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有救了!科學家證實:非侵入性磁刺激可消除負面記憶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科學背後是嚴謹的數據,需要經年累月的嘗試與驗證,而藝術卻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消除負面記憶」,這件我們一直以來希望實現、卻又害怕實現的事情,在不少科幻作品中早有所體現;而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基因編輯、注射藥劑等方式消除令人痛苦的回憶,也開始成為眾多科研人員的著眼點。

一組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設想: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對大腦特定部位進行磁刺激,從而刪除負面記憶。

當地時間 7 月 30 日,他們將實驗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論文題為 State-Dependent TMS over Prefrontal Cortex Disrupts Fear-Memory Reconsolidation and Prevents the Return of Fear(經前額葉皮層的狀態依賴性磁刺激幹擾恐懼記憶重建、防止恐懼情緒回歸)。

重複磁刺激實現記憶反固化

要刺激大腦消除記憶,首先要找準位置——「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塊名為前額葉皮層的部位,認知、情緒、疼痛和行為管理等都與之相關。

顧名思義,前額葉皮層就是我們前額頭後面的那部分大腦皮層,靈長類生物在進化中變化最大的也正是這一部位。

這一部位有多智能呢?如果有人跟你提起一處你曾去過的風景名勝,你的大腦各個部位會提取出相關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建築風格、顏色等等,而所有零散的信息只要經過前額葉皮層就可得到整合,所有你記憶中關於那個風景名勝的信息得以輸出。

如下圖所示,前額葉皮層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而博洛尼亞大學團隊選擇的是能夠控制記憶檢索、激活記憶、重組記憶的 dlPFC。

找到目標位置後,科研團隊就該考慮如何刺激大腦了。

實際上,要想把一段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大腦就要做出努力,避免這段記憶因為刺激或者傷病受幹擾,而這個過程就叫做「固化」(consolidation)。

可見,想要消除一段記憶,就是要完成固化的反過程,將記憶的狀態由穩定變為不穩定。而這種反過程被科學家們稱為是「反固化」(reconsolidation)。

博洛尼亞大學團隊決定通過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的方式進行反固化,這種方式無痛、無創,可以改變 dlPFC 部位神經活動的磁場。

至此,消除記憶的原理已經很明確了。那麼,具體如何操作呢?

研究人員選定了 84 位身體狀況良好(這裡指沒有與實驗中將產生的恐懼記憶類似的任何記憶)的參與者進行實驗——參與者接受負面刺激形成恐懼記憶,研究人員於次日(24 小時後)通過提示激活參與者的恐懼記憶並觀察其反應,再對參與者進行 10 分鐘的 rTMS。

用皮電反應證明可行性

這之後,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皮電反應(GSR)。

所謂皮電反應,實際上是心理學領域的一項情緒生理指標,代表著機體受刺激時皮膚電傳導的變化。這項實驗中,皮膚電傳導的變化反映了 rTMS 的效果好壞。

皮電反應的結果顯示,在 rTMS 次日(24 小時後),參與者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有顯著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前額葉皮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對稱性,所以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分別檢測了參與者左右兩側的 dlPFC 變化,並發現 rTMS 次日(24 小時後)左右兩側 dlPFC 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減少的程度相近——也就是說不論在哪一側,rTMS 都發揮了積極效用。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下列情況中參與者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並未有任何變化:

在 rTMS 剛進行之後就對參與者進行皮電反應;

對沒有恐懼記憶的參與者進行 rTMS。

更為重要的是,在經過 rTMS 之後,參與者的恐怖記憶也並未恢復。

綜合上述結果來看,rTMS 對 dlPFC 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記憶反固化過程中,以無創的方式刺激大腦消除記憶是可行的。

基於此,研究人員認為:

這些發現為理解恐懼記憶重新整合的機制提供了方向;同時,對於靶向情緒、適應不良記憶也具有潛在臨床意義。這些發現將對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等疾病的治療提供思路。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在強迫症的範疇中,有一種記憶強迫症。其原因在於,由於心理防禦意識過強,強迫記憶會帶來心理與行為方面的障礙,使得患者整天處於惶恐、焦慮的情緒中。有研究表明,記憶強迫症患者時常會將大腦空間都留給各種回憶,因此會出現記憶問題。

實際上,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了不少消除負面記憶的技術,比如:

在大腦特定區域注射異丙酚(一種全身麻醉劑),給藥 24 小時後負面記憶得以被破壞;

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刺激海馬體的特定區域,實現對消極記憶的消除;

開發受光遺傳學啟發的類腦晶片,通過模仿大腦存儲和刪除信息的方式消除消極記憶;

基於基因編輯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

可見,消除負面記憶已經不止存在於藝術家的想像之中,用前沿技術實現科幻作品中的構想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我們能消除負面記憶?科學家找到小鼠大腦記憶閃回鍵
    抑鬱症患者總是忍不住以負面心態看待過去的回憶和當前的經歷。科學家希望,如果能找到抑鬱症患者大腦中儲存信息方式異於常人的地方,或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小鼠也許沒有人類那麼多複雜的經歷,但大腦結構與我們非常相似,說明有患抑鬱症傾向的人類也可能更容易形成和喚起負面回憶。
  • 科學家研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新模型
    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預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老年痴呆症的新模型。 該模型分析血液樣品中的蛋白質。與其他預後工具相比,它具有更小的侵襲性和更低的成本,並能產生同等或更好的 作者們,他們在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論文自然老化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來證實他們的發現。
  • Biol Psych: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利用非侵入性磁刺激技術戒除...
    圖片由作者提供 轉載請註明2016年2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我國科學家利用經顱磁刺激技術,對吸毒平均十多年的海洛因成癮者進行研究經顱磁刺激技術是一種安全無侵入性的大腦功能調控技術,是利用磁場去激活大腦的相應區域,從而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在國際上,經顱磁刺激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腦損傷後康復、失眠及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療中。
  • 成都專業治療強迫症的醫院就來講一講患有強迫症的症狀表現是什麼?
    強迫症就是這種疾病。 用外行的話來說,強迫症患者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完善的。 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狀態,通常發生在強迫症患者中。 當心理承受力崩潰時,患者的病情將無法控制。 自虐和自殘是嚴重強迫症中經常發生的症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悲劇呢?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所以,目前使用經顱磁刺激技術的用於強迫症治療時,刺激的大腦部位就主要集中在DLPFC,OFC及SMA這3個區域。 以上的表達非常專業,相對難懂;讀者們可簡單理解為,經過一些先進科學手段發現,強迫症症狀很可能與大腦裡某些部位有關,便利用重複經顱磁對3個最主要的部位進行刺激。
  • 抑鬱症、強迫症還能這樣治?杭州這家醫院再添「治療重器」!
    經顱磁刺激治療(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方法,電流通過線圈在線圈正下方的局部區域中引起磁場脈衝,脈衝有足夠的強度通過顱骨進入淺表腦區,使皮層神經元去極化。根據刺激頻率,重複經顱磁刺激可以抑制(低頻rTMS或LF-rTMS ≤1Hz ) 的皮質活動或增強(高頻rTMS或HF-rTMS ≥5Hz )的皮質活動。
  • 如何區別「強迫症」和「強迫行為」?
    但是孩子還沒玩完,我就收拾了,導致孩子總哭……可我也沒辦法啊,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之前有位早孕媽媽也和老六說,因為之前流產過兩次,現在每天她都要看自己的內褲二十多次,檢查有沒有出血。不看就會擔心是不是又出血了,看了才會放心一點,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強迫症。
  • 醫生,我到底是不是強迫症?—南昌二七醫院
    她自己也查詢了一些強迫症資料,看到最多的是洗手、清潔的病例,像她這樣大腦不自主的思索的病例很少。小張現在就職在一大型超市,多數時間裡忙碌的工作讓她的大腦停止思維,但只要得一點空隙整個人就會陷入泥潭。醫生觀點強迫症患者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即經常強迫自己懷疑或者記憶,小張的情況可以初步判斷為強迫觀念。在強迫症的病例中,強迫行為佔多數,就是通過強迫性的思維不停地去重複自己的動作。
  • 2018年最新研究:TMS治療強迫症的系統綜述
    除此之外,趙又廷還自爆自己有「雙數強迫症」,家裡的電視音量及空調溫度都要調成雙數而不是單數。展露出強迫症一面的趙又廷,被眾嘉賓調侃打趣,也讓觀眾看到了明星光環下不一樣的他。但事實上,對於真正患上了強迫症這一類神經精神疾病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是痛苦不堪的。
  • 當盆底疾病遇上磁刺激
    隨著新世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更多的女性朋友對身體的健康指標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產後的媽媽,對產後身材、各項產後器官功能恢復狀態更加重視,其中最受關注的還是產後盆底肌的恢復,目前盆底疾病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手術和非手術。但是有些盆底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並不理想或者患者的配合度不高,所以症狀遲遲無法緩解。
  • 追求細節的完美主義者——強迫症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方法
    強迫症是一種重複動作和思維的疾病,患者往往難以自控的重複著某種思維和事情,若不重複一定的次數,患者便會感覺備受煎熬。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總結了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方法?
  • 負面記憶可以精準刪除?北大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做到了!
    基於此,該團隊將 cbp 作為目標基因,並進行基因敲減,證實了投射和功能特異性 CRISPR-SaCas9 系統在揭示記憶的神經元和迴路基礎的意義,這也說明 CRISPR-SaCas9 系統的高效率和特異性可廣泛應用於神經環路研究。
  • 疫情下的你是否有了「強迫症」?
    她說自己也知道這些都是被科學家證明和研究清楚的定論,但卻控制不了自己的腦子,非要想清楚不可,不想清楚就很難受。還有一個患者從事會計工作,他腦子裡會突然出現保險柜被人撬開,裡面的東西都丟了的畫面。他自己也知道這是想像,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可是腦子裡閃過這些畫面的時候,他就非要去看看保險柜有沒有被撬開。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ignature of Action Control. doi:10.1177/0956797618779380當時的結果表明,杏仁核是大腦顳葉中一種杏仁狀的結構,可處理我們的情緒並控制我們的動力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當時的結果表明,杏仁核是大腦顳葉中一種杏仁狀的結構,可處理我們的情緒並控制我們的動力,而在那些傾向於拖延的人中,杏仁核更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表示,拖延不是性格缺陷,不是病,而是一種應對某些任務引起的挑戰性情緒和負面情緒(無聊、焦慮、不安全、沮喪、不滿和自我懷疑等)的方法,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 強迫症是病嗎?別再為強迫症而痛苦,其實你是「被神選中的人」!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出門後總懷疑家裡的門沒有關,想了半天終於還是折返回家確認門關上了才放心;又或者,每次洗手都要洗好幾遍,恨不得洗一層皮下來;甚至看到錢包裡紙幣,非要把每一張都捋平了才安心…如果你有以上種種強迫自己的行為,那麼「恭喜」你,你可能與賈伯斯、貝克漢姆等強迫症者一樣,都是「被神選中的人」!
  • 強迫疑病和焦慮,疫情反彈hold住好心情
    近日,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疫情又讓部分民眾陷入了對疫情蔓延的憂慮,但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則會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下面,讓我們通過一些典型案例來了解一下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案例1——強迫王先生平常愛乾淨,注意衛生,朋友常常打趣說他有「潔癖」,但也很願意和他相處。
  • 消除負面的影響
    但是,常見的問題,總是會有一些負面的情況發生,使得自己沒有辦法去很好地順應「道」。比如說,有人會有癮症的情況,有人會控制不住發脾氣,有人會陷入抑鬱的狀態。這些負面的情況,產生必然有原因。對此,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它們,就能夠去主動地消除這些負面的影響。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地來看待負面的情況。
  • 強迫症的剖析舉例
    前面介紹了強迫症的大概的來龍去脈,這裡呢,開始介紹一點關於強迫症的具體的症狀的表現和分析。強迫症的壓抑的表現:強迫症的發病很多人比較早的開始基本上都是初中時期,那個青春懵悸動的年紀。其實那個東西就是性衝動。力比多要尋找滿足的欲望。青春期的人很常見。比如某一天,你看了一個女生,你想入非非,然後滿腦子的憧憬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