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之路——訪保山隆陽區芒寬社區黎新小區跨州市移民安置點

2020-12-14 滇西視覺

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芒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兩個傈僳族孩子像兩隻歡快的小鳥一樣,追逐著跑進了實踐站的屋子裡,面對小區漂亮的規劃沙盤,兩個小傢伙興奮地圍著23棟樓房模型找自己的家。見記者舉起相機,孩子們又害羞得跑開了。

對於從高黎貢山搬遷到芒寬鄉集鎮安置點——黎新小區的傈僳族同胞來說,這樣歡快和諧的場景,是他們美好生活的縮影。

2017年以來,芒寬鄉按照省市區委關於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搬遷的工作要求,紮實開展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和服務工作,共搬遷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909戶4910人,真正實現了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從「怒江」到「保山」、從「山上」到「山下」、從「散」到「聚」、從「亂」到「治」、從「貧」到「富」的築夢之路。

3年來,省市區已投資89254.43萬元,其中:易地扶貧搬遷45207.51萬元(含移民建房補助2450萬元),教育事業發展7938萬元,衛生防疫和計生管理1784萬元,生態保護7069.84萬元,農業發展14031.55萬元,社會保障 1354萬元,交通設施基礎建設4500萬元,生產生活用水保障3833.08萬元,公共文化服務1441.45萬元,基層組織建設630萬元,民族宗教事務1465萬元。

芒寬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建在黎新小區的旁邊,它不僅豐富了從高黎貢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的生活,還發揮出了服務居民的積極作用。芒寬鄉芒寬社區黨總支書記蔣德春說:「芒寬社區黎新小區是4個高黎貢山移民安置點之一,共搬遷502戶2502人,黎新小區名字代表了高黎貢山移民新生活的意思。」

黨支部架起連心橋

搬遷前,戶口隸屬於怒江州瀘水市古登鄉俄奪羅村的楊子合,一直在麻慄山包地種甘蔗,在跨州市移民政策落實前,這樣的生活讓他一直沒有歸屬感。楊子合記得最清楚,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從麻慄山到芒寬集鎮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一次,同在麻慄山居住的一個親戚突發疾病,咳血不止,在大家用竹子做好簡易擔架抬到離醫院2公裡的地方時,人已過世了。這件事讓楊子合感到很難過。他說:「政府的移民搬遷,這樣的事就永遠不會再發生了。」

2018年12月,從麻慄山搬遷到黎新小區的楊子合一家住進了想也不敢想的樓房,一家4口人,在91平方米嶄新的屋子裡,開始了全新的追夢生活。

從山上到山下,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大部分居民一時間適應不過來,垃圾亂扔、樓道任意堆放雜物、喝酒擾民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如何儘快讓居民適應新的環境,過上安定、團結、幸福的生活成了擺在社區面前的難題。

2018年12月,在原有4個黨支部的基礎上,芒寬社區對原先分散的移民黨員身份進行核實後,統一將黨組織轉移到芒寬社區黨總支,並成立了第五黨支部,通過將黨員身份亮出來,不斷為居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化解移民矛盾,效果顯著。

今年60歲的王計八就是第五黨支部的黨員,為了第一時間給搬遷下來的居民解決困難,每天,他都會和幾個黨員輪流值班,在小區的辦公室,不論居民什麼時候來,大家總能見到第五黨支部的黨員。王計八也是從麻慄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他心裡清楚,從幾代人居住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山上,從未與現代生活用品打過交道的同胞們需要時間來適應這樣的新生活,作為黨員,他把能為大家解決困難當作是對自己黨性的錘鍊,他說:「每為居民解決一件小事,我就會感到很充實。」

在王計八值班期間,每天他都會為居民處理10多起問題,有時是年長的老人歸家打不開房門,有時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時是不會用電飯鍋,有時是電錶跳閘了不知道怎麼辦……在王計八和第五黨支部的熱心幫助下,起初老人們出門總會帶上兩個小石頭放在自己住的樓下作為不會走錯的記號,煮一頓飯不會用電飯鍋和電磁爐,洗臉不會用洗漱臺的情況逐步好轉了,大家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方式。

第五黨支部還把小區的管理納入到日常工作中,讓小區實現了從「亂」到「治」的轉變。據了解,為了讓小區管理變得有序,黎新小區在安置點設置了7個村民小組,通過民主選舉出了7名小組長、23名樓棟長、47名單元長,並成立村民議事小組、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形成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安置點黨支部為主導、各村民小組為紐帶、各樓棟單元為網格、安置點群眾為主體的「網格化」治理體系。蔣德春說:「這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治理的效率,群眾滿意度也得到提升。」

在鄉政府和社區的支持下,支部委員三子益開始在實踐站裡嘗試大喇叭雙語廣播,用傈僳語、漢語向同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告訴大家垃圾不要亂扔、樓道不要堆放雜物、向大夥通知哪裡有合適的工作……社區還專門到怒江州找來了傈僳語廣播的材料,從「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到致富能手事跡、從人居環境提升到除陋習樹新風的宣傳,每天分為早中晚時段進行廣播。據悉,在配合大喇叭廣播之餘,黎新小區還成立了少數民族調解隊1支、婦女調解隊1支、治保隊1支,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為小區穩定和諧持續營造良好氛圍。

幹群共畫同心圓

「因為搬遷,我才能住進地面硬化,綠樹成蔭的小區,才住進了樓房,喝上了自來水,真是掉進『福窩』裡。」記者採訪時,今年56歲的和四木夫妻倆正準備出門,前往承包的橘子地裡施肥除草。搬遷後,為了增加收入,在社區的幫助下,夫妻倆和政府土地流轉引進的沃土農業有限公司承包了65畝橘園6000棵橘子樹進行管理,公司每年以每棵13元的價格付給和四木,一年下來,能收入70000多元。對於搬遷前住在榿木坡的和四木來說,如今的生活狀態與原來包地種甘蔗有著天壤之別。他說:「住在集鎮中心,買東西、就醫、就業都方便了,更重要的是,見得多了,眼界也開闊了。只有發奮圖強,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新生活才對得起黨和政府的關懷。」

為了讓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芒寬鄉在黎新小區安置點開發了公共服務崗位427個,其中:保潔員79人、生態護林員348人,主要從事衛生保潔、護林防火、森林資源保護工作。

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10月開始,市、區兩級政府就以問題為導向,組織相關部門到各安置點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法律法規宣傳暨現場服務群眾活動,通過部門集中擺攤設點、主動上門服務、傈漢雙語宣講等形式,全面幫助和解決搬遷群眾搬遷入住及入住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蔣德春介紹,在移民群眾搬入新家園開始新生活之際,為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鄉鎮和村組就研究制定了相應的配套管理辦法和措施,幫助搬遷群眾儘快融入當地社會,增強移民群眾對所在村組的歸屬感。通過由掛鈎幹部入戶到家,指導移民群眾適應新生活;抓好健康扶貧,送健康體檢到各安置點;抓好文化補習班培訓等方式,真正讓傈僳族同胞實現了搬得來、留得住、能致富的願景。

在記者採訪時,位於芒寬集鎮的「沃龍鞋業」扶貧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家住黎新小區的三然正在車間主任田春紅的指導下練習鞋面縫合,在培訓3個月後,三然就能熟練的進行鞋面縫合了。對於能在家門口賺錢的工作,27歲的三然感到很開心。他說,以後不用再跑到省外打工了,有了政府幫建的家,自己的心也就安定了下來。目前,像三然一樣從高黎貢山搬遷下來的傈僳族同胞在「沃龍鞋業」務工的已達30多人,待設備完全進駐後,「沃龍鞋業」扶貧車間可帶動貧困群眾就業300人以上。

保山日報記者:字相禹

通訊員:楊燕

相關焦點

  • 高黎貢山保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衝」出高黎貢 「移」躍跨千年——高黎貢山保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空廣安置點。 供圖立夏時節,富饒美麗的潞江壩熱浪滾滾。在隆陽區芒寬集鎮、敢頂集鎮、小平田集鎮、叢崗村等8個集中安置點, 909戶4910名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於2018年底「衝」出大山,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開啟了新生活。這是一個由傈僳族、怒族、白族群眾組成的兄弟民族特殊群體。
  • 隆陽區芒寬鄉:規模化養殖闖出群眾增收「牛」路子
    本報訊 近年來,隆陽區芒寬鄉為積極響應打造「綠色食品牌」,適應市場需求,2013年引進保山市偉農農牧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通過企業帶動,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本地群眾增收致富。
  • 幸福保山:芒寬鄉規模化養牛見成效,群眾增收致富笑開顏!
    來源:保山日報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為積極響應打造「綠色食品牌」,適應市場需求,2013年引進保山市偉農農牧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通過企業帶動,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本地群眾增收致富。
  • 都勻市怡安移民安置小區裡一片歡聲笑語
    家住都勻市綠茵湖辦事處的怡安移民安置小區搬遷住戶代表徐大伯說。文藝表演12月8日,都勻市老同志文藝小分隊 「感恩奮進新時代 唱響幸福新生活」——走進移民新居、歡慶同步小康基層巡演活動第四場,在怡安移民安置小區舉行。
  • 【協商在基層】保山市隆陽區開展協商議事活動
    原標題:【協商在基層】保山市隆陽區開展協商議事活動近日,一場關於小區改造後續管理工作的協商議事活動在保山市隆陽區九隆街道下巷街社區的協商議事活動室舉行。大家面對面交流,針對宴公巷居民關注的小區改造後續管理工作進行協商議事,圍繞改造後的小區車輛停放、公共綠化帶維護、小區保潔、基礎設施管理等議題進行重點討論協商,以促進小區治理更規範、更有序。據介紹,今年以來,保山中心城區的部分老舊小區通過改造,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 保山究竟有多迷人?
    根據保山縣誌的記載,遠古時期,這片土地原為一片海洋,海水陷落,變為了低洼盆地,像是一個巨大的滴漏,高處森林密布,低處沼澤湖海,經過歷代的治水排洪,保山壩這塊土地才顯現出來。城區以保岫路和正陽路的交匯點為中心,交叉成十字貫穿整個中心城區,街道縱橫交錯呈「井」字型。
  • 保山隆陽區多舉措保障食品安全
    本報訊 日前,保山隆陽區市場監管局在抓緊、抓實食品安全監管各項工作基礎上,以兩舉措開展食品相關產品專項檢查,保障食品相關產品質量安全。 對標對表,逐戶核查除隱患。
  • 保山隆陽區林草局對太保公園古樹名木開展保護性防治工作
    玉皇閣為明代建築珍寶;會真樓是當年徐霞客遊歷保山的下榻之所;狀元樓則是大學者楊升庵落難之際遮風蔽雨的「獨居」;山頂建有西南第二大的武侯祠。 為保護隆陽區古樹名木生態安全及遊人的人身安全,經隆陽區林業和草原局研究決定:自2020年9月2日至2020年9月10日,隆陽區林業和草原局將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太保公園武侯祠、
  • 水利部水規總院到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夾巖水庫移民安置點進行...
    12月21日,水利部水規總院副總工、處長潘尚興,省生態移民局處長吳貴勝一行到金海湖新區(畢節高新區)夾巖水庫移民安置點進行實地查勘,畢節市委副秘書長、生態移民局局長羅太瑜,金海湖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馬祥宏,管委會黨組成員、副縣級幹部成虎陪同查勘。
  • 保山市隆陽區市場監管局「四強」並舉推進智慧財產權強區建設
    區市監局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宣傳力度,印發智慧財產權服務指南,堅持日常宣傳和3.15、4.26等重要節點相結合,通過便民服務中心市場監督管理局設置智慧財產權諮詢點,「隆陽市場監管」微信公眾號等,對企業智慧財產權註冊及《商標法》、《專利法》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 「網格化」+「微信群」 寶華鎮多舉措化解安置小區矛盾糾紛
    金山網訊  自寶華鎮打造「寧鎮揚一體化先行示範區」以來,目前有寶華花園、鳳壇花園、建花苑、花山人家、玉蘭花園等多個安置小區
  • 連接雲南保山和怒江,高黎貢山下這個小鎮寧靜秀美,水果多還便宜
    2019年3月,我抵達了位於雲南保山到怒江州的一個小鎮——芒寬!芒寬,一個位於雲南邊陲怒江邊的小鎮,許多人因為去高黎貢山百花嶺而知道了它,而且,這裡也是通往怒江州,通往瀘水,片馬,丙察察,獨龍江的必經之道,甚至可以抵達西藏。
  • 雲南保山隆陽區:小公廁連著大民生
    …… 在保山市隆陽區蘭城街道漢營社區老年協會公廁兒童洗手臺前,五歲半的張皓宇和弟弟正在洗手,他認真地把學校老師教的「七步洗手法」有模有樣地教給弟弟。
  • 隆陽區先行開展20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規試點編制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將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試點編製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關於鄉村振興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區範圍內擇優選取20個村(社區)作為試點開展編制工作,計劃2021年前編制完成,以點帶面做示範,為下一步全區各鄉鎮編制村莊規劃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範本。
  • 歐盟發錢鼓勵希臘安置點移民返鄉
    【來源:新華網】歐洲聯盟和希臘政府官員12日一同在希臘首都雅典宣布,希臘移民安置點的大約5000名尋求庇護者如果「自願返鄉」,可以獲得每人2000歐元的補貼。這一政策限時一個月,僅適用於今年元旦前抵達希臘的移民。希臘希望這一舉措有助於減輕已經擁擠不堪的移民安置點負擔。【鼓勵回鄉謀生】分管內部事務的歐盟委員於爾娃約翰松當天與希臘政府官員會談,隨後宣布這一「協助自願返鄉臨時特殊計劃」。
  • 保護城市「活文物」 保山在行動
    位於保山市隆陽區的太保山城市森林公園是國家AA級景區,其間分布有大量百年以上歷史的古樹名木,為了保護這些古樹名木生態安全及市民、遊客的人身安全,隆陽區林業和草原局將於9月2日至10日期間,對其進行保護性防治工作。太保公園歷史悠久,森林覆蓋面積90%以上,多以松、柏、慄、樺為主,林木蔥蔥,空氣清新。許多古建築都隱蔽在山中,有玉皇閣、會真樓、狀元樓、玉佛寺等。
  • 「家在保山」永昌紅廟融入中心城市,成為保山商業新地標繁華新中心!
    紅廟位於保山市隆陽區中心城西北部,學府路和海棠路之間,美麗的「大西山」腳下,氣候宜人。是永昌街道辦事處下轄的17個社區之一。保山五洲國際廣場系雲南省重點項目,保山市重點項目,是五洲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登陸保山的首個項目。項目位居保山市政府打造的新中心區,地處正陽北路與學府路交匯處,規劃商業步行街區、購物中心、商務酒店辦公大樓和高層住宅等,與城市廣場、中央公園組成一個大型的都市休閒購物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