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印度河出土的《山海經》「天虞」印章

2021-02-23 遺失的哈拉帕

圖0075 二(等)伯·天虞璽

圖0075印章上的「天虞」,也可以寫作「天吳」,在《山海經》裡曾經提到過三次。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 [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黃。」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山海經·海外東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山海經》裡的「神」,我已經在《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解釋過,「神」就是上古官員。原來「天吳」是負責管理水利的官員。而這種官員,又基本上是來自有虞氏的人,並以有虞氏最高首領的身份出現,稱作「天虞」,或「天吳」,也就是有虞氏的帝王。

經過多年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作者發現:中國古代文獻用字極其精妙!比如說「天」字,在《山海經》裡面還有「帝」字的意思。如「天虞」或「天吳」,都是「帝虞」之意,有虞氏的帝王。

中國古代文獻不僅用字精妙,而且還可以根據帝王名字前冠以的文字,來判斷這位帝王來自哪個部落,或者是來自何方。比如位於弱水(薩拉斯瓦蒂河)下遊的有虞氏的人稱君主為「天」;一統赤水(印度河)、黑水(恆河)、弱水(薩拉斯瓦蒂河)上平原的人稱君主為「帝」;駐守赤水(印度河)下平原的人稱君主為「後」;商周移民黃河流域稱君主為「王。」

「天」、「帝」、「後」、「王」,就是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各個朝代對最高統治者的尊稱。根據這些尊稱,是可以大致判斷出這位帝王是哪個朝代的人,統治範圍在哪裡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研究一下。

那麼《山海經》裡的所說的「天虞」,或「天吳」,是不是指夏朝帝宇呢?當然不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文中並沒有明確說出這位有虞氏大首領具體族徽的形象,所以不好對照。而且《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地點是古代弱水(今薩拉斯瓦蒂河)下遊,這與夏朝帝宇所在的夏社(今摩亨佐達羅古城)相距太遠,記載的絕非是同一個人。

《山海經·海外東經》和《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的「天吳」倒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們的族徽相同:「八首人面,虎身十尾。」這個「天吳」的族徽,與夏朝帝宇的族徽「三青獸相併」明顯不同,所以這個「天吳」,不是夏朝帝宇,而是另一位有虞氏大首領。

有虞氏大首領在哈拉帕印章文字裡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名字經常帶有一個魚字,也可以叫做魚形符號。比如說夏朝帝宇吧!《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破譯的印章圖0001,直譯就是「伯子魚·矢網。」對於此事,《古本竹書紀年》有詳細的解讀:「杼或作帝宇,一曰伯杼。杼,能帥禹者也,故夏后氏報焉。」也就是說夏朝帝宇的「宇」,可以寫作「杼」、「宇」、「禹」,凡是「魚」音即可,這說明夏朝文字是表音的,以一個「魚」字的發音,就可以代表殷商甲骨文中的「禺、隅、虞、吳、杼、宇、禹、餘」一堆文字。

大禹寫作哈拉帕印章文字為「大魚」,足見禹興於西羌,也是有虞氏推舉的首領。大禹治水,實際上就是擔任當時的水利部長,《山海經》稱「水伯。」對照《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那麼水伯也可以叫做「天吳。」

既然印章圖0075,把夏朝帝宇稱作「天虞」,也就是把他視作為有虞氏大首領。再結合印章圖0075和《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破譯的圖0002印章圖案:印章怪獸中間的頭為牛頭。由此看來,這位夏朝帝宇不僅是夏后氏首領,還是有虞氏和炎帝後裔牛圖騰的首領,其勢力範圍橫跨河、洛(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夏朝帝宇是少康之子,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少康避難逃奔到有虞氏那裡,做了掌管飲食的官員,也就是「庖正。」有虞氏大首領「虞思」,把兩個姚姓的女子嫁給少康,修建了城池,分封了土地,授予了兵權,少康以有虞氏地界為根據地招兵買馬,收攏夏朝遺民,才有「少康中興」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非衣與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印章共同講述《山海經》中伏羲女媧之子三身國故事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非衣與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印章共同講述《山海經》中伏羲女媧之子三身國故事
  • 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山海經》三身國印章
    達羅古城出土《山海經》三身國印章  圖一在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了一枚圖畫張(圖一),畫面情節,完美的印證在《山海經》裡。《山海經·大荒南經》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帝俊就是太昊伏羲。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的這一枚圖畫張(圖一),印章上雕刻著三個人物,一個是端坐在案几上的娥皇,這是作者迄今發現哈拉帕中唯一以帝王姿勢端坐的女性帝王,兩側跪著一對男童,男童身後分別有一條象徵著伏羲家族的圖騰----蛇。《山海經》記載伏羲三娶的第一站,就是在他的家鄉與妹妹女媧(《山海經》稱娥皇)成親,並孿生后稷和臺璽兩兄弟。因為生了雙胞胎,所以《山海經》稱「三身國。」
  • 破譯哈拉帕印章文字的密碼就深藏於《山海經》之中
    所有人都會把目光投向哈拉帕印章文字。自二十世紀初,自從這種文字面世以來,就有無數的專家學者為之傾倒!為了解讀這種未知的古代文字,他們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儘管有人聲稱破譯了哈拉帕印章文字,但由於拿不出充分的證據,只能無果而終。迄今在哈拉帕文明遺址中,發現各種印章達2500件以上,除印章外,還有些陶器和金屬器上也有銘文。發現的印章文字約400多個。對這種文字,學者們的說法莫衷一是。
  • 象太一之容(續篇)——從印度河文字探華夏上古宗教源流(一)
    出土於Amri的印度河文明成熟期的陶片上,發現了魚、星組合乃至魚、星一體(眾多星紋點綴、環繞於魚身)的圖案。在吠陀典裡,神聖的恆河被認為是天界銀河降落凡間,而黃道的梵語是akasa-ganga,意思是「天界恆河」。如是,把夜空銀河裡閃耀的星辰比象為水面跳躍迴旋的魚,自然再正常不過了。其二為天神、上帝。
  • ​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漢陽陵陵園經過十幾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精美文物,其中以距帝陵封土最近的東側外藏坑、象徵西漢軍隊的南區從藏坑和陽陵邑中出土的印章和印章封泥最為難得。陽陵出土的印章均為漢代典型形制,印鈕多樣、內涵豐富。雖屬從葬之「冥印」,與實際官印的尺寸和體量都有差異,但質地和印鈕形制都按標準製作。印面一改秦印行用的田字格和日字格,均無界格,無邊欄。印文皆為陰文,有的是鑄造,有的是鏨刻而成。
  • 印度河的源頭原來在阿里,我們叫他獅泉河
    首先,印度河發源於西藏阿里地區獅泉河。是不是會突然有些錯愕?其次,印度河大部分流淌於巴基斯坦。這難道不是一個玩笑?再次,印度河孕育的印度河文明有五千多年歷史,早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我沒有開玩笑,阿三比我們文明得更早,但此阿三非彼阿三。以上所說均為常識,亦是下面我要絮叨的內容。印度河是條怎樣的河?
  • 新知丨劉釗:出土文獻與《山海經》新證
    [2]  參見孫玉珍:《〈山海經〉研究綜述》,《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3]  參見劉樂賢:《從出土文獻看兵陰陽》,《戰國秦漢簡帛叢考》(劉樂賢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231—243頁。[4]  參見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16頁。
  • 《山海經》貳負所殺窫窳,實乃虞舜之子商均
    若不是哈拉帕遺址出土圖1「貳負·降·窳窫之璽」這枚印章,我們將永遠無法知道這段歷史真相。         圖1  貳負·降·窳窫之璽            讀過《山海經》的人都奇怪:《山海經》怎麼總是不厭其煩的講述著兩個殺人犯?
  • 伏羲之子,《山海經》之帝鴻(jiāng)
    上回的解讀是引經據典式的,在以下帝鴻稱制的故事裡,我全部使用現代漢語,還原帝江這個人的歷史原貌。根據《山海經·大荒東經》的記載:帝鴻是太昊與十月太陽曆發明者羲和的長子,長成以後,被封在江水(今四川成都平原)。帝鴻姓銷,「銷」字,本意是將金屬熔化。所以帝鴻的職業與冶金有關,是華夏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金天氏。
  • 超好聽的古典名字,主題起名:山海經·仙山
    《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傳奇,全書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俗文化,囊括各大門類,其中不但記敘了上古神話,還有很多包括山川、草藥、道裡、鳥獸等記載。其中一些名山的名字也起的非常有特點,那麼本期起名網就來分享一些《山海經》中特別好聽的仙山名字,也可以用來作為起名參考。
  • 印度河文明之謎 第三講原文
    佛教裡面這種符號,就是這種所謂神秘符號,我稱為靈知符號,其實在上古印度河文明時期,已經有萌芽了。一)萬字符號崇拜1、萬字符號在印度使用時間持續非常長這裡出現了一個萬字符號,這個萬字符號是在印度河谷哈拉帕出土的。
  • 巴蜀印章之惑
    巴蜀印所用材質,目前已知以青銅為主,極少石質、骨質和琉璃質(滎經縣、犍為縣出土)。
  • 印度河文明之迷 第一講原文
    舉例來說,像我們印度學的研究,關於印度文化,咱們今天主題是這個,大家也看了一些書,比如說《印度文化史》這些,當然很好,都是老先生們經典的著作,但是,畢竟還是有他的時代局限,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可能還沒有那麼多的發現,包括國內國外的,沒有那麼多發現,所以,他手頭的資料,尤其是考古出土方面的資料有限,包括還有一個研究視角的問題,研究方法現在都有很大的進步。
  • 吐蕃印章初探
    圖一圓形印章實物1.西藏列山墓地出土印章2.新疆和田採集B.D.001.b號印章及印痕3~5.新疆米蘭遺址出土M.I.ⅶ.031、003、004號角印及印痕斯坦因曾在新疆和田採集過一枚吐蕃印章(編號B.D.001.b),骨質,形制與列山出土印章基本一致,亦為高帽形(或鐘形),直徑約1.43、高約1.59釐米。
  • 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
    印度河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是南亞次大陸唯一的原生文明,其鼎盛期約始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衰落,公元前1750年前後消失。印度河文明的主要範圍在巴基斯坦境內旁遮普地區的五河平原,是比較發達的青銅文明,覆蓋地域達130萬平方公裡,遠遠超出同時期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面積。
  • 壽山石印章值得收藏嗎?林石雅集解讀
    在所有適合雕刻成印章的玉石當中,最受藏友喜歡的莫過於壽山石印章。在古代,印章最初意義主要是信物的形式,發揮到印證作用。從宋元之後,很多書畫家開始把帶有自己名字的印章,與書畫作品融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書印合璧文化藝術。
  • 【大道中華】劉紅雄:《破解山海經,還就帝王書》序
    春秋及以前,《山海經》圖文並茂,後因戰亂等原因致使原圖和解讀規則遺失(疑與王子朝攜周典奔楚有關,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這部皇家巨著散落民間後,再加之年代久遠,書簡錯亂,語言變化等,就逐漸變成了難以理解的「天書」,甚至被曲解為「神話」或「怪異志」。例如,《水經注》:「《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縕歲久,編韋稀絕,書策落次,難以緝綴。」「至欲訪地脈山川,與經不符。」
  • 《山海經》中有3個上古邦國,與黃帝和蚩尤有關
    雖然目前考古界還未出土相關實物。但是傳說魯班製作的木鳶都能在天上飛3天而不落地。那麼上古時期就有這樣的「高科技」存在,也是很有可能的。軒轅國醫療技術另外《海外西經》和《大荒西經》都記載了軒轅國。據說這裡的居民長相皆為「人面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