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文化的傳與承

2020-12-18 騰訊網

鑼鼓響起

睜眼、抖毛、撓癢

一個飛躍,獅子「活了」

對於生活在南獅起源地的佛山人來說,醒獅,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論是大街上熱鬧的新張慶典、逢年過節的慶賀表演、還是定期組織的醒獅比賽,一定會有人駐足停留,感受這份身在其中的喜慶。

在三水,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獅王爭霸賽,各個鎮街的醒獅隊齊聚一堂,使出渾身解數,爭奪「獅王」稱號。劉漢庭是這次比賽的裁判長,80年代末,十幾歲的他就跟隨師傅學舞獅。現在他不僅是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還是廣東醒獅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獅子被譽為百獸之王,在中國古代社會,獅子被認為是瑞獸,能夠驅魔闢邪,由此誕生了舞獅子的民間習俗。南獅參照戲曲人物劉備、關羽、張飛的臉譜來製作,色彩豔麗,講究細節,眼帘和嘴都可動,輕靈敏捷,剛柔相濟。

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 劉漢庭

平時剪彩、開業或者活動,都有醒獅,因為喜慶,特別是過年,每個人都講意頭,獅子過年喜慶,闢邪,有這樣的寓意。喜慶的時候就用紅獅子和金獅子,寓意紅紅火火,祭祖的時候都用舞獅了,就用黑獅或者工地動工的時候需要闢邪就要用黑獅。

而受到嶺南地區傳統文化薰陶而誕生的南獅,講究「神似」和「寫意」。舞獅時「採青」的步驟,就是代表著找個「好意頭」的重要環節。「獅子」通過一系列具有戲劇性的套路表演,獵取懸掛在高處或置於盆中的「利是」,而「利是」往往伴以青菜,故名「採青」。

「採青」過程中,不乏騰、閃、躍、撲、高樁等高難度動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並不是信手拈來。南獅講究技巧,需要有武術功底支撐,才能突出一個「醒」字,拳法武術的基礎少不得。

此外,舞獅還要與音樂配合默契,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高騰低落、跳躍騰挪,渾然一體。鑼、鼓、鑔節奏的強弱緩急與獅子「採青」的起承轉合一同變化,才能達到形神俱備,人獅一體的境界。

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獅子的儀態和神情可以通過人的表演奇妙地展示出來。如今,凝結了武術與藝術智慧的醒獅,已經成為了一項成熟的競技運動。三水每年定期舉辦醒獅比賽,開展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裁判員培訓,規範舞龍舞獅教學。廣大的醒獅文化愛好者,也在一次次充滿生命力的演出和觀看當中,守護和傳承這項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化。

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 劉漢庭

三水各個鎮街每條村都有自己的醒獅隊,近十年就慢慢推廣開來,現在我們很多教練員都是下到工礦企業、學校,進校園推廣傳承工作。通過這次比賽更好地體現三水醒獅文化的開展情況外,還有傳承、推廣、宣傳,將這種非遺的傳統文化讓更多市民認識。

記者:李潔 陸兆華

編輯:趙偉敏

責編:阮婷君 陳浩文

監製:黃燕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廣東醒獅 威猛提氣
    越秀西湖花市醒獅迎春。胡灜斌攝 醒獅是一種地道的傳統舞蹈,由唐代宮廷獅子舞演變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南獅頭上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 20支醒獅隊角逐「壹城杯」!從化第三屆傳統醒獅大賽落幕
    本次賽事由廣州市龍獅協會指導,廣州市從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廣州市從化區文化館承辦,從化區醒獅協會、從化區文化館各(鎮街)分館協辦。這次比賽也是從化首屆鄉村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的重點活動之一,20支來自從化以及廣州其他區的醒獅隊伍參與了比賽。
  • 2020春節廣州寶墨園醒獅民俗文化活動一覽
    最新消息:原定於1月25日至1月30日在寶墨園舉行的「醒獅賀歲、福鼠迎春」新春嶺南醒獅民俗文化表演取消,寶墨園內各大展館即日起閉館,寶墨園園區正常對外開放。不便之處,敬請諒解!諮詢電話:020—84745678 / 020—84747238。
  • 動畫短片《獅子學獅》國際獲獎 展現「醒獅文化」
    常居廣州後,他發現這座城市有許多值得挖掘的題材,尤其是頗具嶺南特色的「醒獅文化」。在創作之前,劇組多次在廣州、佛山等地採風,拜訪醒獅隊員,了解這門歷史悠久的文化,還跟著他們學習舞獅步伐。回來之後,他們借用動畫技術,將中國功夫和廣府文化「舞獅」完美融合,「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在動畫裡被展現得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了廣東醒獅「新、高、難、險」的特色,為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據悉,《獅子學獅》來自詠聲動漫發起的「動畫導演扶持計劃」。該計劃從3年前發起,每年遴選3到5個項目作為扶持對象,助力其進行項目孵化。
  • 有一個隊員也會傳下去,深圳玉律醒獅舞傳承人面臨斷層困境仍堅守
    而這次記憶,也影響了他對玉律醒獅舞的理解和傳承。玉律醒獅舞為南獅,早年間多為鎮邪降魔保平安之意,每逢傳統節日表演。此後,浮浮沉沉130多年,玉律醒獅隊一度解散,如今,又面臨著年輕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存在斷層現象。對於深圳市光明區玉律村村民來說,舞獅不僅是節日記憶的一部分,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 佛山醒獅文化崛起,這國魂與潮流的碰撞,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煙火
    開樁、笑面「大頭佛」、大葵扇、採青、梅花樁,想必說到這,很多人就知道文章的主題是——佛山醒獅。它起源於明朝,至如今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遠名中外,一般情況下,除了鑼鼓隊,醒獅表演由三人組成:一人負責獅頭,一人負責獅尾,另一人負責舞大頭佛,非常考究這三人的技術和武術功底。
  • 在「傳」與「承」上下功夫,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
    9月23日,「紅色文化大眾化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會者圍繞講好紅色文化故事、紅色文化場館推廣實踐、紅色遊戲開發、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等展開深入交流。
  • 校園醒獅隊角逐傳統醒獅邀請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11月12日,2020年廣州市傳統醒獅邀請賽在天河體育中心落下帷幕,來自廣州市11區的15支代表隊、近300名運動員參加了這次「獅王爭霸」。為了更廣泛地滿足醒獅愛好者的參賽需求,讓市民觀眾擁有更好的觀賽體驗,組委會將該比賽賽制設定為傳統醒獅(群獅)賽,比賽參照《2011年國際舞龍舞獅競賽規則》不分組別、男女運動員可混合組隊,13至60歲舞獅運動員均可報名參賽。
  •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大瀝鎮是首批「中國龍獅運動名鎮」,「廣東醒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醒獅活動在大瀝流傳數百年而不絕。2006年,大瀝鎮政府免費提供12.2畝用地,由各級政府及廣東中聯電纜實業有限公司出資1200萬元,興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兼備龍獅和龍舟兩項運動的國家級訓練基地。
  • 遂溪龍灣醒獅「打頭陣」亮相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當日22:09播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我們的節日·2020中國記憶》。該特別節目以「多彩非遺,精彩節日」為主題,生動講述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非遺故事。其中,遂溪龍灣醒獅在本期節目中首個出場。 該期節目總時長約為1小時30分。
  • 嶺南醒獅表演亮相泉城!濟南廣州文化名城牽手文旅
    活動現場,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與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正式籤署文化旅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兩市將建立交流合作機制、加強營銷推廣合作、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合作交流、開展「廣府文化」與「齊魯文化」品牌交流、加強文化旅遊產業合作交流及文化旅遊行業監管聯動。充分發揮廣州、濟南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加強重點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市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 福永醒獅 舞向世界
    千百年來,福永積澱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醒獅,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2日至6日,「福永杯」首屆全國南獅公開賽將在福永鳳凰山森林公園廣場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全國的17支隊伍參加比賽,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龍獅總會官員前來觀摩。福永舞獅習俗可上溯到清嘉慶(1796―1820)年間。
  • 福海橋頭醒獅微電影《傳承》殺青!深刻挖掘與傳承深圳本土優秀傳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川 通訊員 蔡碧億為傳承和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2日,一部反映橋頭醒獅的歷史、傳承、發展的微電影《傳承》在寶安區福海街道完成最後拍攝,正式殺青。該作品深刻挖掘了深圳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深圳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醒獅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傳統文化熱起來、活起來,目的就是要傳下去,在傳承過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從而堅定文化自信。
  • 廣東醒獅傳承人黎念忠:我們與新加坡醒獅師傅「沒有距離」
    在對方城市穿行時,我們經常聽到自己熟悉的語言,吃到自己熟悉的美食,感受到自己熟悉的文化習俗。這其中,傳統舞獅是拉近兩地「距離」的重要一環,佛山南獅傳承人黎念忠也正因為這項他傾注熱情與心血的傳統藝術與新加坡結下深深的緣分。&nbsp&nbsp&nbsp&nbsp醒獅是傳統舞獅中的一種。
  • 醒獅之花結碩果 非遺項目全紀錄
    2020年11月18日,由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寶安區宣傳文化體育發展專項資金資助,深圳友好文體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創作錄製的紀錄片《獅王》,拍攝完成。本片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深圳市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片中以松崗七星醒獅、福永醒獅、新安黃連勝醒獅為主要拍攝對象,以各自醒獅的特色為切入點,通過醒獅人的生活為主線,記錄醒獅人生活狀態,及對南方醒獅的傳承與保護,讓寶安區的現代生活、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有了深度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對比感。
  • 佛山:醒獅粵劇彰顯底蘊
    作為粵劇之鄉、武術之城、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佛山用自己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底蘊,在「雙節」當天為市民獻上了精彩的節目。在昨天,佛山多地有醒獅、粵劇等表演,給市民帶來了歡樂的同時,也彰顯了佛山的文化底蘊。作為佛山文化名片的祖廟,「雙節」期間有尋找「大頭佛」活動。
  • 大型雜技劇《醒獅傳奇》滄州上演
    日前,大型雜技劇《醒獅傳奇》在滄州市荀慧生大劇院上演。圖為演出現場。 記者王雅楠攝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雅楠)日前,大型雜技劇《醒獅傳奇》在滄州市荀慧生大劇院上演,首輪11場演出將持續到6日。由滄州雜技團創編的《醒獅傳奇》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總導演胡雅莉介紹,該劇將中幡、3D空竹、雙人環舞等十多項雜技技術融入故事情節中,並結合了舞蹈、音樂、戲劇等多重藝術元素,劇情跌宕起伏,有濃鬱的滄州地方文化特色。
  • 非遺傳承人趙偉斌:廣州的醒獅發展極具創新思維
    發布會現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在會上分享他對醒獅在廣州發展的體會。趙偉斌表示,近年來非遺醒獅在廣州的發展極具創新思維,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做得生機勃勃,持續煥發出新活力、新魅力、新精彩。「比如由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舞劇《醒·獅》,是中國第一部以國家非遺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民族舞劇。該劇自首演以來,獲得中國舞蹈最高獎『荷花獎』舞劇獎,被稱為『年度最燃舞劇』。」
  • 《醒獅傳奇》:雜技技藝的豐富想像
    《醒獅傳奇》:雜技技藝的豐富想像申 莉想像力豐富對於創作而言無疑是絕對的褒義詞。在藝術表達上的想像力,通常需要創作者對藝術和生活本身具備細緻、深刻、獨到的洞見。滄州雜技團製作的雜技劇《醒獅傳奇》,就是這樣一場對雜技技藝的豐富想像。雜技劇《醒獅傳奇》取材於滄州當地「鎮海吼」的民間傳說,結合雜技藝術進一步解構和重塑,講述了滄州沿海漁民為了守護百姓的福祉,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血肉之軀和不屈的精神,重塑獅魂,喚醒睡獅,最終戰勝以惡龍為代表的邪惡力量的故事。
  • 廣州市傳統醒獅邀請賽舉行,為亞運會亞殘運會十周年獻禮
    賽事吸引到了來自全市11區的15支醒獅隊伍、45頭獅子、近300名運動員的熱烈參與,其中不乏業內「明星隊伍」。在2003年、2014年分別奪得廣東省傳統醒獅大賽、首屆亞洲獅王邀請賽一等獎的番禺新橋武術醒獅隊,2018、2019年連續兩屆獲得廣州市青少年醒獅表演賽金獎的天河區龍獅運動協會隊,以及多支成立約30年的傳統勁旅均悉數代表所在區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