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二戰時代,德國的水面戰艦實力比較有限,無法再像日德蘭海戰中那樣,與海上第一的英國傾盡全力打一架,而一戰後,德國建造戰艦還要受到條約的限制,這一點嚴重影響了二戰前德國的巡洋艦建造。
德國新巡洋艦:150毫米艦炮布局罕見,裝甲焊接非主流
1926年德國決定新建造3艘巡洋艦,不過由於《凡爾賽和約》的要求限制,因此,這級巡洋艦排水量只能有6000噸級,主炮口徑不能超過150毫米,最終1927年時,首艦柯尼斯堡號下水,這級巡洋艦也就被命名為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又稱K級輕巡洋艦,本級擁有三艘: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科隆號。
在整體數據上,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為8260噸,全長174米,最大航速可以達到32.5節,採用裝甲覆蓋全艦的全向防護,彈藥庫上裝甲厚40毫米,水線裝甲厚50毫米,擁有3座三聯裝主炮塔,共計擁有9門150毫米艦炮,還有6門88毫米高射炮,並有兩架水上飛機,整體實力還是比較不錯的。
但是,這級輕型巡洋艦有兩個問題:
1、150毫米艦炮布局罕見
柯尼斯堡級的三座主炮塔並沒有採用經典的「前二後一」布置方式,而是前一後二,後兩座炮塔也沒有採用常見的「背負式」,甚至都沒有在中軸線上,布置於艦體後部的兩座炮塔,2號炮塔相對船體中心線偏左舷,3號炮塔偏右舷,更要命的是,兩座炮塔並不是左右對稱布置的。
這種布置方式在戰艦發展史上十分罕見,理論上其後部炮塔可以旋轉180度,實現向前射擊,但是相對產生的問題更嚴重:與其他設計缺陷一起,造成了該級巡洋艦必須保持一定的壓倉物,以滿足適航性的要求。
而實際上,沒有採用俾斯麥號、歐根親王號那樣的雙聯裝主炮塔,也是在設計時,保證噸位不超標,在減少船的長度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減少結構和裝甲重量,有利於控制噸位,關於這一點,俊赫君想到: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當時也是這樣想的。
2、裝甲焊接非主流
而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為了「嚴守條約」,有效的控制噸位,其鋼板連接處的85%都不是鉚接的,整個船體大量採用電焊技術以降低重量,這與當時造船的主流鋼板的連接方式是相反,可見為了符合重量限制的要求,德國工程師們也是「絞盡腦汁」。
不過,建造軍艦採用鉚接連接鋼板是有原因的,而柯尼斯堡級大量焊接,也造成了其本級艦抗疲勞性差的問題。
最終,在1940年「威悉河演習」德軍佔領丹麥和挪威的戰役中,4月10日,柯尼斯堡號、卡爾斯魯厄號相繼沉沒,科隆號則堅持到了1945年4月30日才被美軍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