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教養,就是理解了父母的「無能」

2020-12-15 布衣粗食68

作家畢淑敏說:「教養必須要有酵母,在潛移默化和條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夠的時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也就是說,教養是可以一代傳一代的,是可以不斷放大的。教養也是相互的,一個人的言行,可以影響社會、家庭,反過來,別人的言行也可以影響自己。

人真正的教養,就是從理解父母開始的。當你抱怨父母「無能」的時候,也看到了父母的閃光點,看到父母人生的另一面。雖然你不能和父母感同身受,但是你能夠換位思考。

1.一個人,越長大,越會埋怨父母「無能」。

小時候,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衣服髒了,丟在凳子上,父母會默默地收拾好,洗乾淨;和隔壁的小孩打架了,一句話「你等著,我要告訴媽媽」,然後你就聽到了母親和隔壁鄰居吵架;你生病了,父母抱著你,往醫院跑,速度很快;你的氣球被風吹到樹杈上去了,你哭著回家,隔一會,你就看到父親爬上了樹梢,把氣球拿下來。

當你真正走出了校門,有了工作,你會發現,有的同學,依靠父母的人脈資源和金錢,人生已經有了起色。還有的同齡人,在父母的幫助下,買房買車了,並且都沒有借錢。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就更不要說了,他們的人生,一直比你高几個層次。

我的同學張婉,在縣城開了火鍋店。開店的錢,全部都是借來的。父母聽說了她的情況,就從鄉下趕來,送了五千塊錢給張婉。張婉看著父母手裡的錢:「區區五千塊錢,買一臺大空調都不夠,你們還好意思拿出來?」張婉的話,讓父母羞愧得無地自容。

張婉的父母,一直生活在山區,靠幾畝水田養家餬口,一年的收入,就是兩頭豬的錢。除去日常開支,就所剩無幾了。

有一次同學聚會,張婉說:「我算是投錯胎了,下輩子,打死也不進窮人家的門。」出生在哪一家,我們不能選擇,但是我們有「恨父母」的權利。

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刻,父母不僅沒有關心我的工作,反而留下一句話:「家裡還有五萬塊錢貸款,你以後慢慢還吧。」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都涼了,眼淚在眼眶打轉。

無能的父母,可以把兒女活生生逼到角落裡去,甚至讓兒女永遠都不能翻身。有的父母,你和他們遠一點,就是遠離煩惱,就是擺脫困境。

「為什麼我沒有出生在富有的家庭?為什麼我父母不是城裡人?」這樣的問題,你越長大,越迷惑。問題沒有答案,因為你長大以後,一直都是身不由己。

2.其實,「無能」的父母,已經拼盡全力了。

讀者小張給我留言:「我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別人家去養了,但是他們現在老了,我還是會去看看他們。他們的日子,太可憐了。」

小張是江西人,他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父母家很窮,怕養不活那麼多孩子,就把小張送到城裡的一個還算富裕的家庭。從小,小張就很受人歧視,同學們都笑他是「野孩子」。

小張後來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去了深圳工作,月薪兩萬多。去年,他忽然聽到了一些關於父母的事情。父母家的三個孩子,在社會上混的很糟糕,人品也非常差,父母幾乎處於沒有人管的狀態。小張特意請了兩天假,一路打聽,才找到父母。

時隔多年,小張居然一點都不恨父母,因為父母的家,就是兩間土坯房,門口幾隻亂飛的雞鴨,屋裡黑漆漆的,桌子上有吃剩的兩碗青菜湯。小張的母親突然跪下來:「對不起,是我虧待了你。我真的不應該把你送走。」

那一刻,小張突然不知說什麼才好。一個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的家,為了讓孩子活下來,已經不容易了,有什麼好責怪的呢?不管一個人有多大本事,也不管你和父母的恩怨有多深,你都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無所不能的,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普通人,還有的父母,窮了一輩子。可是,他們沒有想過改變命運嗎?其實,他們也想過,也折騰過,只是他們能力有限,在困難面前,毫無辦法。

山裡人,開荒種地,去山裡採摘野果賣錢,挖蕨根、挖冬筍、剝毛慄子、砍柴、種紅薯、養豬、種菜......他們真的很努力;城裡的父母,去工廠裡領一些材料,在家裡做手工,白天要上班,夜裡做手工,夜深了,都沒有休息;一些身體有殘疾的父母,他們勞動能力有限,但是他們依舊在勞動,就是乞討,也要拉扯自己的兒女長大。

父母奮鬥了一輩子,卻「無能為力」,連自己的命運,都改變不了,更不能改變兒女的命運。把兒女養大,就已經耗盡了一生的力量了。

平凡的父母,活得更不容易,比有錢有勢的父母,付出的努力更多。命運不會垂青世上所有的人,你的父母,始終和好運氣隔著一堵牆,永遠都不能翻越。

3.人最大的教養,就是理解了父母的「無能」。

北野武說:「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要從他對父母的態度來判斷。」學會和父母和解,嘗試著去理解父母,你就會慢慢變得成熟,也會懂得生活的真諦。

隨著年紀的增長,經歷的苦難越來越多,你忽然就懂得,每個人都註定平凡,有太多的事情,註定無法改變結局。

努力了,不一定會有成績,但是不努力真的不行。每一個人的出生年代不一樣,發展的機遇也不一樣,你能夠做的,就是接受這一切,該認命的時候,就認命。

當你掉進了水潭裡,你就會知道,父母寧願捨棄自己的性命,也要把你託舉出水面,這就是父母和兒女的愛。

所謂教養,就是一個人發現生活真諦之後的覺醒,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個連父母都無法接受的人,還怎麼能說自己是有教養的人呢?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無所不能,但所有的父母,都值得尊重。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包容父母的不完美!
    當你發現父母炒的菜放嘴裡就化時,當你發現父母開始不愛洗澡時,當你發現父母對你言聽計從沒有年輕時的脾氣時,當你發現父母吃飯時總是咳嗽時,當你發現父母不喜歡出門時……哪怕父母再渺小,給不了你想要的榮華富貴,他們還是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你遮風避雨,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待人和顏悅色,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一、對陌生人和顏悅色,是禮古書有言:「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
  • 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深度好文)
    所謂教養,就是言行得當,讓每個人都很舒服,如月之光華,明亮且柔和。和顏悅色待人,是人最大的教養。02對父母和顏悅色,是孝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克服本能,是教養。」對父母,之所以挑剔,是因為我們知道,無論怎樣,他們都不會離開。
  • 如何理解「一個人的教養,與貧富無關,與文化無關」?
    小時候靠父母的指教,上學讀書了靠學校老師教育,走上社會以後,與人接觸比較廣,他(她)的教養也會逐漸提升,前提是必須跟好人在一起。一個人的教養可以從下面六點論述中找到答案。【一】一個人的教養與父母有密切聯繫。一個人的教養小時候在家裡與他(她)的父母是分不開的。
  • 三個故事告訴你:孩子的教養,就是父母最高級別的炫富
    3、地鐵上一個男人不聽周圍人的勸告,在車廂內剝大蒜,並且把大蒜皮丟了一地,一個小女孩看到後默默把地上的大蒜皮都撿起來,她說:「爸媽就是這麼教我的。」人們常說:「教育孩子,先成人後成才」,而成人的深層含義就是做人要有道德修養,即我們常說的教養。
  • 孩子教養的好壞,來源於父母的悉心教導,別讓孩子輸在沒教養上面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一個人的教養是通過言談舉止來表現的,平時小孩子是否懂禮貌,尊重人,從他和別人說話的過程就能看出。孩子的教養從何而來,那肯定是父母的責任。作為父母,花很多錢給小孩上學,想在知識和前途上做投資,但不要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做人,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多重要?
    家有寶寶正在經歷「可怕的兩歲」:情緒喜怒無常易崩潰,對父母的要求回答最多的就是「不要」,任何人侵犯他的領地或物品就會嚎啕大哭……從曾經的「微笑天使」變成了現在的「小惡魔」,對於寶媽來說,寶寶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就這樣猝不及防的來到了,寶寶正在逐漸的「失控」中。這讓我開始學習和思考該如何引導孩子走過每一個成長階段,以及該做一個以何種方式教養孩子的母親。
  • 關於教養方式的思考:經濟影響著父母的育兒差距,各國皆如此
    最主要的三種教養方式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父母在疼愛與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與孩子的關係,並創造一種持續的教養氛圍,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主要的教養方式有以下三種。(1)專斷型顧名思義,專斷型的教養方式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對孩子嚴格控制。父母把孩子的遵從看作美德,當孩子的行為和信念與父母理解的正確發生衝突時,專斷型的父母常常會使用體罰,或者強迫性的手段來限制孩子的意志。孩子沒有發言權,父母的行為準則是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
  • 教養兒女,是父母的一場艱難修行
    而很多父母卻在培養兒女的過程中培養出來了一些「仇人」、「討債鬼」,更有甚者,有兒女為了反抗父母而釀成悲劇。從《特別狠心特別愛》這套書中,可以找到答案。《特別狠心特別愛》所寫的是沙拉帶著三個兒女移居以色列之後,向以色列人學習教養兒女的理念和方法之後,並將之運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在這一系列的理念和應用之下,沙拉成功地將三個孩子都培養成才。
  • 孩子「沒教養」的4種表現,外人不好意思說,父母要心裡有數
    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情了之後,經常掛在嘴巴的話就是:「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殊不知,這種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沒教養。人的禮儀,如同魚水之情,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都應處處以禮待人,這樣才能在社會在立足,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 人情商高更易獲取成功,父母用好這5種教養方式,教出高情商孩子
    如果我們從外在表現來看,就會發現,一個高情商的孩子走到哪都會受到他人的歡迎,這也意味著他至少在人際交往方面有更大的空間發展;如果我們從人的心理學角度來看,也能看出高情商孩子無論是在認識情緒、管理情緒方面,還是在承受挫折能力及理解他人情緒等方面都要遠高於情商低的孩子。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父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自己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正如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父母的四種不當教養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
  • 地鐵上一男孩對奶奶破口大罵,孩子有教養和缺教養,差別有多大?
    02有教養的人,不僅能贏得他人的歡迎與青睞,還能幫助自己拓寬社交圈,從而更容易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反之缺教養的人,不僅讓人心生厭煩,還會讓人質疑其父母的品行,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你的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沒教養!
  • 做父母的看過來,飯桌上教養跟孩子的未來息息相關!
    從古至今,華夏人最講究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或許就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傳承至今的原因。規矩說白了就是教養,3歲看80,從小無教養長大沒出息。簡簡單單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飯桌上的禮儀,父母應該從小就給孩子培養。
  • 「中安夜讀」真正的教養,就是不讓人難堪
    契訶夫說,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別去看他。有教養的人,如同春雨一樣,滋潤著他人的內心,讓人總是在不經意間感受無比舒暢。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真正的教養,就是不讓人難堪》。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短處、缺點,你如果正面了當地揭穿他人,會給人的心理帶來莫大的傷害。看破不戳破,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對他人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學會將心比心,真誠待人,才不把別人置於難堪的處境。
  • 四種父母教養類型,你是哪一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體而言,心理學家已經發現教養的風格有兩大主要構成要素。一:反應性亦即你願意給予多大的獨立空間二:要求亦即吝於讚美,也就是你要求子女嚴格服從的程度。父母要求多少的服從、他們給予多大的自由,以及如何統整這兩項行為,日積月累便成就了父母的風格。這些教養風格大體上共分為四種廣為公認的類別:01專制型專制的父母極為嚴格和約束。
  • 「你家孩子沒教養的樣子真醜!」孩子動手打長輩,父母責任最大
    壞習慣、錯誤認識都得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次不管,次次受傷,孩子犯的錯,最後都會反饋到父母身上。孩子打長輩是最需要被糾正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出現這種行為,父母的責任最大,早晚孩子也會這樣打自己的父母。
  • 地鐵上網友拍下的一幕:你的教養,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視頻中,孩子被媽媽抱在懷裡,孩子睡著了,媽媽怕孩子踢到旁邊的人,又不好把孩子的鞋子脫下,就一邊抱著孩子一邊用手捧著鞋子,直到地鐵到站。什麼是父母給的最好的教育,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解釋。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孩子的教養,那麼什麼是有教養呢?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首先要先做好自己,要明白「培養自己」比培養孩子重要。而好好培養自己,就是好好經營家庭,好好培養孩子。因為教養就是生活。教養藏在談吐裡,在舉止裡,在看過的書裡,甚至在你疊過的衣服裡。所以,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首先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舉止。
  • 沒教養的孩子遲早吃大虧,德國這7條教養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德國的教育,稱得上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了,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特別是在教育這一塊上非常重視,對德國的媽媽來說:「與其扯破嗓子吼罵孩子,不如做出實際行動;規矩要大於寵愛,身教也要大於言傳」在德國,家庭教養規則是很重要的,很多父母都會拿家庭教養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