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響起
睜眼、抖毛、撓癢
一個飛躍,獅子「活了」
對於生活在南獅起源地的佛山人來說,醒獅,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論是大街上熱鬧的新張慶典、逢年過節的慶賀表演、還是定期組織的醒獅比賽,一定會有人駐足停留,感受這份身在其中的喜慶。
在三水,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獅王爭霸賽,各個鎮街的醒獅隊齊聚一堂,使出渾身解數,爭奪「獅王」稱號。劉漢庭是這次比賽的裁判長,80年代末,十幾歲的他就跟隨師傅學舞獅。現在他不僅是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還是廣東醒獅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獅子被譽為百獸之王,在中國古代社會,獅子被認為是瑞獸,能夠驅魔闢邪,由此誕生了舞獅子的民間習俗。南獅參照戲曲人物劉備、關羽、張飛的臉譜來製作,色彩豔麗,講究細節,眼帘和嘴都可動,輕靈敏捷,剛柔相濟。
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 劉漢庭
平時剪彩、開業或者活動,都有醒獅,因為喜慶,特別是過年,每個人都講意頭,獅子過年喜慶,闢邪,有這樣的寓意。喜慶的時候就用紅獅子和金獅子,寓意紅紅火火,祭祖的時候都用舞獅了,就用黑獅或者工地動工的時候需要闢邪就要用黑獅。
而受到嶺南地區傳統文化薰陶而誕生的南獅,講究「神似」和「寫意」。舞獅時「採青」的步驟,就是代表著找個「好意頭」的重要環節。「獅子」通過一系列具有戲劇性的套路表演,獵取懸掛在高處或置於盆中的「利是」,而「利是」往往伴以青菜,故名「採青」。
「採青」過程中,不乏騰、閃、躍、撲、高樁等高難度動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並不是信手拈來。南獅講究技巧,需要有武術功底支撐,才能突出一個「醒」字,拳法武術的基礎少不得。
此外,舞獅還要與音樂配合默契,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高騰低落、跳躍騰挪,渾然一體。鑼、鼓、鑔節奏的強弱緩急與獅子「採青」的起承轉合一同變化,才能達到形神俱備,人獅一體的境界。
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獅子的儀態和神情可以通過人的表演奇妙地展示出來。如今,凝結了武術與藝術智慧的醒獅,已經成為了一項成熟的競技運動。三水每年定期舉辦醒獅比賽,開展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裁判員培訓,規範舞龍舞獅教學。廣大的醒獅文化愛好者,也在一次次充滿生命力的演出和觀看當中,守護和傳承這項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化。
三水武術龍獅運動協會會長 劉漢庭
三水各個鎮街每條村都有自己的醒獅隊,近十年就慢慢推廣開來,現在我們很多教練員都是下到工礦企業、學校,進校園推廣傳承工作。通過這次比賽更好地體現三水醒獅文化的開展情況外,還有傳承、推廣、宣傳,將這種非遺的傳統文化讓更多市民認識。
記者:李潔 陸兆華
編輯:趙偉敏
責編:阮婷君 陳浩文
監製:黃燕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