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網球,我們往往會想到「優雅」、「經典」、「個性」、「堅韌」、「激情迸發」和「歡聲雷動」。
是的,它以自身獨特的魅力把這些看起來矛盾卻又統一的詞彙結合到一起。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天它才會成為最具觀賞性、商業性、全球性的體育項目之一。
眾所周知,網球起源於13、14世紀法國的修道院,之後英國人將其發展為現代網球並且推廣到世界各地。在中國,這項運動於19世紀末被引入,在教會、學校以及民眾之間迅速傳播。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國網球尤其是現當代網球取得了巨大的突破:1990年北京亞運會中國選手獲得3枚金牌,李娜在2011年和2014年拿到法網以及澳網兩座大滿貫女單冠軍獎盃,大量國際職業賽事進入中國並且貫穿全年,中國選手在國內外都得到更多鍛鍊機會……
在「球員走出去」和 「賽事引進來」的同時,2020年中國網球在此基礎上再添創舉,「中國網球巡迴賽(CTA TOUR)」應運而生,首站CTA1000級賽事昆明網球公開賽今天在安寧溫泉半島國際網球中心正式拉開帷幕。
以19世紀末為基點到21世紀的今天,跨越時間的長河,你會發現百年來中國網球於不同的節點上始終接力前行。這些節點可以是以下我們所列出來的20件事,但……絕不止於20件事。
1、網球進入中國
19世紀末,網球傳入中國。最開始在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傳教士和外籍人士之間流傳,此後一些教會學校開始教授網球。
1898年,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行了「斯坦豪斯杯」,這是中國網球史上最早舉行的校內比賽。1906年,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和香港等城市的很多學校也開始舉行校際之間的比賽,這對於網球在中國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中國,網球從引入之初就不只是「舶來品」和「貴族運動」,更是年輕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強身健體、開闊視野以及培養情操的方式之一。
如今的我們正在大力提倡「網球進校園」,其實一百多年前網球就已經「在校園」並且埋下了一顆顆充滿活力的種子了。
2、網球成為「全運會」項目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華全國學校分區運動會(全國學界運動會)上,網球成為4種比賽項目之一,和田徑、足球、籃球這三個項目並列。
不過,最開始的「全運會」只有男子項目,一直至第三屆賽事才開始設立女子網球比賽項目。
從那時起,網球的競技性和可欣賞性被從生活方式中提煉出來,它被賦予了更多體育精神層面和價值觀上的含義。
同時,以奧運會為模板的比賽方式也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中國網球和奧林匹克運動以及奧林匹克精神在這一刻結下了深厚的淵源。
3、女子選手亮相賽場
當網球最初進入中國時,就已經有很多女性參與其中。溥儀修建了網球場以供自己訓練,他的妹妹也會打網球,還在宮廷之中接受過專業的網球訓練。
不過,即便是1924年在武昌舉行的第三屆「全運會」上設立了女子網球項目,但考慮到當時封建思想的阻礙,還是沒有女性報名參賽。不過,6年之後的1930年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運會」,就已經有11名女性報名了。
網球不只是一項體育運動,它還和社會發展、思想進步密不可分。
當20世紀30年代女性出現在賽場上時,它意味著平權運動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和發芽,也為未來中國女子網球運動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4、華人初現大滿貫
192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僑邱飛海參加了溫網男子單打比賽。儘管最終止步第二輪,他依然是首位參加大滿貫賽事的華人。
3年之後,他和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僑林寶華合作,贏得在上海舉行的第八屆遠東運動會的網球冠軍。在奪冠的過程中,他們先後擊敗了菲律賓隊和日本隊。
進入21世紀,中國選手以「集團軍」形式出現在大滿貫賽場,不斷向第二周乃至最後的冠軍發起衝擊:李娜有兩座大滿貫單打冠軍在手,吳易昺和王曦雨拿到2017年和2018年美網青少年組男女單打冠軍,張帥和王薔也分別躋身過澳網和美網女單八強。
回看歷史,我們不會忘記一百年前華人選手們孤軍奮戰的過往和榮耀,他們是中國網球走向世界的先鋒。
5、戴維斯杯上獲勝的第一盤
作為網球界的「世界盃」,戴維斯杯於1900年由德懷特·戴維斯所創立。早在1924年和1928年,中國就兩次派出選手參加了本項賽事。由於是一項「被引進」的運動,所以早年間參加戴維斯杯的中國隊不是留學生就是華僑。
到了1935年,印尼華僑許承基首次代表中國徵戰,第一場迎戰美國好手唐納德·布吉。那場比賽雖然許承基以1比3告負,但是他在第三盤以8比6扳回一城,那是中國在戴維斯杯歷史上拿下的第一盤。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網球尤其是男子網球儘管成長的速度可能還不夠快,但是在重大賽事和節點上,我們從未缺席。
6、舉辦全國性大賽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網球運動在起點低、基礎差的情況下不斷尋找著適合的發展道路。為推動項目發展,1953年中國網球協會成立,3年後舉辦全國網球錦標賽。
全國網球錦標賽將中國最好的網球選手集中起來,他們在互相切磋和學習中提高自身實力。這種全國性的賽事為分散於各個地方的國內選手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新生力量不斷湧現。在1959年舉行的新中國首屆全運會上,朱振華和梅福基領銜的上海隊包攬了男單、男雙、混雙、女單、女雙5枚金牌。
以全國網球錦標賽和全運會為基礎,中國本土網球比賽陸續出現了大量響噹噹的名字。
男網方面有劉樹華、孟強華、潘兵、吳迪、張擇、張之臻等一代又一代的領軍人物,女網方面則有李心意、李芳、陳莉、李娜、鄭潔、彭帥、張帥、王薔等國內外網壇叱吒風雲的「中國金花」。
7、第一枚亞運單打金牌
1986年10月2日,24歲的李心意成為漢城亞運會網球比賽的明星球員。她先是和隊友合作默契,奪得女團冠軍,之後又在單打決賽中以2比0戰勝本土選手李延順,迎來中國代表團在亞運會歷史上的第一枚單打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李心意是網球好手,她的妹妹李燕玲也球技高超,她們是中國網球在上世紀80年代的「姐妹花」。1987年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全運會,李心意在決賽中擊敗妹妹,成為首位亞運會加全運會的「雙冠王」。
在網球項目引進之初,女子選手因為受到封建思想束縛無法參賽。但是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女選手登場亮相,中國女子網球運動更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愈發地蓬勃向上。
在李心意之後,鄭潔、彭帥和王薔都拿到了亞運會和全運會「雙冠王」,在中國網球史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8、進入戴維斯杯世界組附加賽
1990年,劉樹華等選手為代表的中國隊從戴維斯杯亞大區一組附加賽開始打起。他們先是5比0大勝巴基斯坦,之後在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中以同樣的比分擊敗菲律賓和印尼,迎來了參加世界組附加賽的機會。
和以色列的世界組附加賽在拉馬特沙容舉行,時間是1990年9月13日至15日。不過,由於當年是亞運會年,中國隊的主力陣容都在備戰同年9月開始的北京亞運會,派出替補陣容出戰戴維斯杯的中國隊以0比5告負,無緣世界組。
戴維斯杯是衡量一個國家男子網球整體發展程度的標杆性賽事,中國男網早在30年前就已經距離世界組只有一步之遙。
荀子在《勸學》裡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只要繼續努力,繼續夯實基礎,中國的小夥子們一定會有機會出現在戴維斯杯世界組的舞臺上。
9、北京亞運會奪得3金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儘管中國隊沒能闖入1990年戴維斯杯世界組,但小夥子們隨後在北京亞運會上有著上佳的發揮。
夏嘉平和潘兵在北京率隊拿到亞運會團體金牌,這是中國網球史上首枚男子亞運會金牌。隨後夏嘉平還搭檔孟強華在男雙決賽中擊敗劉樹華/潘兵奪冠,男單決賽中潘兵以2比1逆轉隊友張九華奪得金牌。
1990年亞運會在中國舉行,是新中國體育史上最令人激動的事件之一。
在這一偉大事件中,網球為中國體育代表團貢獻了3枚金牌,這是中國網球在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上的一個高光時刻,也是中國男子網球的高光時刻。
10、李芳闖入澳網女單第三輪
當中國男網在亞洲網壇打響名頭的時候,中國女網也迎來了第一個爆發的小高潮。
1973年出生於湖南衡陽的李芳雖然身高只有1米66,但她具有過人的天賦和足夠努力的精神,1992年第一次依靠世界排名晉級大滿貫正賽——在當年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中,這位中國姑娘一舉闖入32強,創造了中國女網在大滿貫賽事中的最佳紀錄。這個紀錄一直到2004年法網才由鄭潔打破,當時後者晉級女單16強。
自從1968年公開賽時代以來,職業網球中關於身材和人種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亞洲人不適合打網球」的論調常常在亞洲選手被淘汰時被不斷引用。
李芳的出現以及她所創造的多個第一打破了這種論調,雖然身高和肌肉力量都不如歐美選手,但她在澳網、溫網都取得了勝利以及從1992年到2000年一直保持在WTA前100的行列,為後來的中國乃至亞洲女子選手取得突破照亮了前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