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重型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有名的戰艦,比如說美國的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等等。作為噸位僅次於戰列艦的戰艦,重型巡洋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可以單獨行動,也是進行艦隊決戰時的主力艦船。但在海軍條約時代,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重型巡洋艦也不可避免的條約化,也就有了條約型重型巡洋艦一說。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則是被英國水兵稱之為'白色的墳墓'和『白象』的條約型重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帶來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同盟國已經徹底失敗,挑戰傳統列強秩序的德國也已經遭到了削弱。
但是作為大戰的勝利者,協約國仍舊面臨著一個空前的麻煩,那就是作為勝利者的協約國自己。
畢竟當時各國作為勝利者正欲瓜分失敗者留下的利益真空,這種瓜分蛋糕的行為很容易造成各國產生新一輪的矛盾,尤其是各國在戰後都開啟了新一輪造艦競賽的情況下,這種局面就更加難以收拾了。
事實上,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原因還有當時的各國實力不平均。比如說英國有當時最大規模的海軍,其次是美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本來法國和義大利希望借著瓜分德國艦隊的機會,分一波德國公海艦隊的戰艦,奈何英美反對的同時,公海艦隊把自己的軍艦還給沉大海裡去了。
而且更為要命的是因為美國開始興建新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日本也有了連鎖反應,如果按照這一情況發展,估計世界大戰也就真的是不遠了。
故此,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五國在1921年11月21在華盛頓展開談判,目的是對海軍軍備進行控制,探討出一個海軍軍備條約出來。
當然了,這麼一個條約想要談出來,問題還是不小的,畢竟各國的主力艦噸位應該保留多少,相互之間實力如何,都是應該討論的問題。於是華盛頓海軍會議就在這麼一種七嘴八舌的局面下展開了,各國代表相互之間吵的厲害,
最後直到1922年2月6日才籤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按照海軍條約的規定,英、美、日、法、意五國的主力艦噸位為5:5:3:1.75:1.75,而且十年內不能建造新的主力艦。在主力艦之外的軍艦上,各國也必須嚴格遵守海軍條約,按照限定噸位來進行建造,絕對不能超過建造數量。
比如說英國就得到了45萬噸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建造噸位,這也算是對各國海軍的另一個限制。
而在條約籤訂之後,英國該如何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要求,建造自己的新型巡洋艦就是個問題了。
二、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署之前,英國剛剛完工了四艘霍金斯級重型巡洋艦,但是這僅僅能夠替換英國海軍裡那些較為老舊的巡洋艦,新的巡洋艦還是得接著建造。
而當時各國雖然對10000以上噸位的戰艦如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航空母艦做了限制,但是對噸位10000以下的戰艦卻沒有做出進一步限制。
於是這一噸位標準也就成了巡洋艦的噸位天花板,重型巡洋艦自然也就應運而生。
而英國當時建造的重型巡洋艦,也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當時英國官方將其定名為'條約型重型巡洋艦',或是'萬噸級巡洋艦'、'郡級重型巡洋艦',肯特級則是其第一級,也稱之為'郡級重型巡洋艦'。
在設計時因為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英國必須充分考慮在速度、火力和裝甲三方面的平衡。
於是新造的肯特級巡洋艦的基本數據也就變成了艦體長度180米,艦體寬度21米,標準排水量10400噸,滿載排水量14150噸,吃水深度根據排水量不同在5.26米至6.6米之間。
在火力上,肯特級配備有四座雙聯裝203毫米50倍徑艦炮,射程28000米,射速每分鐘5發炮彈。
另有4座102毫米45倍徑單裝炮塔作為副炮。防空火力則包括有兩座四聯裝QF-2桌球炮。
而動力系統則包括有8臺上將式三缸鍋爐和帕森斯海軍渦輪組,能夠提供80000匹馬力。
這一設計讓肯特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1.5節,並可航行超過5000海裡,而維持10節航速時則可以長距離航行8000海裡,
但與相對優秀的火力和動力而言,肯特級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它的防護性能上。肯特級的防護性能因為受到海軍條約設計,所以很大程度上做出了犧牲。
雖然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含錳鋼板,但是其裝甲重量總計只有992噸,防護水平的差勁程度可想而知。
水線裝甲僅有25毫米的厚度,主裝甲帶的厚度僅有111毫米,艦體兩側只有76至25毫米,炮塔彈藥庫的保護也不超過111毫米,最薄弱處可以在25-76毫米之間,輪機艙的保護也不超過25毫米,實在不能給人以安全感。
三、白色的墳墓?
事實上,如果從設計上來看,肯特級並不是多優秀,雖然火力和航速都不錯,但是防禦性的薄弱註定了它的某些設計是失敗的。
不過它的突出性優點就在於便宜,肯特級的A型為生產序列中的前五艘,單價僅僅只有218萬英鎊,而後兩艘裝備於澳大利亞海軍的僅價值180萬英鎊,其價格的低廉是為了順應海軍條約時期的軍費縮減。
而肯特級的定義也不是進行艦隊決戰,僅僅是為了在和平時期維護殖民地至本土的貿易航線。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肯特級重型巡洋艦還是滿足需求的。
當然了,這並不是說肯特級重型巡洋艦就沒有價值了,因為肯特級對於英國海軍是個非常優秀的設備測試平臺。
比如說肯特級曾經裝備過的284/286型對空搜雷達、271/273型對海搜索雷達和282/285對空火控雷達,這些在當時可謂先進無比的設備,都對肯特級的戰力提升有顯著作用。
英國海軍自身裝備的5艘肯特級A型普遍都有升級這些設備,並且對裝甲帶有過額外補強,在實際作戰中效果不會太差。
當然了,肯特級本身也是一款家族譜系較多的戰艦,後續建造的倫敦級和諾福克級都是肯特級的升級衍生型。
事實上,倫敦級和諾福克級都和肯特級一樣是'郡級重型巡洋艦'項目的一部分,因此在很多資料裡,這三者都被統一划分為'郡級重型巡洋艦',或是劃分為'萬噸級重型巡洋艦'。當然了,它那些不好的綽號,諸如'白象'、'白色的墳墓'。'薄皮'等蔑稱,都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水兵們對它薄弱的裝甲產生的厭惡之情的直觀表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而肯特級的設計本身其實也較為紮實,雖然船體的裝甲薄弱,但是在抗損和抗沉兩個設計上表現的十分優秀。
雖然肯特
級
經常被嘲諷是防禦不足,但實際情況是肯特級的抗損能力十分優秀。
雖然說肯特級A型的5號艦在1942年4月5日被日軍飛機擊沉,
但是隸屬於澳大利亞海軍的坎培拉號卻在薩沃島海戰裡表現較好,並沒有被日軍直接擊沉,而是遭到重創後因為無法恢復動力而自沉。
至於剩下的肯特級則活到了戰爭結束,在戰後退役拆解或是出售。
結語
作為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被戲稱為'白色的墳墓'的肯特級重型巡洋艦雖然看著中規中矩。但是在海軍條約時代裡表現出色,幫助英國維護了本土至殖民地的海上航線。而在戰爭時期裡,這些肯特級重型巡洋艦也承擔起了重任,為保護英國的海上航線立下了汗馬功勞,獵殺俾斯麥號戰列艦更是有肯特級的功勞。如果從這些來看肯特級的設計是完全夠用了,也不辜負英國海軍對它們的設計。
參考文獻:《英國軍艦1919至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軍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