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薄皮大餡的英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2020-12-09 騰訊網

如果提起重型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有名的戰艦,比如說美國的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等等。作為噸位僅次於戰列艦的戰艦,重型巡洋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可以單獨行動,也是進行艦隊決戰時的主力艦船。但在海軍條約時代,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重型巡洋艦也不可避免的條約化,也就有了條約型重型巡洋艦一說。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則是被英國水兵稱之為'白色的墳墓'和『白象』的條約型重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帶來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同盟國已經徹底失敗,挑戰傳統列強秩序的德國也已經遭到了削弱。

但是作為大戰的勝利者,協約國仍舊面臨著一個空前的麻煩,那就是作為勝利者的協約國自己。

畢竟當時各國作為勝利者正欲瓜分失敗者留下的利益真空,這種瓜分蛋糕的行為很容易造成各國產生新一輪的矛盾,尤其是各國在戰後都開啟了新一輪造艦競賽的情況下,這種局面就更加難以收拾了。

事實上,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有當時的各國實力不平均。比如說英國有當時最大規模的海軍,其次是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本來法國和義大利希望借著瓜分德國艦隊的機會,分一波德國公海艦隊的戰艦,奈何英美反對的同時,公海艦隊把自己的軍艦還給沉大海裡去了。

而且更為要命的是因為美國開始興建新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日本也有了連鎖反應,如果按照這一情況發展,估計世界大戰也就真的是不遠了。

故此,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五國在1921年11月21在華盛頓展開談判,目的是對海軍軍備進行控制,探討出一個海軍軍備條約出來。

當然了,這麼一個條約想要談出來,問題還是不小的,畢竟各國的主力艦噸位應該保留多少,相互之間實力如何,都是應該討論的問題。於是華盛頓海軍會議就在這麼一種七嘴八舌的局面下展開了,各國代表相互之間吵的厲害,

最後直到1922年2月6日才籤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按照海軍條約的規定,英、美、日、法、意五國的主力艦噸位為5:5:3:1.75:1.75,而且十年內不能建造新的主力艦。在主力艦之外的軍艦上,各國也必須嚴格遵守海軍條約,按照限定噸位來進行建造,絕對不能超過建造數量。

比如說英國就得到了45萬噸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建造噸位,這也算是對各國海軍的另一個限制。

而在條約籤訂之後,英國該如何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要求,建造自己的新型巡洋艦就是個問題了。

二、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署之前,英國剛剛完工了四艘霍金斯級重型巡洋艦,但是這僅僅能夠替換英國海軍裡那些較為老舊的巡洋艦,新的巡洋艦還是得接著建造。

而當時各國雖然對10000以上噸位的戰艦如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航空母艦做了限制,但是對噸位10000以下的戰艦卻沒有做出進一步限制。

於是這一噸位標準也就成了巡洋艦的噸位天花板,重型巡洋艦自然也就應運而生。

而英國當時建造的重型巡洋艦,也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當時英國官方將其定名為'條約型重型巡洋艦',或是'萬噸級巡洋艦'、'郡級重型巡洋艦',肯特級則是其第一級,也稱之為'郡級重型巡洋艦'。

在設計時因為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英國必須充分考慮在速度、火力和裝甲三方面的平衡。

於是新造的肯特級巡洋艦的基本數據也就變成了艦體長度180米,艦體寬度21米,標準排水量10400噸,滿載排水量14150噸,吃水深度根據排水量不同在5.26米至6.6米之間。

在火力上,肯特級配備有四座雙聯裝203毫米50倍徑艦炮,射程28000米,射速每分鐘5發炮彈。

另有4座102毫米45倍徑單裝炮塔作為副炮。防空火力則包括有兩座四聯裝QF-2桌球炮。

而動力系統則包括有8臺上將式三缸鍋爐和帕森斯海軍渦輪組,能夠提供80000匹馬力。

這一設計讓肯特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1.5節,並可航行超過5000海裡,而維持10節航速時則可以長距離航行8000海裡,

但與相對優秀的火力和動力而言,肯特級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它的防護性能上。肯特級的防護性能因為受到海軍條約設計,所以很大程度上做出了犧牲。

雖然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含錳鋼板,但是其裝甲重量總計只有992噸,防護水平的差勁程度可想而知。

水線裝甲僅有25毫米的厚度,主裝甲帶的厚度僅有111毫米,艦體兩側只有76至25毫米,炮塔彈藥庫的保護也不超過111毫米,最薄弱處可以在25-76毫米之間,輪機艙的保護也不超過25毫米,實在不能給人以安全感。

三、白色的墳墓?

事實上,如果從設計上來看,肯特級並不是多優秀,雖然火力和航速都不錯,但是防禦性的薄弱註定了它的某些設計是失敗的。

不過它的突出性優點就在於便宜,肯特級的A型為生產序列中的前五艘,單價僅僅只有218萬英鎊,而後兩艘裝備於澳大利亞海軍的僅價值180萬英鎊,其價格的低廉是為了順應海軍條約時期的軍費縮減。

而肯特級的定義也不是進行艦隊決戰,僅僅是為了在和平時期維護殖民地至本土的貿易航線。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肯特級重型巡洋艦還是滿足需求的。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肯特級重型巡洋艦就沒有價值了,因為肯特級對於英國海軍是個非常優秀的設備測試平臺。

比如說肯特級曾經裝備過的284/286型對空搜雷達、271/273型對海搜索雷達和282/285對空火控雷達,這些在當時可謂先進無比的設備,都對肯特級的戰力提升有顯著作用。

英國海軍自身裝備的5艘肯特級A型普遍都有升級這些設備,並且對裝甲帶有過額外補強,在實際作戰中效果不會太差。

當然了,肯特級本身也是一款家族譜系較多的戰艦,後續建造的倫敦級和諾福克級都是肯特級的升級衍生型。

事實上,倫敦級和諾福克級都和肯特級一樣是'郡級重型巡洋艦'項目的一部分,因此在很多資料裡,這三者都被統一划分為'郡級重型巡洋艦',或是劃分為'萬噸級重型巡洋艦'。當然了,它那些不好的綽號,諸如'白象'、'白色的墳墓'。'薄皮'等蔑稱,都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水兵們對它薄弱的裝甲產生的厭惡之情的直觀表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而肯特級的設計本身其實也較為紮實,雖然船體的裝甲薄弱,但是在抗損和抗沉兩個設計上表現的十分優秀。

雖然肯特

經常被嘲諷是防禦不足,但實際情況是肯特級的抗損能力十分優秀。

雖然說肯特級A型的5號艦在1942年4月5日被日軍飛機擊沉,

但是隸屬於澳大利亞海軍的坎培拉號卻在薩沃島海戰裡表現較好,並沒有被日軍直接擊沉,而是遭到重創後因為無法恢復動力而自沉。

至於剩下的肯特級則活到了戰爭結束,在戰後退役拆解或是出售。

結語

作為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被戲稱為'白色的墳墓'的肯特級重型巡洋艦雖然看著中規中矩。但是在海軍條約時代裡表現出色,幫助英國維護了本土至殖民地的海上航線。而在戰爭時期裡,這些肯特級重型巡洋艦也承擔起了重任,為保護英國的海上航線立下了汗馬功勞,獵殺俾斯麥號戰列艦更是有肯特級的功勞。如果從這些來看肯特級的設計是完全夠用了,也不辜負英國海軍對它們的設計。

參考文獻:《英國軍艦1919至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軍軍艦》

相關焦點

  • 英國輕巡洋艦典範,德國海軍永恆的噩夢,強大的城級輕巡洋艦
    按照當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要求,巡洋艦的最大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而且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也不得超過8英寸。與此同時,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的為輕巡洋艦,超過6.1英寸的則為重巡洋艦。事實上,《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在某個程度上是偏向於英國的。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也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美國海軍打造出了自己的萬噸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 在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各國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噸位被做了嚴格劃分。
  • 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皇家海軍的死對頭,讓英戰巡成名的軍艦
    以今天我們所講的德國在一戰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為例,其標準排水量為1.16萬噸,滿載排水量達1.29萬噸。而這個噸位和後面的大和衣阿華等新銳戰列艦的噸位相比可能算很小,也就是後後面的重型巡洋艦的噸位差不多。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回一戰之前,在1906年12月服役的無畏號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8萬噸,滿載也不過2.18萬噸,相比之下德國的裝甲巡洋艦的噸位相當於英國戰列艦的60%。
  • 兇狠勇敢的鬥士 二戰時期十大重巡洋艦
    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雖然是條約的產物,但各國的重巡洋艦在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為自己的陣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蒙受巨大的損失,是二戰中損失數量最多的大型水面艦艇。
  • 戰場冤家,太平洋戰爭中的美日條約巡洋艦全方位對比
    一:日美兩國巡洋艦起源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和日本巡洋艦的數量和戰爭特點,是由各主要海軍強國籤訂的一系列條約所決定的,。1921年,美國人提議在華盛頓召開一次限制未來的海軍建設會議會議,華盛頓海軍會議的結果是限制每個籤字國建造戰艦數量,美國和英國的戰列艦數量限制在50萬噸,日本的戰列艦數量限制在30萬噸。
  • 二戰日本著名重型妙高級巡洋艦爪哇海戰日本帝國海軍的最後完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海洋航母時代到來,而作為戰列艦以往各國海軍的主力戰艦,開始變成了打醬油的角色,出門如果沒有航母的護航,就等於是自殺行為,因此戰列艦的時代也如同恐龍時代那樣,在歷史車輪下走向歷史終點,但途中過程是分為階段性的終結,而作為戰列艦較小的噸位的,重型巡洋艦,在二戰時期早期和中後期,發揮出來戰鬥效率和潛力,要比戰列艦更為突出一些。
  • 世界第一款專用飛彈巡洋艦竟是蘇聯造,僅4艘,「肯達」級巡洋艦
    「巴爾的摩」號重巡洋艦在獲知美國海軍開始嘗試將戰艦飛彈化之後,蘇聯紅海軍方面也馬上行動了起來,而「肯達」級飛彈巡洋艦,就是蘇聯紅海軍諸多嘗試後的產物之一。「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改裝的失敗——「肯達」級誕生前蘇聯紅海軍的尷尬狀態在決定正式立項新一代飛彈巡洋艦之前,蘇聯紅海軍的狀態頗為尷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紅海軍本想繼續執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艦隊」規劃,建造包括戰列艦和巡洋艦在內的一大批傳統型火炮戰艦。
  • 法蘭西驃騎兵,海軍條約限制下的產物,二戰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法國的快速投降,導致當時歐洲大陸上綜合實力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法國海軍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部分法國戰艦選擇自沉、部分法國戰艦前往殖民地港口觀望、部分法國戰艦選擇繼續抗爭、也有部分法國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
  • ...大航母養成計劃,航母定位不明裝大口徑艦炮,火力不亞於重型巡洋艦
    美軍財大氣粗,航母戰列艦一起造,除了埃塞克斯級航母以外,北卡南達衣阿華,是條約後戰列艦建造最多的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成為戰列艦沒落的轉折點,也是航母發展的新紀元
  • 挪威戰役德軍布呂歇爾號重型巡洋艦被岸炮擊中艦上千名官兵陣亡
    說到二戰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沒有服役之前德國海軍最先進的重型戰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是當時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限制,而打造出來的德國最為先進的重型巡洋艦,研發日期是在1933年,當時德國的經濟才處於恢復階段,德國即使有意建造標準級別的戰列艦但還是要受到英法兩國限制,因此德軍只能按照重型巡洋艦標準來建造
  • 一戰時,英國皇家海軍共有多少戰列巡洋艦
    一戰時,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有多少戰列巡洋艦 自英國準備建造無畏號戰列艦時,戰列艦開始準備跨代進入無畏艦時代 僅有一艘的海軍上將級戰列巡洋艦,也就是胡德號,成為了英國皇家海軍最後建造的戰巡,不過二戰後還倖存的,確實聲望級的首艦聲望號。
  • 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國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並在1930年補籤了《倫敦海軍條約》,用以避免發生新一輪海軍競賽。然而,英、美、法、意算是履行了海軍條約,老老實實的按照條約是建造自己的軍艦,但對擴張有著瘋狂欲望的日本卻不這麼想。
  • 美日重炮流航母,裝有8~10門8英寸艦炮,理論火力不輸重型巡洋艦
    航母在一戰末期就已經誕生,進入20世紀20年代之後,正好趕上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等主力戰艦進行發展限制,因而給了航母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當時英國已經有把航母分成陪伴艦隊相行的艦隊航母和偵察航母,但在太平洋這邊的美國和日本在跟隨英國的第一波航母發展浪潮之後,便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發展第二波航母的建設。而且每日兩家都有因為條約需要拆解的大型戰艦,所以從原先的萬噸級航母直接躍升到4萬噸級,如此巨大的噸位除了滿足艦載機的需求外,還可安裝8~10門8英寸艦炮,而美日兩家第二代航母都有裝備8英寸艦炮的航母。
  • 下決心研發重巡洋艦,限定五年完成
    文/楊斌國2月17日,據美國《軍事觀察》網站報導,美國海軍計劃撥款2億美元,用於重型巡洋艦五年研發計劃最初兩年的投入。報導中說,美國海軍要求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為項目研究撥款4640萬美元和約1500萬美元。
  • 德國戰爭海軍的第一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體系下受到了嚴格限制,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主力艦,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才解了燃眉之急。而當希特勒上臺後,英國和德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此舉促成了德國海軍第一級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於是德國在1935年開始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正式崛起之路。
  • 從大型巡洋艦改造為航空母艦,勇敢級航空母艦的性能到底如何?
    其中最先完成了水上飛機母艦的英國人,更是不遺餘力地發展著航空母艦這一划時代的產物。其中英國人的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除去暴怒號巡洋艦改造出來的航空母艦之外,英國皇家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署後,將正在「勇敢」級大型巡洋艦改造為了「勇敢」級航空母艦。而作為最早的英國正規航空母艦,勇敢級在實戰中的表現到底如何呢?
  • 提康級0.95萬噸,DDG-1000級1.45萬噸,你說巡洋艦大還是驅逐艦大
    即便按戰時的水面艦艇噸位來劃設,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也是一型巡洋艦了,而且是「重型巡洋艦」;如果是一艘滿載排水量20000噸的水面艦艇,則就是一艘戰列巡洋艦了。由此可見,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不過就是一艘披上驅逐艦外衣的真正意義上的巡洋艦,僅從噸位、續航力、火力等,隨便那個方位判斷,都是妥妥的一型重型巡洋艦,這個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但關鍵是水面艦艇該怎麼樣來命名,是艦船研製裝備方的事情,人家愛怎麼樣來命名,那是人家的事,外界就不要瞎操這份心了,心知肚明即可。
  • 可怕的航母殺手,光榮級重型飛彈巡洋艦,滿載排水12000噸
    光榮級重型飛彈巡洋艦可以說是蘇聯海軍工程事業的巔峰作品之一,其研發定型與上個世紀70年代,擁有龐大的噸位和兇猛的火力,能夠為蘇聯海軍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持,有效的摧毀對手的水面艦艇,甚至威脅到美軍的航母。
  • 逼退美國航母,開創紅海軍傳奇,蘇聯利刃——肯達級飛彈巡洋艦
    蘇聯也不甘示弱,派出了各型巡洋艦、驅逐艦、巡航飛彈潛艇等96艘艦艇。雙方對抗強度之高、危險之大,使美國參聯會主席託馬斯莫爾海軍上將擔心不已。他悲觀的說:如果戰爭爆發,我們有可能損失在東地中海的全部艦隊。
  • 它是美國海軍承上啟下的一級輕巡洋艦,戰後在軍火市場上非常搶手
    到1934年為止,美國已經開工建造了17艘安裝203毫米主炮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給美國的18艘重巡洋艦限額,美國只能再建造一艘重巡洋艦。從此時起,美國海軍暫時將建造的重點由重巡洋艦轉向了輕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