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動物身上有類似斑點、條紋的圖案,能夠有效幫助它們增加迷彩的效果,從而讓它們「隱身」環境之中不被發現,比如老虎的條紋,豹子的斑點,在這方面都是頂尖的配置。
事實上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類似的圖案,但是我們也發現了,比如美洲獅、獅子等少數的貓科動物,卻沒有這一特徵,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獅子是集體狩獵有足夠的能力狩獵,因此不太需要用到迷彩效果,那麼為何獨居的美洲獅也沒有這一特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年獅子、美洲獅的確沒有肉眼可見的斑點,但是當它們還是幼崽的時候,身上是有著清晰可見的斑點的,這也是很多人會將美洲獅幼崽誤認為是美洲豹的主要原因。
在隨著幼崽長大的過程中,這些斑點會逐漸淡化,最終至肉眼看不見的樣子。不過其實我們仔細看看,還是能在一些獅子腿上,美洲獅的身上,看到模糊的斑點印記,所以說並不能用獅子身上無斑點一句話就概括了所有。
獅子斑點的秘密
關於貓科動物身上的偽裝,大多數人都知道它是為了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但卻不知道其背後的原理。其實動物偽裝的目的總的來說只有兩個,一是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方便狩獵,比如成年虎豹,它們身上的迷彩效果就是經典例子;二是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以便躲藏,比如大多數的貓科動物。帶著這兩個已知的目的,我們再來看看獅子斑點的秘密,就會發現容易理解多了。
對於獅子來說,這似乎是兩套獨立開發的系統,它們不一定相關,這是並行進化的一個普通例子。獅子幼崽身上的偽裝是利於躲藏,使得它們不被其他肉食者找到,成年獅子身上是另外一套偽裝,使得它們更容易接近獵物,從而提高捕獵成功率。
可能這個說法還是有些籠統,不過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成年獅子去狩獵時,總會將幼崽藏在陰影下,此時幼崽身上的斑點在這種環境下就極具迷惑性;而成年獅捕獵的場景多為沙黃色調的地方,比如黃褐色的草叢、沙土色的平原等,一身光亮的黃色反而是最佳的偽裝。
達爾文曾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放在自然界裡面是非常合理的。對於動物幼崽來說,它們沒有強壯的身體,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所以大自然就必須給予它們一些防禦的天然優勢。
這種優勢可以是臭味,讓其他動物不願接近;也可以是無氣味,讓其他動物不能追蹤;甚至可以是有毒,讓其他動物忌憚;但更多的是偽裝色,比如獅子幼崽身上的斑點,就是其中的天然優勢之一。
對於成年獅子來說,它們本身就已經很強大了,無論是在亞洲森林的開闊地帶,還是在非洲大陸的草原上面,成年獅子都沒有任何天敵,所以它們並不需要「躲藏」自己。
對於成年獅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狩獵成功率,而草原上,環境比較單一,景觀變化不大,基本上也沒有多少陰影、斑駁的地方,在這種環境下,似乎條紋、斑點等的效果都沒有單一顏色好,那麼獅子就保留了這一性狀。
那麼雄獅身上的黑色鬃毛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又是另外一套進化法則了。對於雄獅來說,它身上的黑色鬃毛其實是有礙於狩獵的,尤其是獨自狩獵的時候,但在現實生活中,雄獅們並不需要太多的狩獵技巧,它們只要戰鬥力足夠強悍,就能「搶地盤、爭老婆」,一旦入主獅群之後,吃喝基本就不愁了。
雄獅身上的黑色鬃毛,還有吸引雌獅的效果,越黑越濃密的鬃毛,對於雌獅來說吸引力越大,在它們的眼中,擁有這種性狀的雄獅越強壯、越健康。這是一種進化困境,去掉它,雄獅能夠增加狩獵成功率;保留它,雄獅能獲得雌獅的青睞,能讓對手更加忌憚,顯然在這一困境中雄獅們選擇了後者。
眾所周知,動物所生存的環境,決定了它們以何種性狀示人,比如同樣是花豹,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花豹黑色變異的個體很少,以至於前段時間發現一隻黑豹就足以令人感到震驚;而生活在馬來西亞密林之中的花豹,黑色變異顯得十分平常,概率甚至達到了50%以上。
又比如老虎,生活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東北虎,其身上條紋之間的間距相對於孟加拉虎來說更窄,主要是因為東北虎所處的環境多為落葉林、針葉林,植物的葉子更小,更窄的條紋相對於更寬的條紋間距來說會更斑駁一些。
雖然小獅子以及成年獅子都處於同一個環境下,但在微生境上,卻有分離的時候,正如上邊我所說的那樣,當大多數母獅甚至是全部出去狩獵的時候,小獅子就只能夠在巢穴附近活動,而獅子巢穴所處的位置多在稀樹草原上有植被覆蓋的地方,在這種環境下,小獅子身上的斑點就能夠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
當與獅群待在一起,有了大量母獅保護的時候,即便是在開闊的地帶,小獅子暴露了也不用擔心安全,所以這對於小獅子來說有利的性狀就在進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
小獅子主要的威脅來自兩方面:其他食肉動物的捕殺,比如斑鬣狗、非洲野犬等;其他雄獅的捕殺,尤其是當新的雄獅入主獅群的時候,為了儘快促使雌獅進入發情期,新雄獅會將之前的所有幼崽咬死。
在這個階段,有些雌獅會帶著幼崽逃離獅群,進入流浪逃亡的狀態,對於此時的小獅子來說,缺乏獅群強有力的保護,那麼身上的斑點就能夠起到很好地自我保護作用了。
基因突變,讓一些成年獅子仍保留了斑點
小獅子有斑點我們知道了,那麼成年之後的獅子,身上會不會也有斑點呢?事實上的確是存在的。一般來說,在獅子成長的過程中,身上的斑點會逐漸消失,但在某些情況下,一些獅子會保留這種性狀,即成年之後仍存在清晰可見的斑點,我們稱之為斑點獅。
比如1931年肯亞漁業部負責人在卡西塔的水源附近,就曾觀察到4隻斑點獅,它們在面前的小路上經過,相對於普通獅子來說,斑點獅更黑一些。
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斑點的獅子都被認為是獅子與豹子雜交的結果,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並不是那麼一回事,斑點獅的來源更多的是基因突變,與白虎、黑豹一樣,是無害的基因突變,它只改變了獅子的外貌,並不會對健康、機體功能等造成負面的影響。突變是由於自然遺傳變化或隱性基因的表達而發生的自然變異,尤其是當近親繁殖過多的時候,隱性基因表達的概率更大。
不過相較於正常的個體來說,變異之後出現的個體由於某些因素,會在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非洲的黑豹,亞洲的白虎等等,在各自的環境中,都不如普通個體有競爭力,所以在長期的物種演化過程中,這類性狀才不會被大規模保留下來。
雖然現在斑點獅比較少見,但是卻從來不缺乏歷史記錄,比如:
1924年,博物學家布萊尼·珀西瓦爾擊殺了一隻母獅及其幼崽,發現母獅的外貌跟幼崽很像,都有斑點;1931年,肯亞阿伯代爾山脈的一位農民擊殺了兩隻小獅子,後來經過專家辨認皮毛之後發現小獅子至少都已經3歲了,普通獅子三歲之前身上的斑點都開始淡化了,而這兩隻獅子的斑點沒有絲毫褪色的跡象。
從目前大多數成年獅子都表現出沒有斑點的跡象表明,斑點獅在自然界裡的生存能力的確不如普通獅子。可以預見,當普通獅子和渾身長滿斑點的獅子一同匍匐在茫茫的平原上,誰更突出?答案幾乎是決定的,那就是斑點獅,正如同白虎在森林之中更容易被發現一樣,斑點獅自然的就沒有更多的後代流傳下來。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