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一戰末期就已經誕生,進入20世紀20年代之後,正好趕上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等主力戰艦進行發展限制,因而給了航母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當時英國已經有把航母分成陪伴艦隊相行的艦隊航母和偵察航母,但在太平洋這邊的美國和日本在跟隨英國的第一波航母發展浪潮之後,便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發展第二波航母的建設。而且每日兩家都有因為條約需要拆解的大型戰艦,所以從原先的萬噸級航母直接躍升到4萬噸級,如此巨大的噸位除了滿足艦載機的需求外,還可安裝8~10門8英寸艦炮,而美日兩家第二代航母都有裝備8英寸艦炮的航母。
這種裝有8英寸艦炮的航母是航母發展中裝備過口徑最大的艦炮,在遊戲中被稱為重炮流。它們分別是美國的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航母,日本的赤城、加賀號航母。列剋星敦級裝備有和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一樣的MK-16型203毫米艦炮,其艦炮為4座雙聯裝,其中以艦島為界前面2座後面2座,單側可集中8門全部的火力。而日本的赤城、加賀號比較特殊,它裝備的三年式艦炮實際口徑為200毫米,其中2座雙聯裝分別並列部署在中層甲板上,剩下的6門以單聯裝的方式分別部署在兩側艦尾的水線位置,理論上單側火力可集火5門炮。
其中日本赤城加賀的火炮部署就較為奇葩,由於部署在中層甲板的炮塔和艦尾的水線部分的單聯裝炮塔距離較遠,而且高度相差太大,在艦尾處的視野也較窄,在集火的時候很難進行聯動指揮。相比之下美國航母的炮塔都處於較近且高度相差不遠,而且每2座炮塔就有專門的炮術指揮室聯動控制,所以單論火炮布局的話美國的列剋星敦要比日本的好一點。但4座炮塔都集中在右側的艦島周圍,使得左側的配平重量變得有點難搞。而日本的火炮布局是堆成布置,所以重心的問題好解決。
由於早期的飛機性能欠佳,所以雙方都認為航母作為戰列艦編隊執行偵察和前期打擊任務時,可能會遭遇到對方的偵察艦艇,所以也就是安上了只有重型巡洋艦才會裝備的8英寸艦炮。在對付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的時候8英寸的艦炮完全能應付得了,一旦和對方的偵察艦遭遇,自己的方位肯定會被對方得知,在一邊使用艦炮還擊的同時一邊憑藉自身的高航速脫離。理論上自己裝備的8英寸炮可與重型巡洋艦相當,雖然自己的裝甲防護抵擋不了在2萬碼的距離上重巡的打擊,但重巡的防護也抗不了自己8英寸炮的打擊。
後來,隨著下單翼全金屬的艦載機的出現,飛機的結構承受力越來越強,重量也越來越大,航程也越來越遠,此前設想的和對方偵察艦對炮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所以在後面改裝的時候美日雙方都將8英寸雙聯裝炮塔給拆除了。不過日本保留艦尾水線部位的6門單聯裝200毫米艦炮,而美軍列剋星敦級則將8英寸雙聯裝炮塔的位置換裝了雙聯裝的MK-12型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美軍的這一設計直接就增強了航母的防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