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龍州協作以甘蔗為弦奏響「養牛班的春天」 牽來「扶貧牛」 扶...

2020-12-27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貧困戶秦會春到甘牛集團工作一年多,每月能掙3000多元。

□文/圖 畢松傑 唐達

今年4月,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下凍鎮馱江村聲江屯貧困戶凌志剛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利用扶貧小額信貸貸得5萬元,把舊房子的後院改造成生態牛欄,從廣西龍州甘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甘牛集團」)購來帶孕母牛當起「牛老闆」。「以前一心扎在田裡,每天日曬雨淋,一年下來賺不了多少錢。甘牛集團來了咱們縣後,低價供給好牛種,免費傳授好技術,還主動上門回收,加上田裡的甘蔗、玉米都是現有的飼料,這麼好的致富機會擺在眼前,貸款去做也值得。」凌志剛算了筆帳,預計今年光銷售牛犢一項,就能增收2萬元左右。

凌志剛提及的甘牛集團,是粵桂扶貧的產業項目之一,也是鶴山和龍州兩地合作的典型範例。2018年8月,龍州縣打響廣西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第一炮後,為鞏固脫貧成效,鶴山駐龍州扶貧工作組探索以產業脫貧為抓手,結合龍州縣豐富的甘蔗資源,引進鶴山企業投資建設甘牛集團,著力打造全產業鏈的扶貧模式。產業覆蓋甘蔗尾葉生態養牛、智能屠宰、牛肉生態深加工、綠色冷鏈物流和無害化處理等。項目建成後,預計帶動全縣養牛10萬頭,受益貧困村47個、貧困人口超5萬人。

化解「甜蜜的煩惱」

糖業是崇左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中龍州縣的糖蔗種植面積高達50多萬畝,不少農戶靠種植甘蔗為生。

然而,扶貧組通過多次實地走訪發現,當地大部分甘蔗種植受喀斯特地貌影響,地塊分散,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差,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砍收大部分靠人力。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農戶不約而同發出感嘆:「單靠甘蔗種植,刨去成本,已經剩不了什麼錢。」此外,多年來甘蔗尾葉始終未能有效利用,大多廢棄焚燒,既浪費又汙染環境,成為一種「甜蜜的煩惱」。

「脫貧不是終點,致富才是目的。能否利用甘蔗尾葉作為特色資源打造特色產業,扭轉過去單一、分散、短期的甘蔗產業現狀,找出一條切合龍州實際、鞏固脫貧成效的路子是關鍵。」扶貧工作組組長楊海泉表示。為此,扶貧工作組積極引導鶴山企業到龍州考察投資,謀求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扶貧協作。

其中,鶴山牛世家第四代傳人、企業家溫兆軒在考察中找到了答案:「養牛產業往往需要大量的飼料供應,其中甘蔗尾葉是高性價比的原料之一,龍州縣每年可提供約30萬噸的甘蔗尾葉,最多可育肥肉牛約12萬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短短數月後,溫兆軒聯同3位鶴山企業家,到龍州合夥註冊成立甘牛集團,將「甘」與「牛」結合,打造粵桂扶貧協作龍州甘牛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為當地注入新鮮血液。該項目涵蓋生態肉牛養殖項目、屠宰加工及冷鏈物流項目、無害化處理及油脂項目等子項目,預計帶動總投資46億元。

貧困戶成了「上班族」

2018年12月,佔地約13.33公頃,建設生態欄舍3萬平方米的甘牛生態養殖那渠園作為產業鏈建設的啟動項目奠基,次年1月即開始進牛,4月份第一批育肥肉牛發往大灣區。目前已出欄肉牛超過6000頭,存欄1500多頭。

這一「先手棋」的成功,加速了甘牛生態循環產業鏈項目的「孵化」。去年7月,甘牛集團龍州養殖總園動工建設,佔地面積約93.26公頃,計劃建設25萬平方米牛舍及配套設施,最大存欄肉牛2萬頭,年出欄6萬頭以上。此外,屠宰加工冷鏈項目於今年4月奠基,無害化處理及油脂項目及牛糞生產有機肥項目也已提上日程,整個產業鏈建設有序推進。

蒸蒸日上的甘牛產業,讓不少貧困戶的日子有了質的提升。龍州縣下凍鎮扶倫村貧困戶秦會春和他丈夫是第一批到甘牛集團上班的員工之一,主要負責攪拌飼料、清潔等工作,兩人加起來每月工資有6000多元。「在這裡上班工作輕鬆,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自己還可以種點甘蔗增加收入。」秦會春告訴記者,以前他們一家就靠幾畝甘蔗地吃飯,六口人擠在一個小破房子裡,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通過在養殖園上班,有了積蓄,今年初還搬進了新房,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房間,生活質量提高了不少。

據了解,甘牛集團可提供就業崗位150個,圓了不少貧困戶的「家門口」上班夢。走進龍州養殖總園內的青儲飼料加工車間,機器聲轟鳴,源源不斷的玉米稈、甘蔗尾葉通過傳送帶送進粉碎機,形成糖分高、口感好的青儲飼料。

此外,甘牛集團還延伸出了富有龍州特色的帶貧富貧手段。「農戶種植的甘蔗、玉米都是製作飼料的好原料,我們鼓勵甘牛集團以全株玉米300元每噸、甘蔗尾葉180元每噸的價格向農戶回收,這樣一來可以避免浪費或焚燒汙染環境,二來可以讓農戶實現增收。」龍州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姚新說。

發動農戶成「合伙人」

一個產業要想發展得好,不光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們來「捧場」。2019年9月,龍州縣金秀專業種養合作社社長黃華昌「賭」了一把,從甘牛集團引進15頭母牛、15頭肉牛進行養殖。

剛開始,每逢牛犢出生,黃華昌的心便懸著,怕有啥閃失。好在甘牛集團良好的「售後服務」讓他吃下了「定心丸」。「有問題,隨時一個電話就有人解答,定期還有人過來指導,有時還安排我們去基地參觀學習。」黃華昌說,在技術人員的帶動下,自己也成了半個「牛專家」,哪怕母牛難產,自己也能做好「婦科醫生」,確保「母子」平安。如今,金秀合作社已繁殖出14頭牛犢,「牛家族」逐步擴大,預計今年可帶來12萬元純收入。

「金秀合作社肉牛養殖項目的成功,證明了甘牛集團減貧帶貧的發展模式是可行的,我們計劃通過『企業+村級養殖小區+家庭農場』模式,由縣裡成立甘牛辦,與甘牛集團一起提供配方和技術支持,全縣鄉鎮建成120個養牛小區、1068個家庭農場,帶動農戶養牛最終達到年總養殖10萬頭肉牛的產業規模。」楊海泉說。

此外,考慮大部分農戶缺乏養牛的「第一桶金」,甘牛集團做出讓利。「我們一方面低價向農戶提供帶孕母牛,母牛產子後牛仔歸農戶所有,農戶養大後由公司按市場價保底收購,目前已累計售出600多頭帶孕母牛;另一方面對各養牛小區、家庭農場產生的牛糞,統一由公司籤訂協議回購,製成有機肥料後可在甘蔗地還田或銷往市場。」溫兆軒表示。

漸漸地,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養牛,成為甘牛集團的「合伙人」。其中龍州縣下凍鎮扶倫村更是運用甘牛養殖項目所帶來的租金分紅收入,以村集體的名義購買了10頭母牛發展養牛產業。該村黨支部書記閉忠威透露:「目前已經生下了7頭小牛,我們準備養肥養大後,由甘牛集團回購。這樣一是想增加村集體收入,二是想鼓勵更多村民參與養牛,走上致富路。」


相關焦點

  • 粵桂扶貧協作又有新成果!鶴山企業家投資龍州,推動產業扶貧
    > 以下文章來源於粵桂扶貧協作之鶴山與龍州 ,作者王旭 粵桂扶貧協作之鶴山與龍州粵桂山水相連,扶貧協作源遠流長。
  • 為龍州脫貧攻堅發揮鶴山工商力量!扶貧協作工作最新進展是…
    根據東西部扶貧協作精神和粵桂扶貧協作的工作要求,從2017年9月始,鶴山對口幫扶廣西龍州縣,2018年8月,龍州縣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通過國家考評,成功打響龍州縣作為廣西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的第一炮。自開展結對幫扶以來,鶴山工商聯高度重視粵桂扶貧協作工作,認真執行我市《粵桂扶貧協作(鶴山—龍州)工作要點》,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斷拓寬扶貧領域,連續兩年共動員組織60多家企業參加東協博覽會-龍州招商推介活動,引導會員企業通過「以購代銷」「電商扶貧」「產業幫扶」等方式對接龍州扶貧協作。
  • 粵桂扶貧協作 攜手脫貧攻堅
    三年多來,鶴山市幫助龍州推動扶貧工作從「輸血」轉變為「造血」,最終於2018年8月17日,龍州縣正式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從產業、就業,到住房、教育、醫療,兩地黨政企共同推進粵桂扶貧協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為龍州脫貧「摘帽」 貢獻「鶴山力量」2017年9月,粵桂扶貧協作確定了由鶴山市對口幫扶廣西龍州,鶴山市隨即成立扶貧組進駐龍州。
  • 崇左龍州一名貧困戶的蛻變:從「牛排長」到「牛司令」
    利用原本丟棄的甘蔗尾梢餵牛,不但可以變廢為寶,還能減少蔗梢焚燒對環境的影響。在崇左市龍州縣下凍鎮扶倫村,這種用蔗梢、蔗葉作飼料養的牛也叫做「甘牛」。受益於粵桂扶貧協作引進的現代養殖技術,當地建立了甘牛生態養殖基地,不僅延長了甘蔗產業鏈,也給當地貧困戶帶來更多的收益。
  • 鶴山企業家投資廣西龍州縣 引入新產業鏈
    當地產業扶貧 有了新「助推器」江門日報訊 (記者/楊光明 通訊員/王旭) 記者昨日從鶴山市扶貧辦獲悉,粵桂扶貧協作(鶴山—龍州)又有新成果,鶴山民營企業家在廣西崇左市註冊的廣西力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近日落戶龍州縣,大力推動當地產業扶貧。
  • 省政府發布會來答疑
    據國家扶貧部門的數據統計,今年全國來粵的中西部務工貧困勞動力比去年增長了2%,這個數據來之不易,凝聚了各級各部門包括各個企業的合力。各地各部門組織各類企業、商會、協會、社會組織赴協作地區進行考察對接,召開各種招商會、洽談會,積極引導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與協作地區共建產業園,不斷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如江門鶴山市引進企業到結對的崇左市龍州縣發展甘牛產業,因為龍州有生產甘蔗的習慣,用甘蔗葉來養牛,目前存欄甘牛有5000多頭,惠及貧困戶9260戶,歡迎記者朋友到這些地方去看一看。
  • 小康夢圓——歷城·保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紀實
    紅網時刻12月9日訊(保靖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高偉)黃河岸邊的濟南歷城,酉水河畔的湘西保靖,自從2017年以來,兩地橫跨千裡,攜手並肩,決戰脫貧攻堅,共同奏響了圓夢小康的東西部扶貧「協奏曲」。四年來,在歷城區和保靖縣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下,兩地頻繁互動,在有序推動、深入交流中接下了深厚的友誼。歷城區委書記呂濤等主要領導來到保靖,實地調研、現場拍板,以保靖所需、傾歷城所能,以真心扶真貧。保靖縣委書記盧向榮,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志慧多次調度,具體部署,東西部扶貧協作各項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 密織山海情 共築小康夢——青島隴南扶貧協作紀實
    自此,青島與隴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序幕正式拉開,穿越千山萬水,青島隴南緊緊相牽、相向而行,共戰貧困的故事開始在隴南大地譜寫。歷史使命 青隴結緣成一家貧有百種,困有千樣。僅2019年,青島市委、市政府先後10次召開市委常委會議、政府常務會議及市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領導小組會,專門研究部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調整了市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領導小組,將成員單位擴大到67個;副市級以上領導10人次赴隴南對接交流,召開聯席會議5次,共同研究扶貧協作舉措……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兩地協作地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了更多困難
  • 同心築夢 共奔小康——廣州市白雲區·黔南州平塘縣東西部扶貧協作...
    廣州白雲·貴州平塘兩地跨越近千裡,因脫貧攻堅而緊密聯繫在一起,按照「中央要求、平塘所需、白雲所能、兩地所有」的原則,雙方圍繞組織領導、項目扶貧、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勞務協作及攜手奔小康等方面,探索出一條契合平塘實際的「223」東西部扶貧協作路徑。艱苦卓絕攻堅克難,廣州市白雲區與中國天眼之城平塘攜手奏響了脫貧攻堅的最美讚歌。
  • 寶安幫扶都安大化 探索協作扶貧新路
    2016年開展協作扶貧伊始,寶安就成立對口扶持工作領導小組,區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寶安和兩地建立了常態化的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兩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交流互訪,召開兩地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形成「年初制定工作計劃,年中協調解決問題,年底互訪總結部署工作」的工作模式。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堅持出席聯席會議,總結對口協作工作,商定協作幫扶方向、內容和重點,讓扶貧協作工作始終與兩地的發展大局緊緊相扣。
  • 扶貧協作加勁 群眾增收有路——廣州七星關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小記
    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廣州、七星關兩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幫到點上、扶到根上」的要求,堅持就業優先的幫扶理念,借鑑各地扶貧車間建設的成功經驗,以優勢產業、文旅產業為主要載體,以實現企業持續發展為協作方向,以帶動農村貧困勞動力增收脫貧為根本目的,將扶貧車間作為實現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傾力打造,幫助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長期穩定就業。
  • 青州市工商聯:「四聯」推動「青州·冠縣」扶貧協作工作
    在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青州·冠縣2020年扶貧協作工作實施方案》要求,7月28日青州市工商聯帶領民營企業代表、直屬商會代表——山東吉青化工有限公司、青州浩中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青州市新生代企業家商會、青州市中小企業商會等赴冠縣開展「青州·冠縣」扶貧協作,推動民營企業參與青州
  • 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深圳樣本 以先行示範標準助力廣西百色河池全面脫貧
    「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深圳始終牢記使命,堅決扛起政治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在粵桂扶貧協作中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扶貧之路,為全國全面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深圳智慧、深圳方案。本報今日推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深圳樣本》專輯,聚焦深圳推動粵桂扶貧協作工作的經驗做法。
  • 山海情共譜「東西部扶貧協作曲」——貴州東西部扶貧協作結碩果
    貴州與對口幫扶城市持續專班化、項目化深化協作,聚焦精準、完善結對、深化幫扶,強基礎、扶產業、促旅遊、支教育、助醫療、育人才、接勞務,以東部之優補貴州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後發效應,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新格局。
  • 東西部扶貧協作氣象新(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探訪)
    4年來,相關省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結對機制,細化幫扶舉措,紮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共同走向全面小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本報記者近期走進接受幫扶的西部省區市,實地探訪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生動實踐和給當地帶來的喜人變化。今起推出「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探訪」專欄,陸續刊發前方記者發回的報導。
  • 新聞發布會丨甘肅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消費扶貧
    按照縣認定、市審核、省覆核、國扶辦匯總備案並公示發布的操作流程,累計推薦認定扶貧產品六批,涉及有貧困人口的83個縣、1265個供應商、5189個產品,商品價值量接近400億元,為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奠定了物質基礎。三是紮實推進消費扶貧月活動。
  • 重慶市秀山縣黨政考察團來我市對接扶貧協作
    李猛主持聯席會議並講話 (記者 王賀)9月9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黨政考察團,來我市對接扶貧協作有關事宜市委書記李猛主持山東德州·重慶秀山東西部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並講話。市領導劉長民、張安民、馬俊昀分別參加有關活動。 李猛對秀山黨政考察團表示歡迎。他說,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與秀山縣開展協作,是省委省政府交給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務。雙方開展協作以來,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互學互助不斷深入,友情友誼進一步加深,扶貧協作結出豐碩成果。
  • 廣州 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新範式
    來廣州前,他的家庭在當地是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石雨富讀完中職後,父母已傾盡所有。2016年,他成為了歐派集團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如今,扣除社保、公積金,年薪已經超過10萬元。「不僅脫貧了,家裡還蓋了新房!」他說。在歐派集團,來自貧困地區的員工共有近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