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名人探究|晚清詞壇巨擘況周頤與天柱石

2021-02-19 況家人的那些事

本文引自黃繼樹主編的《文化城之魂:歷代文化名人與桂林》第287頁,在此表示感謝!若有冒犯請與我們聯繫。

桂林七星公園花橋頭東側,有一巨石挺立,近看,如一石山拔地而起,石峰挺峭,氣勢渾厚敦實;石巔有數枝青翠的小葉榕,生機盎然,遠觀,又如一造型壯美的巨大石山盆景。此巨石名天柱石。

桂林七星公園景觀

晚清四大詞人之一,「臨桂詞派」的領軍人物況周頤對天柱石情有獨鍾,曾書刻一方「天柱峰下人家」印章,常蓋在他創作的詞箋上。有人便以此推斷:況周頤曾住此天柱峰下。這是臆斷。天柱石屹立在花橋頭東側的小東江畔,當洪水之要衝,每當洪水洶湧而來時,天柱石下皆成澤國,不宜人居,看看天柱石上所刻下的宋代崇寧五年(1106)和清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就知道了。

況周頤有一首《南浦·和耘翁憶壺山桃花》詞:「壺山山下吾家,料環溪一帶,桃花放了。」況周頤稱他的家在壺山山下。「壺山」,即酒壺山,就是今七星公園內的駱駝山。「料環溪一帶,桃花放了。」「環溪」即環繞壺山的小東江、靈劍溪一帶,春天桃花競放,景色很美。於是又有人推斷,況周頤的家,在今七星公園內月牙樓昔時的綠漪塘前。這裡與壺山近在咫尺,可以說真的是「壺山山下」了。其實,無論是「天柱峰下人家」還是「壺山山下吾家」,都是況周頤泛指。

蔣國榜(1893~1970) 題況周頤舊照等五幀,西泠印社2017年春季拍賣會預展作品。圖錄號: 2805,估價RMB: 8,000-12,000,實際成交價RMB: 32,200(含佣金)。

桂林當代學者趙平先生,訪問時居上海的況周頤後人和與況家有交往的桂林老人,都說況家住在桂林水東街。水東街即今花橋西頭與解放橋東頭之間的自由路。況周頤故居20世紀40年代賣給了湯興泰醬油坊,今已不存。況周頤家無論離「天柱峰下」還是「壺山山下」都很近,因此他自稱「天柱峰下人家」和「壺山山下吾家」。但是,況周頤書刻的那方「天柱峰下人家」的印章,為何常蓋在他創作的詞箋上呢?天柱石與詞人況周頤的創作和詞論之間還有沒有更為密切的關係呢?

況周頤在他的詞論著作《蕙風詞話》第一卷開頭就說:「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他以此作為評論詞的重要標準,使其成為晚清最重要的詞學觀點之一,在當時的詞壇上有很大的影響。

況周頤所提的「重」「拙」「大」詞論,根據他的解釋和後人的論述,其義大致如下:

關於「重」,況周頤說:「重者,沈著之謂。」什麼是「沈著」呢?他說「純任自然,不假錘鍊,則『沈著』二字之詮釋也。」他從創作過程出發,認為「重」是詞人運用自然率真之筆表現博大深厚詞旨的結果。「重」就是「沈著」,就是「凝重」,他所強調的,乃是詞的感情的深沉與厚重,與「輕」、與「輕倩」適好相反。

關於「拙」,況周頤的解釋是「質拙」,就是不巧、不尖、不做作。他指出,詞忌做作,「巧不如拙,尖不如禿」。「拙不可及」就是「頑」,而「頑」的本意就是「頑鈍」,未經開化,一切出於天然,純自然的,未經人工「追琢的狀態,是一種「天籟」。

關於「大」,況周頤認為「纖者大之反也」,他真正反對的是「纖」而不是「小」,他的詞論不止一處地標舉詞境「小」的優勢:小中可見大,小中可見厚。作品以小見大,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不論作品的題材大小,也不論作品境界的大小,詞旨皆追求一種博大的氣象。

當我們了解況周頤詞論的基本原則後,就明白了他為什麼非常喜愛花橋東頭的那座天柱石,並將「天柱峰下人家」這句話書刻成印章蓋在他的詞箋上的用意了。天柱石本身,天生一副「重」「拙」「大」的氣質,它是一尊最具「重」「拙」「大」意義的天然石雕藝術品。

天柱石外形厚重,有頂天立地之氣概,很有況周頤所說的「沈著」凝重的氣質;它外表「樸拙」,一切出自天然,未經任何人工的「追琢」,渾身給人一種無比敦厚的感覺;他生性「頑鈍」,未經開化,純屬「天籟」,顯出種令人震撼的大「拙」。

天柱石高10米左右,在桂山眾多的頑石、巧石、奇石之中,它當然屬於一個龐然大物了,但作為一座獨立的石山,與「千峰環野立」的桂林石山相比,它又小得玲瓏可愛,幾乎可置於一盆景之中供人賞玩。

桂林七星公園景觀

天柱石小中可見大,看見天柱石,你就會想到桂林的一座座奇特俊秀的石山峰林。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話:「美與大小及秩序相關。即美的事物應該有一定的體積,不可過小,亦不能過大;過小難以察覺,過大則不能一目而察其全體。同時美的事物為有組織的安排,是為「秩序」。我想,況周頤的「重」「拙」「大」詞論,與亞里斯多德的美學理論應該是相通的。你看,天柱石渾然天成一座石山,你說他小吧,他並不「纖尖」,你一目可察其全體,但它分明又是一座頂天立地的大山。它與俏麗的花橋、小家碧玉般的小東江很有「秩序」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山水藝術絕品。

讀懂了天柱石,你就讀懂了況周頤的詞論,讀懂了他的詞作,讀懂了這位從花橋頭天柱石下走過來的晚清詞壇巨擘。

相關焦點

  • 清末詞人況周頤,深得王國維喜愛,卻為情所困而傷心流淚
    大多數人都有過吧,而所有的情感之疼裡面,相思之苦,思而不得,最是常見,也最是讓人痛苦,今天讀清代文人況周頤的《減字浣溪沙》,這種感受便越發的強烈。況周頤這首《減字浣溪沙》是這樣寫的:「惜起殘紅淚滿衣,它生莫作有情痴,天地無處著相思。 花若再開非故樹,雲能暫駐亦哀絲,不成消遣只成悲。」
  • 晚清才子的一首詞,極具婉約風格,最後7個字更令人動容
    下面介紹晚清才子的一首詞,極具婉約風格,最後7個字更令人動容。南鄉子清代:王鵬運斜月半朧明,凍雨晴時淚未晴。倦倚香篝溫別語,愁聽,鸚鵡催人說四更。此恨拼今生,紅豆無根種不成。數遍屏山多少路?青青,一片煙蕪是去程。
  • 桂林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廣西史上第一位詩人!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趙觀文:況周頤:況周頤,晚清官員、詞人。原名況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況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梅詞人、玉梅詞隱,晚號蕙風詞隱,人稱況古,況古人,室名蘭雲夢樓,西廬等。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況周頤,鹹豐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
  • 精雕細琢的周邦彥:一個在北宋詞壇被推為巨擘的詞家正宗
    周邦彥是宋詞發展史上結北開南(終結北宋,開啟南宋)的人,他集婉約詞之大成,連王國維稱其為「詞中老杜」。周邦彥詞精選賞析他的詞極講究「章法」,促進詞體聲律模式的進一步規範化、精密化《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 晚清100位名人,浙江最多,湖南次之,你家鄉有誰?
    湖南晚清名人(排序以出生年代,下同)1.曾國藩(1811-1872),湖南人,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2.安徽省晚清名人26.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與曾、張、左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 詞壇鼻祖《花間集》:什麼是「詞」?
    講完了《莊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另外一個主題:詞壇鼻祖《花間集》。詞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地位不用過多介紹,但我們接觸的詞其實很少,本質上來說除了極少數愛好者以外,很難有人畢業後還能夠產生美好的情感。01什麼是詞?
  • 吳中區的歷史名人故居
    兵聖孫武長居東吳40餘年,在穹窿山寫就《孫子兵法十三篇》,草聖張旭、塑聖楊惠之、繡聖沈壽、北宋著名政治家範仲淹、香山幫鼻祖蒯祥等歷史名人都曾生活在吳中大地。那麼吳中現在還保存著多少個故居景點呢?| 甪直 · 瀟宅 |▼嚴格來說,這是名人家屬的故居——國際影后蕭芳芳祖父,也是甪直望族蕭家蕭冰黎的故居,建於清光緒十五年
  • 【唐山歷史文化名人】裴文中:考古巨擘,蜚聲中外!
    考古巨擘 蜚聲中外 裴文中(1904——1982年),字明華,今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大新莊鎮瓦子莊村人,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 李清照的《一剪梅》,奠定了她在詞壇的位子?此後難有人超越
    今日話題:李清照的《一剪梅》,奠定了她在詞壇的位子?此後難有人超越!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詞一出,當時的整個文壇,對李清照的評論頗高!本是一首相思之詞,奠定了她在詞壇的位子。從此,人們逐漸關注到,這個平凡的女子。
  • 首都博物館收藏,荷蘭畫家捐贈慈禧太后等晚清名人油畫像
    一百年後的2011年,這位男畫家的後人把家藏的六幅晚清名人畫像捐贈給了北京的首都博物館,這位男畫家就叫胡博·華士。其中所畫名人有大名鼎鼎的李鴻章、袁世凱,及慶親王奕劻。我們知道西洋油畫講究寫實,畫人像甚至比照片還要像本人,照片只能記錄某一個瞬間,而油畫則可攝取一段時光的綜合印象,有傳神之妙。從這幾幅畫像中我看到了最真實,最清晰的畫像,知道了這幾位晚清名人究竟長什麼樣。只可惜因油畫太貴重,每幅畫都鑲了玻璃,有反光。
  • 華語「詞壇」十大巨匠,林夕墊底,方文山黃偉文未上榜
    臺灣詞聖久負盛名,又與內地的喬羽,香港的黃沾並稱「詞壇三傑」。4.閻肅,內地著名詞曲家,代表作《江姐》《敢問路在何方》《黨的女兒》。閻肅老師與我們祖國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整個時代的脈絡同頻共振,履行著一位人民的歌者,時代發展的見證人的神聖職責。5、林振強,香港著名填詞人,代表作千千闕歌》《依然》《每天愛你多一些》。
  • 辛棄疾的這首詞,充滿了無奈與悲涼,在詞壇上的位置極高
    辛棄疾的詞,用典巧妙,包含萬千,風格豪邁深邃。這種創作風格和他的自身經歷息息相關。 辛棄疾是智勇雙全的英雄,曾經帶50名騎兵直奔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生擒叛徒送到建康處死。但是自從南宋王朝符離之役失敗後,就選擇了委曲求全,通過納貢求和。而辛棄疾也被貶了又貶,到處當地方官,本是將才卻無兵可領,報國無門,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
  • 【科學普及】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
    「細胞」一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至於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植物學》在晚清中國社會的傳播有限,影響不大。《植物學》問世數年後便傳到日本,對日本近代植物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細胞」一詞傳入日本後成為植物學、解剖學的術語,並由此衍生出了「細菌」一詞。在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西學的浪潮中,「細胞」等詞彙又從日本傳來,反過來深刻影響了中國。
  • 趙祖康之子將趙祖康畢業證書、與茅以升等工程名人通信等捐給上海...
    趙祖康之子將趙祖康畢業證書、與茅以升等工程名人通信等捐給上海交大 發布時間:2021-01-14 09:56: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許婧)2021年是「中國公路建設先驅
  • 一篇《詞論》罵遍詞壇16位,一篇詠梅詞自稱千古第一
    李清照曾在南渡之前,寫下一篇關於詞的議論文《詞論》,這裡面,李清照對宋代詞壇各路大家都進行了評價和評判。李清照評價柳永是:"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評價蘇軾是:"句讀不葺之詩,往往不協音律。"之後,有繼續評價:晏殊的詞只知平鋪直敘,賀鑄的詞不會引經據典,秦觀的詞太空太浮,等等。
  • 一篇文章罵遍北宋詞壇16人,把蘇軾批評得一無是處
    李清照曾寫下一篇關於詞的議論文,對宋代詞壇各路大家都進行了評價和評判。一篇文章罵遍北宋詞壇16人,把蘇軾批評得一無是處李清照曾寫過一篇叫《詞論》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李清照用極為犀利的言語描述了北宋16位詞人的作品,她認為這些作品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 他從小就笨,被左宗棠罵為「豬子」,卻在晚清史上留下了一個謎?
    他從小就笨,被左宗棠罵為「豬子」,卻在晚清史上留下了一個謎?中國近代史跨不過的一個人物就是曾國藩,他憑一己之力撲滅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學到的洋務運動一般都只提到奕,但是真正開闢洋務運動也就是開闢中國近代化歷程的是從曾國藩開始的。奕當時是作為主管領導支持統一曾國藩的活動的。
  • 專訪香港詞壇大師林夕 細述減產收徒及心境變化
    一直以來,林夕從未在公開場合正式宣布「收徒弟」的消息,但是「林夕徒弟」的頭銜卻早已被標籤在填詞人林若寧、林日曦身上———三人同樣以「林」姓開頭髮表詞作的筆名,詞人身份背後同於香港商業電臺就職的經歷,詞壇「林氏」系譜似乎也有跡可循。
  • 柳永是詞壇上卓越的開拓者和革新家,拓展了宋詞的表現領域
    詞這種年輕的藝術,在柳永的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需要有熱情、有開拓精神的詞人,因此,詞體也選擇了柳永。就是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北宋詞壇第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詞人——柳永應時而生了。柳永,字者卿,原名三變,排行第七,又被稱為柳七。柳永原本也想考取功名,希望「魁甲登高第」,可是事與願違,考場失意,被仁宗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無奈之下,柳永只好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