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就是把一個獅子的套裝披在兩個人身上,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因為舞獅是一種驅邪避害的活動,所以舞獅這種活動一直保留至今。
舞獅有南北之分,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是在長城以北流行的,北獅造型逼真,頭部造型比較簡單,雄獅頭戴著紅色領結,雌獅頭戴綠色領結,全身披著金色的毛。
北獅一般成雙成對,一般是雌雄兩獅,有前面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帶領者往前走,北方的舞獅只要是以玩樂為主,雜耍是主流,有時候還會有一個小獅子,二個成年獅子帶著小獅子做著一些溫馨的動作,三獅之間盡顯溫馨。北獅配樂是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給人一種熱鬧歡快的感覺。北獅的動作以靈活為主,獅子的動作主要是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看起來惟妙惟肖。
北獅發源於河北,最出名的就是徐水舞獅,徐水縣北裡村獅子會就是徐水舞獅,它是在1925年成立的,在此期間它一直是在民間進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到了發展,徐水舞獅就是最為典型的北獅。
徐水舞獅共有四個人,兩個人合作成一隻大獅子,大獅子名為「太獅」,二人披著專門的獅頭獅皮道具,一人在後一人在前,手放腰上,共同行動。
一個人頭戴獅頭面具,披著小獅子皮扮演小獅子,小獅子被叫做「少獅」。最後一個人手裡拿著繡球引逗獅子,引導獅子們做出動作,這種人被稱為引獅郎,引獅郎這種職業需求比較嚴格,首先此人得有引獅的氣質,也就是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他還需要專業的訓練,比如他得可以進行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裡翻下梅花樁等等高難度動作,其次引獅郎還得和獅子的表演者配合默契,這也是徐水舞獅的一大特色。
徐水舞獅它有一個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它通過模仿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撓癢等動作搭配著獅子外套看起來威武中透著一絲傻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憨態可掬,它不僅僅只有一些簡單的動作,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生動形象。
徐水舞獅它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它在民間表演中佔據了很高的地位,它進行過很多次活動,他在1953年參加過北京的中國民間藝術匯演,還多次出國匯演,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但現在很多人對舞獅不重視,導致現在沒有人可以培養,徐水舞獅逐漸沒落。
南獅是在華南,南洋,海外比較流行,南獅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醒獅,舞動注重馬步,據說南獅的獅子頭是以戲劇臉譜為參考的,所以和北獅的獅子頭有些不同。傳統上南獅的獅子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種,獅子頭不同,顏色不同,所需要的裝飾不同,舞法也不同,因為三種頭代表三種性格,關羽獅是紅色的,和臉譜一樣代表著忠義與勝利;劉備獅是黃色的,代表著澤被蒼生、仁義與皇家貴氣;張飛獅是黑色的,代表著霸氣與勇猛,一般舞獅常見的是紅色獅子,張飛獅一般在比賽時用到。
因為南獅側重於神似,南獅的動作比北獅的動作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動作,還有很多表演方式,比如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
採青是最常見的表演形式,就是把生菜掛在高處,然後獅子經過一系列的行為(可能會進行踩樁),最後一躍而起把生菜一口吃掉,這就是採青,如果獅子把生菜咬碎了就叫做碎青,如果把咬碎的生菜展示給觀眾看,這就叫做遍地生財。
南獅的表演有很多深意,在表演中經常用大鑼大鼓大鈸,獅子的行為不同,聲音不同,對樂器打擊的力度也不同,一場表演觀看下來比較恢弘大氣,盪氣迴腸。在舞獅之前會有一種名叫點睛的儀式,點睛就是由主禮嘉賓將硃砂塗在獅子的眼睛和天庭上,意味著給予獅子靈氣與生命。
因為南獅比較流行,在海外也很流行,種類也偏多,所以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南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關於舞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多種多樣的說法,漢代起源說:西域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後來雄獅發狂,迫不得已之下馴獸師就假扮成獅子,騙過了眾人;北魏起源說:匈奴舞獅來刺殺魏帝,失敗但魏帝喜歡舞獅就保留下來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佛山起源說:年獸燒殺搶掠,人們無法抵抗,突然出現一群人穿著像獅子一樣的衣服,敲鑼打鼓嚇跑了年獸。雖然我們不知道舞獅到底起源於哪裡,但它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現在有人將北獅和南獅舞法融合起來,將南方的獅子與北方的步伐相結合,形成了南獅北舞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