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淪為戰敗國,德國不僅喪失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原來那支在歐洲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上力量也不復存在。德國海軍的新式戰艦都被協約國羈押到了斯卡帕灣,還沒完工的則被拆毀。
經過一番折騰,德國只保留了數艘舊式前無畏艦和巡洋艦,這點軍艦連保衛德國的海岸線都頗為勉強,爭奪遠洋制海權則乾脆就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達成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根據這份條約,列強們基本上停止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軍備競賽的焦點轉移到了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上。
根據條約規定,各國可以建造單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203毫米的重巡洋艦。事實上,這種設定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如此有限的排水量之下建造出有足夠火力密度和裝甲防護的戰艦是非常困難的,不管如何精心設計,都必須在戰艦性能上做出取捨,換言之,就是犧牲掉一些關鍵性能來保證整體性能的達標。
從1923年到1933年的10年間,美英日法意等國建造了50多艘條約型重巡洋艦,這些戰艦幾乎都在排水量上有隱瞞和造假的情況,但依然無一例外的存在性能缺陷,這充分驗證了當初海軍條約中重巡洋艦標準設定得有多不合理。
在當時各國都熱熱鬧鬧的大搞條約型重巡洋艦的時候,受條約限制的德國只建造了3艘用於替換舊式戰艦的德意志級裝甲艦。雖然德國早在1933年就開始設計重巡洋艦,但直到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籤署後,才開始實質性的推進重巡洋艦建造計劃。
由於德國不是海軍條約的締約國,自然也不必遵守海軍條約的限制,只要不突破英德海軍協定限制的總量,德國人可以在技術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按照自身需求隨意發揮。德國人認識到,德國海軍的重巡洋艦要承擔極為繁重的任務,常常需要在深海大洋上獨立作戰,而且可能要執行破交任務。有鑑於此,德國的重巡洋艦必須擁有較大的艦體,較好的航行性能,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防護和火力,以保證快速到達戰場、有效打擊敵人和必要時快速撤離的能力。
1935年7月6日,德國人在布洛姆福斯造船廠開工建造了新型重巡洋艦的首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該艦是世界上第一艘不受條約限制的重巡洋艦,和條約型重巡洋艦差別巨大。該艦標準排水量14050噸,滿載排水量18208噸,艦體全長202.8米,寬21.3米,正常排水量下的吃水深度5.8米。為了保證高航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安裝了強大的動力系統,這套動力系統包括12座重油鍋爐和3部蒸汽輪機,採用三軸推進,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33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3.5節。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最多可以攜帶3050噸重油,確保其在20節航速時可持續航行7000海裡。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主要武備為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艦體艏艉各以背負式安裝兩座主炮塔;該艦副炮為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其他防空武器包括37毫米高射炮和20毫米高射炮,但安裝數量並不多。此外,該艦還安裝了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為了提升戰場偵察能力,該艦安裝了1座水上飛機彈射器,具有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的能力。
得益於較大的排水量,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整體防護水平較高,該艦雖然舷側主裝甲帶厚度不突出,但水平裝甲、炮塔裝甲和指揮塔裝甲都比較強,具有較好的抗打擊能力。該艦舷側主裝甲帶裝甲厚度80毫米,甲板水平裝甲厚度達到了110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165毫米,頂部和側面裝甲厚度70毫米、後部裝甲厚度150毫米,主炮塔座圈裝甲厚度也是150毫米,艦橋指揮塔正面和兩側裝甲厚度150毫米。
1937年2月6日,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順利下水,經過兩年的舾裝,該艦於1939年4月29日完工,隨即加入德國海軍服役。該艦最初採用了傳統的平直艦艏,不過考慮到該艦需要經常到風大浪高的北大西洋活動,所以很快就返廠換裝了飛剪艏,這種艦艏也被稱為「北大西洋式艦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參與了挪威戰役,並在戰鬥中和英軍艦艇相撞而受損,不得不返回德國維修。修復後的該艦進入北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每次執行完任務後都會返回法國的布雷斯特港接受維護保養和補給。這種作戰模式雖然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設計時預訂的主要作戰模式,但事實上該艦執行此種任務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年。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執行破交任務時被英軍發現了行蹤,在消滅了前來攔截的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之後不久,俾斯麥號就在英軍的圍攻之下沉沒。俾斯麥號的毀滅宣告了大型水面艦破交作戰的徹底失敗,再繼續執行這種任務註定將毀掉德國海軍的所有大型戰艦。
不久,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調回德國本土。經過短暫的維修和休整後,該艦出發前往挪威,負責攔截往返於西方和蘇聯之間的盟軍船隊。1942年12月,該艦在執行攔截任務時被英軍護航隊打成重傷,卻僅僅只擊沉了一艘掃雷艦和一艘驅逐艦,至於船隊中的商船則只有一艘被擊傷而已。
1943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回國維修,這一修就是兩年之久,在維修期間,該艦還差點被拆毀。1945年2月,大體上得到修復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前往波羅的海,這次該艦執行的不再是戰鬥任務而是撤退難民的任務。該艦搭載大批從東普魯士和庫爾蘭半島撤出的德軍官兵和德國難民返回德國本土。
1945年4月,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海上執行任務時遭到英軍空襲,不過該艦躲過了英軍投下的炸彈,成功逃回了港口。德國宣布投降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艦員們於1945年5月3日將戰艦鑿沉,目的是不讓戰艦落入敵人手中。
1945年7月,美國牽頭組織的打撈隊把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撈了起來,此時,很久沒有接受過系統保養,又在水下泡了幾個月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根本不具備修復的條件,只得廢棄在一片廢墟的德國軍港中。
1948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作為廢鋼鐵出售給了造船廠,該艦隨即被徹底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