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研學再次出發啦!7月25日,洋洋帶領孩子們來到了坐落在黃埔區雲埔街道荔枝山腳,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小坑村,跟隨廣東醒獅非遺傳人龔桂冬老師一起學習醒獅。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關於這門藝術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們遍翻群書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其中又包括種種傳說。這次龔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舞獅小課堂,讓我們明明白白了解了舞獅起源與舞獅傳統。
傳統醒獅風格
原來舞獅分為:「北獅」與「南獅」,我們廣東地區的舞獅肯定就是南獅啦。在造型上,北獅更像真獅子,而南獅不像;在舞法上,北獅注重寫實,表現靈活動作,南獅則注重馬步,表演威猛神韻。
龔老師告訴孩子們,傳統的南醒獅種類繁多,既有佛山的大頭獅、鶴山的鴨嘴獅、英德的雞公獅、還有貓形獅、龍形獅、麒麟獅、貔貅獅、祁東獅等等,形態風格各異。
醒獅的傳統風俗主要有「開光點睛」與「採青」,活動當天小朋友們還欣賞了精彩的「採青」表演,「採青」分為操青、驚青、食青、吐青等套路。
傳統醒獅表演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技巧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醒獅表演形式分為單獅、雙獅、群獅,舞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
醒獅體驗
活動當天,孩子們與一班師兄、師姐在龔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醒獅的步法、握法、眼法、嘴法、頭法、尾法等基本功,還即興來了一段醒獅的三拜表演,孩子們的表演像模又像樣!
畫出心目中的醒獅
在上午傳統醒獅造型設計的學習中,孩子們對醒獅造型都有了一個初步了解,接下來我們就親自動手,來畫一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醒獅臉譜!
通過這一天的學習,小朋友們了解了醒獅起源、傳統風俗;認識了南北獅的區別及南獅的設計風格;還化身「生猛小獅子」,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並收穫了一幅獨一無二的醒獅臉譜,收穫滿滿的一天!
期待下次的醒獅活動中,能夠有更多的大小朋友們參與進來,一起學習、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