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遺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經》。據說肥遺是一種居住在太華山山麓的怪蛇,有一個頭、兩個身體、六條腿和四隻翅膀。 也有傳說稱肥遺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
歷史起源編輯
太華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現四方形,高五千仞,寬十裡,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名稱是肥遺,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英山,山的北邊有很多的鐵礦,南邊有很多黃金。禺河就從這座山發源,之後向北注入招河,禺河裡面有很多的魚,這種魚的樣子像甲魚,發出的聲音像是羊叫的聲音。山的南邊生長著很多的低矮的箭竹,山裡的野獸多是體型較大的牛和羊。山裡有種鳥,形狀像鵪鶉,長著黃色的身體和紅色的嘴巴,它的名字叫肥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癒麻風病,還能殺死身體裡的寄生蟲。
外貌形態
肥遺的外貌形態有兩種說法,其一說肥遺是一種居住在太華山山麓的怪蛇,有一個頭、兩個身體、六條腿和四隻翅膀。其二傳說稱肥遺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
史書記載《山海經》之西經二次:太華山上有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它一旦出現,便預示將有大範圍的旱災。【又西六十裡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之西經一次:英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鵪鶉,但卻是黃身子,紅尾巴,名稱是肥遺,人吃了它的肉能治癒瘋癲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又西七十裡,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鱧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媚](上竹下媚),獸多牜乍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北次三經中也有肥遺的記載:又東三百裡,曰彭【囟比】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此處的肥遺指的應該是和太華山一樣的肥遺。
明人朱國楨《誦幢小品》卷三一記載,萬曆十四年,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先民在山林中碰見一條長著六隻腳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肥遺。【萬曆丙戌1586年,建昌鄉民樵於山,逢一巨蛇,頭端一角,六足如雞距,見人不噬亦不驚。民因呼群往視,亦不敢傷;徐徐入深林去。《華山記》云:「蛇六足者,名曰肥遺,見則千裡之內大旱!」戊子,己丑之災,其兆已先見之矣。】
《京山縣誌》卷一記載,明代末年,湖北京山縣一民宅水溝中,亦曾發現這種「六足如雞距」的怪蛇。【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彭楊畈民家溝中見蛇出,長六尺,圍尺許,身紅綠色,六足如雞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遺也,主千裡旱。」果驗。】
登錄www.5287.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