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文明擁有一套獨特的象形、拼音兼備的文字系統,主要刻劃在陶器、印章和書板之上。早期的印度河銘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00-2600年。迄今已經發現了4200多個刻有印度河銘文的物品,大多數內容極其簡短,平均長為5個符號或字母,最長的有26個符號。據學者們統計,印度河銘文總共大約有400-450個不同的符號。雖然印度河印章以及銘文也出現於蘇美爾和埃蘭,但在計算機比較分析象徵物序列的幫助下,研究印度河銘文的專家Asko Parpola教授斷定,印度河銘文跟任何已知的文字系統沒有直接的聯繫。同時,因為不曾發現雙語對照文本,沒有其他文字作為參照體系,印度河銘文至今無法完全破譯。饒宗頤先生認為印度河文字的結構和造型與半坡陶文比較接近,並以甲骨文為參照,解讀出十幾個印度河銘文,但也只是淺嘗陬止,並沒有進一步做深入的全面破譯⑤。
不過,經過多年的深入探索,Parpola還是根據印章和書板上與銘文相關的圖案,並參考跟印度河銘文較接近的文字諸如西亞楔形文字、埃蘭語、達羅毗荼語、梵語,破譯出一些重要的符號。其中最關鍵的是魚形符號,以及與之對應的魚形圖案和紋飾。根據Parpola的研究,在達羅毗荼語裡面,魚這個詞是min,但min還有另外兩層涵義:
其一為星辰、閃爍(glitter,shine,flash)。在古梵文裡,魚這個詞是mina,而動詞minj的意思是「照耀」(to shine)。出土於Amri的印度河文明成熟期的陶片上,發現了魚、星組合乃至魚、星一體(眾多星紋點綴、環繞於魚身)的圖案。在吠陀典裡,神聖的恆河被認為是天界銀河降落凡間,而黃道的梵語是akasa-ganga,意思是「天界恆河」。如是,把夜空銀河裡閃耀的星辰比象為水面跳躍迴旋的魚,自然再正常不過了。
其二為天神、上帝。一些印度河印章上的神像身側或頭頂有閃耀的星星和魚作為其身份的象徵性符號。在吠陀諸經裡,生殖神溼婆(Shiva)、水神筏樓拿(Varuna)和愛神喀摩(kamadeva)都跟魚有密切的關係。溼婆在《往世書》中被稱為「魚」或「魚主」,而水神和愛神的坐騎都是魚,他們甚至有時被描述為是半人半魚的神。在最早的《梨俱吠陀》裡,筏樓拿擁有天上地下的至高權柄,幾乎處於至高主神(Godhead)的地位。
由此出發,Parpola對印度河印章上特有的「魚+數字」符號進行了破譯。他斷定,「3+魚」(魚形符號旁邊加3根豎線),意指二十八宿中的觜宿三星及其御神;「6+魚」,意指昴宿六星及其御神;「7+魚」,意指大熊星座,即北鬥七星及其司掌神祗⑥。這個結論被一枚印度河印章所證實(圖1)。
(圖1)
在這枚印章的上方單獨刻有一個大而清晰的魚形符號,前面加了兩排豎線,上面4根下面3根共計七根。印章的下方刻著一隻象徵至尊神權的獨角獸。在印章左下角,獨角獸頭部下面,有一個造型奇特的供品架,上部為圓柱形,下部為半球盆形,中間有一根柱子支撐置於地面。邁哈·戴萬認為這種物品是用來製造祭祀飲料的過濾器⑦。據我推斷,這個所謂「供品架」應該就是製作或加工、供奉娑摩酒(soma)的工具。在娑摩祭中,向七大仙聖(Sapta Rshi)獻祭的七大火壇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分別由七大祭司(Sapta hotrah)主持,而七大仙聖正是北鬥七星的司掌神祗。哈拉巴文明成熟期Kalibangan「城堡區」的祭祀平臺上,出土了一排七個火祭壇,按照娑摩祭的儀軌,它們設在祭場的中心位置⑧。獨角獸很可能象徵娑摩酒的享用者天帝因陀羅(Indra)。屬於印歐雅利安族系的蘇格蘭皇室軍隊就以獨角獸為唯一保護神,而獨角獸是聖者Andrew的象徵,Austine Waddel認為,Andrew源於雅利安眾神之王Indra或蘇美爾、西臺的水神Indara(又名Enki)⑨。
與此相關的還有兩個重要的符號,「榕樹+魚」和「榕樹+兩根長豎線」(圖2)。
(圖2)
據Parpola分析,這兩個符號都代表北極星。榕樹的梵文為「vata」,達羅毗荼語為「vatam」、「vati」,也有繩索的意思,所以榕樹也被稱為「繩索樹」(rope tree, 梵語vata druma,達羅毗荼語vata-maram)。在達羅毗荼語裡,vata還有「北」的意思,而在古泰米爾語裡,有vata-min一詞,意為「北方之星」。如是,「榕樹+魚」即vata+min,意指北極星。「兩根長豎線」讀為velli,是min的同義詞,其意也為星辰。因此,「榕樹+兩根長豎線」也是北極星的象徵符號。在吠陀諸經裡,宇宙經常被為比喻為一棵倒長的榕樹,例如《薄伽梵歌》第十五章開頭的一段著名偈頌有言:
1.薄伽梵克利須那說:據說,有一棵榕樹,根向上,枝向下,葉就是吠陀頌歌。知此樹者明吠陀。2.這棵樹的枝幹上下展布,受到陰陽氣性之滋養。其細枝為感官對象。這棵樹也有向下延伸的根,與有情世界的業行相糾結。3/4.此樹之真形,世人無法察知。無人得知,此樹終於何處、始於何處、根基又在何處。但是,人須下定決心,以不執為斧,砍倒此根深蒂固之幻樹。然後,必須找到那個至則無返的地方,在那裡歸命至上人格神——萬物之所資始,無始以來,萬物之所資生。
最早的《梨俱吠陀》(1.24.7)講到天地之中有榕樹:「神君筏樓拿高舉神聖榕樹之冠,彼立於無底之空間;那些垂掛下來的枝幹都有在上的根,願那光芒罩護我們!」;又「從上面被固定住的眾星,夜晚可見,白晝又轉移他處。」(1.24.10)。按照《往世書》的宇宙論,眾星為不可見的「風索」(ropes of wind)固攝於北極星,如是皆繞天極運轉而不致從空中下墜,其狀有如掛滿根須的榕樹。《家居經》(Grhyasutras)提到,在婚禮中,新郎須崇拜北極星,其贊禱咒語可與以上《梨俱吠陀》引文相參證:
堅穩居停,堅穩緣起。汝為堅穩者,立堅穩邊。汝為眾星之柱,如是護我佑我。
……
我知汝為宇宙殿堂,願我成為國家殿堂,
我知汝為宇宙之中,願我成為國家之中,
我知汝為宇宙之索,願我成為國家之索,
我知汝為宇宙之柱。願我成為國家之柱。
我知汝為宇宙之臍。願我成為國家之臍。
北極星「堅穩居停」,《梨俱吠陀》(8.41.9)亦云「堅穩兮筏樓拿之所居,他於彼處統治那七個」。這段咒語源出「筏樓拿祭」,跟國君登基有關,念此咒的新郎無疑應該是準備登基的儲君。由此看來,筏樓拿及其神聖榕樹跟北極星有關,為維繫宇宙之柱索,此說不但與《往世書》之宇宙論契合,亦可與印度河符號「魚+榕樹」相印證。
至此,我們就可以對著名的印度河魚紋敞口碗加以分析解讀了(圖3)。
(圖3)
這件灰陶淺底碗出土於Mehrgarh文明第七期,屬於Faiz Mohammad灰陶(類型3)。碗內壁繪三條、底部繪兩條首尾相連、旋洄遊動的魚;碗底中央是兩個帶圓心的同心圓,外圓上下有雙葉菩提枝環繞,沿碗底和碗口周圈也都以雙葉菩提枝點綴。按照上文對印度河符號的解讀可知,這隻旋轉魚紋淺底敞口陶碗絕非普通生活用具,而是一件祭祀用的禮器,碗內的紋飾表現了印度河文明的神聖宇宙圖景。中央極點和同心圓象徵宇宙之中之臍之柱之索之殿堂——北極星和居停其上的大神筏樓拿;四處圍繞的菩提枝葉象徵彌綸周遍的宇宙倒生樹,其根在最高無上的天極北辰;首尾相接、旋轉翻騰的魚象徵宇宙星體的運動,《薄伽梵往世書》(第五卷)謂之希殊瑪爾輪(Sishumala Cakra),又名靈蛇輪(Kundalini Cakra),其說為:
北鬥七星之上為北極帝星——杜華珞珈,至尊者毗溼努居於其上。北極星為天樞,眾星環拱,在時間之驅迫下,周巡不已。猶如眾牛受軛,推磨脫粒,一牛近磨,一牛在中,一牛在外,眾星皆受制於氣機,被罡風推動,繞北辰而周行。眾星浮空,猶如濃雲,又如鯤鵬,扶搖翱翔,絕無下墜。作為至尊者的臣僕,眾星御神皆在至尊者的指令下,乘車御輦,按各自的軌道周行不息。
此浩瀚渾淪之象狀若豚魚翻滾,故謂之希殊瑪爾輪,此象被認為是至尊者的宇宙大身,常為瑜伽士所觀想。此豚魚之首朝下,身體盤曲。杜華珞珈處於豚魚之尾梢,因陀羅、阿耆尼等天神之星分布於尾部。尾端為答多、毗答多二星。七大聖賢踞於髖部,其他無數星辰遍布豚魚之身。
流淌於天宇中央的恆河,即俗稱銀河者,位處希殊瑪爾輪之腹部。閻羅居其下顎,火星在其口部,土星在其陰部。頸背處為木星,胸口處為日。月內於其心,金星處於其臍,雙子星居其胸。水星在其生命之氣中,羅睺在其頸項,至尊者拿羅衍那在其心臟深處,無數星辰皆為其周身之毛孔。如是,希殊瑪爾輪乃一切天神與星辰之止息地。
可見上述旋轉魚紋圖案實際是對「宇宙大身」或曰「天地身相」(Visva Rupa)的一種象徵性美術表現。Sishumala有豚魚的意思,但有時也指鱷魚,印度河印章多有「鱷食魚」的圖案,應該也是同一類的靈知美術。在流傳下來的古印度三環星圖裡(圖4),中央內環是被稱為Nakshatra-Purusa 或Kala Purusa的人形圖像,第二環環布黃道十二宮(大多以器具或御獸形象標出),第三環為赤道諸宿。
(圖4)
梵文Kala 意為時間,Purusa意為陽性主宰神,Kala purusa即是以時間示現之主宰神,或至高主神毗溼努的時間化身。Kala purusa全身繪滿星宿標記,雙足置於頭頂,肢體屈曲呈環狀,猶如一條頭尾相接、躍然而起的巨魚。這個形象無疑源自古老的希舒瑪爾輪。Nakshatra意為「月站」,即在天空上自西向東選擇28個標準點,來觀測日、月的位置。這些標準點就如同日、月在天空中停留的驛館,與中國古代天文學裡二十八宿的概念是一樣的,《論衡·談天》云:「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郵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國天文學家比約(J.B.Biot)就精闢地指出,中國的宿、古代印度的Nakshatra和阿拉伯的al-manazil三種主要的「月站」體系應該有著共同的起源。是故,Nakshatra Purusa就是內攝二十八宿,並以北極星為中樞的宇宙大身。據《薄伽梵往世書》(第五卷)記載,希殊瑪爾輪構成了不朽的「通天之路」(Arcir-adi)的最後階梯:
憑藉靈知的力量,瑜伽士安處於對梵的覺悟,如是平息一切物慾。接著,瑜伽士放棄軀殼。方法是以腳跟堵塞肛門,將流經六個重要部位的生命之氣,逐一加以提升。
瑜伽士以意念力將生命之氣慢慢地向上推,從肚臍推到心臟,從心臟推到胸膛,又從胸膛推到顎根。他必須用智慧去找出正確的部位。
瑜伽士上推生命之氣,直至兩眉中間,他一面堵塞生命之氣的七個出口,一面以回返靈魂故鄉作為冥思的目標。如果他完全擺脫了一切欲樂之念,生命之氣便會直衝出頭頂梵穴。放下一切塵緣的他,將臻達至尊者。
如是通玄者取道閃閃發光的希殊瑪爾星系,越過銀河,在升登梵天珞珈(Brahma Loka)之前,首先到達火神的星宿——威士梵拿拉珞珈 (Vaisvanara loka),於彼處燒盡一切塵垢。然後再更上一層,升入希舒瑪爾輪,與至高主神相接。
希殊瑪爾輪是整個宇宙旋轉的樞軸,稱為毗溼努之臍。只有瑜伽士能超越希舒瑪爾輪,到達瑪哈爾珞珈(Mahar Loka)。彼處,經歷過淨化的聖者如布黎古(Brghu)享受長達四十三億太陽年的壽命,就算處於超然境界的聖賢也崇拜那個地方。
希殊瑪爾輪關乎升天通神,因而也是一種「通天手段」。令人驚異的是,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的華夏半坡遺址也出現了這類神秘莫測的「通天神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器上的人面魚紋(圖5),見於臨潼姜寨遺址、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器,圖案造型怪異,其涵義歷來是學者爭論的焦點。
(圖5)
所謂的人面魚紋,就是人面紋與魚紋結合形成的圖像。人面的基本特徵是:畫一個大圓圈作為人面的輪廓,橫截人面上半部約五分之二為額部,又橫截人面的下半部約五分之一為嘴部,中間部分以鼻梁、鼻翼為中垂線。鼻翼用橫短線或三角形表示,左右兩側畫短線表示微閉的雙眼,現冥思之狀。魚紋在人面的嘴部:兩條相對而遊的魚,身體兩側遍布芒刺紋,黑色的魚頭交疊於人面的嘴部,形成一個用白色標出的X形圖案,魚身則向兩側展開。整體來看,「人面魚紋」的造型既像人嘴銜魚,也像人魚合一(人面兩側,耳朵的部位畫著挑腳式曲線,在這個部位上有時也掛著兩條魚,似乎是一種冠飾)。人面的頭頂上,有一個三角狀的尖頂冠飾(有的作叉形),繪著象徵發光體的芒刺紋。最奇特的是人面的額部,黑白相間,似乎體現出一種陰陽變化的觀念。
如果運用我們已有的符號解讀方法來破譯,那么半坡「人面魚紋」的寓意其實跟印度河「旋轉魚紋」的寓意是一樣的:遍布芒刺紋的魚象徵了希殊瑪爾星體,兩魚相對表示了星體在空間的旋轉式位移;人面象徵了北極星及至高主神,人面頭頂上高聳的帶有芒刺的三角形象徵北極星作為極星在天頂高高閃爍。人嘴銜魚,並與魚合為一體,同樣表現了希殊瑪爾輪以北極為軸心作旋渦式運動的主題。人面額部,以及嘴部黑白色塊相交所組成的圖案,體現出陰陽交合相生的理念,而太一正是陰陽的結合體。「人面魚紋」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太極圖!半坡有一種彩陶盆沿盆內壁畫著一圈「人面魚紋」與「魚紋」相間隔的圖像,環轉乾坤之太極意象更為明顯。
(舊大陸早期國家時間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