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第一艘不受條約束縛的重巡洋艦,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應有作用

2021-01-19 古今沙場

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淪為戰敗國,德國不僅喪失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原來那支在歐洲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上力量也不復存在。德國海軍的新式戰艦都被協約國羈押到了斯卡帕灣,還沒完工的則被拆毀。

曾經強大的德國海軍公海艦隊

經過一番折騰,德國只保留了數艘舊式前無畏艦和巡洋艦,這點軍艦連保衛德國的海岸線都頗為勉強,爭奪遠洋制海權則乾脆就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達成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根據這份條約,列強們基本上停止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軍備競賽的焦點轉移到了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上。

英國的條約型重巡洋艦

根據條約規定,各國可以建造單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203毫米的重巡洋艦。事實上,這種設定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如此有限的排水量之下建造出有足夠火力密度和裝甲防護的戰艦是非常困難的,不管如何精心設計,都必須在戰艦性能上做出取捨,換言之,就是犧牲掉一些關鍵性能來保證整體性能的達標。

從1923年到1933年的10年間,美英日法意等國建造了50多艘條約型重巡洋艦,這些戰艦幾乎都在排水量上有隱瞞和造假的情況,但依然無一例外的存在性能缺陷,這充分驗證了當初海軍條約中重巡洋艦標準設定得有多不合理。

德意志級裝甲艦

在當時各國都熱熱鬧鬧的大搞條約型重巡洋艦的時候,受條約限制的德國只建造了3艘用於替換舊式戰艦的德意志級裝甲艦。雖然德國早在1933年就開始設計重巡洋艦,但直到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籤署後,才開始實質性的推進重巡洋艦建造計劃。

由於德國不是海軍條約的締約國,自然也不必遵守海軍條約的限制,只要不突破英德海軍協定限制的總量,德國人可以在技術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按照自身需求隨意發揮。德國人認識到,德國海軍的重巡洋艦要承擔極為繁重的任務,常常需要在深海大洋上獨立作戰,而且可能要執行破交任務。有鑑於此,德國的重巡洋艦必須擁有較大的艦體,較好的航行性能,較高的航速和適中的裝甲防護和火力,以保證快速到達戰場、有效打擊敵人和必要時快速撤離的能力。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1935年7月6日,德國人在布洛姆福斯造船廠開工建造了新型重巡洋艦的首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該艦是世界上第一艘不受條約限制的重巡洋艦,和條約型重巡洋艦差別巨大。該艦標準排水量14050噸,滿載排水量18208噸,艦體全長202.8米,寬21.3米,正常排水量下的吃水深度5.8米。為了保證高航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安裝了強大的動力系統,這套動力系統包括12座重油鍋爐和3部蒸汽輪機,採用三軸推進,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33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3.5節。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最多可以攜帶3050噸重油,確保其在20節航速時可持續航行7000海裡。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主要武備為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艦體艏艉各以背負式安裝兩座主炮塔;該艦副炮為6座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其他防空武器包括37毫米高射炮和20毫米高射炮,但安裝數量並不多。此外,該艦還安裝了4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為了提升戰場偵察能力,該艦安裝了1座水上飛機彈射器,具有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的能力。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

得益於較大的排水量,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整體防護水平較高,該艦雖然舷側主裝甲帶厚度不突出,但水平裝甲、炮塔裝甲和指揮塔裝甲都比較強,具有較好的抗打擊能力。該艦舷側主裝甲帶裝甲厚度80毫米,甲板水平裝甲厚度達到了110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165毫米,頂部和側面裝甲厚度70毫米、後部裝甲厚度150毫米,主炮塔座圈裝甲厚度也是150毫米,艦橋指揮塔正面和兩側裝甲厚度150毫米。

1937年2月6日,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順利下水,經過兩年的舾裝,該艦於1939年4月29日完工,隨即加入德國海軍服役。該艦最初採用了傳統的平直艦艏,不過考慮到該艦需要經常到風大浪高的北大西洋活動,所以很快就返廠換裝了飛剪艏,這種艦艏也被稱為「北大西洋式艦艏」。

換裝飛剪艏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參與了挪威戰役,並在戰鬥中和英軍艦艇相撞而受損,不得不返回德國維修。修復後的該艦進入北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每次執行完任務後都會返回法國的布雷斯特港接受維護保養和補給。這種作戰模式雖然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設計時預訂的主要作戰模式,但事實上該艦執行此種任務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年。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執行破交任務時被英軍發現了行蹤,在消滅了前來攔截的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之後不久,俾斯麥號就在英軍的圍攻之下沉沒。俾斯麥號的毀滅宣告了大型水面艦破交作戰的徹底失敗,再繼續執行這種任務註定將毀掉德國海軍的所有大型戰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

不久,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調回德國本土。經過短暫的維修和休整後,該艦出發前往挪威,負責攔截往返於西方和蘇聯之間的盟軍船隊。1942年12月,該艦在執行攔截任務時被英軍護航隊打成重傷,卻僅僅只擊沉了一艘掃雷艦和一艘驅逐艦,至於船隊中的商船則只有一艘被擊傷而已。

1943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回國維修,這一修就是兩年之久,在維修期間,該艦還差點被拆毀。1945年2月,大體上得到修復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前往波羅的海,這次該艦執行的不再是戰鬥任務而是撤退難民的任務。該艦搭載大批從東普魯士和庫爾蘭半島撤出的德軍官兵和德國難民返回德國本土。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

1945年4月,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海上執行任務時遭到英軍空襲,不過該艦躲過了英軍投下的炸彈,成功逃回了港口。德國宣布投降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艦員們於1945年5月3日將戰艦鑿沉,目的是不讓戰艦落入敵人手中。

1945年7月,美國牽頭組織的打撈隊把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撈了起來,此時,很久沒有接受過系統保養,又在水下泡了幾個月的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根本不具備修復的條件,只得廢棄在一片廢墟的德國軍港中。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

1948年,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作為廢鋼鐵出售給了造船廠,該艦隨即被徹底拆毀。

相關焦點

  • 它是日本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
    它是日本在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的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眾所周知,二戰中的日本海軍擁有18艘重型巡洋艦,對於日本這樣一個不算很富裕的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而言,能攢出18艘重巡來可謂是使出了吃奶的勁,很不容易,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主角是這
  • 戰場冤家,太平洋戰爭中的美日條約巡洋艦全方位對比
    在雷達出現之前,它們的航程、速度和相對較重的武器裝備更適合廣闊的太平洋執行那些更為稀少的戰艦無法冒險執行的任務。日本於1938年底退出海軍限制條約,在這16年的時間裡建造的艦艇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成為美國和日本巡洋艦艦隊的中堅力量。
  • 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彼時對於日本海軍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按照海軍條約的要求,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噸位是108400噸,可當時日本海軍已經服役了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高雄級等12艘重巡洋艦,基本達到了條約規定中的噸位配額。這對於日本海軍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他們的重巡洋艦都太過老舊了。
  • 兇狠勇敢的鬥士 二戰時期十大重巡洋艦
    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雖然是條約的產物,但各國的重巡洋艦在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為自己的陣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蒙受巨大的損失,是二戰中損失數量最多的大型水面艦艇。
  • 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薄皮大餡的英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二、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署之前,英國剛剛完工了四艘霍金斯級重型巡洋艦,但是這僅僅能夠替換英國海軍裡那些較為老舊的巡洋艦,新的巡洋艦還是得接著建造。
  • 二戰時蘇聯紅海軍第一艘重巡——「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是蘇聯海軍中的第一艘重巡洋艦,是沙俄1913年開工的"斯維蘭那"級輕巡洋艦的後繼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改造而成。該艦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指導方針影響下的產物,是一艘臨時應急的實驗艦,與西方同類軍艦相比,在噸位、火力、機動力方面都想去甚遠,防禦水平也稍顯不足,落後了整整一個時代。也被稱為「偽重巡」。
  • 這艘輕巡洋艦噸位比驅逐艦還小,卻曾成功擊敗重巡洋艦
    20世紀20年代,包括日本海軍在內的各主要強國海上力量都受到條約的嚴格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這樣的主力艦艇的建造已經基本停止,各國海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建造排水量萬噸左右的重巡洋艦上,因為這是當時各國被允許建造的最大最強的戰艦。
  • 它是史上最強大的防空巡洋艦,服役僅三年就退役拆毀
    二戰爆發之前的三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海軍條約的失效,各國紛紛掀起了建造強大戰艦的狂潮,短短幾年時間,德國人先後造了裝備280毫米炮的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和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法國人造了兩艘裝備330毫米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日本人不僅建造了最後兩艘利根級重巡洋艦,還把最上級輕巡洋艦升級成了重巡洋艦
  • 巔峰戰艦強大戰列巡洋艦天城號 改建開放在即
    在對馬海戰中,因為戰列艦數量太少,日本人就曾經把裝甲巡洋艦編入主力艦隊。 結果日本人反而發現,好用! 因為航速夠快,在海戰中能夠更方便地搶佔優勢陣位,而足夠強大的火力,也能夠給對方戰列艦造成足夠傷害。從這時起,日本人對高速重火力戰艦,就變得極為痴迷了。而日本人從國外訂購的最後一種主力戰艦金剛級,也是當時整個世界最為強大的戰列巡洋艦。
  • 《巔峰戰艦》強大戰列巡洋艦「天城」號,改建開放在即
    在對馬海戰中,因為戰列艦數量太少,日本人就曾經把裝甲巡洋艦編入主力艦隊。結果日本人反而發現,好用!因為航速夠快,在海戰中能夠更方便地搶佔優勢陣位,而足夠強大的火力,也能夠給對方戰列艦造成足夠傷害。從這時起,日本人對高速重火力戰艦,就變得極為痴迷了。
  • 它是美國海軍承上啟下的一級輕巡洋艦,戰後在軍火市場上非常搶手
    到1934年為止,美國已經開工建造了17艘安裝203毫米主炮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給美國的18艘重巡洋艦限額,美國只能再建造一艘重巡洋艦。從此時起,美國海軍暫時將建造的重點由重巡洋艦轉向了輕巡洋艦。
  • 袖珍戰列艦被3艘巡洋艦逼沉:英國官員專門出席德軍艦長葬禮
    「斯佩伯爵」號在9月30日於巴西海岸附近截獲並擊沉了第一個獵物:英國貨船「克萊門特」號(Clement),隨後的一個月中又接連打沉了4艘商船。在意識到德國襲擊艦的活動後,英法海軍聯手組成9支搜索艦隊,包括25艘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戰艦,全力搜捕「斯佩伯爵」號。
  • 「快馬利炮」的日本重巡洋艦:夜間偷襲,最終被航母幹翻
    不過,青葉級是舊日本海軍軍艦中第一艘安裝飛機彈射器的,代替了國王使用使用的滑臺起飛方式,在改裝後可以搭載兩架水上偵察機,比較符合其偵察巡洋艦的定位。8月8日,日軍第八艦隊,以5艘重巡洋艦為主力出擊,其中青葉號、衣笠號兩艘青葉級都在其中,最終集中火力「一頓老炮兒」重創美軍,擊沉了4艘巡洋艦,而自己損失並不大,只有加古號巡洋艦在返航中被美軍潛艇擊沉,這場海戰就是薩沃島海戰(日軍稱「第一次所羅門海戰」),也是瓜島戰役中,六次大規模海戰中的第一場。
  •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洋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重巡洋艦,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巡洋艦,是所有「條約型」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紐奧良級重巡洋艦是巡洋艦創新技術的測試溫床,該級巡洋艦是後來所有美國巡洋艦的直系祖先。
  • 英國海軍最強條約重巡,曾終結納粹王牌襲擊艦
    金秋九月,《戰艦世界》英系重巡洋艦科技線隨著0.9.2.2版本的到來正式上線。作為英系巡洋艦的支線,這條科技線從五級起始,包括6艘戰艦,其中只有2艘是歷史上真正建成服役的戰艦,即五級"霍金斯"號和六級"德文郡"號。"霍金斯"號是英國海軍在一戰期間設計建造的大型巡洋艦,並且引領了條約型巡洋艦的潮流。"
  • 二戰前最大潛艇:裝備重巡洋艦艦炮的「水下武庫艦」
    二戰前最大潛艇:裝備重巡洋艦艦炮的「水下武庫艦」1927年法國開始建造絮庫夫號潛艇,雖然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附加限制,要求籤約國大型潛艇標準排水量不超過2800噸,艦炮口徑不超過150毫米,不過法國還是堅持將該艇保留了下來,不過該級艇只建造了這一艘,也就是絮庫夫號。
  • 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此時高爾基級中只有「莫洛託夫」號在戰爭爆發前一個星期加入黑海艦隊服役,其餘的巡洋艦及其他大型艦艇都未完工。倉促上陣的蘇聯紅海軍既沒有足夠的艦艇,也沒有任何戰鬥經驗,在戰爭期間基本上沒有發揮什麼海上攻防作用。新建成的幾艘巡洋艦隻是依託列寧格勒和塞瓦斯託波爾用現炮支援了這兩個海防要塞的保衛戰,儘管力量薄弱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無奈之下,美、英、日、法、意五國只能在1930年4月22日籤訂了《倫敦海軍條約》,並對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噸位做出了限制, 其中巡洋艦明確規定了標準排水量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主炮為輕巡洋艦,超過6.1英寸為重巡洋艦,上限不超過8英寸。
  • 二戰日本最成功的巡洋艦,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二戰期間建造的一型重巡洋艦,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擁有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和高雄級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噸位已經耗盡,所以無法再建造重巡洋艦,但是日本卻利用剩餘的輕巡洋艦噸位,建造了四艘最上級巡洋艦。但日本人在設計艦體的時候就預留的足夠的餘量,被西方成為「驚人的違約艦」。
  • 它是日本最弱的重巡洋艦,也是世界第一級重巡洋艦
    新的7000噸級巡洋艦是夕張級輕巡洋艦的後繼艦,除了噸位比夕張級大一倍之外,也將夕張級裝備的6門140毫米主炮升級為6門200毫米主炮。當時的世界上還沒有重巡洋艦的概念,在日本海軍中則有一等巡洋艦和二等巡洋艦的分別,新的7000噸級巡洋艦不僅噸位大,還裝備了200毫米主炮,毫無疑問算是一等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