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是蘇聯海軍中的第一艘重巡洋艦,是沙俄1913年開工的"斯維蘭那"級輕巡洋艦的後繼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改造而成。
該艦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指導方針影響下的產物,是一艘臨時應急的實驗艦,與西方同類軍艦相比,在噸位、火力、機動力方面都想去甚遠,防禦水平也稍顯不足,落後了整整一個時代。也被稱為「偽重巡」。
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為鞏固革命成果,蘇維埃政權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內鎮壓叛亂和對外抵抗帝國主義幹涉上。大量的紅軍水兵被變成陸戰部隊投入作戰,海軍處於被忽略的地位。
雖然在取得內戰和反幹涉勝利後,布爾什維克意識到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但由於財力有限,海軍建設依舊停滯不前。
為了防止列強在未來的戰爭中進攻蘇維埃,又由於沒有財力建造同類的巡洋艦,於是蘇聯將目光瞄上了在沙俄時代為竣工的巡洋艦上,將它們進行一定的改裝和強化,獲得與條約型巡洋艦對抗的能力。
經過全面考察,蘇聯海軍選定"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輕巡洋艦作為改裝艦體。這種輕巡洋艦屬於一戰前俄國設計的一批預定用于波羅的海和黑海作戰的近岸巡洋艦,包括"斯維特蘭娜"級和"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級兩個批次。
"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屬於"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級,。該艦於1913年10月13日在俄國造船公司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由於一戰爆發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直到1916年6月21日才下水,到十月革命爆發時還尚未完工。
十月革命後,完工度僅有63%的該艦一直處於停工狀態,雖然歷經內戰和長期無人維護,但是其艦體保存完好,沒有任何損壞,是實施改裝的首選。1925年在獲得蘇維埃政權批准後,蘇聯海軍設計人員正式開始重新設計。
最初設計師想在該艦上安裝8門203毫米口徑火炮,並採用雙聯裝炮塔,這樣火力就不弱於西方的條約型巡洋艦。但如此小的排水量顯然這種想法太冒進,後改用6門180毫米口徑火炮,並安裝於3座炮塔內。
儘管如此,對一艘近岸巡洋艦的艦體而言,還是偏重,最終將火炮改為4門,安裝於4門炮塔內。1926年12月14日還在改裝設計中的該艦被命名為"紅色高加索"號。
1927年9月,"紅色高加索"號改裝設計方案得到批准,改建工程迅速展開,但由於蘇聯缺乏材料、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工人,實際改建工程進行了四年多,直到1932年1月25日才正式完工。
由於艦體已經完工,大規模修改艦體的成本和風險都太高,因此該艦基本保留了"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級的狀態,採用垂直首和首樓艦型。但是為了增加內部空間,安排更多的艦員住艙,首樓部分被延長,使得外板從艦首一直延伸到3號煙囪的位置,在外形上更加簡潔流暢。艦尾部分則是個奇特的組合,水下部分是巡洋艦尾,水上部分又是一個方型結構。
上層建築則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首先是原先的15座單管130毫米炮(包括甲板炮和炮廓炮)被4門單管180毫米炮塔炮取代。新主炮沿艦體中軸線安裝,首尾各2座,呈背負式布置。原來的雙桅三煙囪布局改為雙桅雙煙囪布局。因為需要安裝更多的指揮和火控設備,單杆桅被取消,前桅採用大型三腳桅,以方便設置所需的高射炮測距儀。
後桅則是獨特的四角桅,同時保留吊車,但不是原來的小艇吊車。原來的1號煙囪和大量的通風管被拆除,只保留了2、3號煙囪。與原設計相同的是,2號煙囪依舊比3號煙囪粗。救生艇集中布置在2號煙囪周圍。3號煙囪上的探照燈平臺被保留,但位置比原來設置的高。
1號煙囪拆除後可使前部艦橋建築向後延伸,取得了更多的空間,形成了高大的5層建築結構。後桅基部也增設了上層甲板室。從艦橋頂至桅中部平臺乃至桅頂布置各種射控設備,其中前後桅頂各有一套高射指揮儀。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的裝甲防禦也保留了"納希莫夫海軍上將"級的基本設計。其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75毫米,分布於水線部位上下;舷側上板裝甲厚度25毫米,從水線裝甲上沿往上延伸至主甲板。這些裝甲和一戰時期的軍艦一樣,從艦首一直覆蓋到艦尾為止。
水平防禦由雙層裝甲甲板組成,分別位於主甲板和下甲板,單層厚度20毫米。這樣水平裝甲和垂直裝甲結合,形成了上下兩個裝甲盒結構。此外,該艦沒有任何水下防禦手段,是一個嚴重的缺陷。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完工後又進行了一系列修改。首先是1932年5月因為碰撞事故維修而更換了全新的艦首,原先的垂直首改成了一個小型飛剪首。同時在首主炮之前的首樓甲板兩側增裝防浪板,以提高軍艦在遠洋航行中的抗浪性。
此後的改裝主要集中在防空武器的升級。1936年以後,1914/1915年式76毫米單管高射炮被義大利製造的100毫米"米尼茲尼"高射炮取代,並用全新的4座21-K型45毫米機關炮取代了陳舊的馬克沁7.62毫米高射機槍。同時,還試驗性搭載過KOR-1型水上飛機。
在二戰爆發之後,因為近岸防禦水上飛機作用有限,而改裝防空武器需要節約更多的噸位,因此拆除了飛機彈射器。到1940年大修時,2座1935年式34-K型76毫米帶防盾的高射炮被安裝於Y炮塔之後的後部甲板。
標準排水量7480噸,滿載排水量9030噸;艦長169.5米,寬15.7米,吃水6.3米;10臺燃油鍋爐,4臺蒸汽輪機;最高航速29.5節,續航力3500海裡/15節;編制880人。
4座單聯裝B-1-K1931年型60倍徑180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米尼茲尼"100毫米高射炮;2座單聯裝34-K型76毫米高炮;4座單聯裝21-K型45毫米機關炮;10座單聯裝70-K型37毫米高射炮;8座單聯裝厄利孔20毫米機關炮;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挺12.7毫米機槍;水雷100枚。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是蘇聯海軍在這一艦種乃至海軍建設方面積極而有效的嘗試。面對西方列強海軍的強大威懾力,蘇聯海軍選擇了一條簡捷方便的抗衡道路。就軍艦建造史而言,在總結"紅色高加索"號建造和使用的基礎上,蘇聯海軍又建造了基洛夫級重巡洋艦及後續一系列大噸位巡洋艦,從而開啟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