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奇葩大會》的朋友們可能仍記憶猶新,20180210期的節目中,趙又廷強迫症爆發跪地撿黃豆:
當時一位在場選手表演時將作為表演道具的黃豆灑落一地,趙又廷顧不上給選手點評,直接跪地迅速將豆子一粒粒撿起,嘴裡還大喊「Oh my god」「你為什麼不事先警告我」神情相當焦慮。除此之外,趙又廷還自爆自己有「雙數強迫症」,家裡的電視音量及空調溫度都要調成雙數而不是單數。
展露出強迫症一面的趙又廷,被眾嘉賓調侃打趣,也讓觀眾看到了明星光環下不一樣的他。
但事實上,對於真正患上了強迫症這一類神經精神疾病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是痛苦不堪的。
在生活中,他們的表現可能是這樣:
明明已經鎖好大門,但出門後反覆懷疑家門是否關緊,即便已經走出小區門口還是要返回家門口反覆檢查確認,即便會耽誤上班或上學時間也仍舊堅持要這麼做。
也可能是這樣:
洗過手之後,明明已確認手已洗淨,但只要手再次接觸到其他東西,就會懷疑是否沾染上了細菌擔心生病,然後多次往返洗手間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
他們明知自己的這些強迫思維和行為毫無意義,甚至極力抵抗,但就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為此常常耗費大量時間,嚴重影響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達到病理程度上的強迫症,具有以下特點:
1)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衝動,而不是外界強加的。
2)必須至少有一種思想或動作仍在被患者徒勞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已不再對其他症狀加以抵制。
3)實施動作的想法本身會令患者感到不快(單純為緩解緊張或焦慮不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實施就會產生極大的焦慮。
4)想法或衝動總是令人不快地反覆出現。
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6%~2.3%,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強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症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於種種考慮在起病之初未及時就醫,一些怕髒、反覆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狀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後才來就診,起病與初次就診間可能相隔十年之久,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目前,強迫症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其中,經顱磁刺激(TMS)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因其無創安全的特點,正被逐漸運用於強迫症的治療中。
TMS透過顱骨將磁場脈衝輸送至大腦皮層,以無創方式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根據刺激參數的不同,可增強或抑制皮層特定區域的興奮性。
2018年最新發表的一篇系統綜述中,回顧了TMS在強迫症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情況。
此研究從各大資料庫中搜索了從1980年1月至2017年10月間的相關文獻,結果如下:
最終納入的RCT研究共20篇,其中19篇是關於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1篇是關於深部經顱磁刺激(Deep TMS),暫時沒有關於θ爆發式經顱磁刺激(TBS)的研究。
目前,TMS治療強迫症所選用的刺激部位主要有3個:背外側前額葉(DLPFC)、輔助運動區(SMA)以及眶額回皮質(OFC)。
1. 以背外側前額葉(DLPFC)為刺激部位的rTMS研究
1)rTMS刺激右側DLPFC
如上表所示,低頻(1Hz)刺激右側DLPFC的相關研究共3個,其中2個陽性結果,1個陰性結果;高頻(10Hz)刺激右側DLPFC的相關研究共2個,其中1個陽性結果,1個陰性結果。
2)rTMS刺激左側DLPFC
如上表所示,低頻(1Hz)刺激左側DLPFC的相關研究僅1個,陰性結果;高頻(>5Hz)刺激左側DLPFC的相關研究僅1個,陰性結果。
3)rTMS刺激雙側DLPFC
如上表所示,高頻(α波確定頻率)刺激雙側DLPFC的相關研究僅1個,陽性結果;高頻(>5Hz)刺激雙側DLPFC的相關研究共2個,都為陽性結果;低頻(1Hz)刺激雙側DLPFC的相關研究僅1個,陰性結果。
如上表所示,低頻(1Hz)刺激SMA的相關研究共5個,其中2個陽性結果,3個陰性結果。
3. 以眶額回皮質(OFC)為刺激部位的rTMS研究
如上表所示,低頻(1Hz)刺激OFC的相關研究共2個,其中1個陽性結果,1個陰性結果。
4. 深部經顱磁刺激(dTMS)治療強迫症的相關研究
如上表所示,dTMS刺激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的相關研究僅1個,分為20Hz(偽刺激)及1Hz(真刺激)兩個組別,陽性結果。
作為一種新興的神經刺激技術,rTMS在改善強迫症方面展現出了巨大潛力。近期的研究都將rTMS作為治療難治性強迫症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未來,還可考慮將rTMS作為早期幹預的增強治療手段,特別是對於那些藥物無效的難治性患者。當然,增大樣本量、優化治療參數以及尋找最佳治療刺激部位仍是一系列需要漫長時間探索並解決的問題。
1 Lusicic A, Schruers K R, Pallanti S,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urrent perspectives[J].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 Treatment, 2018, 14:172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