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2020-12-11 騰訊網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其他幾個主要交戰國,蘇聯紅海軍在衛國戰爭中的作用乏善可陳,其重要原因是蘇聯在戰前制定的海軍發展計劃過早地被戰爭打斷,而富有經驗的前沙俄海軍軍官隊伍在「大清洗」中也損失殆盡,蘇聯水面艦艇上的水兵們在戰爭中主要是在一系列艱苦的海港要塞保衛戰中用艦炮支援陸軍或乾脆棄艦登陸直接與德軍激戰。

戰爭結束後蘇聯紅海軍幾乎是白手起家,而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是二次大戰後蘇聯建造的第一批大型水面艦艇,也是戰後建造數量僅次於美國提康德羅加級的巡洋艦,在蘇聯紅海軍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役的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的設計和建造還要追溯到衛國戰爭以前的蘇聯紅海軍巡洋艦。

阿芙樂爾號打響了反抗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史達林時期的蘇聯紅海軍發展計劃早在1933年就開始實施了,此時雖然蘇聯的重工業已經初現規模,但在軍用艦艇設計方面卻沒有任何經驗。20世紀20年代來到30年代初,蘇聯在法國的幫助下建造了一系列用於近海作戰的小型潛艇,但史達林本人還是更偏愛大型水面艦艇。1933年,蘇聯政府和義大利安薩爾多(Ansaldo)公司籤訂協議,由後者為蘇聯紅海軍設計一種輕巡洋艦,蘇聯官方的艦艇設計代號為「026工程」。安薩爾多公司的設計是以義大利海軍最新銳的蒙特庫科利級輕巡洋艦為基礎的。蒙特庫科利級首艦就是由安薩樂多公司建造的,該級艦共兩艘,均於1935年才服役。蒙特庫科利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8900噸,覆有輕型裝甲,裝備4座雙聯152毫米艦炮。雖然火力和防護水平一般,但出色的艦體設計和強大的動力使這級巡洋艦的設計航速達到37節,在輕載情況下甚至超過了39節,這在當時極為少見。安薩爾多提供給蘇聯紅海軍的是一種標準排水量7200噸,裝有3座義大利製造的雙聯裝152毫米火炮和輕型裝甲並保持了義大利原型艦的高速性。但蘇聯人對這個設計意見很多,他們認為這樣一艘僅僅是跑得快的巡洋艦無法對付馬上就要在波羅的海上出現的德國袖珍戰列艦。在他們的堅持下,設計被修改,首先是用自產的老式三聯裝180毫米艦炮代替雙聯152毫米艦炮,使火力得到極大的加強,另外還增加了裝甲的厚度和防護面積。設計的改變雖然加強了火力,但使炮塔內變得非常擁擠,火炮的操縱也受到影響。雖然動力裝置仍採用了安薩爾多公司的蒸氣輪機,但由於增加的炮塔和裝甲重量使標準排水量達到7800噸,艦艇的最高航速由原設計的37節下降到36節。

026工程也稱基洛夫級巡洋艦,有義大利設計帶有濃厚的義大利風格

1935年,兩艘「026工程」巡洋艦「基洛夫」號和「伏羅希洛夫」號開工建造,這也是蘇聯在十月革命後建造第一級大型水面艦艇。兩艦分別於1938年和1940年建成服役。隨後在「026工程」基礎上設計了「026A工程」巡洋艦,也稱為高爾基級,4艘該級艦陸續於1936年到1938年開工建造。此時蘇聯已建成了波羅的海列寧格勒和黑海的尼古拉耶夫兩大造船基地並擁有大量的技術人員和造船工人,加之外國先進技術的引進,蘇聯的艦艇建造工作立即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繼高爾基級之後,又一級代號「068工程」,滿載排水量達14000噸的恰巴耶夫級巡洋艦設計完成並在1939年一連開工了5艘。從排水量上看恰巴耶夫級已屬於重巡洋艦,但由於它僅安裝了4座三聯裝152毫米艦炮,所以蘇聯仍將其歸為輕巡洋艦。1938年到1940年開工建造的還有2艘滿載排水量35000噸的「069工程」喀琅施塔得級戰列巡洋艦和4艘滿載排水量達65000噸的「023工程」蘇維埃級戰列艦。

1941年6月22日偉大衛國戰爭的爆發使蘇聯紅海軍的造艦計劃突然中斷。此時高爾基級中只有「莫洛託夫」號在戰爭爆發前一個星期加入黑海艦隊服役,其餘的巡洋艦及其他大型艦艇都未完工。倉促上陣的蘇聯紅海軍既沒有足夠的艦艇,也沒有任何戰鬥經驗,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有發揮什麼海上攻防作用。新建成的幾艘巡洋艦隻是依託列寧格勒和塞瓦斯託波爾用現炮支援了這兩個海防要塞的保衛戰,儘管力量薄弱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其實早在1939-1940年蘇芬戰爭期間,「基洛夫」號巡洋艦曾用艦炮支援了蘇聯紅軍在芬蘭灣附近的一系列攻擊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蘇聯紅海軍巡洋艦發展的草創階段雖然進行了不到10年就被戰爭打斷並停滯下來,但蘇聯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技術影響了戰後新一代艦艇的設計和建造,有些設計理念甚至到今天還能看到痕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已擁有世界上第一立和第二位的海軍力量,各種類型的艦艇都出現了數量過剩。而蘇聯紅海軍不僅在戰爭中損失殆盡,從戰收國那裡分到的也只是些殘帆破桅。因此在美英海軍成後忙著大量淘汰艦艇的時候,蘇聯紅海軍卻要重新開始自己的建軍計劃。在史達林心中,大型水面艦艇的位置仍不可動搖。蘇聯艦艇設計人員按照史達林的意圖正準備將滿載排水量80000噸,裝備9門406毫米巨炮的蘇維埃Ⅱ級戰列艦投入建造。而在巡洋艦方面,在將戰前開工的5艘恰巴耶夫級輕巡洋艦完工後,新的火炮輕巡洋艦也設計完成,這就是代號「068比斯工程」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雖然從型號上看斯維爾德洛夫級只是恰巴耶夫級的改進型,而且蘇聯紅海軍在衛國戰爭中的實戰經驗少得可憐,但二戰中波瀾壯闊的海上大戰卻令蘇聯的艦艇設計人員學到了很多東西,加之戰前獲得的寶貴的國外技術,使蘇聯憑藉這一戰後設計的第一種大型水面艦艇一躍成為海軍艦艇設計和建造的先進國家。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採用長首樓型艦體。首樓長度約佔艦體的2/3,而恰巴耶夫級的首樓長度只有艦體的1/2。長首樓是二戰後大型水面艦艇較多採用的主艦體外型,其優點主要是提高了幹舷而改善了耐波性;增加了上甲板下的艙室容積,便於布置大量電子設備和改善居住性;增加了艦艇的儲備浮力和穩性等等。但斯維爾德洛夫級在首樓觸側仍開有老式艦艇採用的腦窗,這一傳統一直保持到今天。斯維爾德洛夫級採用直線型前傾首柱,艦舶有角度很小並略微外張的舷弧線,艦尾則採用了標準的巡洋艦尾,即艦體向後逐漸收窄到小圓弧型,垂直剖面則呈半卵型。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是二戰後蘇聯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艦,吸取了戰爭中大量的優點和教訓

與現代艦艇多使用的方型尾相比,採用巡洋艦尾的車艦在風浪中的快速性和穩性都更好。新建成時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標準/滿載排水量14290/17970噸,全長210.1米,寬22.1米,最大吃水7.26米。水線長/寬為205/21.4米,長寬比達9.6。雖然和恰巴耶大級超過10的長寬比相比已有所減小,但仍是一級重視快速性的艦艇。

在武備和上層建築的布置上,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和二戰中的重巡洋艦十分相似。艦是兩座3聯裝152毫米艦炮。上層建築前有兩座雙聯37毫米炮座。艦橋後方是三腳主桅和直立式煙囪,它們和後三腳桅及後部煙囪之間是傳統的救生艇甲板。上層建築的兩側布置有6座雙聯裝100毫米副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和兩具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後甲板室上方布置有主炮火控雷達和6座37毫米高炮。艦尾有兩座三聯裝152毫米艦炮,其中3號炮塔的部分基座被包攏在尾甲板室中。艦尾甲板下方是水雷庫和布雷裝置,布雷口設在水線以下。斯維爾德洛夫級是二戰後建造的極少數採用三腳桅的蘇聯軍艦,因為當時需要安裝的各種雷達天線和其他電子設備還較少,進入飛彈時代後蘇聯紅海軍艦艇裝備的此類設備大幅增加,因而採用了承重能力強的塔式桅並和上層建築融為一體。不過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兩座「Yakor」火控雷達分別布置在艦橋後的兩側,這也是蘇俄艦艇的一貫做法。

正在波羅的海進行海試的斯維爾德洛夫號巡洋艦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動力系統由6臺KV-68型鍋爐和2臺TB-72型蒸汽輪機組成,最大功率11萬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3.7節。艦上可攜帶燃油3900噸,航速為18.2節時續航力5220海裡,以33.5節航速航行時續航力為1975海裡。發電機組為5臺TG300渦輪發電機和4臺DG250柴油發電機。艦上可攜帶150噸淡水和417噸鍋爐用水,自持力30天。作為一級帶有強烈二戰風格的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有較為完善的裝甲防護。中部側魅水線附近有100毫米裝甲,首尾側觸裝甲為32毫米。主裝甲甲板厚50毫米,水密艙壁裝甲120毫米。司令塔側面裝甲厚130毫米,頂部裝甲100毫米,司令塔甲板裝甲厚30毫米。能艙側面裝甲100毫米,底部裝甲50毫米。炮塔正而裝甲175毫米,側而裝甲50毫米,頂部裝甲75毫米,炮塔基座裝甲130毫米。100毫米副炮炮塔基座裝甲20毫米。裝甲總重量2910噸。與美國1945年開始建造的伍斯特級輕巡洋艦相比,二者的防護水平相當。

在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建成時還未安裝有大量的電子設備,蘇聯艦艇傳統的塔式建築也未出現

斯維爾德洛夫級輕巡洋艦裝備12門B-38型152毫米57倍口徑艦炮。B-38型艦炮是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原計劃作為恰巴耶夫級巡洋艦的主炮和新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副炮,但研製工作被戰爭打斷,直到1940年才製造出第一門樣炮,到1949年才正式裝備。B-38型有雙聯裝和三聯裝兩種炮塔,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裝備的是MK-5比斯型三聯裝炮塔。1-3號炮塔重250噸,4號炮塔重243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45度,最大俯仰速度為13度/秒。方向射界為1至3號炮塔為土148度,4號炮塔為士14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7度/秒。火炮射擊後必須回到8度仰角才能再裝填。B-38型火炮單門全重17.5噸,全長8.9米,發射速度6.5發/分鐘,最大射程23.7公裡,身管壽命450發。火炮配備的彈種非常齊全,有被帽穿甲彈,半被帽穿甲彈,榴霞撣,榴彈,照明彈等。但是這種火炮的備彈數量不多,1至3號炮塔每門炮備彈僅180發,4號炮塔每門炮備彈僅170發,這給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持續作戰能力帶來一定的影響。152毫米艦炮研製之初沒有配備火控雷達,50年代初專為其研製了頂弓(Top Bow)火控雷達,使火炮的戰鬥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上裝備的100毫米雙連裝副炮

斯維爾德洛夫級輕巡洋艦的副炮為12門CM5-1型100毫米70倍口徑艦炮,採用雙聯裝炮塔,左右腦各布置3座。CM5型主要用於防空作戰,是蘇聯第一種帶有全套火控系統的自動艦炮,主要用於指揮艦載中小口徑火炮進行對空作戰,其核心是兩部防曬板(Sun Visor)火控雷達,中心計算機負責處理目標數據,數據發送至各炮塔後再進一步解算,各炮塔上也有一部功能有限的SPN-500型火控雷達,如果中心計算機被摧毀或發生故障,各炮塔也能接受雷達數據後自行解算射擊。CM5-1型火炮的炮塔布置在一個可滾動的基座上,可以使整個炮塔在艦體經受士20度的橫搖下保持水平穩定。炮塔重45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85度,最大俯仰速度16度/秒。方向射界為±20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17度/秒。100毫米火炮單門重3.9噸,長7米,最大射速15-18發/分。配備的彈種有高爆彈,破片殺傷彈,專用高射炮彈,照明彈和箱條幹擾彈等。火炮最大射程24.2公裡,最大有效射高16000米。每門100毫米火炮備彈320發。值得一提的是CM5系列艦她的設計來源於德國二戰期間裝備的SK C/33型105毫米高平兩用艦炮,該艦炮是重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的副炮,具有優異的對空和對海作戰能力。CM5型艦炮的成功使用也影響了蘇聯紅海軍下一代的中口徑艦炮,如裝備在科特林級驅逐艦上的1957年型130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在火控雷達和炮塔設計方面和CM5型非常相似。中國人民海軍旅大級驅逐艦上的130毫米主炮也是1957年型艦炮的仿利品,只是炮塔上沒有水平穩定機和測距雷達。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小口徑火炮原計劃安裝新研製的四聯裝45毫米全自動火炮,後因火炮超重而未能裝備,改為老式的V1l型雙聯裝37毫米67倍口徑艦炮,這也是蘇聯及其友好國家海軍裝備量最大的一種小口徑艦炮。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共裝備16座雙聯裝37毫米艦炮,其中艦橋前2座,兩側各有4座,後甲板室上方有6座。V11型艦炮採用敞開式炮塔和人力操作,4發彈夾供彈,單炮最大射速320-360發/分、最大射程8400米,最大射程6000米。V11艦炮雖然射擊方式比較落後,但性能可靠,射速好,精確性好,不僅大量裝備,而且在戰後進行的多次海戰中有出色的發揮。

停泊在港口裡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中部甲板兩側各安裝了一具PAT-53-68比斯型互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51型533毫米直航式魚雷,用於反艦,魚雷速度51節時射程4000米。這些魚雷性能較為落後,從1957年後,斯維爾德洛夫級上的魚雷發射管被陸續拆除。該級巡洋艦的艦艇甲板下方是一個大型水雷儲存庫,在執行布雷任務時,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可以一次布設多達108枚老式M-1908錨式觸發水雷,也能投放蘇聯在二戰後研製的各種水雷。除了幾部火控雷達外,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還安裝了吉塞-2型對海搜索雷達、裡普對空搜索雷達以及泰米爾-5N型聲納。

斯維爾德洛夫級輕巡洋艦的首艦於1949年10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船廠開工建造,1950年7月5日下水,1952年5月15日服役。「斯維爾德洛夫」號服役後僅30天,就於6月15日參加了在英國為慶祝伊莉莎白女王加冕而舉行的盛大的閱艦式。新一代蘇聯紅海軍艦艇的雄姿令英美海軍官兵驚嘆不已。其實該級艦最早開工的是1948年12月21日開始建造的「捷爾任斯基」號。斯維爾德洛夫級原計劃建造30艘,從1948年12月到1955年初已有23艘同級艦在列寧格勒和北德文斯克的造船廠建成或在建造中。但史達林的去世和赫魯雪夫的上臺改變了一切,最終只有17艘巡洋艦下水而其中只有14艘得以完工並進入蘇聯四個艦隊服役。

從50年代中期開始,核武器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開始進入美蘇海陸空三軍服役,美國擁有大量二戰中建造的大型艦艇,它們均充當了攜載和發射新式艦載飛彈的試驗艦或被正式改裝成飛彈艦艇。而蘇聯只有斯維爾德洛夫級艦艇有較大的甲板面積和內部空間,因此蘇聯第一代海軍艦載飛彈的試驗任務就自然落在該級艦身上。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安裝了大型雷達防空飛彈 AK630近防炮

最先被改裝的是「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目的是作為蘇聯第一種艦對艦飛彈——P-1(北約代號sS-N-1)的試驗平臺。改裝於1955年在塞瓦斯託波爾進行,該艦的2號主炮塔被拆除,安裝了兩部滑軌式飛彈發射架,隨後該艦在黑海上進行了一系列飛彈發射試驗,共發射了24枚飛彈,為蘇聯反艦飛彈的研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發射裝置十分簡陋,沒有什麼實用意義,加上新的反艦飛彈迅速研製成功,「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很快便失去了價值,它於1960年7月28日退出現役,兩年後解體。

1957年,蘇聯第一種成熟的區域防空飛彈S-75(北約代號SA-2方針)進入國土防空軍服役,與此同時蘇聯紅海軍希望能將它移植到水面艦艇上。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中的「捷爾任斯基」號擔當了艦空飛彈試驗艦的角色。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年該艦在塞瓦斯託波爾接受了改裝工程,改裝後的巡洋艦變成為70E型。改裝包括將3號主炮塔、4座37毫米炮塔和魚雷發射管拆除,後甲板室也被延長,上面設置了巨大的SM64型雙臂飛彈發射架,下方是可容納8枚飛彈彈庫,彈庫與下面的動力艙之間加裝了裝甲隔板。發射架的後方是山歌火控雷達,而負責對空搜索的P-12遠程雷達則安裝在後主桅上,探測距離達275公裡。兩座煙囪之間安裝了PRV-11型側網(Side Net)測高雷達。SA-2方針飛彈的海軍型被稱為M-2(北約代號SA-N-2)。改裝完成後,「捷爾任斯基」號在黑海進行了近一年的海上發射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飛彈的性能和陸上型號基本持平,精確性未受到上艦的影響,但最後該型飛彈還是沒有被採用,重要原因是飛彈的第二級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是液體燃料,陸上型號的飛彈在儲備階段就已經加注了燃料,但海軍以安全為理由堅持將飛彈和液體燃料在彈庫內分開儲存。結果儘管在彈庫內安裝了專門設計的液體燃料快速加注系統,但在戰鬥狀態下這套系統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在彈庫內貯存那麼多的液體燃料十分危險,燃料另外佔用的空間也大大影響了備彈數量。雖然SA-N-2型飛彈沒有被海軍採用,但改裝後的「捷爾任斯基」號卻在黑海艦隊一直服役到1988年才退出現役。

經過改裝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後方炮塔被拆除安裝了第三座桅杆和防空飛彈

進入70年代後,斯維爾德洛夫級作為火炮巡洋艦與蘇聯和外國海軍的先進艦艇相比其性能之落後愈發突顯,該級艦中的幾艘在大修中終於進行了現代化升級,主要是增強艦艇的防空能力。其中「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十月革命」號(原「莫洛託夫斯克」號)和「米哈伊·庫圖佐夫」號在1971年的大修中對前部上層建築進行了改裝,同時拆除了4門37毫米炮塔,安裝了8門雙聯AK-230型30毫米全自動艦炮,該艦炮也是蘇聯紅海軍60-70年代大量裝備的小口徑艦炮,後來被著名的AK-630近防炮代替。改裝後的三艘艦被稱為「068A工程」。

黑海艦隊的「口丹諾夫」號1971年在塞瓦斯託波爾加裝了防空飛彈。該艦的3號主炮塔被拆除,安裝了可開降的Zif-122雙臂飛彈發射架,用於發射SA-N-4壁虎防空飛彈,發射架下方是有自動裝填裝置的彈庫,可儲存20枚飛彈。在發射架後方新設立了一具大型格式三腳桅,上面是Kil型C波段遠程搜索雷達。由於SA-N一4飛彈屬點防禦近程防空飛彈,當時就利用原有的Zalp雷達作為它的火控雷達。為了強化近程防空能力「日丹諾夫」號還增設4座AK-230炮塔。另外該艦的型甲板也在拆除了原來的布雷設備後改建成一塊直升機起降平臺,但艦上沒有機庫和保障設備。就在「日丹諾夫」號在黑海之濱進行改裝時,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另一艘「辛亞文海軍上將」號早已在太平洋上的海參崴開始了規模更大的改裝,整個過程從1966年12月一直持續到1972年3月,「辛亞文海軍上將」號也成為同級艦中改裝規模最大,最先進的一艘。該艦的兩座尾主為遊軍對遊軍和海軍對岸上行動兩大類,他甚至認為後者的重要性要大於前者,「由於戰爭的目的主要在於佔領敵人的領土,因此成功的海軍對岸上行動比海軍對海軍行動具有更大的效果。在前一種情況下,海軍能直接完成佔領領土的任務,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對敵人海軍的勝利只不過是為下一步完成佔領敵人領土的任務創造一些先決條件罷了」。二次大戰中,在海軍支援下完成的大規模登陸行動對戰爭的進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蘇聯紅海軍的艦炮火力在列寧格勒、塞瓦斯託波爾和摩爾曼斯克的保衛戰中都發揮重要作用,這一切都給戈爾什科夫及其追隨者以極深印象,而海軍航空兵和攜帶對陸攻擊飛彈的潛艇的出現只不過使海軍的對岸作戰變得更具威力和更有意義罷了。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戈爾什科夫的海軍戰略裡正是一種進行對岸作戰的有效武器。其12門152毫米艦炮齊射時每分鐘能發射78枚炮彈,儘管威力無法和二戰中的戰列艦相比,但火力支援的力度也非常可觀。艦炮對岸支援不像航空兵那樣要受到氣候的影響,臨海作戰又進退自如,這使蘇聯紅海軍將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看作是登陸作戰和瀕海要地爭奪戰中可靠而有效的火力支援平臺。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適用於對陸作戰的另一點是它擁有強大的布雷能力,僅出動一次就可以將一個大型港口用水雷徹底封鎖。無論是日俄戰爭還是偉大衛國戰爭,水雷都給蘇俄海軍留下了許多遺憾和創傷,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便成為蘇聯紅海軍提高水雷戰能力的重要一環。

停放在港口慢慢生鏽的十月革命號巡洋艦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是蘇聯紅海軍大型火炮戰艦的最後的傑作、也是完成最好的一級,在設計上它直接承襲了戰前基洛夫級巡洋艦的特點,而後者又是義大利設計師的作品。蘇聯在二戰中根據租借法案從美國得到了一艘老式的「米爾沃基」號輕巡洋艦,戰爭結束後從軸心國得到了幾艘破爛不堪的巡洋艦,其中就有義大利德奧斯塔級的首艦,該級輕巡洋艦就是蘇聯設計人員從中受益匪淺的蒙特庫科利級的改進型、保持了後者的高速性。這艘巡洋艦被改名為「刻赤」號,直到1957年才解體。

退役後處境悽慘,在泊位慢慢生鏽老去

從蘇聯紅海軍艦艇幾十年的發展來看,優化線形設計,追求高航速是十分鮮明的特點,即使是目前在役的俄羅斯海軍艦艇,航速都比西方國家的艦艇快2-4節,這也許就是當年義大利巡洋艦在蘇俄艦艇設計上留下的最深遠的影響吧。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火炮輕巡洋艦伍斯特級相比,除前面提到的防護水平相當外,在火力上,斯維爾德洛夫級還略強於後者—伍斯特級也裝備12門152毫米主炮,但副炮為22門76毫米艦炮。雖然有些西方海軍專家稱斯維爾德洛夫級在建成之日就已過時,其作為火炮巡洋艦也不像其後建造的一系列飛彈巡洋艦那樣被西方國家所重視,但它仍在蘇聯紅海軍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全部17艘巡洋艦都活躍在從建成到80年代末,它們見證了蘇聯紅海軍從滿目瘡痍到馳騁四大洋的光輝路程,在期間也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相對於現在那些僅服役了10-20年就停泊在各軍港慢慢生鏽的俄羅斯軍艦來說,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也稱得上是幸運兒了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摩爾曼斯克號被扔在北歐峽灣20年,最近才被打撈解體

相關焦點

  • 世界第一款專用飛彈巡洋艦竟是蘇聯造,僅4艘,「肯達」級巡洋艦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蘇聯紅海軍大規模擴建傳統火炮戰艦時,美國海軍開始進行戰艦飛彈化的嘗試。今天,本文就為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蘇聯紅海軍歷史上的第一款,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專門設計的飛彈巡洋艦——58型「肯達」級飛彈巡洋艦。讓各位讀者對蘇聯紅海軍在火炮巡洋艦嚮導彈巡洋艦轉化的那段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蘇聯這款152艦炮,最大射程可達31公裡,可與重巡進行遠距離炮戰
    說到蘇聯艦炮你的第一印象是誰呢?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上那麼射速達90分/分的AK130艦炮?還是蘇聯賣給中國的鞍山級的B-13型130毫米艦炮?但蘇聯有這麼一款艦炮非常特殊,它的射程非常遠,最遠達31.5公裡。
  • 冷戰禿鷲——淺談蘇聯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而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又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的,比如技術、國家戰略、經濟甚至是個人的影響,所以實際上對蘇聯來說航空母艦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且時間非常漫長的過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分階段發展了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以及11437型「烏裡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 逼退美國航母,開創紅海軍傳奇,蘇聯利刃——肯達級飛彈巡洋艦
    「格羅茲尼」號飛彈巡洋艦它們是蘇聯58型(北約/「肯達」級)飛彈巡洋艦的一、三號艦,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門作為飛彈巡洋艦建造的大型水面艦隻。1948年12月,第一級68bis型(北約/斯維爾德洛夫級)火炮巡洋艦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到1955年建造了14艘。
  • 莫斯科送來了巡洋艦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到1941年6月為止,蘇聯建造完工的最強大軍艦是6艘「基洛夫」級輕巡洋艦,該艦以義大利「奧斯塔公爵」級輕巡洋艦為原型,滿載排水量不到9500噸。戰時,蘇聯分配給海軍的資源還不如空軍,空軍可以在任何地方支援陸軍,海軍只有在瀕海地區才能替陸軍打下手。失去軍艦的水兵們上岸當步兵英勇作戰,即使有浪漫色彩包裹,也是奇恥大辱。租借法案為蘇聯帶來第二次技術輸入洪流。
  • 美國戰後常規動力巡洋艦發展迅猛,蘇聯解體後卻戛然而止!
    二戰之後,巡洋艦的主要武器開始由火炮發展到飛彈武器,反艦飛彈、防空飛彈,都是美蘇爭奪的關鍵武器。蘇制冥河反艦飛彈在飛彈巡洋艦方面,美國海軍在戰後相繼發展了8級54艘飛彈巡洋艦。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其中有5型9艘是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包含「長灘」號、「班布裡奇」號、「特拉克斯頓」號各1艘,「加利福尼亞」級2艘、「維吉尼亞」級4艘。
  • 著名巡洋艦亮相,曾是遊戲王者
    俄羅斯海軍則出動了最新型的「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小型飛彈艦、「胡利沃-祖耶沃」號巡邏艦和一艘巡邏艇、一艘「尼古拉·摩爾教授」號救援船。圖片:俄埃海軍在黑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雖然這次演習沒有設定假想敵,但是觀察家們認為,俄羅斯和埃及聯手在黑海進行軍事演習,有對抗和壓制土耳其的意味。
  • 蘇聯曾送印尼47艘戰艦,含一艘萬噸巡洋艦,使其成為亞洲第二海軍
    蘇聯提供的贈送套餐可以說是十分豪華,分別是10艘「裡加」級護衛艦、10艘「快速」級驅逐艦、12艘「w」級潛艇、14艘「喀琅施塔得」級大型獵潛艇以及「奧爾忠尼啟則」號巡洋艦,加起來一共47艘艦艇,當時的印度尼西亞海軍在獲得這些裝備後,除了擁有航空母艦的印度海軍外,整個亞洲已經沒有敵手了。
  • 國產051型驅逐艦光榮退役,東海盯防蘇聯萬噸巡洋艦,傳奇永銘記
    但是當時我國海軍依然奉行的是"空、潛、快"的近岸防禦戰略,海軍當時僅有號稱"四大金剛"的4艘早年從蘇聯進口的驅逐艦,這4艘軍艦顯然必須要留在本土保衛重要海域,而中國當時能夠獨立建造的只有1700噸的65型火炮護衛艦,這種輕型護衛艦完全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而且由於建造時間較早,是一款單純的火炮護衛艦,性能只相當於國外二戰時期的水平。
  • 蘇聯紅軍的輝煌—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
    此艦有「武庫艦」的稱號,在蘇聯紅海軍服役時,西方海軍就將其定性為「戰列巡洋艦」,意味著這是一型比巡洋艦更厲害,噸位和作戰能力接近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堪稱蘇聯紅海軍最後的輝煌。 艦長250米,寬28.5米,航速30餘節,擁有700餘名海軍官兵龐大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不僅代表了蘇聯紅海軍的形象,更是有效的海上大型作戰平臺,當其出現在海上時,可謂不怒而威。
  • 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第一艘重巡——「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是蘇聯海軍中的第一艘重巡洋艦,是沙俄1913年開工的"斯維蘭那"級輕巡洋艦的後繼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改造而成。該艦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指導方針影響下的產物,是一艘臨時應急的實驗艦,與西方同類軍艦相比,在噸位、火力、機動力方面都想去甚遠,防禦水平也稍顯不足,落後了整整一個時代。也被稱為「偽重巡」。
  • 二戰蘇聯基洛夫巡洋艦的大刀,海軍假日時,特殊的180口徑艦炮
    前面說到蘇聯海軍68型巡洋艦上長射程的152口徑艦炮,其特點就是長身管大裝藥。但是這並不是蘇聯火炮的製造風格,這種長身管大裝藥的製造風格是法國炮的風格,不過這種製造風格倒是被毛子學去了,這種風格在陸軍的坦克火炮也有體現。
  • 紅色重錘,孤獨的海上金雕,蘇聯1134B型「卡拉」級反潛巡洋艦
    在冷戰時期前蘇聯面對著美國大量的核潛艇威脅建造了大量的反潛艦,而這其中「卡拉級」最具特色它是蘇聯第一級以燃氣輪機為動力系統的巡洋艦。在作戰時,它擔負遠洋反潛的使命,對美國海軍龐大的核潛艇艦隊進行狙擊,為自己的遠洋編隊構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水下防線」,此外,該級艦還是蘇聯紅海軍航母編隊的主要護航兵力。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這一要求完全是英國為了保留火炮口徑超過6英寸的霍金森級巡洋艦的而制訂的,但意外地得到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支持。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魯克林級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部戰事,除去海倫娜號輕巡洋艦最終被毀之外,其餘的均倖存至戰後。
  • 蘇聯最後一款火炮驅逐艦,56型火炮驅逐艦,改裝出了大量變形船
    而56型火炮驅逐艦,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作為蘇聯紅海軍歷史上的最後一款傳統型的火炮驅逐艦,56型驅逐艦的建造數量高達32艘。蘇聯紅海軍不止在56型驅逐艦上進行了對現代化驅逐艦建造技術的探索,還在該型艦上對早期艦載飛彈技術進行了部分驗證。可以說,56型驅逐艦為蘇聯紅海軍後來一系列飛彈驅逐艦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 《戰艦少女》斯維爾德洛夫立繪 新版本新艦船介紹
    斯維爾德洛夫曝光戰艦少女新艦船立繪曝光,吸血鬼蘿莉的艦娘造型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從種種細節來看,新艦船基本可以確定就是斯維爾德洛夫啦,這是一艘前蘇聯的重火力輕巡,一起來看看到底怎麼樣吧~昨夜戰艦少女 某玩家QQ群中爆出多張立繪,其畫風、品質與目前手遊中的「艦娘」們別無二致,根據其「大破爆衣」特色與派趣科技LOGO推測
  • 比航母還貴的美軍核動力巡洋艦,比蘇聯基洛夫級早生20年
    截至當時為止,也只有美國5個型號的核動力巡洋艦型號。總建造核動力水面戰艦規模也只有26艘。其中美國建造的長灘號巡洋艦則是全球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全世界第一艘配備區域防空的軍艦。如此之多的世界第一頭銜,也註定長灘號一出世就充滿傳奇色彩。
  • 德國戰爭海軍的第一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體系下受到了嚴格限制,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主力艦,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才解了燃眉之急。而當希特勒上臺後,英國和德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此舉促成了德國海軍第一級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於是德國在1935年開始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正式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