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無法否認,1979年最震撼的一件事就發生於當年1月1日——中美建交。
實際上,兩國建交的第一個變化很快浮現:2月17日,中越爆發邊境戰爭,中方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
這場戰爭是中美兩國建交後的首度合作,中國擊敗了越南,而美國則贏了越南背後的蘇聯。
20世紀70 年代,中蘇關係降入前所未有的冰點,曾經的夥伴反目成仇,一些處於觀望態勢的國家則趁機選邊站。越共於1975年成功統一南北越,志得意滿,不可一世,高調站到了蘇聯一邊,而其鄰國柬埔寨則立場親中。
中蘇不睦的勢頭蔓延到東南亞,越南於1978年12月進攻柬埔寨,並在1979年1月7 日攻克首都金邊,在柬埔寨成立了親蘇政權。中國忍無可忍,於2月17日對越開戰,中國稱這場戰爭為「對越自衛反擊戰」。
當時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對越作戰是「為了支援柬埔寨人民反對越南侵略擴張的正義鬥爭……爭取我國邊境的和平穩定」。
中方希望速戰速決,而事實上,第一階段的戰鬥很快結束,打了不到一個月,中國便已撤軍。1979年中越戰爭後,兩國持續爆發軍事衝突,歷時十年,史稱「兩山輪戰」,最後中國收復了老山和者陰山地區。
以往分析中越戰爭的觀點,看到了中蘇之間的隱形對抗,但很少看到中美之間的合作。
當年,中方很擔心蘇聯和越南的同盟,甚至覺得蘇聯軍備持續擴張,會在1985年前後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而對外戰爭的對象,無疑是中國。
中方決策者相信,蘇聯的計劃極有可能是和越南聯手,南北夾擊中國。於是中方決策者認為必須先採取行動,以軍事行動重創越南,拖垮蘇越同盟。
在考慮跟越南開戰造成的後果時,中方認為此舉表明了中方反對蘇聯擴張的態度,證明了中國的價值,而西方將以資金和技術支持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作為回報。
向西方表達誠意,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棋,而表達誠意最好的「投名狀」,無疑就是對西方的敵人蘇聯以及蘇聯的盟友越南進行敲打。
其實,早在1979年1月,鄧偉人到訪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卡特會面時,就表達了出兵越南的意圖。據美國《外交家》雜誌披露,美國表面上雖然反對中國的行動,卡特也曾寫信勸告中國撤軍。
但事實上,「勸架」只是一種姿態,美國暗地裡一直在支援中國的作戰,比如說向中國提供衛星信息,透露蘇聯軍隊在中蘇邊境的一舉一動。有一種觀點認為,就是因為美國的情報顯示蘇軍沒有做好準備,中國才放心跟越南開戰。
另外,1979年中國代表團離開華盛頓時,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也是美國戰略智囊的布熱津斯基親自到停機坪道別,以示支持。在中越戰爭期間,布熱津斯基每天也會和中國代表會面,提供美方搜集的軍事情報。
從以上角度來說,中越戰爭的客觀效果,是讓中美開始互相欣賞,並進入了外交關係的蜜月期,美國不再視中國為威脅,反而將中國視為夥伴,於是在金融和技術方面,加強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
因為美國態度的改觀,一眾西方國家也改變對華態度,紛紛與中國合作,中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當然,在這場四方博弈中,獲利最多的還是美國。
美國與中國建交,不僅消弭了一個難纏的對手,同時也多了一個有實力的朋友,一來一回,美國大賺,最終美國得以集中優勢資源擊敗了蘇聯,成為20世紀末唯一的霸主。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說中國用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自己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局面,同時,也助美國一臂之力,讓它登上了不可一世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