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麥市鎮洪宇鞋業:扶貧車間鋪富路

2020-12-26 鹹寧新聞網

高檔皮鞋、精品女鞋、時尚板鞋……4月29日,走進通城縣麥市鎮洪宇鞋業扶貧車間,總經理葛雄宇迫不及待地展示新近生產的各類鞋產品。

「產品板面達到25種,時尚鞋市場拓展到廣東,其它鞋拓展到河南、貴州等地,今年上半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員工月工資2200元以上。」葛雄宇介紹。

葛雄宇1982年出生在通城縣麥市鎮西坳村,高中畢業後前往廣州一家鞋廠打工。他熟練地掌握了鞋子生產、研發、銷售等流程,積累了鞋業經營之道。

2009年,葛雄宇在廣州開辦了一家作坊式製鞋廠,起初只做一些委託加工業務和貼牌訂單。

鞋廠生意剛起步,妻子生下第三胎,竟是三胞胎。孩子因早產需特別護理,高額的治療費用讓葛雄宇花光了積蓄,還欠了上十萬元債務。

不堪重負的葛雄宇只好忍痛將鞋廠轉讓,回到通城老家。市農商行精準扶貧工作組和縣農商行精準扶貧工作隊了解到他的遭遇後,鼓勵他繼續創業。

2016年,葛雄宇在麥市鎮創辦了一家簡易鞋廠,吸納周邊村組貧困戶務工,主要為相關企業提供鞋面。哪知,2017年,隔壁突發火災,鞋廠受到連累,損失了十幾萬元。農商行再次向他伸出援手,提供20萬元扶貧貼息貸款。

葛雄宇摒棄作坊式生產模式,將廠名改為通城縣洪宇鞋業有限公司,租下原麥市鎮影劇院,讓生產車間規範運轉。同時,推行精細化、安全化管理,嚴控成本;延伸產業鏈,發展貿易,增加創收渠道,大力拓展市場,豐富產品。

2019年秋天,洪宇鞋業有限公司「扶貧微工廠」正式授牌成立。為方便貧困戶就業,公司在貧困戶相對集中的村組建成4個外發點,讓貧困戶足不出村就業增收。

目前,洪宇鞋業已經吸納周邊60餘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

(鹹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嘉 見習記者 劉珊珊 特約記者 劉建平)

相關焦點

  • 巾幗扶貧車間(第一期)---發展中的天水恆遠鞋業
    巾幗扶貧車間(第一期)----發展中的天水恆遠鞋業 2020-08-17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通城麥市鎮:製衣扶貧微工廠縫出致富路
    近日,在通城縣麥市鎮的陳塅製衣扶貧微工廠,負責縫紉、燙衣工作的丁青娥介紹說。今年60歲的她是陳塅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夫妻倆均腳有殘疾,在村裡還沒有微工廠的時候,靠著種地、打點散工維持生計。自從到了村裡的扶貧「微工廠」,每天上班成了她最期盼的事情。
  • 「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湖北通城:小豆腐大希望!通城豆製品成為脫貧...
    通城人素有打豆腐的傳統,通城豆製品美味精良,是遠近聞名的農特產品。近年來,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通城縣充分發揮本土特色,做足豆製品產業文章,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奔小康。通城縣麥市鎮一直以來都是香乾豆腐生產大鎮,近年來該鎮不斷延伸豆製品產業鏈條,擴大規模化生產,提供工作崗位,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增收。走進麥市豆製品廠,工人們正在加緊烤制、切割、上料……近年來,其主打產品麥市乾子也成通城本土的熱門美食IP,作為消費扶貧人氣農產品通過展銷、電商等渠道廣泛銷售。
  • 建好扶貧車間 助力脫貧攻堅——鹹寧市扶貧車間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高新區橫溝橋鎮鹿過村程傳貴回鄉設立線鑽加工扶貧車間,吸納50餘名農戶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0餘人,月工資2000-8000元,特別是車間轉卡部門的21名員工都是65-70歲老人,每人每天工資不低於50元。3.落實政策「扶」,破解發展難題。一是落實優惠政策。如通城縣麥市鎮陳塅村玉書教學儀器扶貧車間,2019年減免稅收3.6萬元。
  • 汝州:扶貧車間搭上網絡直播「順風車」
    映象網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剛鑫雨 郭營戰 白志傑)「我們廠生產的服裝種類多樣,可安排100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村民就有40名,歡迎各位新老顧客選購,支持扶貧助農。」7月8日下午,汝州市米廟鎮於窯村扶貧車間,河南信富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正舉起一件童裝外套在直播間展示。
  • 通城向全中國發出邀請....
    明天在通城黃袍舉行這兩天,選手們陸續搭乘火車或長途汽車從全國各地向通城匯聚熱情好客的通城人,是得該向他們說些啥、好水悠久的文化歷史濃鬱的通城風土人情豐富的物產美食只有來過,才會知道青山秀水、大美通城!在通城有這樣一個好地方,百畝月季,競相開放,千嬌百媚、美不勝收,它就是位於麥市鎮的沉鑼灣月季莊園。地址:鹹寧市通城縣冷鍛村
  • 地名研究 | 黎立夏:湘鄂贛交界處通城地名形成的規律與特徵
    在通城地名通名中用量僅次於宗族支派通名。根據其內涵和外延的近疏程度,分為以下6組分別介紹:(1)山、嶺,通城人即用指本義的山、嶺,更多的用指坐落在高山或低丘依山傍嶺而居的聚落,用指本義的山嶺,如藥姑山、黃龍山、黃嶺(關刀鎮域)、九嶺等;將山、嶺作通名指聚落的如大柱山(沙堆鎮域)、七裡山(麥市鎮域)、石背嶺(大坪鄉域)、大坡嶺(馬港鎮域)等。
  • 曹縣:創新模式 扶貧車間變身致富車間
    菏澤廣電網訊 近年來,曹縣充分發揮扶貧車間的作用,把扶貧政策落實到貧困戶心坎裡,讓有勞動能力的人員都有脫貧的門路,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曹縣安蔡樓楚天集村村民高素雲由於家庭原因,不方便外出打工。自村裡的扶貧車間建成以後,她就來到這裡當了一名繡花工,不僅能照顧家庭,還增加了收入。
  • 鞋業巨頭寶成撤資關停,這裡的6000熟練工人成...
    冬日,陽新城北工業園,以「寶成鞋業」命名的寶成大道,車水馬龍。道路一側,「寶成鞋業」19棟廠房,大門緊閉,空無一人。落戶10年,這家臺資企業創造了最高15億元的年產值,卻在今年春天匆匆離去。半年過去了,這個曾經提出打造「中部鞋都」的縣城,鞋產業從此一蹶不振了嗎?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陽新探訪。
  • 崇仁扶貧車間全部復工
    3月12日,崇仁縣河上鎮山背村的傲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制米車間機器轟鳴,在此務工的周盛經、戴小科、劉建明3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其他幾位工友正忙著將大米打包和轉運。   崇仁縣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抓好扶貧車間的復工復產,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問題。
  • 文縣:「小車間」助力「大扶貧」
    近年來,文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外引內建」實施「築龍強社」行動,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扶貧車間,挖掘縣域內及周邊縣區各種資源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取得了實效。「自山野菜扶貧車間建成使用以來,用工量比較大,我們的工人大多數是當地的貧困戶、留守婦女。
  • 文縣:「小車間」連著「大扶貧」
    近年來,文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過「外引內建」實施「築龍強社」行動,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扶貧車間,挖掘縣域內及周邊縣區各種資源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取得了實效。「自山野菜扶貧車間建成使用以來,用工量都比較大,而且我們的工人大都是當地的貧困戶、留守婦女。
  • 扶貧車間裡的「小夢想」
    近年來,古藺縣搶抓東部地區「騰籠換鳥」機遇,規劃建設縣城扶貧產業集中發展區,依託建設一批扶貧車間,把工作崗位搬到群眾家門口,切實解決了廣大農村人口最急切、最關心的難題,也為山區貧困群眾實現他們的夢想奠定了基礎。我有一個夢想,我想買個芭比娃娃「一塊兩塊三塊......爸爸,我已經攢了10塊錢了。」
  • 郴州蘇仙區:機器聲響 扶貧車間又熱鬧了
    2月27日早上7點半,郴州市蘇仙區許家洞鎮大禾村村民唐玉梅加快腳步,前往佳興電子大禾村扶貧車間上班。在工廠前的岔路口,唐玉梅遇到同事周小娜,熱情地打著招呼:「咱們工廠終於開工了,不出村就能復工賺錢,真好!」在測量體溫、登記職工「兩點一線」出勤表後,唐玉梅熟練地捲起長發,帶好袖套,坐在自己的工位上迅速刮著磁環細渣。「一個多月沒做手有點生,做了四五天就快了。」
  • 從「新手」到「主管」——扶貧車間改變了她
    1月9日,在甘肅省甘谷縣六峰鎮六峰村扶貧車間,程春霞(左一)抱著待檢的服裝走向檢查區。從走進村裡的扶貧車間尋求工作,到一年後擔任扶貧車間的產品質量管理員,甘谷縣六峰村村民程春霞用辛勤和努力改變著自己的人生。
  • 湖北鄖陽:「扶貧車間」復產復工
    圖為2020年3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棉夥棉伴智能襪業扶貧車間,工人在襪子定型流水線上作業。新華網發 曹忠宏攝連日來,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各扶貧車間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復工復產。
  • 「小車間」撐起「大夢想」——桃源縣積極探索發展扶貧車間促脫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小車間」撐起「大夢想」 ——桃源縣積極探索發展扶貧車間促脫貧增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周勇軍 魯融冰 通訊員 唐志君 郭婧 9月28日,秋雨淅瀝,氣溫驟降。
  • 武山縣四門鎮騰達扶貧車間揭牌投產
    8月26日,武山縣四門鎮騰達扶貧車間揭牌投產儀式在四門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業服務中心舉行。縣委副書記、縣長馬勤學和甘肅省騰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林為四門鎮騰達扶貧車間揭牌。縣委副書記何敬忠在講話中指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就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有力抓手,先後高質量建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扶貧車間,在促進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實現穩定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江華:扶貧車間建到移民小區
    永州日報訊(通訊員 左璇 馮婧)日前,筆者在江華瑤族自治縣龍德晟機電有限公司水口分廠的扶貧車間內,看到5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正在有條不紊地組裝著機電小馬達。這些是榨汁機、絞肉機等電器的主要零件之一,每天可以生產6000多個。
  • 桐城:扶貧車間助農脫貧增收
    「扶貧車間建在安置小區邊,一出小區就能上班掙錢,一天能做八九件衣服,一個月下來收入2000多元。」4月2日,在逸朗服飾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裡,桐城市文昌街道大石板村貧困戶伍東鳳正在和幾十名工人在電動縫紉機前忙碌著。    今年48歲的伍東風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唯一的兒子今年剛從中華職校畢業,目前在一汽車修理廠當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