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史話:李世民家族祭祀的蜀漢第一武將,為何不是關羽?

2020-12-22 王福星

《孫子兵法》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自古以來的皇帝,在沒有戰事的時候,都要居安思危,發展武備。武則天當朝的時候,天下久不聞兵戈之聲。武則天怕忘戰必危,就設立了武科舉。

據《唐會要》記載,到了唐玄宗當朝的時候,每年的秋天,各州的武將,都要率領參加武科舉的士子,去太公廟祭祀姜太公。除了姜子牙之外,太公廟還有從祀張良。

上元元年,大唐天子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太公廟對標文宣王廟,改名為武成王廟。姜子牙對標孔聖人,享受同等規格的祭祀。

姜子牙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建中三年,大唐天子擴大了武廟的祭祀規模。武成王姜子牙依然是主祀,張良、樂毅、田穰苴、孫子、諸葛亮、吳起、白起、韓信、李靖、李績十個人為從祀,史稱「武廟十哲」。

大唐天子還給武成王找了七十二名弟子配享,由於名單太長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就說一下比較有名的幾位,比如關羽、張飛、尉遲敬德、衛青、霍去病、蘇定方等人。

古代的武將,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姜子牙和張良、諸葛亮等人,武功稀鬆平常,但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他們都是智慧型將領。關羽在亂軍中刺顏良於馬下,張飛勇武非凡,尉遲敬德也是力敵千軍,這些人都可以成為勇將。衛青、霍去病、蘇定方等人,武藝不錯,指揮能力也很強,他們是智勇雙全型武將。

諸葛亮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李世民家族的皇帝設立武成王廟,主祀和十哲都是智將,關羽和張飛、尉遲敬德等勇將,只能在七十二將行列享受供奉,這是為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話題,就得從《孫子兵法》裡面尋找答案了。《孫子兵法》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孫子把為將者的素質,分為智、信、仁、勇、嚴五項。孫子認為智力是將軍最重要的素質,勇力是將軍第四重要的素質。將軍的智力遠比勇力重要。李世民家族的皇帝,都是懂軍事的內行,所以會把智將的地位放在勇將之上。

智將的作用,超過了勇將,這一點,可以從蜀漢入祀武廟的三位將軍身上看出來。早年的劉備,身邊有關羽和張飛、趙雲三員虎將,但是如同喪家之犬,一直沒有安身立命之命。

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直到劉備聽了徐庶的建議,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基業。

關羽和張飛、趙雲,不可謂不勇猛,劉備帶著他們,從黃巾之亂開始南徵北戰,卻連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大家去讀一下《三國志》,就會發現在北方的劉備,動不動就「棄妻子走」,結果是「數喪嫡室」。

劉備從喪家之犬,到漢昭烈皇帝。一切的根源,皆是因為他有了智將諸葛亮輔佐。諸葛亮的武藝,可能連一個小兵都打不過,但是他的計謀的作用,遠勝萬軍陣中取敵將首級的關羽。諸葛亮和關羽的際遇,充分驗證了將軍的智力比將軍的武力重要的論點。

劉備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在正史上,諸葛亮的諡號,就是「武侯」。我們今天說起諸葛亮,大多數把他當成軍師,那是《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藝術加工的產物。在唐朝的時候,諸葛亮一直是李唐皇室尊崇的蜀漢第一名將。

如果列位看官有興趣,可以去搜索一下《李衛公問對》,就會發現初唐兩大戰神李世民和衛國公李靖,都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推崇備至。同為「武廟十哲」的李靖,就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他自稱學的是諸葛亮的兵法。

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說了一句:「亮將略非長」。翻譯一下,就是說:「諸葛亮指揮打仗的本領不是特別厲害。」

李靖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就是這句話,惹到了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李世民。李世民帶著魏徵和房玄齡等人圍攻陳壽,貞觀君臣合力修撰的《晉書》,就把陳壽寫得很不堪。

我曾經開玩笑說:「要不是陳壽死得早,肯定會被李世民君臣打得滿臉桃花開,讓他知道花兒為什麼那樣紅。」

在唐朝懂軍事的人眼裡,蜀漢第一名將,乃至三國第一名將,都是諸葛亮。三國那麼多將領入祀武廟,只有諸葛亮一人是「武廟十哲」,其他關羽、張飛、張遼、鄧艾等人,都只能在七十二將行列,就是明證。

從姜子牙是武廟主祀,到武廟十哲都是智將的情況來看,將軍的智力比武力重要,是古代皇帝的共識。這一點還可以從武科舉的考試項目來驗證,古代的武科舉主要考試科目,不是武功,而是兵法。

關羽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宋朝的武科舉考試大綱,最重要的是《武經七要》,又稱《武經七書》。分別是:《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

古代的武科舉,主要是考軍事人才的智力,兼顧考軍事人才的武力。現代的軍校,考試和教學的主要指標,也是軍事人才的智力,槍法和格鬥術雖然是必修科目,但是作用遠遠不如智力重要。

打仗不是打群架,戰略規劃人才的作用,超過了指揮型人才。指揮型人才的作用,超過了勇力型人才。古今中外,皆是如此,這就是唐朝武廟智將地位超過勇將的原因。

本文參考書目:《孫子兵法》《資治通鑑》《唐會要》《二十四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籤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相關焦點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姜子牙武廟是與祭拜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的文廟相對應的,祭祀姜尚與歷代名將。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代的武廟定了下來,姜尚的封號也從武聖轉變為武成王。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 三國十大元帥:關羽第十,張飛第八,另一位蜀漢名將排名第一
    第一條標準,就是要獨當一面的帥才。帥才不是將才,將才只要衝鋒陷陣即可,帥才卻必須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第二條標準,就是必須對三國的歷史進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一些英雄人物有許多戰功,但是沒有取得足以改變時局的戰功,他們不在此次評選之列。第三條標準,就是「君不與臣爭功」。
  • 武廟72將:蜀漢入選2位,東吳3位,曹操麾下良將千員卻只有2位?
    自古文臣武將眾多,當時在位皇帝為了緬懷先烈,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文廟和武廟,供後人祭祀上香祈福祭拜。文廟與武廟的祭祀體系大體一致。在三國時期武將層出不窮,必定會有名將位於武廟中。就來簡單地談談武廟,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歷代良將,裡面分別有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入選武廟,趙匡胤為什麼要退除關羽等人?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入選武廟,趙匡胤為什麼要退除關羽等人?趙匡胤退除的武廟22人分別是誰,又引進了哪23人作為替代?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開元間比照文廟祭祀體系,始置亞聖十哲配祀,唐肅宗上元初,封為姜太公為武成王。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
  • 從關羽到關帝 | 記湖北文化行走之荊州關帝廟
    民間祭祀人物也是眾多,有何人如關羽般影響廣大?細想之下,真應溯源回流,好好思考。《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最有魅力應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水淹七軍,諸多故事膾炙人口。如今的關帝崇拜與小說息息相關,但歷史上的關羽是何形象?關羽是如何從一個人、武將慢慢化身為神、與民族文化的象徵呢?回溯《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生平極簡略,算上裴松之的注也不多。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為何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五丈原之戰評價不高?
    要知道比肩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在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這表明李世民評價司馬懿,但在司馬懿在五丈原的評價時,戰爭的性能,李世民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太好。當時李世民說司馬懿在對諸葛亮的鬥爭,儘管具有優勢,但沒有出城,在諸葛亮的戰爭,怕諸葛亮,而不是尋找戰機打敗諸葛亮。
  • 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入選武廟72名將,其餘三將為何沒有入選?
    在中國古代存在文廟與武廟之分,文廟祭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然後是其72門徒陪享。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明清時期——關羽),陪享的是自春秋到唐時期由官方遴選出來的72名將。第三等共61人,他們是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
  • 三國中,為何沒有東吳將領投降蜀漢?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武將投降對方陣營,屢見不鮮,比如,魏將姜維投降蜀漢並成為蜀漢大將軍;還有魏將于禁,先投降關羽,關羽死後,又投降了東吳。從史料來看,三國的將領投降有一個特殊現象,有魏將投蜀漢和東吳記錄,如于禁一人投了兩家;也有蜀將投降曹魏和東吳的記錄,如孟達,糜芳;但吳將只有投降曹魏,如孫秀;卻沒有吳將投降蜀漢。為何三國沒有出現東吳投降蜀漢的將領呢?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諡呂尚為「武成王」,因此,在民間有人也將太公廟稱之為「武成王廟」或者是「武廟」,可是這個時候的武廟地位要比供奉孔子的文廟地位低多了,直到唐肅宗時期……公元756年,在安史之亂的浩劫中即位的唐肅宗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再度掀起了「武廟熱」,在全國範圍內大肆修建太公廟,隨後又在公元760年將祭祀武成王呂尚的典禮規格提高到和祭祀文宣王孔丘的典禮規格一致
  • 蜀漢武將職位最高的人,為什麼不是五虎上將其中一人呢?
    受《三國演義》與民間傳說的影響,在談及蜀漢名將的時候,論者往往以五虎上將為首,雖然歷史上並沒有「五虎上將」這個說法,但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五人的實力與功績,在劉備集團裡,的確是相當巨大的。但是,在劉備集團(蜀漢集團)裡,武將的最高職位,卻並不是五虎上將中的任何一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在劉備尚未稱帝之前,其最高職位是為漢中王,所以,受制於自己的名位,劉備任用手下武將的最高級別,是為前後左右四將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 武廟72將:蜀漢2位,東吳3人!擁有眾多兩將的曹魏為何僅2人?
    但是卻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後世的皇帝和百姓修建武廟,來紀念這些曾經徵戰沙場的武將們。這些武將之中,多數以蜀國的將領為主,其次就是吳國的將領,良將最多的魏國,反而被祭祀的人最少,只有兩員大將。這是為何?原因一共有以下三條。這第一條原因,就是出於各個朝代統治者的需要。
  • 關羽的諡號是如何演變的?如何從人走向神並尊王稱帝的?
    這是關羽第一次被列入武廟祭祀。然而關公在唐代以前,並未被建廟祭祀,並且在其去世後評價中等。陳壽編纂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二十四年(219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 王翦作為秦朝的開國第一功臣,為何沒能入選「武廟十哲」
    ,並且為了激勵當朝及後世武將,特將姜子牙的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與孔夫子的孔子廟齊名。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後世稱主祀姜子牙為武祖,而其餘十人並稱「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在當時備受尊崇,即使是配享的十人都可以說是軍事等相關領域都達到了極致
  • 武廟十哲都有誰?
    「武廟十哲指的就是開元十九年(731年)配享太公廟的十位古之良將,分別是左列的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jì)和右列的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中國四大門神,為何要用兩個身首異處的三國武將做門神?
    中國四大門神,為何要用兩個身首異處的三國武將做門神?
  • 三國殺鹹話科普向:威風凜凜的武廟64將,三國殺武將到底佔幾人?
    什麼這個武將是哪裡的人?他兒子是哪裡的人?還有什麼這個人是哪國的(不知道從哪個邊邊角角挖來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總之就是各種撓頭,短短10道題經常不及格。哎,算了,我還是主動將自己降格為三國小白吧!這不,最近在問答中又碰到一個難題,總算不是問哪裡人了?人家問的是:「在以下幾人中,哪個沒有被列入武廟六十四將?A.關羽,B.周瑜,C.鄧艾,D.趙雲。」???
  • 蜀漢滅亡後,關羽全家都被魏軍殺害,為何張飛家人卻平安無事呢?
    蜀漢滅亡後,關羽全家都被魏軍殺害,為何張飛家人卻平安無事呢? 在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無疑是後世最常提起的英雄人物,他們從桃園結義開始,就一起為了霸業打拼,雖然最後沒能一統天下,但他們的故事仍留在後世人心中。其實關羽和張飛的結局都比較悲慘,他們倆人最終都不是安樂死,都是被他人殺害。
  • 三國時名將如雲,登武廟72將有11位,為何最強的魏卻只佔兩名?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