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加冕「印度之王」!中國製造是如何讓外國人頂禮膜拜的?

2020-12-14 雷科技

六年前,小米手機正式進入印度市場,當時小米還借排燈節打廣告。在印度,排燈節是很神聖的節日,廣告將小米與節日結合在一起,就像可口可樂喜歡將自己和聖誕聯繫在一起。今年小米將流行文化、印地語說唱歌手Baba Sehgal、39歲小米全球副總裁兼印度總經理Manu Kumar Jain融合在一起,製作幾段廣告視頻。

Manu Kumar Jain笑著說,這些視頻有點讓人尷尬,但它們與印度消費者形成了共鳴。在系列廣告視頻中,最受歡迎的一段視頻在YouTube獲得點擊600多萬次,在長達一個月的促銷期間,小米賣出了900萬臺智慧型手機。在印度,小米一個季度的手機銷量一般只有1200萬臺,所以Manu Kumar Jain認為排燈節促銷很成功。

成為第一名

到今天小米只有10歲,但它已經在印度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小米在印度建廠,開了幾千家零售店,努力研發印度人喜歡的手機和設備,甚至包括智能淨水器。

印度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手機市場,每天有30萬新人加入智慧型手機用戶群,小米連續3年成為印度最暢銷的手機品牌。2020年至今,小米已經在印度銷售手機2900萬臺,比中國還要多200萬臺,在印度佔有四分之一的市場。

十年前小米創建時,科技媒體稱它是「中國蘋果」。蘋果設計師很生氣,他們嘲笑小米手機是廉價的iPhone追隨者。到今天,小米已成手機巨頭,去年營收300億美元,市值784億美元。印度營收佔小米總營收的20%,小米品牌已經走出蘋果陰影。2020年三季度,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衝到第三位,暫時領先於蘋果。

IDC科技分析師Navkendar Singh感嘆說,最近小米在印度節節高升,不斷增長,但它的確面臨一些困住,印度消費者反華情緒高漲。

2014年,小米帶著旗艦手機闖入印度,與其它旗艦相比,Mi 3擁有更快的處理器、更棒的攝像頭、更大的內存容量,定價只有大約200美元。Singh說,手機最大的賣點在於4G,它支持4G,而三星、微軟、印度品牌Micromax還停留在3G。

闖入印度標誌著小米首次在國際市場大舉進攻,它在印度推行相同的「限時特賣」策略,4年之後便成為印度第一大手機製造商。小米與印度電商創業公司Flipkart合作,讓它幫忙銷售手機。2014年7月,第一批1萬臺Mi 3手機只用了不到半小時就銷售一空。就在同一個月月末,小米Mi 3再次促銷,5秒就賣光了,8月時再促銷,2秒售罄。

2015年,風雲突變,印度突然將手機進口關稅增加一倍,達到12.5%,因為印度要推行「印度製造」戰略。當時小米的供應鏈幾乎全部放在中國,在關稅的壓力下,小米被迫調高印度手機售價,競爭力被削弱。為了尋求突破,小米與富士康合作在印度設立製造基地。

新工廠生產的小米手機屬於「印度製造」,可以避開關稅。有了低價作保障,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市場份額迅速攀升,2015年只有3.3%,2016年猛增到13.3%。

中國市場在倒退,但印度市場在增長,小米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市場下注。

Morningstar分析師Dan Baker說,小米搶在中國對手之前將注意力轉向大陸之外,他還說:「中國市場暫時處於倒退狀態,從銷量看是這樣的,但印度正在增長,所以他們在正確的時間瞄準正確的市場。」

小米比蘋果提前五年將供應鏈轉移到印度,直到去年蘋果才在印度製造iPhone。

零售店與物聯網

在實體店方面,小米也比蘋果走得更快。Jain說2017年小米在印度拋棄了「只有線上銷售」的策略,當時它已經意識到要奪取市場份額需要實體店。到了今天,印度銷售的手機仍有超過50%來自網絡。

去年,印度政府又推行新政策,外國企業如果想在印度設立自己的零售店,必須將30%的製造放在印度。蘋果遊說印度政府,希望改變規定,但小米迎合印度政府。經過一年多的拉鋸之後,2017年小米獲得許可,在印度設立自己的零售店。現在小米在印度有3000多家Mi品牌零售店。2019年印度政府放寬要求,蘋果於2020年在印度開設第一家專賣店。

Mi專賣店銷售手機,也展示其它設備,比如聯網設備。Baker說:「小米的物聯網生活產品實際上比預想的做得更好。」當你走進小米專賣店,你會看到電飯煲、電動平衡車、磅秤、機器人吸塵器,所有這些產品組成一個聯網智能設備生態系統,它們連接到小米手機。

2019年,小米物聯網設備的營收已經達到95億美元,同比增長41.7%,佔了公司總營收的30%。在印度,小米利用智慧型手機作為跳板,向智能電視、穿戴產品挺進。

Nomura分析師Donnie Teng說,realme、OPPO等對手也在學小米,開始關注物聯網產品,小米有先發優勢。Donnie Teng還說:「物聯網產品的生命周期比智慧型手機長很多,時間是很好的護城河,可以幫助小米抵抗競爭對手,不讓他們進入該市場。」不過小米也有壓力,它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去年小米在印度推出新智能手錶、智能燈、智能音箱,目的就是想鞏固根基。

Jain說:「對我們而言物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做。」今年小米又推出一款有趣的產品,它是剃鬚刀,又可以理髮。但印度的反華態度給小米帶來麻煩。Jain認為,這種流散在社交媒體上的「暴徒心理」威脅到公司的銷售。

Jain是印度人,他不斷告訴印度媒體:小米和其它公司一樣。Jain還曾在採訪中表示,小米客戶非常聰明,應該能感覺到小米的印度精神。在一些小米店鋪內,你會看到窗上貼有「印度製造」標誌,它試圖告訴大家小米在印度建有供應鏈。

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Neil Shah認為,小米繞開了反華問題,仍然是印度最大的手機銷售商,之所以能做到,並不是因為小米愚弄了印度人,讓他們相信手機不是中國的;而是因為在這個價格點沒有其它手機可以替代小米產品。

說得沒錯,但形勢正在變化,三星手機已經潮水般湧向印度,功能價格都可以與小米一較高下。今年前兩個季度,三星手機在印度的份額增長10個百分點。到了三季度,三星已經超越小米成為第一名,在此前的12個季度小米一直佔據第一位。Shah說:「如果印度人不反華,如果三星沒有擴充產品線,小米可以在印度手機市場拿下30%的份額,甚至更多。」

小米真的能拿下30%嗎?具體還要看反華情緒能否緩和,還有就是小米能否擋住新挑戰者。挑戰小米的不只有三星,還有Jio Platforms。小米必須好好應戰!

原文來自《財富》

相關焦點

  • 小米印度線下門店用「印度製造」標語覆蓋了原本的廣告板
    6月26日消息,小米開始更新印度線下門店的門臉,用「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標語覆蓋了原本的廣告板。在中印邊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全印手機零售協會(AIMRA)曾致信中國手機品牌,提醒後者注意,在抵制中國產品的呼聲下,一些線下門店可能會遭到破壞。
  • 富士康敗退印度,爽約美國,為何iPhone還得在中國製造?
    為避免丟失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不僅富士康,華為、小米、OPPO和vivo都先後到印度建廠。問題是,富士康迫於無奈轉移「雞蛋」,但印度、巴西目前還算不上稱職的「籃子」。02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尷尬現任小米集團公司副總裁、兼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進入雷軍麾下之前,曾是金立手機總裁。
  • 小米在印度的「四面楚歌」
    據Canalys數據,2019年全年小米在印度市場手機出貨量不過4290萬部。而IDC數據顯示,2019年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為1.26億部。亦即,飛利浦此次控告小米專利侵權的涉案產品數約相當於小米手機在印度3年的出貨量,或全球1年的出貨量。可見,此案涉案產品範圍之廣。對於小米來說,更麻煩的是禁令威脅。
  • 狂砸400億,刪掉中國APP後,印度又有大動作!小米、Vivo要遭殃...
    印度推出66億美元現金獎勵打造新世界製造中心根據剛剛出爐的Canalys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三星、華為等其他任何供應商。前五大供應商中,華為、小米和Vivo佔據了3席。
  • 為什麼大部分印度人認為小米手機是印度自家品牌?
    在國內,不少人知道小米手機和華為手機等都是國產手機,但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幹得不錯,和三星手機並駕齊驅,在印度市場並列第一。或許是小米手機在印度熱賣的原因,有不少印度人認為小米是自家品牌,為什麼會這樣呢?
  • 印度安得拉邦爆發不明疾病,富士康小米等都在此邦設廠
    據印度投資局網站信息,目前安得拉邦擁有超過20%的電子製造商,開發了20個電子製造集群,是世界工廠供應鏈裡的重要一環。早在2015年,眾多國際知名企製造廠商乘著「印度製造」優惠政策的東風,在此扎堆設廠。其中,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代工廠商之一的中國臺灣富士康於2014-2015間在此大規模建廠。
  • 13球4助,萊萬一人製造17球,即將超越C羅加冕新歐冠之王
    不過就算這樣,拜仁鋒霸萊萬多夫斯基依然在本賽季打進了13個進球並貢獻4次助攻,距離C羅的單賽季歐冠17球也僅有一步之遙了。4-1,總比分7-1,切爾西在西甲班霸面前簡直就像一個小學生一般被按在地板上狠狠的摩擦,而製造這一慘案的,正是已經在本賽季歐冠賽場場貢獻
  • 實力加冕,創米科技獲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最具影響力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小米生態鏈企業創米科技正是其中的一個。    實力加冕,創米科技獲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最具影響力企業  近日,創米科技攬獲了36氪所評選的2020年中國新經濟之王最具影響力企業,用實力證明了自身在新經濟上所作出的貢獻,也驗證了自身所堅持的價值觀。
  • 外國人評價印度乾淨,英國的安靜,中國就三個字
    外國人表示到英國是一個老式的發達國家,英國的地鐵對於遊客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因為英國的地鐵在很早的時候已經完工了,所以英國地鐵看起來比較舊,不怎麼現代化,但總體來說是安靜的。他離開英國後,他第一個選擇的目的地是印度,因為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起碼會有點英國味。他去了印度首都新德裡。
  • 印度出現高仿小米官網,讓我想起來中國手機的發展史
    針對這一現象,小米的印度負責人Raghuram Reddy也給出了確切的恢復:該網站沒有得到小米的授權,是假冒的。小米全球副總裁Manu Kumar Jain也發表聲明,並表示只有Mi.com才是唯一的官方網站。
  • 中國商品在印度被秒殺!印度多次抵制中國製造,為何都失敗了?
    只不過,中國製造雖然在世界範圍內備受歡迎,卻在印度多次「碰壁」,因為印度曾多次抵制中國製造,又是砸壞中國商品,又是要趕走中國工廠,似乎上到印度政府、下到印度居民都不太待見中國製造。當然,雖說是抵制,但是在印度,中國製造的商品倒一直很受歡迎。
  •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汗2000萬盧比投資家居租賃平臺;小米印度擴張...
    大公司阿里巴巴等將 2 億投資印度版「每日優鮮」根據外媒報導,有印度版「每日優鮮」之稱的印度雜貨電商BigBasket宣布獲得來自2.8億美元E輪融資,其中現有投資者Sands Capital和Abraaj Group投入了8000萬美元,剩下2億美元來自Paytm Mall和阿里巴巴。
  • iPhone代工廠被打砸燒的背後:印度想要打敗中國製造,是在做夢
    為什麼說,印度想取代中國製造,沒那麼容易?01印度工廠遭打砸緯創集團總部位於中國臺灣,前身是宏碁電腦下屬的DMS部門(設計、生產和服務部門)。所以說,緯創印度工廠承諾的薪酬水平,是符合印度行情的。同期看中國鄭州富士康的普通員工收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這麼對比,印度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確實很明顯,這也是「印度製造神話」引以為傲的資本。
  • 雷軍的小米不能推動中國製造?看看新聞聯播怎麼點評
    手機界的一匹黑馬 如今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非常的火熱,蘋果、華為、三星這個三大巨頭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在手機行業中的地位可以說非常的穩定,可以說中國的華為是一家強大企業,晚入局手機業務,也已經有了出色的表現。
  • vivo:「阿甘」中國製造
    總結下來就是:魅族有才、小米有人、華為有錢,相比之下,剛剛從破產的懸崖邊哆哆嗦嗦爬起來的vivo有什麼?開局之戰,怎麼打?vivo默默選了一張牌:音質。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次出現整體性下滑,中國智慧型手機進入「零增長」時代,小米銷量暴跌了36%。這一年,vivo雖然保住了第一梯隊的位置,但與華為榮耀的差距被迅速被拉大,出貨量的落差高達2000萬部[5]。團隊焦慮、市場寒冬,國內增速疲軟,連印度後院也火上澆油地一同起火。
  • 招工難、供應鏈短缺,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戰疫
    圖:小米工廠復工,來源:小米Manu還表示,為響應「印度製造」計劃,在印度銷售的小米手機99%都是在印度本土生產。轉型求生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對未來持樂觀態度,並正利用這段時間「厲兵秣馬」。廠商們正在進行一些技能培訓,重點培養跨技能員工,拓寬他們對企業、行業和整個社會的視野和展望。代工廠則致力於「印度製造」,即使本土產量減少,也不考慮將生產集中依賴於中國或其他國家。
  • 抵制中國製造?印度連羽毛球都「缺貨」了
    近日,《印度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原題為「羽毛球不足殃及(印度)羽毛球運動,禁止來自中國的進口勢必影響訓練」。報導中寫道,因為印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禁令,使得印度遭遇了羽毛球「用球荒」......許多印度羽毛球經銷商都表示,他們的庫存所剩無幾,包括印度國家隊選手在內,大部分印度球員常用的品牌羽毛球正出現供應不足。「全球90%以上的羽毛球都是在中國製造的。原材料(鵝毛)的採購規模也差不多。」
  • 首臺印度產小米移動電源誕生!紫米代工
    近日,充電頭網根據紫米CEO張峰朋友圈透露的消息來看,小米移動電源在印度已實現本地生產。
  • 印度封禁59款中國APP!微信抖音微博均在列!但印度的網際網路真...
    02抵制「中國製造」正在進行中印度民間抵制「中國製造」早在今年3月就已開始。2.小米領頭,中國智慧型手機佔印度七成份額2015年,雷軍帶著小米去了印度,開了一場針對印度市場而推出的小米4i發布會。那場發布會上,雷軍貢獻了一場蹩腳英語秀。一句「Are you ok」在經過B站UP主改造後,成為了雷軍的個人專屬曲目。
  • 印度製造,為什麼複製不了中國經驗?帶大家了解一下深層的印度
    反變成了印度製造的發展阻力,印度媒體一直對於本國制度津津樂道,在和中國比較的時候,制度優勢,一直是印度人迷之自信的來源。所以今天我們先來講一講印度的制度。勞資糾紛法規定,一旦企業僱滿100個員工,無論他的工作多麼不給力,裁員都必須需要獲得政府的許可,在印度就意味著曠日持久的官司和無窮無盡的索賄。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印度小工廠林立,誰也不願意上規模。但是我們都知道,規模效應恰恰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在2009年印度製造業中有84%的企業員工人數不到50人,這和中國動不動幾十萬人的工廠的相比,簡直就是雲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