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2021-02-08 酒熟梅子青

舞獅就是把一個獅子的套裝披在兩個人身上,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因為舞獅是一種驅邪避害的活動,所以舞獅這種活動一直保留至今。

舞獅有南北之分,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是在長城以北流行的,北獅造型逼真,頭部造型比較簡單,雄獅頭戴著紅色領結,雌獅頭戴綠色領結,全身披著金色的毛。

北獅一般成雙成對,一般是雌雄兩獅,有前面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帶領者往前走,北方的舞獅只要是以玩樂為主,雜耍是主流,有時候還會有一個小獅子,二個成年獅子帶著小獅子做著一些溫馨的動作,三獅之間盡顯溫馨。北獅配樂是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給人一種熱鬧歡快的感覺。北獅的動作以靈活為主,獅子的動作主要是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看起來惟妙惟肖。

北獅發源於河北,最出名的就是徐水舞獅,徐水縣北裡村獅子會就是徐水舞獅,它是在1925年成立的,在此期間它一直是在民間進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到了發展,徐水舞獅就是最為典型的北獅。

徐水舞獅共有四個人,兩個人合作成一隻大獅子,大獅子名為「太獅」,二人披著專門的獅頭獅皮道具,一人在後一人在前,手放腰上,共同行動。

一個人頭戴獅頭面具,披著小獅子皮扮演小獅子,小獅子被叫做「少獅」。最後一個人手裡拿著繡球引逗獅子,引導獅子們做出動作,這種人被稱為引獅郎,引獅郎這種職業需求比較嚴格,首先此人得有引獅的氣質,也就是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他還需要專業的訓練,比如他得可以進行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裡翻下梅花樁等等高難度動作,其次引獅郎還得和獅子的表演者配合默契,這也是徐水舞獅的一大特色。

徐水舞獅它有一個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它通過模仿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撓癢等動作搭配著獅子外套看起來威武中透著一絲傻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憨態可掬,它不僅僅只有一些簡單的動作,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生動形象。

徐水舞獅它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它在民間表演中佔據了很高的地位,它進行過很多次活動,他在1953年參加過北京的中國民間藝術匯演,還多次出國匯演,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但現在很多人對舞獅不重視,導致現在沒有人可以培養,徐水舞獅逐漸沒落。

南獅是在華南,南洋,海外比較流行,南獅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醒獅,舞動注重馬步,據說南獅的獅子頭是以戲劇臉譜為參考的,所以和北獅的獅子頭有些不同。傳統上南獅的獅子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種,獅子頭不同,顏色不同,所需要的裝飾不同,舞法也不同,因為三種頭代表三種性格,關羽獅是紅色的,和臉譜一樣代表著忠義與勝利;劉備獅是黃色的,代表著澤被蒼生、仁義與皇家貴氣;張飛獅是黑色的,代表著霸氣與勇猛,一般舞獅常見的是紅色獅子,張飛獅一般在比賽時用到。

因為南獅側重於神似,南獅的動作比北獅的動作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動作,還有很多表演方式,比如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

採青是最常見的表演形式,就是把生菜掛在高處,然後獅子經過一系列的行為(可能會進行踩樁),最後一躍而起把生菜一口吃掉,這就是採青,如果獅子把生菜咬碎了就叫做碎青,如果把咬碎的生菜展示給觀眾看,這就叫做遍地生財。

南獅的表演有很多深意,在表演中經常用大鑼大鼓大鈸,獅子的行為不同,聲音不同,對樂器打擊的力度也不同,一場表演觀看下來比較恢弘大氣,盪氣迴腸。在舞獅之前會有一種名叫點睛的儀式,點睛就是由主禮嘉賓將硃砂塗在獅子的眼睛和天庭上,意味著給予獅子靈氣與生命。

因為南獅比較流行,在海外也很流行,種類也偏多,所以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南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關於舞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多種多樣的說法,漢代起源說:西域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後來雄獅發狂,迫不得已之下馴獸師就假扮成獅子,騙過了眾人;北魏起源說:匈奴舞獅來刺殺魏帝,失敗但魏帝喜歡舞獅就保留下來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佛山起源說:年獸燒殺搶掠,人們無法抵抗,突然出現一群人穿著像獅子一樣的衣服,敲鑼打鼓嚇跑了年獸。雖然我們不知道舞獅到底起源於哪裡,但它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現在有人將北獅和南獅舞法融合起來,將南方的獅子與北方的步伐相結合,形成了南獅北舞的場面。

相關焦點

  • 舞獅:南獅與北獅的區別
    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至於舞南獅起源則有數個傳說,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南獅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該地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 賽事播報丨南獅北獅同臺爭霸
    轉眼間比賽就落幕了,參賽隊伍激昂的口號以及鏗鏘有力的姿勢一次一次將比賽推向高潮,充分展現了舞龍舞獅運動員們的蓬勃朝氣與青春活力。觀眾也積極用掌聲和喝彩聲響應。他們的熱情、激動情緒,感染著每一個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昨天的精彩瞬間吧!8月4日上午進行的是舞獅(男子)南獅,參賽隊伍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三組。
  • 南獅爭鬥 全國17支舞獅隊在福永比武(組圖)
    這17支隊伍可以說代表了全國南獅的最高水平。  據了解,舞獅是中華文化傳統項目,又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
  • (視頻)南獅比賽-135
    :龍獅在線-微信公眾號:liondancb-服務微信:liondancezx新浪微博:@龍獅在線官微快手號ID:liondancezxQQ:1211376869優酷:龍獅文化傳承交流網郵箱投稿、報料:1211376869@qq.com獅子在中國民間被視為「祥瑞之獸」,人們希望以獅子「百獸之王
  • 傳統文化之美:舞獅
    偶遇舞獅周末和家人去附近的商業廣場購物,偶遇傳統舞獅表演,很精彩。這種傳統文化之美難以言表,更多的是伴隨著舞獅表演的節奏,感觸博大的中華傳統舞獅文化。只見舞獅者扎著馬步,在高低樁上忽上忽下,將獅子的勇猛與俏皮表現的淋漓盡致。想必,這麼靈活自如的表演一定是苦練了數年的功力。像我這樣的觀眾,看著精彩的動作一陣陣的驚呼喝彩。來來往往的行人,也大都會駐足停留,紛紛拿出手機拍照分享。美好的事物,大家都願意花些時間,也願意與親朋好友分享。
  • 中國不產獅子,為什麼獅文化如此盛行?
    漢唐時期的顯貴們曾以獅作為時尚,在唐代,只有皇陵神道才能使用石獅,其他級別的官僚只能是石虎、石馬之類,唐太宗曾要求四川的蜀錦貢品必須繡上獅子圖案。《紅樓夢》中,石獅子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柳湘蓮說寧府除了門口的兩個石獅子,都沒有一樣乾淨的東西。以獅為尊的文化一直流傳至今,在機關大院、大型企業門口,常常有兩頭威武的石獅子。
  • 春節特輯:舞龍舞獅是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 舞獅,是廣東人民的極限運動
    囫圇吞棗一樣吃下一碗元宵這節日就算過了,連燃燈放焰都少點。人們不知道,曾經,這一天是最讓人熱血沸騰的節日,因為它的靈魂節目,其實是舞獅。多數年輕人看來,舞獅不過是流行於中國十八線城市的鄉土娛樂活動,除了「土」字再無其他。但他們根本不知道舞獅有多刺激,堪稱中國人民的極限運動。
  • 南獅文化之一:獅頭為什麼會有個獨角?
    開頭的話:在中國的功夫文化中,少不了醒獅的角色。比如我們熟悉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南獅可謂被提升到家國情懷的程度。聊功夫電影,一定要先了解醒獅的文化,本期起,我們來聊聊南獅文化中那些有趣的事情。南獅按粵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常見的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各有鮮明性格,又各有舞動的場合和情景,猶如真正的英雄上陣。其三體現在獅頭扎作技藝。扎作、裱貼、彩繪、裝配,步步要求嚴苛,極其考究,為嶺南文化和東方美學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全國具有獨成一家的地位。
  • 化身「小獅子」跟非遺傳人學醒獅,體驗舞獅樂趣,品嘗特色盆菜!
    人們記憶中的老廣州,每逢節日、酬神集會、店鋪開張,都能看到舞獅的隊伍。廣州舞的獅,叫「南獅」,又稱「醒獅」。它威猛雄壯,形態獨特,有迎吉避兇、國泰民安、身體健康的寓意,是一張生猛的廣州名片。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活動回顧:化身「小獅子」跟隨非遺傳人學習醒獅,體驗舞獅樂趣
    傳統醒獅風格原來舞獅分為:「北獅」與「南獅」,我們廣東地區的舞獅肯定就是南獅啦。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技巧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醒獅表演形式分為單獅、雙獅、群獅,舞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
  • 北獅之宗——徐水舞獅
    我國民間的很多地方都有節日舞獅助興的習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舞獅又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今兒我要跟你說的就是別具特式的北獅之宗——徐水舞獅。徐水獅舞是河北省漢族民間舞蹈之一。   徐水縣的舞獅子,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在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利用誇張的藝術手法精心製作而成。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紮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可掬。
  • 「北獅之宗」故裡——徐水北裡
    舞獅又名獅舞,俗稱耍獅子,始於漢,盛於唐,作為一項古樸的優秀傳統技藝,歷經兩千年滄桑,生生不息。舞獅分為南獅與北獅,河北是北獅發祥地,保定市徐水區北裡村舞獅屬於北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20世紀50年代曾榮訪東歐六國,兩次赴朝鮮慰問演出,接受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 【習俗】中國人的舞龍、舞獅文化
    中國是舞龍、舞獅活動發展與起源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舞龍、舞獅活動是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具有民族特點的傳統體育項目。它不僅形成了燦爛的舞龍、舞獅文化,而且有其獨特的欣賞和健身價值。舞火龍舞龍、舞獅活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創造,各族人民一直很喜愛這項活動,並歷代相傳、鼎盛不衰,並由此形成了極其燦爛的舞龍、舞獅文化。近代,舞龍、舞獅活動也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到世界各地。
  • 探秘濟南舞獅團體:商業浪潮中,「北派舞獅」如何堅守
    學習舞獅門檻雖不高,在學校多是學習基礎動作,要想正式從事這一職業,對獅子身形、神態、動作細節要求會很高,需要不斷鑽研和實戰,並非一朝一夕練就。為了增進技藝水平,大學期間,陳騰飛加入了濟南一支專業舞獅團隊,學習如何讓獅子舞起來更有靈氣。
  • 中國舞龍舞獅杜拜「鬧新春」:點燃華僑華人文化自信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互動日益頻繁和中華文化海外影響力提升,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加入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行列。今年是杜拜連續第三年舉辦「歡樂春節」大巡遊活動。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的大學生們揮舞著獅子與市民互動。 楊華峰 攝剎那間,全場鼓樂齊鳴,歡聲雷動,龍騰獅舞。
  • 老外的中國年|法國小哥學舞獅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人們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興,祈求吉利。今天「近觀中國」法國記者朱利安,就帶您去位於北京的「京韻龍獅武術館」,去體驗一下舞獅。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京韻龍獅武術館的盧永超師傅是北京白紙坊「太獅」的第八代傳人,他介紹說,中國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北獅寫形,南獅寫意。
  • 2020年CCTV賀歲杯獅王爭霸賽 舞獅主題樁陣「七星伴月」是個挑戰
    賽事制定了傳統舞獅主題樁陣「七星伴月」,給參賽各隊提出不小的挑戰。眾所周知,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兩種。隨著獅王爭霸賽多年的努力,南獅文化不再局限於南方,而是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今年的獅王爭霸賽的8支隊伍分別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上海、福建、河南、陝西、廣東深圳、肇慶等地,範圍之廣也體現了南獅文化正在向著全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