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高黎貢 「移」躍跨千年
——高黎貢山保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空廣安置點。 供圖
立夏時節,富饒美麗的潞江壩熱浪滾滾。
在隆陽區芒寬集鎮、敢頂集鎮、小平田集鎮、叢崗村等8個集中安置點, 909戶4910名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於2018年底「衝」出大山,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開啟了新生活。
這是一個由傈僳族、怒族、白族群眾組成的兄弟民族特殊群體。20多年前,他們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福貢、蘭坪等縣的大山深處走來,在政府有序組織和自發移民的大潮中,來到了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潞江鎮海拔1200米至1500米左右的「二半山」一帶居住。
在高黎貢山保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扶持下,如今4910名少數民族移民真正實現了從刀耕火種到融入現代生活的驚人一躍。
「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個都不能少!」今天的高黎貢山跨州市傈僳族、怒族、白族移民,在保山市和隆陽區黨員幹部用心用情用力引導和幫扶下,正闊步奔向小康。
909戶4910名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於2018年底統一搬遷到8個集中安置點
隆陽區累計開展勞動就業培訓50期、培訓4898人次,實現多渠道就業1043人
移民出山
峰巒起伏,雲霧繚繞。在高黎貢山海拔1200米至1500米之間的「二半山」,是4910名少數民族移民曾經的「家」。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們或由政府組織移民,或自發逃離貧瘠的土地,從怒江遷徙到保山。20多年來,他們居住在高黎貢山半山腰,大多數人居住的仍是簡陋的窩棚。
「二半山」移民帶來了人戶分離的管理難題,進而演變成大量的「黑戶」問題。父輩們脫離戶籍地管理,無法獲得任何保障政策,他們長期掙扎於貧困線上,生病只能聽天由命;後代中多數沒有戶口,無法出行、無法讀書,甚至無法合法結婚。
2017年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解決高黎貢山移民歷史問題專項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及《雲南省解決高黎貢山移民歷史問題總體方案》要求,保山市、隆陽區秉持「各民族兄弟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將高黎貢山移民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納入隆陽區易地扶貧搬遷範圍。
市區兩級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隆陽區抽調了82名領導幹部組建現場指揮部,駐點開展工作。市區兩級層層細化職責任務,形成了市、區、鄉(鎮)三級協調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在深入調研、分析貧情、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市區編制了《保山市高黎貢山移民群眾脫貧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出臺產業發展、技能扶貧、安置點「雙點長」制、遷出地舊房拆除及騰退土地復墾復綠等系列工作方案,為移民搬遷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隆陽區成立了9個法治宣傳組,到移民當中開展法治、民族宗教政策宣傳;印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明白卡4000餘份,廣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認真做好信教群眾思想政治工作,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尋訪移民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工作伊始,工作隊員每次進山,村子裡的成人都跑光了,只剩下孩子們留守在附近。幾經努力、多番接觸,移民們感受到了工作隊的真心和誠意,戒備心慢慢放鬆了。在工作隊的耐心勸說下,他們逐漸同意搬下山來。
易地搬遷
搬遷到芒寬、潞江的集鎮或壩區生活,高黎貢山移民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歷史性轉折。
隆陽區精準鎖定高黎貢山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為909戶4910人,並完成了跨州市搬遷、建新拆舊和脫貧就業三個協議的籤訂工作。
按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規劃選址工作要求,隆陽區甄選出怒江江畔、六曼公路沿線地勢平整,靠近中心集鎮和中心村,交通便利、就醫就學方便且利於脫貧發展的芒寬集鎮、敢頂集鎮、空廣、西亞、小平田集鎮、芒合、叢崗、戶門壩等8個集中安置點,對高黎貢山移民群眾進行就近適度規模集中安置。在嚴格執行人均、戶均面積標準的前提下,隆陽區提供12種安置房戶型供搬遷戶自願選擇,充分尊重搬遷戶意願,將原遷出地的鄰居、熟人集中安排居住。
按照搬遷群眾的民族屬性,確定安置點建築整體風貌,部分安置點規劃「微田園」,既充分體現民俗,又能讓搬遷移民寄託鄉愁。
隆陽區執行統規統建要求,在實現施工工序優化、建設工期縮短、安全質量達標的基礎上,901套安置房中892套為鋼結構房屋,佔比高達99%,實現建房面積及投資概算「雙控」。
落實「雙點長制」。隆陽區明確了8個集中安置點的政府、企業「雙點長」,全面負責安置點建設的組織實施工作,設立「雙點長」公示牌,各安置點「雙點長」共召開專題會議105次。
嚴格按照省、市高黎貢山移民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管理暫行管理辦法要求存儲、管理資金,並專款專用,確保項目資金規範安全運行。
保山市將高黎貢山移民安置工作納入2018年度10項重點工作和10項重大項目督查重點,市長和分管副市長每周到安置點督促檢查1次,市、區督查室定期不定期開展督查。
安居樂業
在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隆陽區採取幹部「八包」工作方式,確保移民「搬得來、留得住、能致富」。「八包」即包政策宣傳、項目掃尾、民生保障、舊房拆除、脫貧就業、完善檔案、社會治理、社會融入。
在工作中,隆陽區相關職能部門、鄉鎮、掛戶幹部共同負責,擺攤設點進行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環境、就醫就學、產業就業、社會治安等方面政策的宣傳和服務,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
採取倒排工期、增加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優化施工組織等有力措施,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的掃尾完善工作,確保滿足搬遷入住需求。2018年12月底前,4910名高黎貢山移民群眾全部搬遷入住。
早在2017年7月,保山市將高黎貢山移民群眾的戶口全部遷移到隆陽區。同時,將符合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搬遷群眾全部納入保險,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100%全覆蓋,並將8個安置點的困難群眾861戶2833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
目前,隆陽區已將所有移民適齡子女就近就便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同步解決學生食宿、教材、衣服、體檢等問題。加大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力度,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
圍繞有勞動力的移民戶每戶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隆陽區累計開展勞動就業培訓50期、培訓4898人次,實現多渠道就業1043人。其中向省內外輸出勞動力183人,生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上崗310人。
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並根據安置點區域、安置規模合理設立村民小組、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強化管理,嚴格程序,選好、用好村民小組長。
在每個安置點,制定完善了條款精簡、通俗易懂的村規民約,並按規約開展各項工作。同時,加強移民區域宗教活動場所、教職人員的日常監督管理和培訓,認真做好信教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積極引導信教群眾到已批准開放的活動場所開展宗教活動。
自2018年10月起,通過相關部門集中擺攤設點、主動上門服務的方式,全面幫助和解決搬遷群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掛戶幹部深入群眾,幫助移民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保持好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同時維護好綠化帶、道路等公共衛生。對安置房前後未硬化及綠化區域,由搬遷戶按標準種植蔬菜、水果等,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
隆陽區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自強·誠信·感恩」活動等為主題,加強移民的思想引導和感恩教育。同時還以個人行為習慣培養、用電常識科普、禮儀教育、國家政策、普通話學習、家用電器設備了解認識等為學習重點,紮實開展移民的文化補習培訓。
目前,從高黎貢山「二半山」走出的移民們,已經嘗到了生活的甜頭,有了致富的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