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族食俗

2021-02-07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清代的滿族,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而滿族食俗,則是構成這些風俗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滿族的民族生活和思想的一種反映,並與民族的歷史緊密相關,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民族的特性。

一 寧古塔地區的食俗

自古以來,寧古塔地區就是滿族先世聚居之處。明、清時代,這裡民風淳樸,民族的習俗禮儀色彩濃重。康熙以前,這裡的富人以食稗子米為貴。貧人習食慄,因「慄」與「力」同音,有多食慄長力氣之說。但無論富人和窮人,都沒有飲茶的習慣。日常的主食主要有黃米麵做的打糕,也有各種餅餌,這些餅餌沒有固定的名稱,但製作得都很精美可口。富人們食這些糕餅時,往往習慣於塗抹一些蜂蜜佐食。這裡人們常飲燒酒,俗稱湯子酒。這種燒酒一般家庭都可自制。也喜飲黃酒,黃酒是店鋪裡出售的。在菜食方面,主要食各種野味(如各類野獸肉、山菜等)和高麗江(今鴨綠江)的水產品。當時,「寧古塔俗尚黃茲湯,每飲用匙」。這種黃羹湯,家家都能製作,是當地頗為流行的一種風味食品。食鹽由隔江的朝鮮商人供應。當時,運鹽因路途甚遠,故鹽價很貴。

寧古塔人的食具無陶器,用一磁碗,並將磁碗視為重寶。日常所用器皿,皆為木製的,如桶賽、匕箸、盆盂等。食米麵製品時用調羹,食碗菜時用著。木匙,滿語日「差非」,長四寸許,銳上豐下,制時先以木削細,再用火燎,並以火使之彎曲,可代替著使用,才嚕瓦,滿語日「服寺裡」,其形狀如盆口,直徑二尺許,口大底小,並有稜形小孔以通風,使穀米裝入其中便於儲存,木碗,滿語曰「摩母羅」,形如孟似缽,是盛菜盛飯的主要食具,瓦蹲,滿語日「猛故戮」,是貯存米酒(蘆酒)的器具,高約六、七寸,腹大口小短項,以土燒制,被視為貴重用品。

清代,寧古塔地區不論貧富人家,皆於庭前立木一根,稱為「索羅竿」(神竿),以此敬之為神,以徵兆吉事。是時,擇其上等肥豬,購買時從不爭價,宰割、治淨後,置於竿下,並請善誦者在竿下念誦欲求的吉事或患病康復的願望,家主向神竿跪拜。然後將治淨的一些零星腸、肉懸於索羅竿頂,將豬肉、豬頭、蹄、腿、肝、肚、腸等放入水鍋中煮熟,豬腸內灌入豬血製成血腸,也用鍋煮熟。遂請親友進屋坐於炕上,炕上不擺桌,鋪一油單,將煮熟的豬類食品置於油單上,.每人一盤,由客人執小刀自片而食。到了規定時日,若欲求的吉事或患病康復的願望末能如願,則將立於庭前的木竿拔去,棄之郊外,視其未顯靈也。爾後,再擇喜慶之日,重在庭中立木一根。這種立索羅竿的習俗,雖然帶有某些迷信色彩,但也表現了滿族人的淳樸好客和追求美好事物的善良願望。

在寧古塔地區,每家逢大喜大慶之日,必設大宴會。宴時,客坐南炕,主人先送煙,次獻乳茶,日奶子茶。再注酒於爵,承以盤。客年長者,主輒長跪,以一手進之,客受而飲,不答禮,飲畢而起。客年稍長,則亦跪而飲:飲畢,客坐,主乃起。客年若少於主,則主立而酌客,客跪而飲,飲畢,起而坐。婦女出酌客,亦然。惟婦女多跪而不起,非一爵可已也。食時,不食他物,飲已,設油布於前,日「劃單」,即以防穢也。進特牲,以刀割而食之。食已,盡賜客奴,奴叩頭,席地坐,對主食,不避。」這種大宴會的規模大小,多以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經濟條件適度舉辦。

二 婚、喪中的食俗

滿族婚事的禮儀是十分講究的,在婚娶的進程中有許多繁瑣的定規,如看門戶、裝煙禮、放定、聘禮、下大茶、換盅、送日子、開剪等。而婚娶中的食俗則是這些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男女通親、定禮後,男方要籌備聘禮,其中有食品,俗稱「雙豬雙酒」和「單豬單酒」。還有送雙只羊的,羊毛須染紅。又妥蒸每個一斤重的印有大紅喜字的饅頭,饅頭中有棗兒、慄子,取其「早生貴子」之意(須備百、數十不等)。女方收下食物後,饅頭分給親友,將豬、羊飼養起來,或,在市場賣了忌宰食,因是辦喜事的聘禮,不能殺生。在作裝新鋪蓋時,須將桂圓、棗兒在、慄子、落花生縫被褥的四個特角裡,借這四種喜果兒的諧音,寄託人們的吉祥祝願。婚宴時,要請廚師來家備宴,在庭前院內搭棚子,以供廚師備宴,稱吉棚,冬日搭暖棚,夏日搭涼布棚又有布棚和席棚之分。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吃合喜面(又稱長壽麵)。由男家預備(多用刀切的面)。吃時,由張羅喜房的將面置於子孫碗裡,再用子孫筷子餵著新郎、新娘吃。新郎、新娘只是象徵性地吃一點。男方娶親時,要給女方送一桌豐美精製的謝親席,餚撰裝在大食盒裡,由人抬著送去。這是婚娶中必有的一種儀式,為的是養女兒的人家心安。辦喜事的那天,男方還要給媒人家送去一桌謝親席,送法與給女方相同。新郎、新娘拜完天地,.還要吃拉拉麵,也叫吃「克食」「克食」為滿語,意思是吃撤下來的祭神祭祖的供品。吃時,要在洞房炕前擺張桌,上供烏赤(羊腿),娶親太太單腿打幹兒,跪在新郎旁邊,送親太太單腿打千少,跪在新娘旁邊,娶親太太餵新郎三口拉拉麵:送親太太餵新娘三口拉拉麵,此儀式即畢。供在桌上的羊腿,過後要送給娶親太太和迎親太太。吃子孫悖悖由女家預備(比煮餃子略小一些),做時,須用生面胚做成皮子,夾起子孫悖悖,捏成盒子形狀,為兩個,取其夫妻相合之意。夾子孫悖悖也有規矩,一個盒子夾八個,一個盒子夾七個,叫做「七子八婚」。子孫悖悖裝在子孫碗裡,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每人端著一碗,餵給新郎、新娘吃。在新娘婚後未下地勞動之前,新郎和新娘要同吃一桌飯,叫團圓飯。吃時,請幾位全福人(夫妻全在者)在旁張羅著。新郎、新娘每夾一口菜,幾位全福人就要說一句吉利話。如夾一塊魚,就說「富貴有餘」,如夾一個蓮子,就說「連生貴子」:如夾一塊白色的菜,就說「白頭到老」,如夾一塊方形的菜,就說「四世同堂」。用象聲或諧音祝願新郎、新娘婚姻美滿。在新娘過門後,女家還要在親友中請葬位全福人,在新娘婚後下地勞動時,來到男家赴宴,稱「吃酒」。來客必須是雙數,男家的人也要陪席。是時,先上酒席,後上「果子席」。換席時,人勿須動,只將灑席連桌面抬走,再將擺著果席的桌面抬來,抬時不能晃你,這種儀式叫「吃席看果」。這時,新郎還要給來吃酒的堂客磕頭行禮,堂客也要送給新郎禮品。

滿族喪葬中的食俗也是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這些食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逐漸形成的。辦喪事時,要在院前搭設廚房。上等人家講究用燕菜席、魚翅席,中等人家辦海參席、雞鴨席:一般人家辦六六席、八八席。有酒的稱酒席,有果子的稱果子席。早年間還有用八珍席的(指野味八珍)。但沒有用燒烤或白煮的方法做菜的,因這些是生子滿月時用的。靈桌上,要擺放蒸瑚食(又稱定瑚食)。所謂蒸瑚食,即用江米麵捏成的小人,有八仙、戲人,或冠袍帶履的文官,或頂盔撰甲的武將。又孝子(長子)還要給亡人供飯(即朝夕奠,孝子跪在靈桌前手捧銅盤,茶房將菜端來,置銅盤中,孝子雙手往上前方一舉,茶房遂即將茶端出,供於靈桌上。然後茶房再將制好的餚撰依次放在銅盤中,孝子依次舉盤,茶房再一一將銅盤中的餚撰擺於靈桌上。辦喪事時,還要請和尚放焰口。和尚放完焰口後,喪家要請他們吃頓飯,俗稱喝湯。早年祭亡人時,還有「燒飯」的風俗,「所有祭祀之物盡焚之,謂之燒飯。」祭物中有許多食品,也有衣服、用具等。在出殯前,喪家要供悖悖桌子,是給死者準備的食物。悖悖有花糕、七星餅子等。桌子_L擺的悖悖以節計算,取單數,如三節、五節、七節、九節、十一節,最多是十三節,最普遍的是三節,俗稱「官三節」。供桌上還要放鮮果、鮮花或紙花。悖悖的盛具上,常寫「滿筵」二字。給亡者擺供的飯菜,叫祭席,「或喪家自備,或親友所送。親友送的祭席,一般由市肆酒樓飯店備辦:有時還用素席。

上述婚、喪中的食俗,都是在清代盛行的。如今,這類習俗已發生了根本變革,如男方不大擺宴席請客,女方不收財禮,喪葬時習慣於火葬等。而一些封建迷信、有礙於社會公益的儀式,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 祭祀中的食俗

在清代,祭祀被定為國俗。無論是民間,或是宮廷,每年都有繁瑣的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已被滿族人民所廢棄,但在當時也表現了對祖先孝敬、緬懷的心情和寄希望於神靈,企圖擺脫貧窮和苦難,求得生活幸福及民族的興旺、發展,反映了一個古老民族質樸的心理。祭祀中的祭品都是食品,這些食品在祭祀活動的制約和影響下,其加工方式和烹飪方法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體系,是經過了起碼數百年的承襲,這對滿族的食俗和整個民族的烹飪,都將起到十分深刻的影響。

努爾哈赤建都盛京後,「即恭建堂子以祀天,又於寢宮正殿恭建神位以祀佛、菩薩、神及諸祀位。嗣雖建立壇、廟,分神、天、佛暨神,而舊俗未敢或改,與祭祀之禮業行。」這說明滿族當時的信仰是混雜而融合的。但表現在祭祀的犧牲上,規定則是一致的,祭祀中主要以豬為犧牲,豬要求毛色純黑而無雜毛,而且要膘肥肉厚,「俱用整豬全備者,稍有缺殘,即斥而不用。是以祭祀之犧牲供獻神位,不稍留剩,即瞻與蹄甲亦取置碟內,陳於旁案。」滿族人自古就有「善畜豬喜食其肉」的習俗,人死後都要殺豬從葬,用上好無缺的肥豬做祭祀的犧牲,無非是表示祭祀人的虔誠,以致將豬肉稱為「福肉」,並以此來取吉獲福。其實這種「福肉」就是用清水煮的白肉,不加任何調料,成品塊大色白,新鮮而香。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到了清朝後期,滿族人在祭天祭神中的「食肉大典」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如光緒年間的進士何剛德在他所著的《春明夢餘錄》一書中,記載滿族人祭神食肉的情況是這樣的:滿族人祭神時,要下請帖,稱為「請食神」。祭祀時,將豬治淨、去皮、蒸熟。天黎明時,將所請的客人召集在堂中。炕上要設方桌,方桌上整齊地擺上糖、蒜泥、韭菜未等佐調,桌中間置一大盤,盤中盛滿蒸熟切好的白肉片。白肉片隨吃隱添,不計盤數,以客人食飽為度。在白肉片的旁邊,還有白煮的豬蹄、豬腸等,但不配鹽醬。最後還要上白肉末一盤,白肉湯一碗,是配吃飯用的。吃飯一般吃老米飯。在食肉中,客人們食的愈飽,主人愈是高興,被認為是取吉利。客人們食完肉後,也不向主人道謝,如道謝則犯了主人之忌。這種「食肉大典」,一般是滿族富貴人家才能操辦得起的。

滿族民間的祭祀活動較為簡約,但也很講究。這些祭祀中的食俗,也是形成、促進和發展滿族烹飪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祭 不論門戶,每家每年一次,冬月底選吉日舉行。主要是祭祖,兄弟分家自立祖像,或是因病許願等。大祭前均須食素,不準食肉飲酒。大祭要分三日舉行。要祭全羊和全豬。祭全羊在上午舉行,即將一隻完備無缺的羊宰殺,治淨後,執刀分解煮子鍋內,至熟取出,按原樣將羊拼成一個整休,但須將羊的左蹄含在羊的嘴裡。祭主這時要率眾行禮,並換酒三次,然後撤下,祭祀的眾人食羊肉、飲酒。午後祭豬的作法與羊類同。但食豬肉時,耍將達子香火捻滅,燈盞、火盆藏避,在場人一律不準出聲,靜聽祭主朗讀祭語,助祭者以筷子敲碗口或喊出「哇哇」之聲以應和,這是在請佛託媽媽,請家中(或族中)老人先嘗煮熟的豬肉,其他人坐於炕上,鋪上油布,放上豬肉,以林米乾飯就食。並將部分碎肉置索羅竿頂端的錫碗內,讓烏鴉吃。吃肉剩下的骨頭給狗吃。肉食不完可送親友。這種食肉的方式稱「食背燈肉」。

豬祭 滿族人的祭豬分三種:一種用於祭山神,二種用於祭素羅竿,三種即祭太平豬,用於因病許願。領牲時,祭主灌酒於豬耳內,豬嚎叫,被視為福音。領牲後,將豬解成八大件,即頭、脊、兩肋和四腿部分。煮熟後,按部位拼成豬的整體,豬頭向西,豬嘴含左蹄,並以豬油蒙豬頭,然後供祖像前,並將豬身各部位的肉各切下一片,連同煮熟的三片血腸同置一碗內,注滿肉湯,再放入新筷子一雙,置炕沿上。這時,祭主在前,並按行輩排列,免冠向碗叩頭三遍。禮畢,家中長輩從碗中夾出蘭片肉擲向空中,意思是給天神嘗之,然後自嘗,隨後分給眾人。此種食肉的方式稱為阿瑪尊肉,即受作。然後將供前肉撤下再煮,至爛後置炕上油布中,眾人圍而食之,食時可佐鹽水。食肉時講究食淨,認為是大吉,如剩下,則視其為賤,連同骨頭等倒在外牆壁北邊。

春秋祭 即春祭和秋祭。春祭的目的是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家業興旺。秋祭的目的是感謝天神和祖先給予的恩賜,請天神和祖先嘗新。春祭時主要用豆做豆腐上供,秋祭時主要用新谷做打糕餑餑上供,也有做粘米芝麻餑餑的,因此有「上場豆腐了場糕」的俗稱。

餑餑祭 的是保佑全家平安無恙,或因病災許願。供食主要是各種傳統的滿洲餑餑。這些餑餑,要根據季節而做。擺完悖悖後,全家人叩頭二遍,然後將檬子疊起、包封,再將香碟請回原位。撤下餑餑後,將餑餑擺在炕上,全家圍而食之。食時,佐以菜湯。晚上還要請下祖宗板,以下進程與前同。此餑餑也可用於祭山神。

此外還有雞祭、田苗祭等,就不一一贅述了。可以說,這些祭祀中的食俗,是促進祭品向菜餚化演進發展的重要基素。比如大祭中食全羊,即是後來「全羊席」的初胎。《黑龍江外記》載:「滿洲宴客,舊尚手把肉,或全羊。」「手把肉」指以刀自豁白肉而食,是由滿族的祭品發展起來的,食全羊也是滿族大祭中的一種進食方式,後來發展成為筵宴中的一種專類筵席。

四 清宮中的滿族食俗

就清宮中的食風而言,它的基調當是滿族的固有食俗。但應該看到,清宮食風也受中原古俗的影響。滿族入關後,長期與漢族共同生活在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中原封建社會中,不能不潛移默化地受到漢族文化和風俗的影響,這就使清宮中的滿族食俗逐漸發生某些變化,原始的宗教色彩逐漸減退,祈求吉祥如意、富貴福壽的食俗,日益濃重。清宮的食風,也與民俗和地區有很大的聯繫性,如食臘八粥、元宵、端午粽子、中秋月講等,無論清宮或是民間,都有此風尚。儘管如此,清宮中的滿族食俗仍然有很明顯的痕跡。這是因為,第一,清宮中的滿族統治者的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地區形成的,這種習慣的進食意念並不因為移居北京而有所改變,第二,將祭祀定為國俗的清朝政權,其省牲、受昨、酒禮、供獻等皆尊循祖制,因此,滿族傳統食品及製作加工方法,是這些活動中離不開的,第三,東北地區每年向清宮進獻的膳食貢品,無論從次數上、量數上、經濟價值上,都遠遠超過了其他省份,居全國首位。另外,東北地區的山珍海錯,營養成份高,滋補功用大,可制高檔名撰,清宮統治者不會忘記從中尋求美味,第四,清宮御膳房裡的主要廚師,多為滿族人, 這在餚撰的製作上,必然要休現出較明顯的滿族傳統烹飪特色。

清宮中的滿族食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光祿寺舉辦的「滿席」 滿席自一等至六等。」一等席,用面定額一百二十斤,席上有玉露霜方酥夾餡各四盤,白蜜印子、雞蛋印子各一盤,黃、白點子鬆餅各二盤,合圖狀大悖悖六盤,小悖悖二盤,紅、白澈子三盤,乾果十二盤,鮮果六盤,磚鹽一碟:其陳設計高一尺五寸:每桌銀價八兩,一般用於皇帝、皇后死後的隨筵。二等席:用麵粉額一百斤,席上有玉露霜二盤,綠印子、雞蛋印子各一盤,方酥翻餡餅各四盤,白蜜印子、黃白點於鬆餅各二盤,悖悖以下與一等席同:其陳設計高一尺四寸,每桌銀價七兩二錢三分四釐:一般用於皇貴妃死後的隨筵。三等席,用面定額亦為一百斤,席上無黃、白點子鬆餅,另有四色印子四盤,福祿馬四盤,鴛鴦瓜子四盤、其它與一等席同:其陳設計高一尺三寸:每桌銀價五兩四錢四分,一般用於貴妃、妃殯死後的隨筵。四等席:用面定拼六十斤,方酥以下,大體與三等席同:其陳設計高一尺二寸,每桌銀價四兩四錢三分:主要用於元旦、萬壽稱、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或郡主成婚等筵宴以及貴人死後的隨筵等。五等席:用面定額四十斤,方酥以下,大體與四等席同:其陳設計高一尺一寸,每桌銀價三兩三錢三分,用於賜宴朝鮮進貢的正副使臣、西藏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貢使、除夕賜下嫁外藩的公主及蒙古王公、臺古等的撰宴。六等席:用面定額二十斤,無方酥夾餡、四色印子、雞蛋印子,餘與五等席同:其陳設計高一尺,每桌銀價二兩二錢六分,用於賜宴經筵講書、衍聖公來朝及越南、琉球、逼羅(今泰國)、緬甸、蘇祿(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南掌(今寮國)等國來朝進貢的使巨。

「漢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之分,其品種主要是各類葷素菜餚。以至後來人們視清宮中的「滿席」和「漢席」所具備的特色向有「滿點漢菜」之稱。

(二)皇帝的除夕家宴 這種筵宴,在清宮中具有傳統性,每年除夕必要舉行一次。這是一種規模雖然不大,但卻非常講究的筵宴。按照滿族習俗,這天,帝、後等要分別到官內各處拈香禮佛、設供祭祖。晚上,除夕家宴一般便在保和殿、乾清宮舉行。家宴上備辦的烹飪原料主要是滿族傳統食物。如在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有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物料的數額,其中乾隆皇帝御用的一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六十五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豬肘子三個,豬肚二個,小肚子八個,野豬肉二十五斤,關東鵝五隻,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雞六隻,魚二十斤,鹿尾四個,大小豬腸各三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面五斤四兩,白糖六兩。這些物料,大體上都是「關東」所產,反映出滿族的固有食俗。尤其是在年除夕的環境下,品嘗故鄉風味,這反映皇家在進食上的心理意識。

(三)清宮中的祭祀舊制 清宮中的祭祀活動是滿族的固有習俗,其祭祀禮儀和祭品供獻均循於先祖舊制,「坤寧宮每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以昔年盛京清寧宮舊制。」在清宮中,每年的祭祀活動是很頻繁的,除坤寧宮每日祭神及春秋大祭外,還有如新年大祭、四季祭、太陽祭、佛堂祭、天壇大祭、太陰祭、祭祖、祭田苗神、祭馬等等。這些祭祀中的祭品供獻,不僅體現了滿族的傳統食俗,也與清宮御膳有著密切的關係。僅以「坤寧宮食肉大典」和「祭萬曆太后的老汁白肉」為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坤寧宮大祭時,皇帝親率皇子和諸大臣俊於祭所,茶膳房尚膳正布席,大臣進羹飯,后妃等竣於宮中。春、秋大祭時,坤寧宮立竿祭神,禮成,例有皇子以下及王公大臣食肉。官內西南隅,為供神所。皇帝西向坐,皇子以下及諸王公大巨叩首謝,皆向西席地引茵而坐。人酒一厄,肉一盤,湯飯各一盂。食肉時,各以自帶佩刀割食皇帝食肉畢,侍食諸巨方置碗匙。如肉未食盡,可賜衛們食之。如有在告臣或退休居住京師的大臣,亦踢昨,或賜神糕。坤寧宮每日常祀時用豬二隻,豬章京掌之。晚間背燈祭時,背燈肉交御膳房散給散秩大巨及侍衛們分食。每日祭神食肉的常制是:食肉者至宮門外,取一氈墊入,置坐處,叩頭畢,席地坐,人各肉一盤,飯一孟,鹽一碟,食畢而出。坤寧宮的食肉之典,既是滿族的祭祀禮俗,也是滿族的進食習慣。豬肉是滿族人聶喜食的食品之一,在清宮中也是主要的副食品。在皇帝的御膳中,以豬肉製成的餚撰佔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必有盤肉,這種盤肉即是按祭祀時煮肉之法作成,再以刀片之盛盤的:再有背燈肉、背燈肉片湯、烹白肉、豬肉片、白肉片、攢盤肉等,也是皇帝御膳中經常有的品種,這都與清宮中祭神食肉的習俗有關。

祭萬曆太后所煮白肉的老汁,史籍中稱有二百年之久,雖誇大之言,但湯汁濃香味醇卻是事實.煮成的白肉由大門侍衛們享之。食肉時不設匕著,各用身帶佩刀割之而食,食時亦不準用鹽醬。但侍衛們食肉時往往賴以取巧,用厚硬的高麗紙為刃,將肉切成小塊,用好醬油蘸之而食:又在在將肉切好藏之衣嫋中,食時,一片一片地取出置碗內,蘸煮肉汁食之。

祭萬厲太后所用白肉何以為大門侍衛們所享呢?因每日子正三刻,東華門啟扉時,首先入門者是一乘布圍騾車,車上載活豬二口,車轅處坐一老嘔,驅車直入內東華門,循牆而行。車後,是奏事處官員提圓紗燈隨之,再後,則是各部院衙門的遞奏官和各省摺棄,以及趨朝各官,皆借奏事處燈光以行。每年三百六十五日,均按此規進門,每日用活豬二口,專一老巫主其事。大概是顧及仃衛們關啟門扉的辛苦吧,所以此祭萬曆媽媽的白肉由門衛們所享。

此外,祭品供獻中的素菜、葷素高頭、餑餑、點心、千鮮果品、千菜等,撤供後也常常成為宮內的日常膳食。這些祭品供獻的製作方法,以及宮內人們時常得到分享祭品而形成的食習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清宮御膳。祭祀時所供物料的嚴格規定,對清宮御膳的投料標準化更有制約性作用,以致皇帝用騰時,所用餚撰的用料數量、口味、盛器等,都有固定的標準,不能隨意改變。

清代的滿族食俗是多方面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清朝入關前,在遼東地區還有吃「乏克」(即包兒飯)、蘸食、潰酸菜等食俗:入關以後,清宮中又有講究用鹽的份例,也有茶宴、千臾宴(主菜是火鍋)、娶親宴等。滿族的這些食俗,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禮儀的不同而有所新的吸收和發展,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東北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長按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美食之舌尖上的滿族美食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杆(神杆)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
  • 滿族姓氏在清代典籍中的排列順序 你家第幾?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滿族姓氏在清代典籍中的排列順序為了研究方便,我們給清代滿族姓氏編了一個順序,以其在《皇朝通志 "氏族略》中的順序為準。但我們也要說明,滿族姓氏在清代不同典籍中的排列順序是不盡相同的。以其前20位姓氏為例,對比如下:在《通譜》中的排列順序是:1.瓜爾佳,2.鈕祜祿,3.舒穆祿,4.馬佳,5.董鄂,6.赫舍裡,7.他塔喇,8.伊爾根覺羅,9.舒舒覺羅,10.西林覺羅,11.通顏覺羅,12.佟佳,13.那木都魯,14.納喇,15.富察,16.完顏,17.扣德,18.吳雅,19.戴佳,20.兀扎喇。
  • 大東北滿族舊事-----清代創製使用滿文
    滿族先民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汲取漢族、契丹、蒙古等民族文化精要,結合本民族的語言習慣俚俗,在金代、清代兩創本民族文字。清代,「國語騎射」是一項基本國策,歷朝皇帝都十分重視,騎射習武自不多言,國語滿文也被視為立國之本,可見清朝廷對滿語文字的重視。清開國帝王努爾哈赤對八旗子弟的國語教育,有極其嚴格的要求,並特任命了八位巴克什師傅專職負責各旗之國語教習。
  • 滿族人名與文化
    本文論述清代滿族的命名制度,並簡要分析滿族人名的簡單質樸特徵以及數字人名的來源等問題,以期能夠通過滿族人名研究,進一步深化滿族文化研究工作。清代提倡「國語騎射」,力求保持滿洲文化傳統,但無法延緩或阻止滿族與漢族的交往融合,漢語言文化逐漸取代了滿洲傳統的語言文化。滿洲人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承載著豐富的滿洲語言歷史文化信息。
  • 滿族服飾的特點
    在滿族服飾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旗袍。旗袍是滿族人的服裝,因滿族人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穿著的袍服,被稱為「旗袍」。而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人八旗的人的統稱。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屬的漢人和蒙古族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二十六萬之眾,是八旗滿族人、八旗蒙古族人數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應當是漢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共同的組合體。
  • 大型組圖滿族民俗生活
    滿洲吉林省是滿族的故鄉,因此,吉林省的滿族服飾保持了其鮮明的民族風格,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相鄰的各族。1 男、女髮式【男】清代滿族成年男子的髮式是「薙髮垂辮」,即在額角兩端向頭頂引一條直線,將直線以下前顱的頭髮全部剃去,年青人常以金、銀、珠寶製成別致的小墜角兒,繫於辮梢之上,隨辮擺動,以為美觀。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沒有皇帝,沒有皇城,只有滿族,顛覆你的認識
    【男】清代滿族成年男子的髮式是「薙髮垂辮」,即在額角兩端向頭頂引一條直線,將直線以下前顱的頭髮全部剃去,年青人常以金、銀、珠寶製成別致的小墜角兒,繫於辮梢之上,隨辮擺動,以為美觀。清代,滿族在傳統飲食基礎上吸收了漢、蒙古等族飲食習俗形成了新的食譜。清代,滿族以雜糧為主食,主要有黍、穄、玉米、稷,大麥、小麥、稗、蕎麥、大豆、小豆、芸豆,亦有稻。
  • 吉林滿族年俗集萃(三)
    吉林是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這片黑土地盛產的農副產品多為皇家貢品。
  • 滿族八大姓的姓氏演變
    滿族的姓氏在歷史長河中,演變頻繁。 「滿洲雖始有定性,後皆指名為姓。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漢字姓中,亦是如此。《養吉齋叢錄》記有: 「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後期滿族各氏族在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過程中,出現了極不規範的趨勢。
  • 大東北滿族舊事-----白山黑水育滿族(5)
    滿族,這滿—通古斯語支的關東北方民族,是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造就了他們驍勇善戰又自強不息的品性,是白山黑水的山鍾水毓堪輿勝地,造就了他們古樸的民風、恢宏的氣度,使他們一代代勵精不輟,創造了民族的輝煌。故此,滿族崇拜白山黑水,情系白山黑水。  滿族之稱,系由清代之「滿洲」族稱簡化而來。滿洲又稱「滿珠」「 曼殊」,乃滿語「吉祥」之意。
  • 長文顛覆你的認識——真正的滿族民俗!
    5 蟒袍 補服 外褂 常服清代吉林境內滿族官員按朝制穿戴官服與頂戴花翎。官服分蟒袍、補服、外褂、常服幾類,和帽、靴、鞋相配成套。古時,滿族先民曾在林莽中集體敲石吶喊震山,憑藉風勢火威石擊弓射追剿猛獸。獵畢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頭謝天,謝畢,把野獸刮洗清淨,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滿族薩渦祭禮中的燎毛豬,實為天火肉的延續。清中葉的「滿漢全席」的基本特點就是燒烤,這種食法亦源於「天火肉」。
  • 滿族飲食簡述——好吃的都在裡面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8年滿族飲食簡述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滿族以其強烈的進取精神及兼收並蓄的包容力生息繁衍於關東的白山黑水之間。自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開始到滿文的創製再到建立起龐大的滿清帝國,滿族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重大貢獻。滿族的飲食風俗帶有濃厚的北方特色,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形成了色味豐富、獨具特色的滿族飲食文化。現在介紹一下滿族鄉民的家常風味及面點小吃。滿族主食:滿洲族以農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狩獵為輔。舊時,滿族食用穀類有糜子、小麥、大麥、穀子、稷子、高粱、蕎麥等十餘種。
  • ——來源於滿族的美食
    飯包,是滿族一種傳統食品。互動百科說,據明太監劉若愚在有關明宮生活的著作《明宮史》大集「四月」條記載:「又以各種精肥肉、蔥、姜、蒜剁成豆大粒,拌飯,以萵苣大葉裹食之,名日『包兒飯』,遼東人俗尚元。」文中所指的遼東,就是明代女真人活動的區域,「遼東人」便是指早期的滿族人。
  • 特點鮮明的滿族服飾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滿族服飾文化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形成,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棉,四種材質。相信很多人對電視劇中」格格」的頭飾記憶猶新,其實這正是典型的滿族女子頭飾。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
  • 清朝滿族八旗圖鑑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滿族的傳統美食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到滿族的故鄉,一定要吃滿族的飯菜。滿族又是喜吃魚的,蛟河的「慶嶺活魚」就是用「把蒿兒」燉魚,現已聞名全國。  滿族人主食最大的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  所制米糕,色黃如玉,質感粘膩爽口。滿族人喜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飢餓、便於遊獵和遠途徵戰攜帶之利。居於松原特別是扶餘、寧江地方的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大黃米、小黃米)面做豆包、涼糕、切糕、炸糕、「驢打滾」等食品,統稱為粘餑餑。
  • 漂亮的旗袍是滿族的服飾嗎?起源於滿族,但也不止是滿族服飾
    因滿族實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戴的衣服自然也稱之為「旗袍」。作為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滿族人以遊牧為生,常年的馬背生活使得其所穿長袍為合體開叉的樣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滿族人在馬背上的舒適度。也就是說早期旗袍並不僅僅限於女性穿著。但隨著滿族入關中原創建清朝,由馬背生活轉移到農耕生活,男性旗袍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後,只有女性旗袍得以保留了下來。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長文顛覆你的認識
    5 蟒袍 補服 外褂 常服清代吉林境內滿族官員按朝制穿戴官服與頂戴花翎。官服分蟒袍、補服、外褂、常服幾類,和帽、靴、鞋相配成套。古時,滿族先民曾在林莽中集體敲石吶喊震山,憑藉風勢火威石擊弓射追剿猛獸。獵畢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頭謝天,謝畢,把野獸刮洗清淨,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滿族薩渦祭禮中的燎毛豬,實為天火肉的延續。清中葉的「滿漢全席」的基本特點就是燒烤,這種食法亦源於「天火肉」。
  • 滿族傳統美食大全
    滿族的飲食風俗帶有濃厚的北方特色,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形成了色味豐富、獨具特色的滿族飲食文化。  滿族主食:滿洲族以農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狩獵為輔。舊時,滿族食用穀類有糜子、小麥、大麥、穀子、稷子、高粱、蕎麥等十餘種。滿族傳統主食有停悸 、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
  • 滿族服裝男裝特色之箭袖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5年 滿族的箭袖,滿語叫做「哇哈」,是滿族袍褂中很有特點的一種衣袖。但在滿族人中,是禁止用狗皮的,因為他們視狗為最忠實的朋友。 進關之後,由於滿族生活環境的變化,騎射之風已逐漸衰微,袍褂上的箭袖也不再起原來的作用,所以,箭袖在滿族的袍褂上,也漸漸地出現了「退化」和減少的趨勢。如一般日常穿用的袍褂,就不必再鑲上個箭袖而是著平袖即可。但是,在一些有一定身份的滿族人中,卻仍然要做一些帶有箭袖的袍子,以為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