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芒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兩個傈僳族孩子像兩隻歡快的小鳥一樣,追逐著跑進了實踐站的屋子裡,面對小區漂亮的規劃沙盤,兩個小傢伙興奮地圍著23棟樓房模型找自己的家。見記者舉起相機,孩子們又害羞得跑開了。
對於從高黎貢山搬遷到芒寬鄉集鎮安置點——黎新小區的傈僳族同胞來說,這樣歡快和諧的場景,是他們美好生活的縮影。
2017年以來,芒寬鄉按照省市區委關於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搬遷的工作要求,紮實開展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和服務工作,共搬遷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909戶4910人,真正實現了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從「怒江」到「保山」、從「山上」到「山下」、從「散」到「聚」、從「亂」到「治」、從「貧」到「富」的築夢之路。
3年來,省市區已投資89254.43萬元,其中:易地扶貧搬遷45207.51萬元(含移民建房補助2450萬元),教育事業發展7938萬元,衛生防疫和計生管理1784萬元,生態保護7069.84萬元,農業發展14031.55萬元,社會保障 1354萬元,交通設施基礎建設4500萬元,生產生活用水保障3833.08萬元,公共文化服務1441.45萬元,基層組織建設630萬元,民族宗教事務1465萬元。
芒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建在黎新小區的旁邊,它不僅豐富了從高黎貢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的生活,還發揮出了服務居民的積極作用。芒寬鄉芒寬社區黨總支書記蔣德春說:「芒寬社區黎新小區是4個高黎貢山移民安置點之一,共搬遷502戶2502人,黎新小區名字代表了高黎貢山移民新生活的意思。」
黨支部架起連心橋
搬遷前,戶口隸屬於怒江州瀘水市古登鄉俄奪羅村的楊子合,一直在麻慄山包地種甘蔗,在跨州市移民政策落實前,這樣的生活讓他一直沒有歸屬感。楊子合記得最清楚,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從麻慄山到芒寬集鎮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一次,同在麻慄山居住的一個親戚突發疾病,咳血不止,在大家用竹子做好簡易擔架抬到離醫院2公裡的地方時,人已過世了。這件事讓楊子合感到很難過。他說:「政府的移民搬遷,這樣的事就永遠不會再發生了。」
2018年12月,從麻慄山搬遷到黎新小區的楊子合一家住進了想也不敢想的樓房,一家4口人,在91平方米嶄新的屋子裡,開始了全新的追夢生活。
從山上到山下,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大部分居民一時間適應不過來,垃圾亂扔、樓道任意堆放雜物、喝酒擾民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如何儘快讓居民適應新的環境,過上安定、團結、幸福的生活成了擺在社區面前的難題。
2018年12月,在原有4個黨支部的基礎上,芒寬社區對原先分散的移民黨員身份進行核實後,統一將黨組織轉移到芒寬社區黨總支,並成立了第五黨支部,通過將黨員身份亮出來,不斷為居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化解移民矛盾,效果顯著。
今年60歲的王計八就是第五黨支部的黨員,為了第一時間給搬遷下來的居民解決困難,每天,他都會和幾個黨員輪流值班,在小區的辦公室,不論居民什麼時候來,大家總能見到第五黨支部的黨員。王計八也是從麻慄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他心裡清楚,從幾代人居住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山上,從未與現代生活用品打過交道的同胞們需要時間來適應這樣的新生活,作為黨員,他把能為大家解決困難當作是對自己黨性的錘鍊,他說:「每為居民解決一件小事,我就會感到很充實。」
在王計八值班期間,每天他都會為居民處理10多起問題,有時是年長的老人歸家打不開房門,有時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時是不會用電飯鍋,有時是電錶跳閘了不知道怎麼辦……在王計八和第五黨支部的熱心幫助下,起初老人們出門總會帶上兩個小石頭放在自己住的樓下作為不會走錯的記號,煮一頓飯不會用電飯鍋和電磁爐,洗臉不會用洗漱臺的情況逐步好轉了,大家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
第五黨支部還把小區的管理納入到日常工作中,讓小區實現了從「亂」到「治」的轉變。據了解,為了讓小區管理變得有序,黎新小區在安置點設置了7個村民小組,通過民主選舉出了7名小組長、23名樓棟長、47名單元長,並成立村民議事小組、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形成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安置點黨支部為主導、各村民小組為紐帶、各樓棟單元為網格、安置點群眾為主體的「網格化」治理體系。蔣德春說:「這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治理的效率,群眾滿意度也得到提升。」
在鄉政府和社區的支持下,支部委員三子益開始在實踐站裡嘗試大喇叭雙語廣播,用傈僳語、漢語向同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告訴大家垃圾不要亂扔、樓道不要堆放雜物、向大夥通知哪裡有合適的工作……社區還專門到怒江州找來了傈僳語廣播的材料,從「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到致富能手事跡、從人居環境提升到除陋習樹新風的宣傳,每天分為早中晚時段進行廣播。據悉,在配合大喇叭廣播之餘,黎新小區還成立了少數民族調解隊1支、婦女調解隊1支、治保隊1支,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為小區穩定和諧持續營造良好氛圍。
幹群共畫同心圓
「因為搬遷,我才能住進地面硬化,綠樹成蔭的小區,才住進了樓房,喝上了自來水,真是掉進『福窩』裡。」記者採訪時,今年56歲的和四木夫妻倆正準備出門,前往承包的橘子地裡施肥除草。搬遷後,為了增加收入,在社區的幫助下,夫妻倆和政府土地流轉引進的沃土農業有限公司承包了65畝橘園6000棵橘子樹進行管理,公司每年以每棵13元的價格付給和四木,一年下來,能收入70000多元。對於搬遷前住在榿木坡的和四木來說,如今的生活狀態與原來包地種甘蔗有著天壤之別。他說:「住在集鎮中心,買東西、就醫、就業都方便了,更重要的是,見得多了,眼界也開闊了。只有發奮圖強,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新生活才對得起黨和政府的關懷。」
為了讓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芒寬鄉在黎新小區安置點開發了公共服務崗位427個,其中:保潔員79人、生態護林員348人,主要從事衛生保潔、護林防火、森林資源保護工作。
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10月開始,市、區兩級政府就以問題為導向,組織相關部門到各安置點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暨現場服務群眾活動,通過部門集中擺攤設點、主動上門服務、傈漢雙語宣講等形式,全面幫助和解決搬遷群眾搬遷入住及入住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蔣德春介紹,在移民群眾搬入新家園開始新生活之際,為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鄉鎮和村組就研究制定了相應的配套管理辦法和措施,幫助搬遷群眾儘快融入當地社會,增強移民群眾對所在村組的歸屬感。通過由掛鈎幹部入戶到家,指導移民群眾適應新生活;抓好健康扶貧,送健康體檢到各安置點;抓好文化補習班培訓等方式,真正讓傈僳族同胞實現了搬得來、留得住、能致富的願景。
在記者採訪時,位於芒寬集鎮的「沃龍鞋業」扶貧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家住黎新小區的三然正在車間主任田春紅的指導下練習鞋面縫合,在培訓3個月後,三然就能熟練的進行鞋面縫合了。對於能在家門口賺錢的工作,27歲的三然感到很開心。他說,以後不用再跑到省外打工了,有了政府幫建的家,自己的心也就安定了下來。目前,像三然一樣從高黎貢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在「沃龍鞋業」務工的已達30多人,待設備完全進駐後,「沃龍鞋業」扶貧車間可帶動貧困群眾就業300人以上。
保山日報記者:字相禹
通訊員: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