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075 二(等)伯·天虞璽
圖0075印章上的「天虞」,也可以寫作「天吳」,在《山海經》裡曾經提到過三次。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 [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黃。」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山海經·海外東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山海經》裡的「神」,我已經在《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解釋過,「神」就是上古官員。原來「天吳」是負責管理水利的官員。而這種官員,又基本上是來自有虞氏的人,並以有虞氏最高首領的身份出現,稱作「天虞」,或「天吳」,也就是有虞氏的帝王。
經過多年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作者發現:中國古代文獻用字極其精妙!比如說「天」字,在《山海經》裡面還有「帝」字的意思。如「天虞」或「天吳」,都是「帝虞」之意,有虞氏的帝王。
中國古代文獻不僅用字精妙,而且還可以根據帝王名字前冠以的文字,來判斷這位帝王來自哪個部落,或者是來自何方。比如位於弱水(薩拉斯瓦蒂河)下遊的有虞氏的人稱君主為「天」;一統赤水(印度河)、黑水(恆河)、弱水(薩拉斯瓦蒂河)上平原的人稱君主為「帝」;駐守赤水(印度河)下平原的人稱君主為「後」;商周移民黃河流域稱君主為「王。」
「天」、「帝」、「後」、「王」,就是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各個朝代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根據這些尊稱,是可以大致判斷出這位帝王是哪個朝代的人,統治範圍在哪裡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研究一下。
那麼《山海經》裡的所說的「天虞」,或「天吳」,是不是指夏朝帝宇呢?當然不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文中並沒有明確說出這位有虞氏大首領具體族徽的形象,所以不好對照。而且《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地點是古代弱水(今薩拉斯瓦蒂河)下遊,這與夏朝帝宇所在的夏社(今摩亨佐達羅古城)相距太遠,記載的絕非是同一個人。
《山海經·海外東經》和《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的「天吳」倒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們的族徽相同:「八首人面,虎身十尾。」這個「天吳」的族徽,與夏朝帝宇的族徽「三青獸相併」明顯不同,所以這個「天吳」,不是夏朝帝宇,而是另一位有虞氏大首領。
有虞氏大首領在哈拉帕印章文字裡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名字經常帶有一個魚字,也可以叫做魚形符號。比如說夏朝帝宇吧!《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破譯的印章圖0001,直譯就是「伯子魚·矢網。」對於此事,《古本竹書紀年》有詳細的解讀:「杼或作帝宇,一曰伯杼。杼,能帥禹者也,故夏后氏報焉。」也就是說夏朝帝宇的「宇」,可以寫作「杼」、「宇」、「禹」,凡是「魚」音即可,這說明夏朝文字是表音的,以一個「魚」字的發音,就可以代表殷商甲骨文中的「禺、隅、虞、吳、杼、宇、禹、餘」一堆文字。
大禹寫作哈拉帕印章文字為「大魚」,足見禹興於西羌,也是有虞氏推舉的首領。大禹治水,實際上就是擔任當時的水利部長,《山海經》稱「水伯。」對照《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那麼水伯也可以叫做「天吳。」
既然印章圖0075,把夏朝帝宇稱作「天虞」,也就是把他視作為有虞氏大首領。再結合印章圖0075和《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破譯的圖0002印章圖案:印章怪獸中間的頭為牛頭。由此看來,這位夏朝帝宇不僅是夏后氏首領,還是有虞氏和炎帝後裔牛圖騰的首領,其勢力範圍橫跨河、洛(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夏朝帝宇是少康之子,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少康避難逃奔到有虞氏那裡,做了掌管飲食的官員,也就是「庖正。」有虞氏大首領「虞思」,把兩個姚姓的女子嫁給少康,修建了城池,分封了土地,授予了兵權,少康以有虞氏地界為根據地招兵買馬,收攏夏朝遺民,才有「少康中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