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戰爭,戰績最好的163師,幾人立一等功,烈士佔多少?
1979年2月初春,北方還處於天寒地凍時,南疆邊陲對越自衛還擊戰已然打響。此前由于越軍單方面在邊境製造衝突,不斷挑釁,我人民子弟兵在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決定給予越軍沉痛一擊,堅決捍衛祖國領土安全。
戰鬥打響以後,東線第41軍、42軍、43軍、50軍(不含149師)、54軍、55軍以及西線第11軍、13軍、14軍、第50軍149師同時朝著越軍陣地發起衝擊,僅兩周左右的時間就攻克了越北幾個重要城鎮,28天左右的時間就取得了作戰勝利。在這些參戰部隊中,當以55軍163師戰績最好,滅敵數量最多,那麼163師在戰後,有幾人立一等功,烈士又佔多少呢?
按照我軍的戰功等級來看分別為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其中三等功的評定標準為:在戰鬥中英勇無畏頑強戰鬥,堅決執行命令,遵守戰場紀律,完成作戰任務突擊,又或者師主動掩護和搶救戰友,事跡較為突出有比較大的貢獻;二等功的評定標準為:戰績顯著,有重要貢獻的;一等功的評定標準為:功勳卓著,有重大貢獻的記一等功。
不過在很多的潛意識中,似乎只有烈士才有資格獲得一等功,換句話說立了一等功的就沒幾個能活著的,對此說法還有不少人深信不疑。但凡看見健在的人立了一等功,頓時就是驚嘆:看,活著的一等功!
確實,能夠榮獲一等功一定是完成了極為艱巨的任務,面臨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危險係數也是最大,但是沒有規定說立一等功一定是犧牲或者是大概率要犧牲。作戰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儘可能地保住自己的力量,以較少的犧牲獲取最大的勝利。
在對越還擊戰後,9月17號我軍授予91名個人榮譽稱號,其中烈士有39人,佔比約為43%,52人健在,佔比約為57%。而戰功最高的第55軍在4月16號就給戰績最好的第163師頒發榮譽,其中48人記一等功,其中烈士有15人,佔比約為31%,33人健在,佔比69%。
而163是也在4月16號發出通知,給395個人記一等功,其中烈士161人,佔比約為41%,234人健在,佔比59%。而西線滅敵數量最多的第13軍,總共100人立一等功,其中37人為烈士,佔比37%,63人健在,佔比63%。
所以,能夠榮獲一等功這樣高等級的榮譽,必要條件師戰功卓著,有重大貢獻,並非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