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德國新巡洋艦:150毫米艦炮布局罕見,裝甲焊接非主流

2020-12-23 ALEX俊赫

【話說軍世】在二戰時代,德國的水面戰艦實力比較有限,無法再像日德蘭海戰中那樣,與海上第一的英國傾盡全力打一架,而一戰後,德國建造戰艦還要受到條約的限制,這一點嚴重影響了二戰前德國的巡洋艦建造。

德國新巡洋艦:150毫米艦炮布局罕見,裝甲焊接非主流

1926年德國決定新建造3艘巡洋艦,不過由於《凡爾賽和約》的要求限制,因此,這級巡洋艦排水量只能有6000噸級,主炮口徑不能超過150毫米,最終1927年時,首艦柯尼斯堡號下水,這級巡洋艦也就被命名為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又稱K級輕巡洋艦,本級擁有三艘: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

在整體數據上,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為8260噸,全長174米,最大航速可以達到32.5節,採用裝甲覆蓋全艦的全向防護,彈藥庫上裝甲厚40毫米,水線裝甲厚50毫米,擁有3座三聯裝主炮塔,共計擁有9門150毫米艦炮,還有6門88毫米高射炮,並有兩架水上飛機,整體實力還是比較不錯的。

但是,這級輕型巡洋艦有兩個問題:

1、150毫米艦炮布局罕見

柯尼斯堡級的三座主炮塔並沒有採用經典的「前二後一」布置方式,而是前一後二,後兩座炮塔也沒有採用常見的「背負式」,甚至都沒有在中軸線上,布置於艦體後部的兩座炮塔,2號炮塔相對船體中心線偏左舷,3號炮塔偏右舷,更要命的是,兩座炮塔並不是左右對稱布置的。

這種布置方式在戰艦發展史上十分罕見,理論上其後部炮塔可以旋轉180度,實現向前射擊,但是相對產生的問題更嚴重:與其他設計缺陷一起,造成了該級巡洋艦必須保持一定的壓倉物,以滿足適航性的要求。

而實際上,沒有採用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那樣的雙聯裝主炮塔,也是在設計時,保證噸位不超標,在減少船的長度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減少結構和裝甲重量,有利於控制噸位,關於這一點,俊赫君想到: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2、裝甲焊接非主流

而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為了「嚴守條約」,有效的控制噸位,其鋼板連接處的85%都不是鉚接的,整個船體大量採用電焊技術以降低重量,這與當時造船的主流鋼板的連接方式是相反,可見為了符合重量限制的要求,德國工程師們也是「絞盡腦汁」。

不過,建造軍艦採用鉚接連接鋼板是有原因的,而柯尼斯堡級大量焊接,也造成了其本級艦抗疲勞性差的問題。

最終,在1940年「威悉河演習」德軍佔領丹麥和挪威的戰役中,4月10日,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相繼沉沒,科隆號則堅持到了1945年4月30日才被美軍擊沉。

相關焦點

  • 二戰英國航母保留381毫米艦炮,還會被德國戰巡擊沉麼?
    【話說軍世】80年前的挪威近海,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被德國戰列巡洋艦擊沉,成為唯一一艘被戰列巡洋艦擊沉的正規航母,其實早期航母上都保留有大口徑艦炮,如果光榮號仍然保留有其15英寸艦炮,還會被沙恩霍斯特號擊沉麼?
  • 希特勒的「史詩級玩具」:P-1000陸地巡洋艦,配備280毫米口徑艦炮
    二戰時期,為了迎合"戰爭狂人"希特勒的喜好,德國軍工部門先後研發出多款腦洞大開的奇葩裝備,其中的P-1000陸地巡洋艦更是成為希特勒的"史詩級玩具"。這款超級坦克長35米,重達1000噸,裝甲厚度最高達到了350毫米。
  • 火力狂魔:280毫米艦炮重巡洋艦,「我要打三個」
    【話說軍世】在火炮戰艦時代,艦炮口徑是不同級別戰艦的重要區分標準,重巡洋艦的艦炮口徑上限為203毫米,當然到1936年12月31日後,這個標準就只能作為參考了,因為其限制條件《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了,不過實際上早就有戰艦打破了這一約定。
  • 二戰前最大潛艇:裝備重巡洋艦艦炮的「水下武庫艦」
    【話說軍世】武庫艦一般是用來形容火力強大,載彈量驚人的大型水面戰艦,而在二戰前有這樣一艘潛艇,它噸位遠超「同行」,在火力上更是可以對戰中小型水面艦艇,魚雷發射管的數量也比同時代潛艇多出不少。二戰前最大潛艇:裝備重巡洋艦艦炮的「水下武庫艦」1927年法國開始建造絮庫夫號潛艇,雖然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附加限制,要求籤約國大型潛艇標準排水量不超過2800噸,艦炮口徑不超過150毫米,不過法國還是堅持將該艇保留了下來,不過該級艇只建造了這一艘,也就是絮庫夫號。
  • 講真:裝甲巡洋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話說軍世】在戰艦的發展過程中,裝甲艦(又譯鐵甲艦)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其實現了由木質船體向鋼鐵船體的轉變,廣義上的鐵甲艦發展出的裝甲巡洋艦,也曾在海戰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一戰中前德國著名海軍將領斯佩中將,曾率領裝甲巡洋艦打敗英國海軍,不過後來遇到了更加強大的新生戰列巡洋艦而覆滅。
  • 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皇家海軍的死對頭,讓英戰巡成名的軍艦
    是像我們初中課本上看到的俄國阿芙樂爾號(就是打響十月革命的那個)那種6000多噸的巡洋艦嗎?自從進入前無畏艦時代之後,巡洋艦也分成了防護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兩個類別,其中的裝甲巡洋艦開始往大型化方向發展,其中以德國為例,德國發展這種能進行遠洋作戰的裝甲巡洋艦的噸位已經超過萬噸級。
  • 火炮重巡洋艦最強「王者」:粗大艦炮一分鐘射90發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主力戰列艦,重巡洋艦的「主角光環」似乎少很多,得到的關注也弱了許多,原本作為戰列艦的「配角」存在的巡洋艦在1940年代也有著許多不錯戰績,比如說德國的「歐根親王號」,其中有一型重巡洋艦,堪稱火炮重巡洋艦最強「王者」。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順道俘虜了150名軍官,老式的無裝甲風帆戰列艦,面對擁有爆炸能力的開花彈,風帆戰列艦引以為傲的數以百計的艦炮在開花彈時代,成為了風帆戰列艦的催命符,一發恰到好處的高爆彈就可能讓一艘風帆戰列艦成為一團碩大的煙花。錫諾普海戰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慘敗,標誌著風帆戰列艦時代的喪鐘已經被敲響。
  • 戰列艦380毫米艦炮遠射:穿甲能力有多強?鋼板如紙片
    【話說軍世】集防護、火力與機動於一身的戰列艦堪稱海中怪獸,而其標誌性的就是其巨大的炮塔和粗壯的艦炮,到二戰時代,主流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都超過了380毫米,大和號更是達到了460毫米,那麼他們的穿甲能力如何呢?
  • 重要部位裝甲被一炮擊穿,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這麼弱麼
    【話說軍世】戰列巡洋艦作為曾經大型水面艦艇中的一個特殊分類,專門為獵殺巡洋艦而誕生,同時還具有單獨執行遠洋破交戰的能力,不過二戰德國著名的戰列巡洋艦,最終也沒能逃過被擊沉的命運。防護其實並不弱,被一炮擊穿純屬「點兒背」就裝甲防護數據上來說,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防護其實並不弱,作為採用「全面防護」設計理念製造的全新戰艦,其裝甲重量達到了1萬4000噸,佔到了沙艦標準排水量3萬1053噸的45%。
  • 「弱雞」的多面手:二戰日本的航空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巡洋艦原本就是戰列艦一個補充艦種,由於戰列艦造價昂貴,且出航費用高,因此戰列艦一般待在港口中等待戰鬥任務,而巡洋艦則代替大哥巡航和保護海上交通線,也正是因此戰巡的作用就是針對於巡洋艦和海上交通線的,在二戰中,舊日本海軍的「腦洞」打開,創造出許多有新奇設計,比如說「航空重巡洋艦」,但是與二戰德國
  • 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雖然火力和防護水平一般,但出色的艦體設計和強大的動力使這級巡洋艦的設計航速達到37節,在輕載情況下甚至超過了39節,這在當時極為少見。安薩爾多提供給蘇聯紅海軍的是一種標準排水量7200噸,裝有3座義大利製造的雙聯裝152毫米火炮和輕型裝甲並保持了義大利原型艦的高速性。但蘇聯人對這個設計意見很多,他們認為這樣一艘僅僅是跑得快的巡洋艦無法對付馬上就要在波羅的海上出現的德國袖珍戰列艦。
  • 二戰時期德國海軍驅逐艦,驅逐艦巡洋化大噸位強火力,二戰炮驅的...
    這個「大、小口徑」的劃分線就是200毫米,口徑超過200毫米的算大口徑艦炮,低於200毫米的算中小口徑艦炮,而德系驅逐上用過127毫米和150毫米兩種口徑的艦炮,都是萊茵金屬公司負責製造的。所以德國建造的Z1級驅逐艦的火力標準是向法國看齊的,這也是為什麼Z系列大都是採用5座單聯裝炮的原因。而作為一戰死對頭,德國海軍在建造驅逐的時候也本著要超越法國的決心,既然法國的驅逐艦上138口徑的艦炮,為了超越法國德國決定上150口徑的艦炮。所以二戰中火力最強的驅逐艦就是德國裝有150口徑的驅逐艦,這也是遊戲中德系驅逐是典型炮驅的原因。
  • 同是戰列巡洋艦:為何德國更扛打,英國愛殉爆,一點最重要
    而德國戰巡們,不論是兩次海戰都被擊穿炮塔的塞德利茨號,還是二戰中慘遭約克公爵號戰列艦帶隊圍攻的沙恩霍斯特號,都沒有英式戰巡的殉爆情況,也更扛打,這是為什麼呢?但是,無敵號的主裝甲帶看似防護力比較不錯,但實際上卻不足以對戰德國戰巡,馮德坦恩號主炮口徑280毫米,在12公裡的距離上,可以擊穿200毫米厚的裝甲防護。
  • 德國「長命」戰艦:一炮吹響二戰「號角」,戰爭末期東躲西藏!
    「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號該艦建成標準排水量13200噸,滿載排水量14200噸,航速18節,續航力4800海裡/10節,裝備283毫米艦炮4門、170毫米艦炮14門,艦體最大裝甲厚度230毫米。對於德國海軍來說,已經是一艘很不錯的主力戰艦了。但該艦在服役時其實就已經過時,尺寸、裝甲、火力和速度都劣於世界主流新一代戰列艦。當年早些時候,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已經服役,由於英國人採用了革命性的設計,因而使包括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號在內的所有德國戰列艦都落伍了。
  • 大艦巨炮時代,艦炮設計影響維度諸元,戰列艦優勢火力群設計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削弱裝甲,降低火力一切圍繞航速展開的特化戰列艦,因為技術水平有限,動力組功率密度低下,為了保證航速只能儘可能的多塞鍋爐,為此需要拉長艦體,但是為了避免噸位的惡性膨脹,必須控制噸位,所以只能削弱裝甲與火力,同噸位的戰列巡洋艦的火力僅為8~10門大口徑艦炮,比同級別戰列艦的主炮少了兩門以上,但是戰列巡洋艦的預設戰場就是雙方主力編隊接觸之前的前衛戰
  • 最後的戰列巡洋艦:381主炮射擊全艦顫抖,狹路相逢一打二取勝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戰列艦和巡洋艦,「混血」的戰列巡洋艦的歷史確實有些短,在無畏艦時代開始時,以戰列艦艦炮和巡洋艦艦體結合的新型戰艦出現了,在二戰後,這型戰艦便結束了自己的歷史,那麼,哪艘戰艦是最後的戰列巡洋艦呢?
  • 陸地巡洋艦P.1500,二戰德國的又一瘋狂,古斯塔夫的升級版
    二戰時的德國對陸地重炮簡直達到了痴狂的地步,要說重炮的巔峰,恐怕非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巨炮莫屬,這門巨炮無論是威力還是造型都讓人嘆為觀止,元首對它尤其看重,不過這款重炮有一大缺點,那就是它的行動離不開鐵軌,整套火炮需要拆解後運抵目的地,然後再組裝作戰,靈活性太差,為此德國提出了一項更加瘋狂的
  • 被稱為29節納爾遜,扛著祖傳15寸炮,火力羸弱的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看來戰列巡洋艦都不是海軍戰鬥力的體現,其中以二戰時期被德國俾斯麥一炮幹掉的胡德號戰巡就成為人們談論中的典型對象。其實,戰列巡洋艦是特殊時代建造的特殊軍艦,就只有在一戰時期英國和德國建造過,一戰結束之後隨著動力系統的革命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二戰蘇聯基洛夫巡洋艦的大刀,海軍假日時,特殊的180口徑艦炮
    而在20世紀30年代,正當其他國家都在處於海軍假日時期,巡洋艦火炮口徑被限制在了8英寸和6英寸,但蘇聯特立獨行的搞出了一款180毫米口徑的艦炮,並安裝在26型「基洛夫級」巡洋艦身上,而在這款火炮上面就已經體現了法系火炮長身管大裝藥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