夷子皮想出化裝逃亡的辦法也稱不上有何奇特。只是他充分利用了人們的一種思維慣性,將主僕的身份顛倒過來,卻造成了很神奇的效果。他考慮問題的前提是:主僕二人的形象相差很遠,一表人才的田成子和形貌不佳的子皮,若是依照本來的身份化裝,可能只是會增加出逃的安全性;但是,若子皮是主、田成子是僕,人們看到以後就產生非常不同的判斷。可見外表形象對人們的判斷會有多大的影響!也難怪當下整容儼然已成社會時尚,名牌服裝和用品成為許多人彰顯身份地位的標誌。
文中古今詞義差別比較大的幾個詞是:去,離開;走,逃跑;之,到……去。「傳」(zhuàn)是古代各諸侯國之間交往中通關所用的符信,類似於今天的護照,只是古代的符信是木製的,其形制可以參考文後所附的「鄂君啟金節」簡介;由此可以理解為何主僕還要背著「傳」出逃。「相銜負我以行」一句比較麻煩,各種注本說法不一,比如有人解釋成「你把我負在背上,我銜著你的頸子走路」。其實,仔細想想蛇身的構造尤其是表層的鱗片以及蛇的爬行方式(肋皮肌收縮時肋骨向前移動從而帶動鱗片前移,接著鱗片後移使其後緣跟凹凸不平的地面接觸從而產生反作用力推動蛇身),就不難明白,要是兩條蛇不用嘴相互咬合在一起,當大蛇遊走的時候,小蛇恐怕很難能呆在大蛇的背上吧?
附
鄂君啟金節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1957年出土於安徽壽縣邱家花園。金節是楚王頒發給鄂君啟運輸商品的免稅通行證。下圖中左為車節,用於陸路運輸,長29.6釐米,寬7.1釐米;右為舟節,用於水路運輸,長31釐米,寬7.2釐米。節上銘文的主要內容是規定鄂君啟商隊的運輸規模為陸路車50乘,水路船150艘,活動範圍包括今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另外規定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輸銅、皮革、箭等軍用物資。要求所過關口「見其金節毋徵」即不要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